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flyinghigherair

[数码] mp3怎么还不死 壮哉我大aac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9楼fireboat42于2012-12-03 21:03发表的 mp3怎么还不死 壮哉我大aac :
我一直很好奇一首歌一百多兆的到底和一首歌三十兆的有什么区别…


- 发送自我的 iPhone 大板凳应用
让你灵魂得到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音乐本来就是自我满足的事情,自然怎么觉得爽怎么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7楼原始恶魔于2012-12-03 16:59发表的  :
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能装下几万首WAVE格式的。
而且没几年。
当然你们要装几百万首什么的。。。
反正我自己开车烧得MP3能连着听4,5个小时
WAVE可以内嵌封面歌词可以自定义tag字段信息再来战吧,最渣的无损格式没有之一

mp3的tag问题在于版本太多导致混乱吧,反正我基本上都是要用mp3tag重新同一版本到2.3的.AAC可能没有版本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6楼jet.black1于2012-12-03 20:08发表的  :
AAC对比MP3有优势的前提是在低码率下。高码率MP3早就可以做到TRANSPARENT。

我觉得,兼容性应该是考虑的首要条件,如果有大量的文件,选择一个格式的前提,是需要考虑一个格式的兼容性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力。

JPEG2000比JPG好那么多,如今几乎没人买账,PNG天天说要代替JPG,我看也不太可能发生。
.......
近似码率下能盲听WMA和MP3的什么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36楼jet.black1于2012-12-03 20:08发表的  :
MP3格式虽然格式本身相对落后(好的编码器如LAME的某些方面依然是先进),但依然可以使用,高码率ABX对比和无损没有区别,ID3V2.3足够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兼容性很好。这些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你自己听不出来罢了 不代表别人也听不出来
wav、400k neroAAC、320k lame mp3 三者盲听听出区别的路过
要细心 仔细对比 人声厚度是有可闻差异的
wav明显更饱满 aac比之虚了一截 mp3要再次之一点 但和aac区别有限
不是什么玄学 就像同样接近的颜色 有人能看出区别 有人看不出觉得一样罢了
听不出三者区别的 也没必要深入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4楼fumeflow于2012-12-03 23:22发表的  :
你自己听不出来罢了 不代表别人也听不出来
wav、400k neroAAC、320k lame mp3 三者盲听听出区别的路过
要细心 仔细对比 人声厚度是有可闻差异的
wav明显更饱满 aac比之虚了一截 mp3要再次之一点 但和aac区别有限
不是什么玄学 就像同样接近的颜色 有人能看出区别 有人看不出觉得一样罢了

听不出三者区别的 也没必要深入烧了
.......


如果玄学是一种信仰,我表示尊重。

但是请不要认为自己有科学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3楼Realplayer于2012-12-03 21:59发表的  :

近似码率下能盲听WMA和MP3的什么水平?  

64k的MP3与WMA的区别是个人都听得出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5楼Jet.Black于2012-12-03 23:47发表的  :



如果玄学是一种信仰,我表示尊重。

.......

我不同意,244楼这个有点伪玄学了,都用了科学的证明方式举证了 厚度上 1411K〉400K〉320K。

用科学的思路去证明玄学是不科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压缩格式图个乐而已,有空较真不如去买原版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0楼lowirve于2012-12-01 09:54发表的  :
靠啊,哪里有相关资料的科普啊,不是电子专业毕业的,背景知识怎么都不够啊

推荐一本书:《计算机音乐教程》
要是有有一点信息学知识基础很好上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说未来是无损的醒醒吧,未来当然是在线流媒体的,我不是指某某电台而是像虾米或者iTunes Match这种个人收藏的服务。以目前无线网络的进化速度看,未来移动音乐依然得压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7楼bt4200于2012-12-04 00:24发表的  :


我不同意,244楼这个有点伪玄学了,都用了科学的证明方式举证了 厚度上 1411K〉400K〉320K。

用科学的思路去证明玄学是不科学的。
.......

近年来的有损音频格式的对比测试集中在这里。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dec_listening_test

图表中对比测试大部分码率小于等于128kbps,码率最高在180Kbps,那还是在2005年。

更高的码率几乎没人愿意测(都听不出来区别测什么测)。

而据我所知有损格式开发是严格基于盲听测试的,两大应用最广的格式AAC和MP3在最高质量上都出现问题我表示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51楼(Jet.Black) 的帖子

@Jet.Black 乃和本友會那個是同一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损压缩不如无损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我同时也认为永远也无法排除有损能够区别的可能。

我承认前面的我的措辞显然不够严谨,我现在已经将236楼措辞改为“高码率ABX对比和无损在大部分人大部分情况下听感上几乎没有区别”,希望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口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251楼(Jet.Black) 的帖子

引用第252楼Gato_shin于2012-12-04 07:18发表的 回 251楼(Jet.Black) 的帖子 :
@Jet.Black 乃和本友會那個是同一個人?

我猜不是。

Jet.Black是个音乐家。所以在哪出现都有可能。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t_Blac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48楼RPG-7于2012-12-04 01:12发表的  :
压缩格式图个乐而已,有空较真不如去买原版CD
啊屁基快高速我们如何几百张碟子随机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3楼Jet.Black于2012-12-04 07:24发表的  :
有损压缩不如无损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

我同时也认为永远也无法排除有损能够区别的可能。

我承认前面的我的措辞显然不够严谨,我现在已经将236楼措辞改为“高码率ABX对比和无损在大部分人大部分情况下听感上几乎没有区别”,希望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口水。
.......


其实个人从玄学角度来说,感觉MP3和AAC听起来其实音质分不出个高下,从长期性听感来说,MP3的收藏整体感觉趋向偏古典味一点而AAC偏现代味一点。

而即使是无损亦有这种感觉,按理说任何无损还原到WAVE-Pcm 波形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宏观的感觉,几百G听下来,Ape的收藏不如CD和Flac听起来有气势和音乐氛围,总感觉压少了什么,不知是何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56楼bt4200于2012-12-04 08:42发表的  :
其实个人从玄学角度来说,感觉MP3和AAC听起来其实音质分不出个高下,从长期性听感来说,MP3的收藏整体感觉趋向偏古典味一点而AAC偏现代味一点。

而即使是无损亦有这种感觉,按理说任何无损还原到WAVE-Pcm 波形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宏观的感觉,几百G听下来,Ape的收藏不如CD和Flac听起来有气势和音乐氛围,总感觉压少了什么,不知是何道理。.......
毒德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形一致能听出不一样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7楼Jet.Black于2012-11-29 14:30发表的  :

没有自带校验,还叫什么无损,叫易损好了。
不自带raid功能也敢自称无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3楼532于2012-11-30 09:18发表的  :

别的不说,我用凤凰屌丝光学显微镜20*40确认过,除了肉眼可辨的划痕,CD表面可能导致光头读取错误信息的玩意有:我们的毛屑颗粒(大约100-300细胞的集群),家里的棉花/化纤纤维,指纹(显微镜下指纹是条状的小液滴而且人油的折射率非常高)

我估计玄学家们应该都是在五六个西格玛的无尘间里,像洗硅晶圆一样把CD碟洗干净再听的
千万记得上煤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8楼f3uki于2012-11-29 19:35发表的  :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人耳的听力上限是20KHz,为什么CD采样率是44.1KHz
因为理论上的理想滤波器是不存在的。不过最好别问什么是理想滤波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8楼f3uki于2012-11-29 19:35发表的  :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人耳的听力上限是20KHz,为什么CD采样率是44.1KHz



Ls这个问题还是让我来吧


44.1KHz 是采样频率,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采集样本的次数。

根据科学风的物理学说,人耳能听到20K震动频率的波形,简单记录一个波形幅度相位需要两个点。所以音频采样率至少需要40K。
而根据早期一些影像广播的一些格式问题,为了和视频同步就加了点余量设置到了44.1。

于是可以提下为什么在今天允许大容量存储的时代下业界要提高民用娱乐的采样率,现在BD高保真标准要提高到192K很容易理解。
乃们可以想象一下用两个点画一个波形的失真度和用9个点画一个波形的失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2楼bt4200于2012-12-04 11:33发表的  :
Ls这个问题还是让我来吧


44.1KHz 是采样频率,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采集样本的次数。

根据科学风的物理学说,人耳能听到20K震动频率的波形,简单记录一个波形幅度相位需要两个点。所以音频采样率至少需要40K。
而根据早期一些影像广播的一些格式问题,为了和视频同步就加了点余量设置到了44.1。

于是可以提下为什么在今天允许大容量存储的时代下业界要提高民用娱乐的采样率,现在BD高保真标准要提高到192K很容易理解。
乃们可以想象一下用两个点画一个波形的失真度和用9个点画一个波形的失真度。
.......

那个不是什么简单记录,是包含全部信息。

采样定理:
如果信号是带限的,并且采样频率高于信号带宽的一倍,那么,原来的连续信号可以从采样样本中完全重建出来。

所以你说的完全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2-4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3楼jet.black1于2012-12-04 11:42发表的  :


所以你说的完全不对。

你认为一个完整的复杂声波用两次采样是可以完整描述么,你的解码器把15K以上的高频率波形管他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或别的什么波统统改写成一个完整正弦波的一种量化方法你认为也算完整包含了全部信息,虽然在波形上是完整的。。。

你听到所谓全部信息只是一个低度量化的东西Ok,虽然音乐学上12K以上全是泛音,不影响音乐里所有部分的传达,但是兄弟你要知道这么多年你喇叭里一直听到的泛音很大成分都是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解释一下就是,越接近20K的生物学风的临界点就越不敏感,所以可以用机械的波形糊弄过去。

于是有些编码甚至就像上面的16K图一样直接不要了,但是这段频率里面玄学味才是最重的部分,HiFi系统里直接影响了听音的气场(空气感)。

另外其实44.1对8K以上次高频的还原度也不是太好,采集8K以上的波形5个点也是远远不够的,注意听真人唱歌的齿音和CD里的齿音是有很大不同的,真人的齿音这个高频率含有很多种波形叠加在里面,没那么多纯正弦波,听起来没有CD里那么滑的那么锋利的。

因为现在随着听音质量的提升,人耳对音响系统的听辨能力慢慢提高了,Sony提出民用回放224K标准用10个点解释泛音是有其专业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那些蛋疼的波形能提取出来给大伙儿看看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4楼might于2012-12-04 12:00发表的  :
呵呵,该吃药了

  
这里有个误区,你没有理解什么是有损压缩,

在经过听觉心理学模型之后,有损压缩的波形和原波形比较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5楼bt4200于2012-12-04 12:02发表的  :


你认为一个完整的复杂声波用两次采样是可以完整描述么,你的解码器把15K以上的高频率波形管他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或别的什么波统统改写成一个完整正弦波的一种量化方法你认为也算完整包含了全部信息,虽然在波形上是完整的。。。

你听到所谓全部信息只是一个低度量化的东西Ok,虽然音乐学上12K以上全是泛音,不影响音乐里所有部分的传达,但是兄弟你要知道这么多年你喇叭里一直听到的泛音很大成分都是假的。
再复杂的声波也是正弦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12-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0楼strider_oy于2012-12-04 13:12发表的  :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量化的本身就是失真了,但是通过量化这种失真是可以预测的,现代各种数字信号理论正是为了分析和控制这种失真而逐步发展的。
如果一定要追求原汁原味,别玩音响了,还是多听几次音乐会或者玩自己玩乐器吧,那才是最原始的。发烧是好的,不能把脑子烧坏啊。某一阵闲得无聊研究了各种有损算法的原理后觉得真是博大精深,跟心理声学模型比起来,你们这些玄学家抛出来的论点战斗力只有5啊。

回到本帖的内容,AAC最精华的地方就在低码率HE啊,普通电影48-64kbps就可以搞定,尤其在48kbps以下的时候对比MP3区别就很明显了。高码率(大于320)的LC个人觉得和MP3没什么区别,只是时髦点习惯了AAC用得比较多。
然后就是有人说盲听,你的盲听测试详细过程敢发上来让大伙算下最后结果的置信度么,表面上正确率很高的盲听测试其实通过概率论算一算置信度其实是很低的哦。

最后之前关于采样率的问题。前几天刚好看ADC的文章,提高采样率大概是可以降低信号带宽内的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所以也不能说对输出没有用吧。
.......

基本同意,ADC的问题我第二页54楼讲过了,录音和后期制作的时候需要高采样率,最后输出的最终格式不需要,因为这个转换是非实时且纯数学的,。
引用第54楼Jet.Black于2012-11-29 15:08发表的  :

我没转移话题,高采样率只对录音和后期处理的中间步骤有意义。对最终输出没有任何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6楼LACHESIS于2012-12-03 12:44发表的  :
仅仅是因为不知道压mp3的人脑子怎么想的,tag版本乱的一笔,太容易乱码踩雷了。
买了新手机之后有段时间一直在战乱码标签的表示这些乱码在插件爆多的Foobar2000+微软的Applocale这个组合面前都特么是纸老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5楼bt4200于2012-12-04 12:02发表的  :


你认为一个完整的复杂声波用两次采样是可以完整描述么,你的解码器把15K以上的高频率波形管他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或别的什么波统统改写成一个完整正弦波的一种量化方法你认为也算完整包含了全部信息,虽然在波形上是完整的。。。


他没错。错的还是你。

你以为15khz的三角波,其频率只包含<=15khz的分量?

想要明白?《信号与系统》再好好读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3楼iantsai于2012-12-06 04:33发表的  :


他没错。错的还是你。

你以为15khz的三角波,其频率只包含<=15khz的分量?
.......

研究学问的事情谁错不要紧,你没理解我的话,我说他错是他以为用弦波可以表述其它波这个定义,得出20k用2次采样就封顶了。

要知道我们的确可以用一种型,基本柱型或方型的像素画出一个圆,但是要看起来很圆像素要比这个形状小若干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4楼bt4200于2012-12-07 18:15发表的  :


研究学问的事情谁错不要紧,你没理解我的话,我说他错是他以为用弦波可以表述其它波这个定义,得出20k用2次采样就封顶了。

要知道我们的确可以用一种型,基本柱型或方型的像素画出一个圆,但是要看起来很圆像素要比这个形状小若干倍。。
说你错有什么不对呢。

1 声波都是正弦波
2 你举的三角波方波的例子那个在频域上都有无穷多个分量,理论上由无穷多个正弦谐波叠加而成。
3 想明白这个一不能靠数数二不能靠想象,采样定理的数学证明有,你不相信可以自己去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5楼Jet.Black于2012-12-07 19:28发表的  :

说你错有什么不对呢。

1 声波都是正弦波
2 你举的三角波方波的例子那个在频域上都有无穷多个分量,理论上由无穷多个正弦谐波叠加而成。
.......


很简单,你还没明白,一个100Hz的方波和一个100Hz的正弦波都是可以由无数个正弦谐波叠加而成,所以你想说100Hz的方波和100Hz的正弦波听起来都一样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6楼bt4200于2012-12-07 21:19发表的  :



很简单,你还没明白,一个100Hz的方波和一个100Hz的正弦波都是可以由无数个正弦谐波叠加而成,所以你想说100Hz的方波和100Hz的正弦波听起来都一样么?

头脑怎么不清醒。

如果你做了一个100HZ的低通滤波器,100HZ的方波会变成100HZ的正弦波。

那么做个乘法把它变成20KHZ =>

如果人耳是一个20KHZ的低通滤波器,20KHZ的方波会变成20KHZ的正弦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谁不明白也搞不清楚,你们玄学家就别打采样定理的主义了。

都说了是数学证明过了,你们没有任何机会的。
如果信号是带限的,并且采样频率高于信号带宽的一倍,那么,原来的连续信号可以从采样样本中完全重建出来。

请理解连续带限信号的含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不能读死,我想亲没搞清一个概念,波的轮廓和波的元素

你说的Sin波是波的元素,我说的是轮廓。   组成元素相同不等于轮廓相同


同频率的
Sin波=N元素Sin波
Tri波=N元素Sin波
Squ波=N元素Sin波

不代表S=T=SQ,或者等于他们组成的同频新轮廓St

组成元素相同不等于轮廓相同

不然你这个推论可以推出  高级化元素 男人 =  女人  或者中级化元素 再= 猩猩 =  河马 或者再把元素低级化(风雷水火)  再 =  石头 =  土地


对一个波形采集2个点不足与描写当时轮廓, 只知道是见一人影  (男人 女人 善人  恶人  高矮 胖瘦) 所以20KHz 失真了  说细致点就这样。


==============================


换个话题,你的理论能听感上大概还站得住脚是建立在人耳听觉敏感度上的:

没去看书,我自己是实验过的。

不管什么波,频率越高听觉分辨率越低,Si  Sq  Tr  还是 Sw 什么的波,同步做频率升高,但是大概2000Hz以上时候开始听着都接近“滴”的一声了,虽然色彩差还有,但是不如低频率那么明显,频越高这个声音就越像,所以低度采样超高频技术得以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9-12 21:32 , Processed in 0.31856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