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召唤师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3-11-6
|
发表于 2016-5-11 21: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译制片源
1981年初,上海电视台通过香港华联广告公司,以日本西铁城石英表特约播出的广告补偿形式,向日本松竹影业公司购买了26集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的播放权。
以广告补偿形式购买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播放权的方式,成为上海电视台引进外国电视片的主要模式。此后,通过这种模式引进了上千部(集)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动画片,另有几百部(集)电视单本剧、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等。此外尚有:历届上海电视节的各国参赛片;友好国家寄给上海电视节、上海电视台台庆的祝贺片,还有极少数是友好国家驻华大使馆、领事馆提供的。片源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包括前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前苏联、俄罗斯、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波兰、保加利亚、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瑞士、瑞典、意大利、土耳其、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加拿大、朝鲜、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及香港地区等等。向国外购买电视片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日本。
译制人员:
1981年上海电视台在没有专设译制部门和专用设备的条件下,开始了译制片的起步阶段。1984年成立译制组,仅配备了编辑、录音员、音乐编辑、剧务等工种,而译制导演和配音演员也仍是业余的,主要借助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厂资深导演苏秀、毕克、著名配音演员曹雷、丁建华等都曾为电视台译制片奠基。1985年译制组组长黄其开始独立执导了有对话和情节的日本动画系列剧《咪姆》。
1987年成立了隶属于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演员译制部,着力培养重用本台译制导演,进台才一年的大学生陈惠芳、金琳被推上译制导演岗位,部门领导孙重亮、聂梦茜和演员倪康、高凌云等都曾参与或独立执导。当年译制的117部(集)电视剧中,有100部(集)是本台译制导演执导的,占全年译制量的85%。
与此同时,全面培养本台专职配音演员。1988年译制的《神探亨特》中亨特和麦考尔分别委派译制部中青年演员刘彬、张欢担任配音,播出后受到京沪许多观众的热情鼓励。1992年3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译制片工作研讨会,中央电视台和全国37家省市电视台参加。中央、上海、北京、四川、广州等五台带去了业务交流观摩片,当看过上海电视台译制的《蒂娅和耐特》(德)和《秋天的太阳》(法)后,与会代表一致赞扬:“译制精良,全国一流”。
1992年,演员译制部改制,成立直属台领导的译制部。下设译制科和演员队。译制部的工作终年紧张,除了译制国外电视片外,还曾为上海电视台制作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优秀电视连续剧配音。经过多年艺术实践,上海电视台已培养造就出一支近30人的高质量、快节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译制队伍。主创人员中,译制导演3人,配音演员15人,录音师4人,音乐编辑2人。一级演员张欢和刘彬、刘家桢、计泓、杨明、陈兆雄、丹宁军等中青年配音演员,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在社会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市各艺术团体院校中,一些享有盛誉的演员和播音员如曹雷、乔榛、丁建华、张名煜、梅梅、野芒、魏思芸、宋怀强、王玮、龙俊杰、赵兵等都经常参加译制片的制作,出色地完成剧中人物声音的塑造。上海翻译界的陈叙一、朱实、钱绍昌、邹灵、周平、娄炳坤、夏平、张春柏、朱金和等,长期为译制片剧本翻译,他们的译作,文字流畅,妙语传神,受到广播电影电视部专家的赞许。
早在1986年录音师胡文金录制的日本电视片《母系家族》就曾获“全国首届电影电视学会声音奖”一等奖;1992年,《海外影视》专栏被评为上海市观众最喜爱的优秀栏目第二名;1993年12月,上海电视台译制部被授予首届上海市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先进单位。
以太空堡垒为例,.这部片子集合了当时上海译制部的所有力量,光说起这些配音演员的名字到现在都要激动不已,雷长喜,夏志卿,梁正辉,金琳,俞虹,刘小庆,李丹青,刘家桢,计泓,张欢,倪康等。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