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kalover 发表于 2008-10-31 00:08

这帖是不是应该发到文史区?

stugiii 发表于 2008-10-31 00:14

外野向预定

RasheedWallace 发表于 2008-10-31 00:30

人类社会是在进步的.没什么大惊小怪,以前娱乐活动没篮球不还有角斗士么...

麦基山 发表于 2008-10-31 03:41

原帖由 saya1892 于 2008-10-29 14:01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可以去看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本书被誉为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



[*]1。只要杀的时候不被发现,随便拔刀杀人没人管的


无论在哪种语言里,人们用来表达失去或获得自尊的词句颇能反映出他们的人生观。日本人“自重 ...
阿姨乃真萌

胡桃夹子 发表于 2008-10-31 12:39

md2000 发表于 2008-10-31 16:44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18:08

我很好奇3年灾害是怎么人口翻番的??

冰神卫尔纳 发表于 2008-10-31 18:21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18:08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很好奇3年灾害是怎么人口翻番的??
我好奇这个说法的来源..
2^(1/3)-1=26%      好像比美国西部大开发时都要高

3000 发表于 2008-10-31 19:19

压垮了煌煌大明的小冰河,到了新社会就变37开了么……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19:49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0:01

原帖由 nouseforever 于 2008-10-29 19:41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跑题下,父母那辈有这么个笑话,说是一公社让村里最老的老长工诉诉旧社会的苦。老头就说:“过去啊,唉东家几十年对咱都不错啊,到除夕还送咱碗烧猪肉吃,好人那。说苦还是六0年苦啊,那把我给饿的。。说起六0年...”“大爷大爷你 ...

为什么我爷爷奶奶是天天跟我说解放前他们当学徒是怎么怎么苦 解放后才好点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0:04

原帖由 takahaz 于 2008-10-29 18:17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不,六七十年代不具有可比性的……那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绝对比明清朝几个盛世的低下得多……

==============================
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中國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60年x3
毛时代是30年翻倍    低下的多恐怕不对
==================================
来自清朝遗老自己编写的《清史稿》哦。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十二年,乐亭大饥。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十四年,东光饥。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十七年秋,曲江饥。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二十四年春,沛县饥。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城大饥。二十六年,博兴大饥。二十七年秋,蔚州饥。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三十三年,沙河饥。三十四年,毕节饥。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城饥。秋,大埔饥。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四十年,靖远饥。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四十九年,阜阳饥。五十年,通州饥。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五十六年春,天台饥。五十七年,广济饥。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五年冬,江陵、崇阳饥。七年,寿州饥。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十年,崇明、海宁饥。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十二年秋,武进大饥。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九年,高邑大饥。十年,正定、赞皇、无极、★城、元氏等县饥。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十九年,罗田饥。二十年,溧水、通州饥。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五十二年,临榆大饥。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五十四年夏,宜都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五十八年春,常山饥。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清史稿.灾异志)
===================
原帖由 goddess 于 2008-10-29 19:51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别说是盛世,就是荒年也达不到毛时代的营养水平
这就更扯淡了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0:09 编辑 ]

nouseforever 发表于 2008-10-31 20:18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0:20

这我就不管
============
不不,六七十年代不具有可比性的……那年代大家的生活水平绝对比明清朝几个盛世的低下得多……
============
我说的就是这个
有证据么??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0:23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0:24

要看明朝??自明朝建立,人口出现膨胀的迹象,至明朝末年,人口增长了一倍

洪武二十四年明朝有七千一百六十多万人口,崇祯末年为1.5亿。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0:25 编辑 ]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0:29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1:01

那您放一段让小人我开开眼啊我搜了半天就算是ctrl+v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1:25

想看地方志么各地图书馆都有,但应该没什么人做扫描版罢,故而网上找不到也正常。况且治学也不是ctrl+V就能治的,泡图书馆这功夫岂能省下?网上搜得信息其中可靠性又要打折几分?阁下说放一段,鄙人要是真就放上一段那便是无视知识产权了,至少在学术领域不能答应。私于此不求与阁下一辨口舌之快,唯求阁下亲去查验史料验证,若是验证之后仍与现今结论无异,鄙人自无话可说

[ 本帖最后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1:27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1:36

那给个某地地方志中心思想概要也好啊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1:46

地方志是没法给中心概要的,你这么说我只能认为你从来没看过地方志这东西。你要非要我也没办法,舍命陪君子了,仅举一例,另附中央统计数据一例,若是阁下指摘样本有问题,我也没什么办法:

安徽人口统计资料    
单位:万人;出生率、死亡率:‰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总人口                3201        3243        3337        3394        3426        3043        2988        3234        3232        3181          
平均人口                                              3366        3410        3235        3016        3111                          
出生率                27.7        33.2        29.7        23.8        19.9        11.4        12.3        53.3        50.7        39.9          
死亡率                11.8        14.3        9.1        12.3   16.7        68.6        8.1           8.2       7.9             8.6       
资料来源:《安徽统计年鉴》1989年,第40页,41页。


国家正式公布的历年总人口(万人)、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 份        年末总人口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1955        61645              32.60        12.28        20.32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1957        64653              34.03        10.08        23.23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1960        66207              20.68        25.43        -4.57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83页。

[ 本帖最后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1:50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1:53

我的意思就是给个包含您想要大家看的地方志内容的部分的中心思想呗比如你给的《安徽统计年鉴》就挺好的反映了您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不过您是不是漏了给清朝的??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1:57 编辑 ]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16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2:19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23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2:25

这贴本来就是发给阁下一人的,阁下主张我是扯淡,我再来举证证明自己不是扯淡本就不合常理
========
没错 确实不合理 应该你提出的时候就附带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
阁下似乎不应不知这一点


====

http://220.174.242338/LibWeb/novels/history/qsgskym/qsg044.html
看来是伪造的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29 编辑 ]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29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25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贴本来就是发给阁下一人的,阁下主张我是扯淡,我再来举证证明自己不是扯淡本就不合常理
========
没错 确实不合理 应该你提出的时候就附带举证
谁主张,谁举证
阁下似乎不应不知这一点 ...
鄙人本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尚需向阁下举证,果然是鄙人考察不周,果然是诉讼法没学好,私败了,罪过罪过,稽首稽首!

[ 本帖最后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2:32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2:31

原帖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2:29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鄙人本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尚需向阁下举证,果然是鄙人考察不周,罪过罪过,稽首稽首!
你说是常识就是常识了?是不是也该举证一下这是常识啊

当然你说这是你们专业的常识 那我也无话可说罗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32 编辑 ]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32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31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说是常识就是常识了?是不是也该举证一下这是常识啊
所以说“本以为”是常识么,阁下大可不必计较么!私要传达的信息亦已明了,更无与阁下纠缠不清之理,依愚见则如君之名前,要有爱要和谐,否则这般下去终有被塞抹布之虞,与我二人并无好处,何不就此罢战?

[ 本帖最后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2:47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2:34

计较的是你吧 我等无知小民好奇问问罢了

F·U·罗格纳 发表于 2008-10-31 22:34

欧洲古代没有有些同学说的那么夸张,很多严重的暴力和经济罪行是国王巡回法庭的权限,统治者一般来说是很乐意伸张正义的

一来在良心上有个交代,将来上天堂多个砝码,二来杀杀豪强的威风,也能顺便敲竹杠发一笔小财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38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34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计较的是你吧 我等无知小民好奇问问罢了
一时“历史岂容篡改”之职业病发做,兄台莫怪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2:47

原来如此
看来赵尔巽、缪荃孙、柯劭忞等人 篡改历史害人不浅啊

[ 本帖最后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2:53 编辑 ]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2:49

恩,兄台所言甚是,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篡改历史,害人更甚。然夫历史者,前人之有所记述者也,兄台也好,在下也罢,所争执者,不过纸上之历史尔,又有何战哉?

[ 本帖最后由 goddess 于 2008-10-31 22:54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3:07

ok不谈历史问题不过我数学差 谁能告诉我出生率比死亡率高人口还是倒减这是怎么回事??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3:14

这样的话肯定有一个是假,兄台愿信哪个是假便是哪个

卡奥斯·克 发表于 2008-10-31 23:29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3:07 发表 http://www.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ok不谈历史问题不过我数学差 谁能告诉我出生率比死亡率高人口还是倒减这是怎么回事??


人口流通,说白了逃荒

takahaz 发表于 2008-10-31 23:33

恩……我说生活水平六七十年代远远不如明清还是欠了考虑的,毕竟20世纪在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生产技术等物质领域的进步非明清时代可比,论政治制度共和国政府在效率上也是高于明清代的……

但是,只把最基本的“食”的问题拿出来:在明清时代,从14世纪到18世纪中期粮价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低位,一位浙江地方官在记录属民饮食种类时可以收录到包括禽畜在内的十数种肉品蔬菜,即使是普通农民也可以在许多时间内食用到肉类(肉一斤50钱普通茶农一天赚150,不过中国大啊,你硬要拉陕北的佃农来比也没办法)……而在共和国那段年份里,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受到影响(资本主义尾巴拉强迫集体劳动拉搞各种运动拉),另一方面流通受到影响(投机倒把拉政府调粮拉遇到无良父母官百姓吃不到饭还拒绝上面救济拉),在政府严厉控制状态和普遍无政府状态夹击下,国民的生产一方面被国家计划严格控制,一方面国家根本无力作出计划,所以才会有那年代乡下人吃不饱饭城里人买不到饭的情况出现——别忘了,肉票这个东西是九十年代初才取消的……

谈到饥荒,在明清代的生产水平下是无可避免的,但一方面从清史灾赈志上看,大部分时间出现饥荒的只局限于个别州县(大清有一千五百个州),另一方面,明清时代也会通过官方的仓廪储备和民间的士绅赈济来缓和灾情,所以很狂乱的地方灾害往往十余年才会发生一下(还有“民相食”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修辞手法拉修辞手法而已)……而在共和国那些年里由于压制了民间的备荒手段,再加上粮食生产和调拨受国家计划,完全以国家利益而非民生民利为导向,才导致了政府一激动饿死一大片,政府一瘫痪大家不知怎么办的窘境出现,在20多年里国民没能正正经经的关心过自己的“生活水平”,而政府在技术力能达到避免地方灾荒的情况下,反而一手制造了全国性灾荒……

彼时,没医院没小学也没卫星没导弹的,可老百姓(大部分时候)可以吃饱了吃好了,还能去寻个乐子;可后来水平提高了,有卫星有导弹了,老百姓却连米饭都没得吃了,没吃的去寻个乐子吧?喵的还只给看样板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隔了两三百年还对康乾康乾的念念不忘,而六七十年代大家都绝口不提的原因……

=================

离题离好远……

[ 本帖最后由 takahaz 于 2008-10-31 23:39 编辑 ]

谐和 发表于 2008-10-31 23:37

这么说来和总的统计也没有特别的冲突之处罗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3:38

原帖由 卡奥斯·克斯拉 于 2008-10-31 23:29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人口流通,说白了逃荒
将军阁下,怕是帝国和联盟都没有户籍这东西您不知道厉害罢……

goddess 发表于 2008-10-31 23:42

原帖由 谐和 于 2008-10-31 23:37 发表 http://bbs.saraba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这么说来和总的统计也没有特别的冲突之处罗
因为当下学者的计算大多还要依仗官方的数据以求得最少非正常死亡人数,故而这些数据还是被频繁引用的。在官方数据中,仅有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当然,可不可信,那就说不准了。总之现今流传的某数字算是当今学界的一个均值喽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日本好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