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09-12-10
|
引用第79楼bando于2012-07-20 19:25发表的 :
我跟现代史学家不熟,不过好像还没听说纣王被翻案成开明进步的圣君,武王是个趁火打劫的小人这种奇葩的论调

清人崔述认为纣王的罪状只有五条,其它的事都是人家杜撰的。顾颌刚撰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传说的纣恶是层累叠加地发展起来的,时代愈近,纣恶愈多,也就愈不可信。他还作了许多考证,说妲己的形象,来自于刘向的《列女传》。 |
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朱人瑞撰文《替殷纣王翻案》,指出 |
殷纣王在历史上对当时人民和中华民族有过五大功绩;和这些功绩相联系的他个人有四大优点。 |
[/table] | [table=100%,#ffffff]他的功绩是:第一、开拓东南和发展民族。作者说,纣对东夷的平定,对殷民族的保全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后来的殷人退出中原,向南迁徙,对殷民族来说是失败的,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说开拓东南有巨大意义。这是纣王对民族发展的不朽功绩。 |
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作者认为从反面材料来看,至少这三件事可以肯定:纣时建筑是超越前代的,纣对工艺有过发明和提倡,纣对音乐的提倡和创造。 |
第三、对落后的东南区域传播了文化。作者说,春秋战国时代南方徐、楚、吴、越各国传世古器很多,器铭大都四字为句,与北方各国传世古器铭大致相似,可见南方文化的一般情形,特别是战国时代出现了楚辞文学,为南方增添了异彩。不消说,这和殷文化的南下是分不开的。 |
第四是用人惟才。作者说,周人曾以“登用小人”攻击纣王,但是纣能够在旧人满朝的情形下,一下提升大量新人执政,却是一种针对衰敝的革新措施。这些人对当时的文治武功提出了不少有进步意义的建议。更由于纣王从用人惟才,转到“不才者远”,更进而“人才乐为之用”,为殷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第五是重视俘虏。作者说用俘虏当兵,把武器交给他们,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氏族社会的战争中,只有互相砍杀,根本不要俘虏。在奴隶社会战争中,俘虏虽是目的物,但也谈不上重视。作者又说:再据卜辞所载,乙辛以前(武丁时尤甚)用俘虏作祭祀牺牲的数字很大,到乙辛时杀人以祭的数字一般只在十人以内。以之和用俘虏当兵两相比较,纣王对俘虏的重视,可以无疑了。 |
至于纣本人的优点,作者认为:一是“智勇兼备”。这从殷本纪:“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等描述来看,就可以证明。二是“明于知人”。作者认为这是“用人惟才”的先决条件。三是“讲究气节”。作者说,在极端不利、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殷纣王能毅然决然地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壮烈牺牲的精神,即足以证明。四是军民对他的信服。何以见得?作者说,“百克”的战绩没有军队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从“血流漂杵”的局面来看,也可证纣的主力是万众一心的。再如,周人克殷之后,出现过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周人不立微子启继殷之后,反而立了武庚禄父(纣的儿子)来统辖殷人。什么力量迫使周人这样做的?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周人知道殷人信服纣王,只有立武庚才能安定局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