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分析: 藤本的漫画其实充斥大量传统的分镜和镜头语言,但是他总是在某一个格子用一种近似“蒙太奇”的分镜来突出属于他自己的”电影感“:电影一样阅读感受。追求实拍一样的电影感我认为不是藤本的优势。他的短片中有多数强调实拍镜头的部分都是碎片化的,基本上只有一页。相对,我认为藤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擅长用静态的pose来叙事,这这个叙事的过程就是”电影感“。 这一话圣诞恶魔第一次出场(与主人公同台),但是他出场的镜头并非是传统漫画的特写,而是一个”泛焦空镜头”。其中主要角色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大量“废物”角色和无意义的背景充斥了整个画面。观众必然意识到这一页的角色我大部分不认识,之后就会去找前后文的时间和逻辑关系,结果他们必然无功而返。此时,一种属于漫画的“蒙太奇”就出现了。这样的格子是不可预料的,内容物是突兀的,但是保持了叙事的逻辑一致性。 例如这两页: 电次被放鸽子和自己一脸臭样,圣诞恶魔的回忆,这些都是在逻辑上和前文连贯的,但是却在镜头呈现上断了。再加上入画的角色均以一个不自然或怪诞的表情对着一个“不存在与画面”的物件。此时,观众才能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在透过“镜头”看故事。不然无法解释这样唐突的画面。此后的格子,观众就会开始带入现实的眼光来看漫画这种虚幻的东西。 因此,看出藤本树的”电影感“我认为需要观众本身对于电影和漫画有一定阅历,可以区分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不自然的。只要你带入了现实中的常识看漫画,那你就会默认一个镜头漂在背后。所以藤本的漫画连续起来读和分章节来读感受是完全不同,因为只要观众放下漫画,这种本来只是刺激出来的”电影感“就消失了。观众需要下一个刺激才行,所以在漫画更新的时候,我们总是一新恶魔出现或某一个转折剧情激发对于”电影一样阅读感受“的讨论。 因此,我认为藤本漫画的,无论是短片还是两部中篇的所谓“电影感”更应该是一种怪诞新锐的叙事手法,这种手法需要观众有一定的阅历,而且需要观众顺畅的看完而非分割看。 可惜的是,S2中藤本的分镜更多只是借助大页来展现广角的张力,类似上述格子的页数真的很少。有张力的画面一样可以给读者带来快感,但是此时的快感就和大部分优秀漫画类似了,观众享受的更多是故事本身,而不是讲故事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