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召唤师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2-1-2
|
本帖最后由 sherlockchu 于 2019-5-15 17:42 编辑
这还真与物理关系不大。(1)首先,当代形式逻辑与因果是两回事,两者属于不同领域的事情。因果表达的是事实的关系,逻辑则是思维的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事实与思维是全然分离的,但是……你可以随便找一本逻辑学教材,你在里面是找不到“因果”的,但你能找到逻辑算子,推论的法则,量化符号等等。
如果跳出弗雷格之后的逻辑概念,因果性在康德、后康德观念论者(比如黑格尔)那里倒也属于逻辑概念。康德区别了一般逻辑和先验逻辑,前者是纯粹形式的、类似当代的形式逻辑;后者则是与对象相关的,构成认识对象可理解性的范畴——或者说,对象之为对象的条件。因果性便属于先验逻辑的领域。根据康德的理论,因果性作为先验逻辑范畴在与认知判断中的假言判断对应,故而我们能够发现因果性;(略去图形法部分)康德之后论证说,因果性是构成客观意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因果性在现象层面有客观有效性,故而现象世界是通过因果关系构建起来的。黑格尔的逻辑概念则与康德的先验逻辑类似,不过论证全然不同。当代有学者打算复兴这种对逻辑的理解(比如Sebastian Rödl的Categories of the Temporal),不过主流都是把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的。
(2)然后,反事实因果性理论几句话说不清楚,里面涉及的东西挺多的。它的基本直觉是:当我们说A因致(cause)B,我们是在表达——如果A没有发生则B没有发生。比如,如何没有飞机撞击世贸大楼,大楼就不会倒塌。这个条件句的前件与事实是相反的。这类的条件句便是反事实条件句,英语里用虚拟语气表达。暂时假定“如果A没发生则B不发生”为真就意味着A与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Lewis是否认此点的,为了论述方便暂时假定这点)。那么下一步工作就是去找让这个反事实条件句的使之为真者(truth-maker)。根据Lewis发展出的反事实条件句理论,语句“如果A没发生,则B没发生”为真当且仅当(i)存在一个可能世界W,在W中A没发生,B也没有发生;(ii)那个W在所有满足“A没发生”的可能世界中最接近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这个可能世界使该反事实条件句为真,进而使A因致B为真。这样的话,因果关系被还原为物理可能世界。Lewis这个思路一方面是要在形式层面提出最完善的理论说明(这方面我全跳过,太技术性了,涉及各类的思想实验…有兴趣的话,Causation: A User's Guide, OUP),另一方面则着眼于他的物理主义规划。物理主义者致力于将各种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因果关系)还原到物质层面,于是Lewis便把因果关系还原到物理层面:因果就是作为使之为真者的物理可能世界。
Lewis的因果理论很难几句话说清楚。他的理论部分是他的可能世界理论和反事实理论的延伸。我上面提到这个理论只是想表示因果性与时间性不一定有必然关系。历史地说,休谟确实把时间相继设定在因果性的概念里。康德的物理世界因果性则大抵接受休谟,但是他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因果力模型,后者也同时间性无关。
(3)“第二段和我说的没有区别啊,艾弗雷特派用世界在不停分裂来回避时空旅行时出现的因果矛盾,在这种解释下人喝个水都会创造新的分支,在这种情况下回溯时间也是又创造了一个分支,严格来说并不是“跳跃”进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由旅行者创造的。身份认同在多世界假说里没有时间旅行也有相同的问题,无数分裂的我该如何界定自己。”
单世界跳跃是不存在分支的。存在分支的话,那个与现实不同的分支便是一个可能世界了。这点我也不完全同意。不过很多当代形而上学的理论都是这么设定的。
至于跨世界的人格同一性(transworld personal identity)……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接受的可能世界理论。如果你接受Kripke的可能世界理论,你会认为一个可能世界是这个现实世界具有的模态属性(modal property),不存在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所有可能世界都是这个世界可能有的状态罢了。那么凡是你存在的可能世界,你都与自身数目同一——换言之,你都是你。如果你接受Lewis的可能世界观,每一个可能世界都同现实世界一样真,每个世界都与其他世界隔绝。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本体论优先性(ontological priority):Lewis曾说“现实”(actual)这个词是索引性的(indexical),类似于“这”、“那”,其所指取决于使用该词的境遇。倘若接受此理论,现实世界的A(比如,A昨天午饭吃了麦当劳)肯定与某可能世界的A(比如,A昨天午饭三分熟牛排配龙虾尾)就不是一个人。Lewis认为,两者是对应物关系,而非同一关系。当我说“我可能午饭去吃西餐…”,句子中的“我”实际上指的是那个可能世界的我—现实我的对应物—而不是我。历史的说,最早提出可能世界的莱布尼茨倒和Lewis更接近些。这两种对可能世界的理解可表达为可能主义(possibilism)和现实主义(actualism)的对立。回顾下历史,18世纪的莱布尼茨更接近于可能主义者(N. Stang这样主张的,然而他只对了一半),但他的理论也包含现实主义要素(莱布尼茨的上帝是所有模态命题的使之为真者,上帝必须是现实存在);康德则是现实主义者。
(4)“而我也不怎么赞同所谓的时间发展算一维……和其他维度本质不同,容易引起混乱。”
其实把时间算作一个维度还真不引起混乱,反倒能够解释很多理论问题,这也是为何现在有很多四维主义者。不过我自己不喜欢四维主义。四维主义的基本直觉是把时间类比为空间。鉴于空间中人的物理属性是规定的,根据时间与空间的类似性,人在时间中也有类似空间的规定性。如果时间中人所有状态都是规定的,那么便不存在未来的开放性(用当代的术语,未来开放性属于metaphysical vagueness),同时也便否定了非相容论的(强)自由意志。
-- 来自 能看大图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