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2-3-19
|
本帖最后由 本异末同 于 2014-6-9 20:59 编辑
所以我说的是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并不是《孙子兵法》这本书啊。
实际上《孙子兵法》里“奇正”的本意很简单,正兵就是用来维持战线的主力部队,奇兵就是关键时刻投入战斗并决定胜利的预备队,所以才说“以正合,以奇胜"。曹操注《孙子兵法》就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李卫公问对》里也说“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
而且从你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评价来看,你应该是基于《三国演义》来评价的吧。对于《三国演义》里那些奇谋百出的段落我的意见也很大,过于强调奇谋的重要性。
虽然小说当中的诸葛亮是靠奇谋作战,但历史上诸葛亮用兵主要靠的是优良的训练、合理的战略谋划和精妙的战术指挥。诸葛亮强调:“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的军队“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第五次北伐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袁准也提到“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可见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据现存的诸葛亮军令显示,当时蜀汉军队的行军、扎营规定非常细致,能执行如此细致的命令,也说明军队的纪律性很强。说这个是为了说明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小说中那种智将,相反他非常重视正面会战。
司马懿能集中战略优势,不是因为司马懿有多能干,而是因为魏国足够强大。司马懿在前线作战的同时,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行支援,而这一点是蜀汉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乃使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助司马懿御诸葛亮。”反观蜀汉,全国不过十万余人,北伐可用之军不过“步卒数万”,怎么可能集中超过司马懿的优势?但诸葛亮用高超的作战技巧还是打得司马懿毫无还手之力。
以第四次北伐为例。诸葛亮知道自己拼绝对兵力肯定拼不过魏国,所以只能从别的方面限制魏国,比如说后勤。因此,诸葛亮选择陇右为主攻方向。虽说蜀道难,但自汉中至祁山、卤城的距离与长安到祁山、卤城的距离其实差不多,更不用说魏军人数在十万人以上,光靠关中的补给肯定不够,还需要后方河南、河东一带进行补给,这样就大大增加了魏国补给的难度。而且,自汉中至祁山有漕运,再加上木牛的使用,进一步减轻了蜀军的后勤压力。第四次北伐虽说名义上是蜀军“粮尽退兵”,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秋八月,亮还汉中。平惧亮以运不辨见责,欲杀督运岑述,惊问亮何故来还;又表后主,言亮“伪退”。
《三国志·李严传》: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结合以上两条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留给李严三个选项,其中上计李严自汉中是进军关中,断其后路。由于当时“宣王粮亦尽”,加上当时张郃建议分兵驻雍、郿的提案被否,魏军在后方兵力肯定不足,这一策略有很高的可行性。而下计是退军回黄沙,即诸葛亮屯田之处。李严担心漕运不济,选择了最后一个。但实际上很可能大雨并没有影响到运粮,否则李严用不着做那么多事掩盖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一出“粮尽退兵”纯碎是李严造成的。反倒魏军的后勤补给确实是出现了极大的问题。这说明诸葛亮选择的主攻方向是有利于蜀军集中战略优势的。
至于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此文的描述:http://tieba.baidu.com/p/3073371692?pn=1
之所以选用第四次北伐为例是因为这一次北伐无论从战役谋划还是具体的战术实施上都非常成功,而且过程比较复杂多变,非常能体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