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村雨零

[列举] 当代“汉语的协和语”中引进了哪些日语词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0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cydadada 于 2016-6-30 18:56 编辑
Yhao 发表于 2016-6-30 16:16
举两个:人民,共和国

这两个词在中国古籍出现过,日本人参考了中国古籍所翻译的
质尔人民
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诗经》大雅·抑
召公 周公二相行政 号曰 共和 
《史记·周本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也要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护城河 发表于 2016-6-30 02:09
其实有个行业你们应该能想到

铁路行业应该是日语汉字词比率较大的一个行当 ...

机破 限界 电化 整备 运转 运用 还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大统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6-3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6-30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飞一般的YY 发表于 2016-6-30 14:37
是不是用汉语语法造词,这事很难说。因为说白了,用两三个汉字按照词性来造词,其方法本来就有限,汉语语 ...

"我们且不说1984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语词典》收录的外来词,绝大多数是双字词,日语外来词不足8.8%,仅从日本人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看,实藤惠秀先生也承认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超过日语外来词。[6]那么如果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已经超过了一半,英语外来词又超过日语外来词,这个算术就无法算了。况且,汉语中还有其它外来词,如俄语的、法语的、西班牙语的、意大利语的等等,算下来远远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吃豆包 于 2016-6-30 19:58 编辑

有人认为,由“~化、反~、~主义、泛~、~作用、~式、~炎、~社会、~法、~性、~的、~物语、~界、~问题、~型、~时代、~率、~腺、超~、~阶级、~感、~论、~线、~学、~点、~观”这26个词构成的新词,应该算日语外来词,[25]最近有人提出由~屋、~族等构成的新词,也应该算日语外来词,这样算下来,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就有“许许多多”了。但这样的理由是说不通的。我在“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之谬论”一文中就举了“哲学”这词的例子,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

我再举个例子,如现在中国流行的新词——“科学发展观”,按照上面的观点,应该算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词。但事实上日语中压根就没这个词,又怎么去借呢?难道咱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了日本人的观点、借了日语外来词?笑话!这样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况且,像“~的”、“~学”、“~界”、“~论”等,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样的用法,怎么能算日本人的呢?!《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的”都是日语外来词?开玩笑吧!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中的“黄洋界”是不是也算日语外来词呢?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天论”、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三国时期杨泉的“物理论”等等,都是日语外来词?那时候日本连字都没有,哪来什么“日语外来词”呢?瞎扯淡!太厚颜无耻了吧!应该是像“哲学”、“美学”、“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都算作汉语固有词汇才对。而那些鼓吹“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了”的又不承认这点,他们的逻辑就是这么的自相矛盾。

用上述“构词法”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构词法”是汉语固有的,而不是日语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符合汉语构词法,所以无法分辨它究竟是汉语词汇,还是日语词汇;而那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一看就知道是日语词汇的词,都被淘汰了。如果用“构词法”来认定,那么那些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应该是汉语词汇了。

纠正高晓松的一个错误,“警察”一词出自《金史》,[26]并非日本人创造的,日本人只不过把“警察”这词用在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的名称上了。“~屋”的用法中国过去就有,如著名的“三味书屋”,其横匾还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不可能受日本的影响。这里的“屋”是指“空间较小的具体场所”。无论是日本的“花屋”、“本屋”,还是中国的“咖啡屋”、“西饼屋”等,还是这个意思,并非“店铺”的意思,[27]所以,以“~屋”来认定日语外来词,是不能成立的,否则“三味书屋”也成“日语外来词”了。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丕森(OttoJespersen)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许多语言混杂当中各种各样的成分仍然是很清楚的,并且可以分开的,就好象是一副扑克牌还能挑出红桃、黑桃等一样;但在英语和斯堪的那维亚的情况下,我们却有一种更微妙的、更密切的混杂,很像把一块糖放在一杯茶中,几分钟以后,就很难说哪是茶、哪是糖了。”[28]汉语和日语外来词的情况也正是这样,这些词汇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真正要说清楚哪些是汉语词汇、哪些是日语外来词,是十分困难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机关”这词,有几个意思:1.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2.用机械控制的:机关布景;3.办理事务的部门;4.周密而巧妙的计谋。在这四个意思中,只有3.被认为是“日语外来词(义)”,其余3个都是汉语固有词汇的意思,那么把“机关”这个词认为是“日语外来词”,把其余3个汉语固有词汇意思的词全混淆成“日语外来词”了。


http://wangslbox.blog.163.com/blog/static/2837947201452233686/ 有兴趣的去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Karoliner 发表于 2016-6-30 19:05
机破 限界 电化 整备 运转 运用 还有哪些?

大破,小破这样的现在也还在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2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族语言落后就会被其他语言强X,小日本的那个大量的外来语可以证明,跪舔中国的时候用汉字,跪舔洋人的时候用外来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sahwn w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87002/answer/2733210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

之后日本于1866年出版的《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万国公法》相同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

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

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本”所取代。[15]

《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

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

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
转载摘录,原作者不详。

顺便夹点私货,可以看到上面的时间线从明朝末年直接跨到了鸦片战争,中间200年完全空白。这大清朝还真是阻碍人类进步的绊脚石啊

再附上另一个链接,别人给出了原文,最高票还在把一些出口转内销的东西当成所谓的和制汉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sahwn wan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98597/answer/462689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末民初时,日本的翻译家创造了大量汉字词汇以翻译英文术语,并且客观上对中国吸收西方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很遗憾,这句话是错的。请参考这个回答: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 sahwn wang 的回答

事实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先,西方词汇的汉化主要是由中国来完成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从中国借鉴了大批的词汇。日本人的汉语水平现在不能,过去也没有过能够信达雅的完成西方文化翻译的能力。 在中国翻译的基础上,日本对汉语进行了一些修补工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搭立的语言词汇框架逐渐不能适应需求,日本汉字也失去了进化的能力。


及川健一, 不知道这位是不是日本人士,你下面说的也完全是错的:
其实对大多数语言来说,音译才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外来语接纳方式。
但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日本人的汉字能力在逐渐退化。

江户末期到明治时代,日本出现了许多汉字能力堪比当时中国学者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可以像中国人一样用丰富的汉字储存量轻易造出“意译”的英文,比如電話、民主、物理、化学等等……
民主一词,见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
物理,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
化学,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出有《化学卫生论》
这三个词完全是中国人和在华传教士创造的

電話,这词可能是日本词,但是之前中国就翻译了电报,电车,电池,电线,电极等词汇,这属于日本人在中国人搭立的框架上的再创造。

此外,像“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
“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
“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

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

“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

“动产”、“不动产”,“资本”

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
“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

“文法”、“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

“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

“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

“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


等等等等无数词语都和日本人无关,这些都是中国人和传教士一起创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6-3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3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勤这个词好像已经泛用了,最近在淘宝买鞋,发现各种厂商都把那种式样比较普通、适合走路的女鞋叫做“通勤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6-3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飞一般的YY 发表于 2016-6-30 21:45
这篇文章我看过的。如果说这些东西真的毫无疑问是汉语的话,当年就没有那么多人反对了。我们看看祸害满清 ...

萌这个词取别的不说很早就有人取名字用了,而且还是萌萌的这种。至于国内网络上萌的意思跟日本也不同。另外把ACG圈的用语,而且这些还是以日本ACG圈为主的放到国内生活中用被批评了活该 你在说别人上纲上线的时候,没想过自己也在上纲上线吗?网络用语上就有很多是一些网络群体为了表达自己的“个性”发明出来的,就跟当年的脑残体一样,原本就有很好的词汇来表达。非要搞其他的词汇来替代。而剩下的网络群体不管好坏全盘接收。搞得现在很多词汇被污名化。比如现在网络流行最广的“菊”和“翔”的使用,有多恶心就不用说了吧?你说的那些留日派跟现在发明脑残体 “菊”“翔”还有混日本ACG圈的有多大区别?抗议难道要等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变成上海电影吹替厂?还是等下一个变成“菊”和“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气、暴走这些大家已经意识不到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7-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7-1 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豆包 发表于 2016-7-1 11:42
萌这个词取别的不说很早就有人取名字用了,而且还是萌萌的这种。至于国内网络上萌的意思跟日本也不同。另 ...

很早就用萌当名字用是指“郝萌”吗?
那个萌的意思,和现在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8-9 11:14 , Processed in 0.07328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