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0:12
zakufa782 发表于 2019-6-24 19:42
我倒觉得这个解读有点太范式了,基本就是战后动画研究的那一套:日本近现代史、西方与东方、日本与美国。哥 ...
因为这批动画人就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之后时代的今敏,细田守,新海诚的作品就没有这样的烙印了。
而且主要是千与千寻大部分电影符号正好符合你说的这些“范式”。其他作品比如龙猫,魔女宅急便,悬崖上的波妞就是另外的解读方式了。
ps:超人幻想也符合这套思想。
moekyo
发表于 2019-6-24 20:25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19:16
路人或普通影迷不关注这些电影符号很正常,研究学者和业内人士要还是说电影符号就是导演随手弄得怕不是要 ...
文章没有指责吧,而且就这楼里也不是还有说牵强附会的,强行立意的吗,让我想起一个段子,一个人在街上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抬头仰望天空,周围的路人也纷纷抬起头张望起来,恨不得拿出望远镜来一探究竟,殊不知那人只是流鼻血了,大概这样感觉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0:28
moekyo
发表于 2019-6-24 21:04
本帖最后由 moekyo 于 2019-6-24 21:07 编辑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0:28
这种观点还是把宫崎骏当作吉普力宣传中的慈祥老爷爷了
实际上那个时代打出名堂的创作者,包括宫崎骏,都 ...
作为创作者,要表达东西,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解读的时候恨不得用显微镜来看,把一切都归结到“作者在这里表达了XXX”,非要分析出个政治隐喻,时代变迁,我只想到了过犹不及,就像“我已经站在舞台上了,那就一定要说点什么”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1:11
AAAOC
发表于 2019-6-24 21:20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06-24 21:11:47
这些东西都是以那个时代看起来再明显不过的隐喻了
不能算拿放大镜阁下贵庚?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1:24
amachi333
发表于 2019-6-24 21:34
zakufa782
发表于 2019-6-24 21:36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0:12
因为这批动画人就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之后时代的今敏,细田守,新海诚的作品就没有这样的烙印了。
而 ...
从结局来看,超人幻想其实更像是阿宅的狂欢,是对自己喜爱的娱乐文化和其所诞生的历史环境的把玩而非对历史本身的审视,而荒野的寿飞行队的结局则反而有种当代寓言的醍醐味。
反正说到底会川也好两水岛也好,都是60年代运动后看着动画长大的阿宅,他们更多只是在模仿、恶搞、解构、和致敬前辈们的东西罢了。
yym
发表于 2019-6-24 21:40
整天就是政治历史blabla,真不知道这样子有啥意思,转一篇反驳的文章吧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486862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1:44
zakufa782 发表于 2019-6-24 21:36
从结局来看,超人幻想其实更像是阿宅的狂欢,是对自己喜爱的娱乐文化和其所诞生的历史环境的把玩而非对历 ...
确实,超幻的过程是挺有这个味的,但结局自我牺牲的英雄拯救世界还是太天真了,缺少批判和反思。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2:48
moekyo 发表于 2019-6-24 20:25
文章没有指责吧,而且就这楼里也不是还有说牵强附会的,强行立意的吗,让我想起一个段子,一个人在街上不 ...
直接否定对方的看片方式,这跟指责也差不多了吧。我最开始说了,这篇文章确实有很牵强的地方,但也有引经据典颇具说服力的部分。最起码这篇文章引用了大量宫崎骏本人相关的资料。你说的那篇除了引用了一张分镜还用了什么?哦,还有一个on your mark的访谈片段,可惜mv的创作和电影的创作完全是两码事,两者的创作要求不同,他这个例子好像并不能证明他的论点。其余通篇都是我是个吉卜力的狂热粉,我认为怎样怎样。所以“宫崎作品那有那么复杂,我们看很多宫崎作品的人反而不会研究那么细微的事情,我们早就知道,他是一个直肠子、只会写简单故事、质朴感情的老家伙了。”行吧,别人想太多不懂宫崎骏,是因为我才懂宫崎骏。然而幽灵公主、起风了、风之谷尤其原著都不能算是简单故事吧。
我不明白,连那个20国道到21国道这么明显的隐喻都要否定的人,你们为啥觉得他说的有理。
最后引用一下宫崎骏当年对迪士尼的批评吧。在1987年执笔的《关于日本的动画电影》一文中,宫崎骏曾批评迪士尼的动画“入口和出口都一样的低浅、宽泛,只能认为是对观众的蔑视”。他认为动画电影应该做到“入口低而宽,能吸引所有人进入,但必须有一个设得很高的通向净化的出口”。
yym
发表于 2019-6-24 22:53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19:16
路人或普通影迷不关注这些电影符号很正常,研究学者和业内人士要还是说电影符号就是导演随手弄得怕不是要 ...
因为电影符号学真的很无聊(而且已经被打趴过一次,现在还抓着不放的都是些遗老),更别说这种了,有又怎么样,这是电影的本质吗?
一帧帧看是看作画看剪辑看摄影看声音看设计看画面构成,研究的是为什么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感受,手法是什么,不是看导演在片子里藏了个啥,这个啥又影射了啥,那样未免太无聊了
moekyo
发表于 2019-6-24 23:01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1:11
这些东西都是以那个时代看起来再明显不过的隐喻了
不能算拿放大镜
我也正想问问你几岁了
光荣的小学生
发表于 2019-6-24 23:03
韩子
发表于 2019-6-24 23:05
韩子
发表于 2019-6-24 23:16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3:20
yym 发表于 2019-6-24 22:53
因为电影符号学真的很无聊(而且已经被打趴过一次,现在还抓着不放的都是些遗老),更别说这种了,有又怎 ...
我觉得电影符号还是很有意思的,请不要代表所有人。结合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从影片中发掘出更多的东西。所以就是这点才看出宫崎骏的厉害,我这有简单易懂的故事和精彩的镜头,同时也有细节和隐喻供考据党和学者们吹牛逼。多好
yym
发表于 2019-6-24 23:20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2:48
直接否定对方的看片方式,这跟指责也差不多了吧。我最开始说了,这篇文章确实有很牵强的地方,但也有引经 ...
我不明白,连那个20国道到21国道这么明显的隐喻都要否定的人,你们为啥觉得他说的有理。或许有,但是没意义,要拉片才能注意到的隐喻跟片子里抽一帧放张鬼脸有啥区别?更别说隐喻这玩意本身就很无聊,片都拉了能不能关注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宫崎骏的导演手法,各种地方的设计,作画、摄影、声音。。。哪个不比隐喻重要?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3:22
本帖最后由 poppin 于 2019-6-24 23:28 编辑
yym 发表于 2019-6-24 23:20
或许有,但是没意义,要拉片才能注意到的隐喻跟片子里抽一帧放张鬼脸有啥区别?更别说隐喻这玩意本身就很 ...
那些都有人研究了,剩下的自然也有人要研究。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你可以觉得没意义。但创作者想要更高的艺术追求,那他就加上呗。还有,你不是世界,你觉得无聊,但也有人觉得有趣。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3:40
韩子 发表于 2019-6-24 23:16
其实还是鸡同鸭讲的问题
老宫拍千寻有没有塞私货,有没有玩政治隐喻——有
是否像秦刚老师文章里说的一样, ...
其实这不算科普文,谁家科普文写这么长啊。这些应该是秦刚老师的研究论文吧,整理整理出书卖了。毕竟过于浅显的大家都说过了,想要原创的那可不得自己发挥吗。只不过后面过于天马行空,有点凭自己的臆想强行深入了,没有可靠的论据。
payboy
发表于 2019-6-24 23:44
在被“满洲”铁路连结起来的中国东北辽阔土地上的“外地”体验,成为20世纪前半期的日本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有研究者指出,乘车跨海的一幕与宫泽贤治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的场景非常相似(17),对此笔者十分赞同。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幕还足以唤起战后日本人对于旧殖民地“外地”体验的集体记忆。
这段简直是作者的自打脸部
yym
发表于 2019-6-25 00:07
本帖最后由 yym 于 2019-6-25 01:28 编辑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3:20
我觉得电影符号还是很有意思的,请不要代表所有人。结合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本身也是一件有趣 ...
喜欢归喜欢,电影符号学已经被打趴过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它跑偏,整天关心一些细枝末节,而忽视本质问题
你说能看出宫崎骏的厉害,宫崎骏厉害也不是厉害在这种地方,隐喻从来不是什么吹点(何况这种一晃而过,注意不到的隐喻有什么意义?)
yym
发表于 2019-6-25 00:13
本帖最后由 yym 于 2019-6-25 01:21 编辑
poppin 发表于 2019-6-24 23:22
那些都有人研究了,剩下的自然也有人要研究。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你可以觉得没意义。但创作者想要更高的 ...
跑偏就跑偏,还更高艺术追求。。。秦刚我查了一下,搞文学研究的,显然还是拿文学方法硬套电影的那种,这种你能说他比从电影本体出发的更高?(另外没意义是说这种插帧式的隐喻没意义,因为观众很难注意到)
主要现在市面上这种人还很多,跨界的、抱着过时理论不放的,看着烦。。。
欧阳明
发表于 2019-6-25 00:23
村上恒一 发表于 2019-6-24 17:34
虽然海上列车很美,可我还是觉得千与千寻缺少一个真正的高潮。
小两口空中飘啊
adonai
发表于 2019-6-25 00:40
本帖最后由 adonai 于 2019-6-25 15:18 编辑
你要说这是作者看完千与千寻而联想到的,我超佩服,我就没这么广的知识面想这么多东西,
但你要说千与千寻本身就是想说这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过度解读
韩子
发表于 2019-6-25 00:47
Bojenkins
发表于 2019-6-25 00:51
考的地方还行,释的部分傻愣得不行,建议大家涂黑着看自己想看的就够了
AAAOC
发表于 2019-6-25 00:54
韩子 发表于 2019-06-25 00:47:17
科普文指的不是这事,而是羊大把秦刚老师这篇简写了一下发上微博,转发已经过五千了。现在那边风向已经成 ...秦刚这本书写得不能再激进了,而千寻不是这样激进的作品,国内的认知又要被带歪了,唉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韩子
发表于 2019-6-25 01:09
AAAOC
发表于 2019-6-25 01:13
韩子 发表于 2019-06-25 01:09:48
嗯,千寻风格上其实是很轻盈的,不像幽灵公主那样有明显的诉求和苦大仇深…
另外激进但夺人眼球的言论很 ...www龙猫死神
前段时间在2ch上又讨论了一波不是吗
吸睛的永远是这种言论啊,宫崎的风评也变得越来越奇怪了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sevra
发表于 2019-6-25 01:36
考据扎实,解读过火
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去写小说不好吗,这么喜欢隐喻随你塞啊
kimone_3
发表于 2019-6-25 02:10
当成音乐去欣赏比较好,个人觉得千寻不适合解读
部福井
发表于 2019-6-25 03:23
韩子
发表于 2019-6-25 10:05
哈里.谢顿
发表于 2019-6-25 10:21
韩子 发表于 2019-06-24 13:33:40
感谢分享,前半还是觉得相当有说服力的,尤其是援引了宫崎骏本人的一些发言,让我之前看了羊大的简略分析后 ...要不您把羊导的分析全转过来?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香港记者巴拉森
发表于 2019-6-25 10:27
很多地方解读得太过分了吧,不敢苟同。
-- 来自 能手机投票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Novagelion
发表于 2019-6-25 10:35
又想起来隔壁那篇 火science火,人家十几种变量分析,几万字的实验设计到别有用心的人嘴里就是中国人诚信度世界倒数第一,中国人果然是不讲诚信的。你说这个实验数据有偏差吗,逻辑论证混乱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不是又有什么用?这篇文章出了小圈子到全网狂欢的时候有几个人会讨论实验设计的怎么样,谁会在乎哪几个变量有影响的?键政人才不管你论证过程呢,只要那个结论,甚至是结论中的一俩句话就够他们讲一年,跟个复读机一样天天复读,好像就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很烦,真的很烦。
这篇也是一样,在小圈子里你可以解构,可以说隐喻,甚至可以讲意识形态,但到这个传播广度真的不合适。一部分读者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大部分根本懒得看,结果就是这个定性那个定性全给你安排上,不要问问就是隐喻,这样你这片子就没法讨论了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spinkoeco
发表于 2019-6-25 10:38
北原依绪
发表于 2019-6-25 10:42
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一种自我表达,自然有评论者自身的想象力和立场在里面。就像这篇文章其实也是把千与千寻作为进入日本历史和思想史的一种方法。
而且评论作为创作,和动画小说一样,是有它的读者群的。
不喜欢这种路数无所谓,毕竟各人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不同,但是因为不喜欢,就说这种写作没有意义,那就未免视野太窄了。
越是好作品,解读空间越大,不管一个人是不是吉卜力的铁粉,如果他坚持不承认多样化解读的可能,那么他其实就是在贬低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