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n
发表于 2017-9-10 13:54
高潮的编排是这样,声之形和君名这种的呈现目标是不一样的,两个自杀场景的突兀性和意外性本身就是感染力根源。
如果铺垫过多了你清楚的一步步看到这个事情是怎样发展成这样的,那么它就有了一种乞求哀怜和一切尽在掌控的累赘感,对作品是有损害的。
它的立意也没问题,它就是要通过这两个个突兀和意外的自杀,通过每个人其实都不那么坏,将也拼了命的来赎罪,但最后悲剧还是无法避免这个悲剧,
来讲“人和人交往的不可能”这个主题,有缺陷的人,甚至于只是和他人不同的人,人群打交道不可能不受到伤害,而有正常同理心和恻隐之心的人,和这样的人度过一段人生之后
也无法逃避自己的丑恶和自己的罪,无法避免对自我的否定或者把责任推给牺牲品的诱惑,最终就是大家都会受伤,大家都会自我否定,大家都无法再继续向前的修罗场。
仅以“如何避免残障者在学校里收到欺凌”这个主题来研究作品,能找到的“立意”当然很低了,难道能说君名的立意是“如何利用身体交换避免彗星灭村”吗,然后总结出“发展天文观测才是硬道理,身体交换不靠谱”,从而推导出“君名的立意很低”这个结论吗?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3:58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3:34
您提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一部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和一部只是展示事件的电影,两者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是否 ...
IMDB的评价
《声之形》8.3/7298
《凉宫春日的消失》8.1/4360
《轻音剧场版》7.6/722
《玉子爱情故事》7.0/539
烂番茄新鲜度94%、爆米花88%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01
錯乱坊 发表于 2017-9-10 13:53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要求每一部电影都去搞积极的东西就太过了。监督也有监督的自由,好莱坞讲人性恶的片子 ...
其实我的意思是,导演创作也有其实现的目标,有些导演可能是想达成某种艺术概念,有些可能是向阐述自己的理念,有些则可能是想实现艺术上的追求同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这一切都是艺术选择。我并没有说他们这样做对或者不对,而是我觉得,那些想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导演,他们如果把自己的作品创作的积极点,能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几率就越高,这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导演想要得到什么的问题,如果导演并不介意这个,那我觉得是无所谓的。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02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3:58
IMDB的评价
《声之形》8.3/7298
感谢您的提醒,我很高兴您可以一直给我反馈。
loyd
发表于 2017-9-10 14:05
概括一下:导演辣鸡,从立意到技法没一个不该被骂的
发财就手
发表于 2017-9-10 14:07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4:11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01
其实我的意思是,导演创作也有其实现的目标,有些导演可能是想达成某种艺术概念,有些可能是向阐述自己的 ...
在所有京都制作的电影中:日本本土评价最高、票房最高、关注度十倍于前几作
没有TV原著粉的《声之形》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了吗?
看用脚投票的观众吧...
鬼岛誉
发表于 2017-9-10 14:12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4:19
发财就手 发表于 2017-9-10 14:07
没看过原作,光电影的剧情来看缺少西宫的内心想法独白描述是问题,也许是因为要突出她是个聋人的设定不安排 ...
“旁白解说和内心独白”是动画和连续剧的技法,越是遵从电影技法,就越不能用...
押井守在拍《机动警察ova》的时候,叙述极其依赖“旁白”,你看他拍电影《攻壳机动队》的时候有天之声旁白和角色内心独白吗?
一个导演越是进步,就越是尊重“电影语言”,旁白依赖症要不得哦!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29
Julien 发表于 2017-9-10 13:54
高潮的编排是这样,声之形和君名这种的呈现目标是不一样的,两个自杀场景的突兀性和意外性本身就是感染力根 ...
谢谢您的观点,第一个关于高潮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考虑到观众的体验在内,电影毕竟不是一种面向私人创作,导演需要把他们内在的情感通过电影技巧传达给观众,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了情绪上的回馈,这种艺术创作的目的才得到实现,如果观众在电影铺排关键剧情时感受不到这段剧情的冲击,我不确定导演是否实现了其创作目的,因为这样会令一个重要的事件可能失去了它在观众心目中的应有位置。这种方式是不是“乞求哀怜”?我个人倾向把它称之为让观众了解角色背负的沉重,属于感情共鸣的范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我个人是很乐意见到导演能通过剧情诱导去调动我的情绪的。
而您对这部电影主题的认知,说实话非常有趣,我觉得我们对电影主题的判断已经完全走到了两个方向,我觉得交流是可以达成理解的,您觉得交流只会制作伤害,我的态度非常积极,您的态度非常消极,但是从您对主题的理解去推导,也的确能为电影建立一种自洽的逻辑。用您的观点,男女主角为何他们到最后电影依然是自说自话?因为他们是注定无法理解的。嗯,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自証非常棒,虽然我非常讨厌。
至于您说仅以“如何避免残障者在学校里收到欺凌”来研究作品,我重新看了一下我的文章,我的研究方向似乎是根据山田尚子小姐的采访中提到的交流这一主题,然后论述如何通过交流达成理解,达成避免欺凌是其结果,但观点的出发点和您的观点的出发点并没有不一样,只不过结论不同而已,您似乎调转了我的观点的出发点和结论,我建议您可以重新看看我文中的论述过程。至于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否很低?首先,我没用过很低这个词,我用的是不高,其次,如果山田尚子小姐对于声之形的立意是和您的观点一致,我觉得是立意是不低的,只是很消极而已。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31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4:11
在所有京都制作的电影中:日本本土评价最高、票房最高、关注度十倍于前几作
没有TV原著粉的《声之形》得 ...
您说得有道理,声之形在日本应该是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的。
liangjiami
发表于 2017-9-10 14:38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40
loyd 发表于 2017-9-10 14:05
概括一下:导演辣鸡,从立意到技法没一个不该被骂的
其实我比较倾向用这种方式去评价这部作品,山田小姐手上得到了一个相当具有创作价值的原作,而且这部电影在许多的方面都展示出了极高的质素,其电影叙述的事件本身也具备相当感染力,如果山田小姐的拍摄技巧能更成熟,以及和创作意图上能有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这部电影是有潜力成为一部在电影层面也是相当高度和具备更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的。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4:40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29
谢谢您的观点,第一个关于高潮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考虑到观众的体验在内,电影毕竟不是一种面向私人创作 ...
何为积极?消极又何妨?
《海边的曼彻斯特》
男主角满口脏话(fu*k多到本片R级),中年落魄一事无成,失手烧死自己女儿(复数),不敢见前妻,弃自己侄子不顾,终日酗酒打架,自我流放,一辈子没有走出困境...
这样一部电影:立意很低、一丧到底、“三观不正”、没有最终结局方案
但是,得到了2016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提名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男主还拿了奥斯卡影帝
IMDB评分7.9
成本不过850万美元,票房却有5000万美元
所有,我一直在想:立意高不高、三观正不正、社会议题残障题材要不要庄重、最终解决方案给不给,这是“电影”本身要的东西吗?
灵魂收割机
发表于 2017-9-10 14:43
风中凌舞 发表于 2017-9-10 13:37
没有编剧会写小丑战胜了蝙蝠侠,并且得到称赞还被众人接纳。
要抬杠的话其实是有这么一部作品的,不过那部漫画里“蝙蝠侠”是完全的反派,“小丑”是正义的主角。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44
鬼岛誉 发表于 2017-9-10 14:12
导演自己都说了,这片子的讲的是交流沟通和日式特色互相理解的青春主题,不是探讨残疾人。
导演自己都说了 ...
因为青春片和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电影,区别的可能只是切入点的问题,声之形的这个题材,是具备达到那些在国际上参展作品的潜质的。
风中凌舞
发表于 2017-9-10 14:45
灵魂收割机 发表于 2017-9-10 14:43
要抬杠的话其实是有这么一部作品的,不过那部漫画里“蝙蝠侠”是完全的反派,“小丑”是正义的主角。 ...
其实我DC看的不多,不过你说的这个情况也很好的说明了,不让小丑战胜蝙蝠侠,承认欺凌的严重性,都是底线。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46
liangjiami 发表于 2017-9-10 14:38
三观不同被黑子说成三观不正而已,这两年几大论坛对影视类作品评价越来越分化,跟中国社会价值观割裂脱不了 ...
其实这也可以看出来一些三观比较积极的作品,的确是比较容易在社会上传播的,因为他的传播压力的确会比较少。
schneehertz
发表于 2017-9-10 14:48
@myarms 楼主,虽然中文里型和形的意思很相近,但是是两个不同的字,请把标题纠正过来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5:03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4:40
何为积极?消极又何妨?
《海边的曼彻斯特》
您说的很对,在艺术本身的确本来是有极大的创作自由的,导演创作一部作品时的目的千差万别,社会观众那么多,愿意认同他们的观众肯定是存在的。不过在我个人看来,一些在社会上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作品,的确是普遍剧中都有一些比较容易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感的三观的。您说得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他能得奖应该是有其极高的艺术水平在内,究竟立意是否如您所说的这么低,我不敢评价。但这部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究竟有多高,因为我不了解美国,您可以告诉这部电影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影响力。我并不认为导演必须对这种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追求,我说的是,如果导演有这种追求,那一种积极的三观可能会是导演达成这种目的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果导演没这种打算,我觉得其他形式的创作也是无所谓的。至于这种消极不给方案的东西重不重要,我也没办法代表其他人,对我来说应该是重要的。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5:04
schneehertz 发表于 2017-9-10 14:48
@myarms 楼主,虽然中文里型和形的意思很相近,但是是两个不同的字,请把标题纠正过来 ...
非常感谢提醒,我忘了改标题了。再次感谢!
poiuhgfdwq
发表于 2017-9-10 15:04
我个人对声之形最满意的在于,将也通过一系列事件完成了救赎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并且好运的取得了一个较好的结果。
不满意的是导演山田小姐在动画的制作上失去了焦点、没有突出的重点。使得作品的深度比漫画较差。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5:07
本帖最后由 livelive 于 2017-9-10 15:14 编辑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4:46
其实这也可以看出来一些三观比较积极的作品,的确是比较容易在社会上传播的,因为他的传播压力的确会比较 ...
1-《你的名字》:你好我好他好大家都是好人,做坏事的只有天外来客-陨石(天灾)———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科幻奇幻世界,只要搞定它就Happy End。
如果你不喜欢,你一定是新海诚原教旨主义者(笑)
2-《声之形》:女主怯懦、男主莽撞、植野太直、老师放羊等等等,所有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带,都有或主或客的过错,都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能互相忍让就牵手向前,这个坎过不去就死吧,地球明天依然转———这是一个现实世界,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Normal End。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5:13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5:07
1-《你的名字》:你好我好他好大家都是好人,做坏事的只有天外来客-陨石(天灾)———这是一个黑白分明 ...
我觉得喜不喜欢一部作品是您的个人感受,您可以把这种感受留给自己,也可以在网上找和您一样喜欢它的人去分享这些感受,也可以找那些不喜欢它的人互怂对方的观点,这都是您的个人自由,只要您乐意,不违反法律和讨论平台的规矩就是了,这似乎不是定性的问题。我个人并不喜欢千与千寻,但也没让我活得不好啊。如果您愿意,您可以在论坛中写一篇关于声之形好的方面的文章,我也很乐意和您讨论的。
melvin117
发表于 2017-9-10 15:43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5:59
melvin117 发表于 2017-9-10 15:43
除了三观不同这个因素(估计这个世界的角落会被婊成连屎都不如)影响观影,这片子纯粹地被拍成了一部无聊的 ...
长话短说:《Baby Driver》只有开场前15分钟能看,买咖啡长镜头还是重复导演自己十多年前的《僵尸肖恩》开场长镜头,人物设定全面崩盘,第三幕缩水至极,结局刻意伟光正主旋律。
这两个月去影院最TM不值的一部电影!
世界角落和敦克尔克:好
发财就手
发表于 2017-9-10 16:10
錯乱坊
发表于 2017-9-10 16:33
风中凌舞 发表于 2017-9-10 14:45
其实我DC看的不多,不过你说的这个情况也很好的说明了,不让小丑战胜蝙蝠侠,承认欺凌的严重性,都是底线 ...
声之形里谁是蝙蝠侠,谁是小丑?强行把超级英雄和社会现象混为一谈,你开心就好
半月霜
发表于 2017-9-10 16:48
其实声之形跟京都很多作品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妄想用对女性脸部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此时女性心中的想法.但是事实上往往是表达不清的,一是因为这种脸型卡画的太趋向插画等级了,给人第一印象是 哇京都的特色脸型卡来了!
然后还没有时间去理解人物的心情的时候这一卡已经过去了,这样你觉得对剧情表达来说简直就是大打折扣的
====================
LZ你用你名来说的话感觉没啥说服力,因为我觉得你名的叙述手法一样是有问题的
infinitebird
发表于 2017-9-10 16:55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5:07
1-《你的名字》:你好我好他好大家都是好人,做坏事的只有天外来客-陨石(天灾)———这是一个黑白分明 ...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少数人作恶,那就是少数人的错。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大部分人都在作恶,那一定是统治者管理者法律制度上出了问题。声之形的问题是把打击面扩大化了没有深刻剖析问题突出重点,给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既然大家都有错,那么校园欺凌这个问题无解,只能靠相互理解用爱发电才行,这就是导演传达的观点。事实上校园欺凌问题真的不能控制吗?既然未成年人是没有完全的责任能力,那么主要责任一定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引导责任,尤其是班主任的放任才是导致将也和硝子悲剧的罪魁祸首。牢记这一点:未成年人做错了事,一定是大人的责任更大。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履行监管责任,发现将也欺负硝子的苗头就及时批评教育监督改正,而不是放任不管导致欺凌扩大化,事后还默许学生用以 暴 制 暴的方式来对付将也,是不是在挽救硝子的同时还挽救了将也,后面的悲剧就不再发生了?可惜电影钻牛角尖没有突出校方社会方的监督失职责任,反而纠结于你有错我有错大家都有错我们来用爱发电吧,对于解决校园欺凌这个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任何意义吗?我希望看到的一个重点镜头是校方在硝子被欺凌的问题上赔罪纵容欺凌的班主任被辞退,这才能说明脚本导演的思想达到了引导性的深度,没有引导作用你给未成年人看这种片子干啥?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7:05
发财就手 发表于 2017-9-10 16:10
说道表情这点,印象里看过原作一页截图是西宫睡觉时望向天花板流泪,动画好像删掉 ...
没记错的话,全片就没有女主角的个人视角,片中展现女主角性格的戏份,要么通过男主角的视角(主),要么通过女主妹妹的视角(副)
没有上帝旁白、没有内心独白、没有个人戏
所以由欢乐温馨的赏烟花=》跳楼那场戏,对于没看过漫画的普通观众才会有杀伤力:突发、偶然、猝不及防
举个同样是“喜事瞬间转丧事”的例子:《冰与火之歌3》的血色婚礼,小说是猫姨的视角,闲笔说了一句狗很不安分,这就是伏笔。到了美剧《权力的游戏》同一事件,导演编剧把这个拿掉了,不然观众会察觉,然后.........全世界都知道马丁的残暴了 ( ̄▽ ̄)
婚礼瞬间变成屠宰场,异曲同工之妙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19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21
infinitebird 发表于 2017-9-10 16:55
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少数人作恶,那就是少数人的错。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大部分人都在作恶,那一定是统治者管理 ...
什么叫拍给未成年人看?
玖羽
发表于 2017-9-10 17:25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19
可以,参考意志的胜利
意志的胜利的确是个很特殊而极端的例子
正确的说法是:意志的胜利的负面内容过于巨大,以至于它的任何正面内容,如果有的话,和负面内容相比都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33
玖羽 发表于 2017-9-10 17:25
意志的胜利的确是个很特殊而极端的例子
正确的说法是:意志的胜利的负面内容过于巨大,以至于它的任何正 ...
不妨碍它成为“杰作”,否则它早该从电影史里滚蛋了,但事实上并没有
玖羽
发表于 2017-9-10 17:35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33
不妨碍它成为“杰作”,否则它早该从电影史里滚蛋了,但事实上并没有
有历史意义不代表是杰作,或者说,不代表我们应该承认它是杰作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44
玖羽 发表于 2017-9-10 17:35
有历史意义不代表是杰作,或者说,不代表我们应该承认它是杰作
一部电影是不是杰作电影界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不承认,没啥意义就是了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7:54
yym 发表于 2017-9-10 17:44
一部电影是不是杰作电影界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不承认,没啥意义就是了
电影大师们一定要站好队,誓死唾弃里芬斯塔尔的政治立场,但也绝对不妨碍他们尽全力学习吸收她的电影美学(布景、服装、灯光、构图等等等)
Sheny
发表于 2017-9-10 18:45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7:05
没记错的话,全片就没有女主角的个人视角,片中展现女主角性格的戏份,要么通过男主角的视角(主),要么 ...
血婚这段是猫姨视角没错,但更重要的是一直到开杀为止,那一段整体全部采用蒙太奇的方式来展示。狼的反应实际不算伏笔,而是用来给这种表现方式服务。影片中实际也没删,还是给了一个狼不愿进城的镜头。冰火的厉害之处在于伏笔早就埋下了,早到什么程度?编地图、编河、编城、编这个小领主的发家史时就开始了…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9:12
半月霜 发表于 2017-9-10 16:48
其实声之形跟京都很多作品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妄想用对女性脸部的细致描写去表达此时女性心中的想法.但是事 ...
觉得你名有问题无所谓啊,说出来呗,论坛不就是用来探讨的么?
不过我觉得声之型的表情细节是属于优点而不是缺点,能否表现出剧情主要还是看导演实际上怎么用,我很赞赏植野在大街上和将也重逢时的表情,那细致表情转变至少把角色当时的心情传达给我了,这方面的运用属于优点的我能在电影中找到很多处,我个人对此是给予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