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情景, 令我想起告别恋情时的那一幕。
和你分手是命运, 我知道不久之后你就会死了。
我离开时是夏天, 但你却已是枯萎的森林了。
森林的树梢在夕阳照耀之下,
微微的颤动着, 这是即将告别的夏日阳光,
在森林中留下的最后之吻
——海涅《逝去的夏》
如果一位作者在把这样一首诗作为作品的主题,是不是会显得非常文艺和有品位呢?显然,答案不会是否定的。可是,使用这种方式同时意味着,尤其对于绝大多数无病呻吟的散文和伪文学爱好者常犯的错误,那就是文章空洞无物,变成华丽辞藻的堆砌,让这种华丽的诗歌以其表面最浅显的东西成为文章华丽的点缀。如果你联想起什么,恭喜你,高考和小四在你心中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那么,赤石路代女士是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呢?单单说是赤石大师本身编故事的能力恐怕也不妥,看这篇完全仿照赤石路代这篇《如诗人海涅般的》写的小说(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1735625.html)就落入了堆砌辞藻和空洞无物的境地之中……更多的,我觉得大概还是在于,赤石路代女士对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关系从未停歇的思考之中。文学永恒的主题,永远是人性,而赤石大师就是在作品中把握了人性的方面,将之突出出来所以让自己的作品变得与众不同。
同样是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这位纯粹的文字的仿写者遗失了哪些部分呢?
首先,最初的时候,关于小早川因为特殊原因无法成为演员,而是pa的部分。在写这个故事的人看来,似乎是无关紧要,毕竟赤石女士所用的语言也不多,所以只是简单地两三句带过去,可是实际上,如果仔细看赤石女士的《如诗人海涅般的》就会发现,在不足30页的故事里,这个部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可以说赤石路代女士的笔下,学校的部分都是在为了小早川这一pa身份做铺垫,而仿写者却完全没有抓住重点,只是按照文字的多少来分布自己的故事,以文本的华丽(800字高考作文写法)为基础,结果就让小早川这一特别身份带来的冲击和有关于此的思考,和其中引发的对于人的思考变成了无根木、无源水。
其次,是在关于所谓的剧本高潮,也就是关于另一个作品的核心遗产继承问题的时候。我们可爱的文本写作者,又一次在写作中犯了追求文字效果(或者说只看赤石老师的文字然后美化的问题)忽略了这背后赤石老师埋下的种子。如果照这个方式来编排剧本,那么和三流恋爱小说里,男主角打跑了几个流氓,拯救了女主角有什么区别呢?但是,赤石老师给这些行动安排下了一个关于遗产的背景,就让主题更加的深刻,同时也让故事结构更加合理,冲突激化的程度更高(街头流氓和为了大笔财产而来的歹徒带来的冲击力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这为文章的结尾埋下了伏笔,写作者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最后,就是结局的问题了,这里点明了最初身份设定的意义——当然后面更多次直接说“你也可以说这是欺诈”,对PA身份本身一种思考。也从那封信件说明了,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这种行为本身的自我怀疑!但是同时,也体现了pa本身的主题,一个虚假的身份带来的真实的感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赤石老师给了一个很温情的答案——与现实无关(遗产)但是真的感情(海涅)。当然,赤石路代老师和普通的作者差别之大并不是我这点总结可以说清楚地。
因此可以说,赤石老师对于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关注,使她的作品真正的具有了文艺范儿。在整部《替身天使》里,故事里表面上没有那么多关注社会问题的机会,但是却无处不在。《肖邦的正确演奏方法》里小早川的私生子身份,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展开故事,更多的着墨于被丈夫背叛的妻子,让家庭的不幸展示出来。《明日的莎士比亚》里,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么?难道不是对于同性恋在社会中的尴尬位置的一种反映么?(一如既往的乐观的赤石路代式结局……)。《希区柯克的婚礼》上,杀人案件如果说借重于电影化的表达,亲子关系的问题似乎不如温文尔雅的男性如何因为某个思想变成杀人犯更值得人们深思。《雷诺瓦的私语》与其说是和结成已斐的母子之情,更不如说是离异父母和亲子关系以及对日本童星开发的拷问……………………………………
仔细去阅读,赤石老师将每个故事描述的,都比看上去复杂的多得多。在表面上看来简单的故事里,内涵却丰富无比,这才是文艺的本质吧……只是,后期的故事里,在故事的急速展开中,会偶然性的迷失单元剧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这也算是美中不足吧!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不是……
这种微妙的平衡感,也许真的只是灵感闪现的时候才能出现,譬如说正当剧情进入高潮的时候,赤石路代老师会乱入《我想成为蝾螺先生》这样的故事,去探讨一下夫妻关系,尤其是有孩子之后男性的出轨愿望的情况。不过,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却是《威尔斯的信》。理由说起来简单,那就是开始引用的威尔斯的诗实在太美了。
秋天,枫叶叹息了
我深深地感觉到,它的悲伤
教堂钟声,溢满我心
时光匆匆,为褪去的颜色流泪
轻轻地,充满了怨尤
命中注定,落叶飘零
整个故事也和这首诗相互呼应,一名少女希望去见她那位喜欢威尔斯诗歌的笔友,可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成行,于是找小早川代为前往。可是,那位署名的少年,却完全不知道这封信的事情。以此为开端,展开了整个故事——一个扮演其他人的少女和一个被别人扮演的少年,寻找真相。结果却是,少年的爷爷才是真正的写信人——落叶飘零……但是赤石老师并没有将这作为最后的结局,扮演他人的少女将被扮演的少年带到了少女面前……探求真实的过程中,两个主要人物,却都不是因为书信心意相通的两人。在那个时代,信件已经有如此的力量。那么在网络时代呢?也许,现在坐在电脑前码字的并不是人,而是一条狗一朵花呢?天知道!从残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恐怕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可是,赤石路代老师,还是偏好温柔而美好的结局,将那些残酷仅仅从一个侧面表达出来……或许,这就是一种不得不选择的缺憾吧!真正的文学,是无法回避残酷的毕竟。当然,赤石路代老师也有许多更现实更直接的作品,但美好的结局却是一贯的风格。而那些作品里就挑一部我觉得标志着赤石路代老师叙事上的水平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赞赏水平的作品来说好了——《市长远山京香》,看看现实主义的赤石路代老师如何让女市长惩奸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