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球法师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20-6-21
|
本帖最后由 青天孤月 于 2024-12-11 15:30 编辑
你理解的似乎有点歪了……
以反差举例子是因为反差型塑造在“衍生”上最好理解和最普遍的手法,至于你提及的演义曹操和鲍国安曹操的塑造,本身就是验证了这个逻辑。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三国演义和老三国拍摄的具体历史时期背景,演义曹操是一个复杂立体的角色不假,这点参考七十八回曹操挂逼连毛家父子都最终还是附上邺中歌以盖棺论定可见一斑,但总体而言,演义曹操乃至后续民间形象聚焦的点始终是其单调的奸的一面,这也是确凿的,否则你就很难理解近代时期诸位文学大家开始大搞“曹操翻案风”的历史背景逻辑。
而老三国鲍国安曹操的塑造很程度上就受到了这种逻辑的影响,鲍老除了他本人的演技水平过硬外,很大一部分赞誉来自老三国的原创段落,比如讨董联军一哄而散后蒿里行的引入(甚至还穿越了),杀王垕的一拱手和二次祭奠,灭袁绍后坟前以血补天的自述,都是突出曹操人性和英气的特征,其设计初衷显然就是为了突破传统曹操奸贼形象的桎梏。
实际上老三国对很多角色也有这样的调整,但曹操能这样做是因为以正破反很简单,类似的例子还有周瑜 司马懿。但单纯的正面人物你想要把它这样丰富,就未必了。
比如刘备,征吴的时候对张飞说的从原著的“朕与卿同往”改成了“兄与弟同往”,显然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三哥们兄弟情,与刘关张brothers的塑造一脉相承,但这样的更改反倒你要细讲起来是把人物形象单薄化了,要掰扯的话还能说原本演义里还能凸显出刘备自草莽到帝王后心态的转变呢
顶多能掰扯的是到底“反差”到什么地步算“反差”,当然也可以大玩定义逻辑,说鲍国安曹操这种不叫反差,叫“增色”,但道理都是那个道理,能理解意思即可。
顺便马超的问题我的意思可能表达的有点模糊,马超屠城这点我是赞同很大可能是单纯的演义编造的,但在正史马超其他更大方面的问题对比而言,单独纠结一个是否屠城与否似乎显得有点……莫名了些,这就好比曹操这个人屠城暴政残忍的争议点一大堆,然后专门挑一个“曹操到底杀没杀华佗”出来讨论,似乎就显得有些整蛊了点。
毕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种过于先进的伦理解放理念放在东汉末年还是有点孤独的天才气质了,像张鲁等人论其“其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也是相当直率的评价。
顺带马腾马超“甚得羌胡心”,放到现在看当然是民族团结爱民如子了,但是放到东汉末年那个环境嘛,起码我觉得参考东汉末年历代羌乱的记载,和马超“亲率诸戎”的历史记载,这些史书记载这段的时候到底会是个什么态度我觉得还算很好理解。
甚至这事可以去问问姜维他爹是怎么个死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