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opipopi 于 2022-5-10 23:06 编辑
机核最新一期讲完美的一天这个游戏时谈的问题,这些avg类游戏文本是否具有文学性?游戏创作能否发挥其主体性,进行自我表达和人文关怀?他们也提了即使像艾迪芬奇的记忆这么厉害的游戏都比不上文学表达,那为什么许多主创在进行表达时还是选择了游戏而不是文学的形成?说来说去我也没听出来为什么非游戏不可。 记得聊极乐迪斯科时说的是主创们觉得现在大家都不读文学了,所以选择了受众更广的游戏,但这不能算主要原因吧,游戏和文学应该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啊。不过,当谈论游戏的表达能力时,能否只剥离出游戏文本来谈?这样的话也有失公允了。 ----------------- 更新一下:
我开始的表达确实有点问题,本贴不是想去引战比较游戏与文学、影视等谁优谁劣,只是试图通过讨论来探究游戏表达的边界与独特性,以及其与其他文化媒介之间的关系,创作者也一定是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性才做的完美的一天。 大概意思是之所以选择游戏这种媒介形式,正是看重其所拥有的交互性这一天然的牛逼属性,使它更能引起玩家的共鸣,并使玩家产生主体性的“幻觉”,尽管诸如第一叙事的文学作品同样能够达到此类效果,不过需要读者拥有强大的想象力。但是两位主创认为目前游戏相比文学对人产生的最终效用在量上仍有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