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864|回复: 41

[讨论] 唐可可还能算是数据库式角色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数据库角色”这个概念可以见于2014.4.19,作者 陆秋槎 发表于豆瓣的影评(原文地址已搜索不到了):

《数据库的守护者》
 因为无法假定所有读者都了解东浩纪提出的“数据库消费”(データベース消費)这一概念,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文章开头对这一理论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在东浩纪之前,评论家大塚英志曾提出过“物语消费”的概念,用以评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幻想系作品,并指出读者、观众并非对这些作品本身进行消费,真正吸引他们的是故事背后的“宏大叙事”(大きな物語),即所谓“世界观”。而在东浩纪看来,从九十年代后半开始,支撑作品的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一种“宏大的非叙事”(大きな非物語),这是由萌元素构成的一种数据库(データベース),创作者可以从中抽取元素,组成萌系角色,再编织一系列的“小故事”(小さな物語),构成作品。

  这样的一套理论,未必适用于所有A.C.G作品,但它无疑最适合用来剖析《ラブライブ!》这类带有空气系倾向的青春群像剧。更何况,在这部作品(或者说在这一计划=Project)中担任“原作”一职的公野樱子,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站在“数据库消费”文化最顶端的人物之一。我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基于他(她)的影响力和受众,而是基于以下事实:公野樱子的创作从未溢出“数据库消费”的范围,换言之,对他(她)而言,创作不过意味着从数据库中抽取元素、设计角色。在参与《ラブライブ!》之前,公野樱子还参与过一些类似的企划,在这里可以举中国观众比较熟悉的《妹妹公主》(シスター・プリンセス)和《惊爆草莓》(Strawberry Panic!)为例。

  提到这两部作品,与我同龄的A.C.G爱好者最先会想到的自然是它们的动画版,但在此之前,它们都是由杂志《電撃G'sマガジン》主办的“读者参加计划”(或称“読者参加型ゲーム”)。在此类活动中,主办方提供角色和背景设定,读者则可以通过投票来左右剧情的走向。换言之,读者在接触到故事之前,只能看到角色和背景设定而已,但是,他们仍被吸引了。而剧情可以随投票结果变更,也无疑证明故事在这样一部作品中已经无足轻重了。此类企划,无疑是东浩纪的“数据库消费”理论的最佳注脚。

  同样,《ラブライブ!》在诞生之初,也是《電撃G'sマガジン》协同音乐公司Lantis和动画公司Sunrise举办的“读者参加计划”。而为这个企划编写设定的,仍是公野樱子(我一度怀疑公野樱子和矢立肇一样,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写作组的集体笔名,但就其工作量来看,却是一人也可以独立完成的)。但是Sunrise会参加这个企划,着实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众所周知,Sunrise以拍摄机战类动画著称,进入新千年之后,也拍摄过像《舞-HIME》这样的美少女群像剧,但仍不能放弃对机战和设定(宏大叙事)的执着。而最耐人寻味的是,Sunrise社在参与《ラブライブ!》之前,已经搞砸了一部偶像题材改编动画——被观众戏称为“舞-丙HIME”的《偶像大师》(アイドルマスター XENOGLOSSIA)。

  这部今天已被许多虚拟偶像宅定性为“黑历史”的TV动画,改编自同名偶像育成类游戏,但在TV版中,偶像育成因素被删去了,换成了Sunrise最擅长的、近未来背景下的巨大机器人战斗题材。若套用本文开头提到的两种理论,Sunrise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在破坏原作的“数据库消费”模式,而试图使之回归“物语消费”。可以想见,这种尝试并没能得到原作的爱好者们的支持,同时也很难吸引新的受众。“物语消费”的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任何为之招魂的努力,或许也都是徒劳的。四年之后,另一动画公司A-1 Picture重新制作了一部同名动画,还原了原作“数据库消费”的本来面目,因而得到了好评。(在这里插说句题外话,我个人非常喜欢Sunrise版《偶像大师》,并认为它是一部探讨了偶像与受众群体之间互动模式的极深刻的动画,以后或许会为它写篇评论。)

  今天,如果我们重温这部“失败作”,一定会注意到写在片头曲“系列构成”一栏的那个名字——花田十辉。五年之后为《ラブライブ!》TV动画版撰写脚本的,也正是这个人。幸而,这一次花田十辉和Sunrise摸清了观众的趣味,没有搞出“聪明可爱的绚濑绘里(かしこいかわいいエリーチカ,略称KKE)开着巨大机器人冲向宇宙”这种势必会让虚拟偶像宅们大跌眼镜的桥段(尽管许多机战题材作品中都有类似的金发角色)。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动画版《ラブライブ!》,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九个属性鲜明的角色在前八话里将同样的事情(招募队友)重复了三遍——至此,这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数据库消费”作品,是一部“宏大叙事”缺失而由“小故事”拼凑而成的动画,我们也不过是被那些满载着萌元素的角色吸引了。

  但是,进入最后三话,剧情的走向着实让人感叹:真不愧是花田十辉啊!在这里我绝对没有夸赞他的意思,而只是在陈述自己的心情。我想,参照《中二病也要谈恋爱》(第一季)后半段剧情,我们就能发现花田十辉在《ラブライブ!》最后三话究竟做了怎样的尝试。为了不让作品流于平庸的空气系,在无法重建“宏大叙事”的前提下,花田十辉引进了一种与“数据库消费”模式相对立的因素:成长。

  实际上,不论是中二病的小鸟游六花在学院祭上摘下眼罩,还是没心没肺的高坂穗乃果在天台上讲出那句“如果我多留意周围的人就好了”,都可以用“成长”来概括。成长意味着超克(萌)属性带来的障碍,甚至也意味着超克(萌)属性,这与一般意义的反差萌(ギャップ)不同。按照剧情的逻辑,经历挫败之后,角色自然会成长,但是,“数据库消费”的逻辑并非如此。假使观众消费的对象只是由萌属性构建起来的萌角色,那么,角色的成长是否就意味着角色的崩塌乃至作品的崩塌?

  因而,为了作品的存续(请注意,这两部动画都拍了第二季),此类超克自身属性的成长必须被禁绝。在作品内部,这一观点是由高坂穗乃果的挚友园田海未讲出来的:“我没想到你竟然是这种人”。我想,这也是很多观众的心声吧——什么,穗乃果竟然开始思考别人的感受了,我真没想到她是这种人,还以为她只是那种元气系角色呢。于是,穗乃果的成长必须清零,她必须恢复那样一副莽撞无谋的姿态,必须保持自己的属性。为了证明她最终又退回了原点,编剧不惜让她冲到机场,将就要飞往欧洲去追求梦想的友人一把抓住,决绝地命令她留在自己身边。终于,她又恢复了那个不顾旁人感受只是勇往直前的高坂穗乃果,角色的属性保住了,“数据库消费”也保住了。

  最后我说明的是,“物语消费”和“数据库消费”的说法,也不过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而不必带有太多的价值判断。我并不认为“物语消费”就比“数据库消费”高明,毕竟,两者都不过是商业模式,而非艺术创作理念。在我们这个时代,粗制滥造的“宏大叙事”绝不匮乏,需要的话,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标题唬人的轻小说或打开“起点中文网”便好了。同理,如果对发生在你喜欢的角色身上的故事有所不满,也不必苦恼,你大可在官方故事之外创作同人小说。当然,如果你认为动画必须达到艺术水准,不能囿于一种商业模式,这也无妨,因为日本动画太多了,要选出具备超凡艺术性的作品也绝非什么难事。

  而不可否认的是,若以“数据库消费”模式的标准来衡量《ラブライブ!》,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题外话:这篇影评是豆瓣的Love Live!小站于2014年某次活动的征文环节中的一篇,根据几个作者的信息重合性推测这个组织可能是一群复旦大学的LL爱好者搞的。除了上文以外,还有两篇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兴趣的可以当延伸阅读一看:《被遮蔽的形式意志与医患关系》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641778/《当代女神的回归——虚拟偶像与一种文化终结》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641281/


毫无疑问,LL系列一直以来都是“数据库消费”型作品。除了这张经典的不换脸动图以外,当年不少人黑水团的一点就说二代只不过是把前代角色的人设、属性、特点进行拆分,然后再重新排列组合而生成的角色而已
上面的文章里分析过了LL立项的方向问题,所以哪怕企划已经有十年,到了如今的星团这一点依旧不会改变

只是像唐可可这样的一方面加入了从未有过的新要素(纯外国人、读错日语的萌点、不常用日语萌点、偶像宅等),但一方面又仍旧能找到属性排列组合(劝诱位、服装制作担当、元气笨蛋等)的角色,到底还能不能算是一种数据库型角色呢?
或者说,创作者之所以要更新构成要素来创作出之前在系列里没有过的这种角色,本身是不是出于摆脱数据库型作品观感的目的呢?实际效果又如何呢?观众真的会把这样的角色认定为是一种全新的属性吗?

个人结论是:一个数据库消费型作品,里面的角色就一定是数据库型角色,跟是否加入新的元素无关,因为新属性只是丰富了数据库总体采样样本而已

实际上我认为,所谓的刻板印象并不一定是个贬义词,我们生活中几乎方方面面都需要刻板印象来帮助我们认知事物,文艺作品中刻板印象的应用也有助于受众快速准确认知到角色的定位,反倒是一个真正的全新原创属性角色(如果有的话)会带来更大的认知门槛,这样的新角色能否塑造成功能否被观众接受是存疑的,在商业目的要求较高的作品中必然是要极力规避这种风险



而且,除了简单粗暴地加入更多新属性来来摆脱模板化角色的印象以外,碰巧在本季度的另一部作品无职转生2里对艾莉丝这个角色的刻画,在消除角色模板化印象方面或许能有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

艾莉丝这个角色有许多明显的属性:大小姐、红发、蛮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外号里带“狂气”,可以说作者已经典型属性堆砌到就差将“她就是个傲娇”几个大字直接帖到观众脑门上了

然而动画里却增加了许多微小的演出,让这个角色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最新的12集这一幕,观众可能预期她会解开刀鞘后扔到一边,却想不到会做了这样一个略显夸张但又很符合角色性格的动作:


再比如第11集里的几处小细节
等得无聊时的抓蜥蜴:


注意到被画面外的人盯着时扭头的反应+发出“嗯?”的声音:


还有这集结尾处的换装play

这些一个个的细节都是原著小说或者漫画里没有的,是动画制作组厨力爆发给这个角色额外增加的杀必死
或许增加这些小细节并不能让角色不再模板化,但至少能让我想到这个角色时不再只是“又一个典型的傲娇”,而是有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活的画面感

所以,就算设定上是一个典型的模板化角色,通过给角色增加足够的小细节(特别是动态细节),亦不失为一种让角色变得有趣且能令人印象深刻,从而淡化模板化印象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就模板化套路化吗?一堆用语整这么复杂。
你觉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了一条真歪果仁融入外国角色的数据库数据而已,其余的都是LL傻白甜center的特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角色模板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如说不模板的人物才很奇怪。
真要把角色剖析成一个个要素我感觉不论什么角色都可以,难道这样的角色就叫模板化吗?
活生生的人,虽然的确你我都有各自的故事,都觉得自己不是模板化的人,可是外人看来呢?真人也能被剖析成一个个要素,被说成是模板化,更何况人创作的虚拟人物
你我何尝不是人类社会数据库里拼凑起来的模板化角色呢

—— 来自 S1Fu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中国角色很难得,传统的中国角色要么是武术背景,门派出身,要么是发型老套,思想古板,要么就是黑道背景,唐可可算是很新颖的人社,如果能再反套路一点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西我觉得和媚宅一样,本质上关注的角度不是结果,而是作者创作时候的出发点,只不过一般我们无法知道作者内心的想法/作者的创作思路,所以只能从结果上来推断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上,不就是给你这个数据库多加了一个属性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想法:
不模板化的角色那就说明这个角色行为逻辑已经不可理解了。
不然我什么玩意儿没见过你不管怎么写在我这不都是模板?
除非你写个神经病那我确实搞不懂,不模板。
只是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哦对了,你吹爱丽丝那你就是我永远的好兄弟

—— 来自 HUAWEI OXF-AN10,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2.4.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作品只是懒得画or没水平画而已吧,无职那是满满的制作团队的爱,个例不适合拿出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鲜活的角色必须靠爱和厨力肝出来的,本身就违背市场的成本考量,模板是风险性最优化的结果

每个角色都像艾莉丝那样塑造,业界人平均寿命也许要跌到40岁以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玖羽 于 2021-10-8 18:21 编辑

我认为不是

要知道,数据库理论是真的假定存在一个虚拟的“数据库”,所有宅的大脑都共享这个“数据库”

比如说:我要请另一个同为宅的绘师画一个“黑长直傲娇学姐”角色,我只需要把这些标签给他,不用额外说明,他画出来的角色就一定是我脑中所想的角色,哪怕这个绘师是日本人,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交集

我认为必须标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称为“数据库”,之前“数据库”里的“中国少女”的标签就是包子头、旗袍、武术、阿鲁语尾这些,如果是已有的标签无法涵盖的,就不能叫“数据库角色”

但是,“数据库”是可以被补充的,比如包子头、旗袍、武术这几个标签就是几十年前被街霸补充进去的,补充数据库的角色本身不是数据库角色,例如,春丽不是,但之后所有模仿春丽的伪中国人都是

除了那种特别模板化的作品之外,一个角色身上总会有一些并非“数据库”的元素,这不是什么稀罕事,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元素也不会进入“数据库”,但总会有例外,“数据库”就是这么被不断补充的

实际上,我认为,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它对“数据库”做出了多大贡献

顺带一提,为何大和号、高达、EVA被视为三个不可逾越的巅峰,而其他作品没有这个地位,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这三部作品三次大规模地补充了“数据库”,其他作品的补充都没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但是旧EVA到现在二十多年,“数据库”一直都没有再次得到这个规模的补充,甚至就连能够补充“数据库”的作品也越来越少,我认为这就是日本动画目前面临的困境的真相。

只是像唐可可这样的一方面加入了从未有过的新要素(纯外国人、读错日语的萌点、不常用日语萌点、偶像宅等),但一方面又仍旧能找到属性排列组合(劝诱位、服装制作担当、元气笨蛋等)的角色,到底还能不能算是一种数据库型角色呢?

“读错日语的萌点、不常用日语萌点、偶像宅”这些是“元素”但不是“数据库元素”,严格地说,每一个角色身上多少都有一些新元素,但是有一个新元素不代表它一定能进入数据库

同时,一个既存元素也不一定是“数据库元素”,比如我请十个绘师画十个“黑长直傲娇学姐”,我会得到十个一模一样、基本只有画风差异的角色,但是如果我请他们画十个“劝诱位服装制作担当元气笨蛋”,我会得到十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这足以证明后者不能称为“数据库元素”(“元气笨蛋”和其他“数据库元素”结合之后可以算,但单独不能算是一个)

什么叫“新属性只是丰富了数据库总体采样样本而已”,这很难的好吗,事到如今,一部作品只要对“数据库”作出肉眼可见的补充,就足以被人记住了,能作出三五个补充,那简直能被称为名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可可至少塑造了一个比较鲜活的形象,当创作者在自己往数据库里输入新条目的时候总不能说他在玩数据库的排列组合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玖羽 发表于 2021-10-8 17:33
我认为不是

要知道,数据库理论是真的假定存在一个虚拟的“数据库”,所有宅的大脑都共享这个“数据库”

大哥你这输出速度也太快了怎么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扯那么多新名词,不如去看白箱tv前半。唐可可这个角色作为lovelive的角色,作为霓虹阿你妹里的中国人角色,已经是很大突破了,你想让她成为动画界的突破,那真是太抬举了。而且ll企划极其侧重三次元真人偶像,tv更多只是提供故事背景板,角色塑造无法脱离中之人来评价,这或许就是不少动画爱好者对ll系列侧目的原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但凡有一份动物化后现代的pdf,也不至于说了半天还是东哥哥01年造过的轮子

至于第二个问题,萌作画消费和萌角色消费有没有区别,我觉得是有的,至少从传播机制的角度来说,萌作画的传播更多是依靠碎片化的病毒式传播的片段,用现在话说就是出圈,最典型的是工作细胞第一集血小板的那卡卖萌,直接带火整部片,没播完就已经铺天盖地的cosplay了,辉夜书记舞也类似,不过相对更完整一点,打戏破圈的比如shaft的长田宽人和侦探已死第一话的桥本隆希,微博推特上转发消费这些作画片段的有多大比例看过正片都很难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糖裤裤像是个真高中生

评分

参与人数 1战斗力 +1 收起 理由
月下美人 + 1 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属性是受受众欢迎提炼出来的,很多作品里真情实感的角色蛮多的,提炼出来的属性就那些。
脱离属性去塑造角色真情实感前人都差不多搞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感觉是个很傻逼的理论。
如果一个数据库搜不到一个角色,只有很小的概率是这个角色确实特殊,大部分时候应该都是个连基本塑造都不尊重的烂角色。
比方说明的话,就是拿1%的特殊角色去踩9%的优秀商业角色,而实际上,某些人心目中的特殊角色,不是那“1%”,而是剩下那90%的烂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0-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秋槎写过啥来着?都没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过于复杂化就会流向自我概念的对立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1: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p-1 发表于 2021-10-8 20:18
总感觉是个很傻逼的理论。
如果一个数据库搜不到一个角色,只有很小的概率是这个角色确实特殊,大部分时候 ...

没懂,难道你要说的是人民群众喜欢,分析评论是老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毒力撕烤。建议比起聊什么大的业界如何。先内心深思还原下对你来说糖可可到底哪里是新鲜的,什么没出现过纯外国人,读错日语,偶像宅这种话都说出来了;以及先看看自己聊的概念是个啥玩意儿。数据库提供的不是模板,而是排列组合的可能。你对糖可可的描述是一个充分的数据库型角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库模式一直对现实的另一种写生而已。所以现在的阶段套皮直播这么多呀。这一下子解决数据库不够鲜活的最大问题了。中之人演员和人设固有设定的结合,让这玩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想最近某ntr,大家都喜出望外的往本子剧情的数据库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8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rey 于 2021-10-8 23:52 编辑

编了一大堆东西还是人话吗,就说唐可可典不典型就得了
典,家乡话、努力、野心家都是贴给中华娘的典中典,无非就是宅属性很少贴给中国人;至于为什么令人惊喜,纯粹是戏里戏外打了个好配合,家乡话是真的,努力是真的,宅也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0: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ds147147 于 2021-10-9 00:37 编辑

看到吹花田我人都麻了,不过想想水团13还是16年的事,这时候没看透花田这个人的水平那确实也正常,虽然那时候苗头也挺明显的,只能说我人生第一部花田十辉是缪斯被他唬住了。

现在看花田搞这套东西上下幅度极高,极其依赖有人给他做刹车,不然贴标签也能翻车到要靠声优盾。

说到底,也是素材和厨师的关系,动画作为工业产品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影响或许很大也很小,流水线生产是必然趋势,能否在镣铐的情况下跳好舞才是现代商业作品最重要的。

—— 来自 Xiaomi Mi 10 Pro, Android 11上的 S1Next-鹅版 v2.4.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可可这角色的新鲜感最关键她是鲤鱼配的,如果这次的唐可可跟以往哈啦休,晒你一样来个日本人配,那就没有现在的各种讨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0-9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瞎编没必要的术语是一种中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高达里的角色拎出来声优全换了做成一个偶像片,情况估计不会比偶像大师的机器人动画好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0-9 0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是数据式,是人,是女人,是有趣的女人,这算不算数据,编这些看似婆罗门实际上没啥屁用的词汇本身点意义都没有,也就日本人会那么大惊小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10-9 0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5: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rilleye 于 2021-10-9 05:22 编辑

这种影视理论和其他所有想当然的理论也属于某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来源于装理性的文艺人,而且刚好等于那些没有数据支撑的理论范围,当人看完电影想做出某种归纳总结时就会提取元素组成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这想起nga看到的一句尬吹“他不仅拉片,还tm的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半分宅 于 2021-10-8 19:09 编辑
玖羽 发表于 2021-10-8 05:33
我认为不是

要知道,数据库理论是真的假定存在一个虚拟的“数据库”,所有宅的大脑都共享这个“数据库”

听上去好像E变态的Tag系统,用几个到十几个标签就可以判定一本本子的大致属性。

不过在角色身上也会有某种固定的tag搭配,例如美式作品里的许多典型形象:离异的硬汉警探、住在农场或拖车里的PTSD退役老兵等等。如果一个角色“所有的tag都来自已有组合”但是“这些tag的组合产生了和以前不同且成功的角色塑造”,算不算一种对数据库的补充呢。
打个比方,铳梦火星战记的艾丽卡,行动冷静且有逻辑,但是目标完全是疯的。我以前看过的病娇角色多数是日在校园那种失控后一边大笑一边拿刀砍人的形象,但艾丽卡第一次发疯的目标是杀掉虐待自己的家人,劝诱外援、拆除陷阱、解除家人武装、偷走关键道具,一气呵成——最后一把火烧了自己家、烧死了还没有死透的父母、开始在火堆前面跳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7: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义来说所有作品的所有人物都是模板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玖羽 于 2021-10-9 08:57 编辑
半分宅 发表于 2021-10-9 06:58
不过在角色身上也会有某种固定的tag搭配,例如美式作品里的许多典型形象:离异的硬汉警探、住在农场或拖车里的PTSD退役老兵等等。如果一个角色“所有的tag都来自已有组合”但是“这些tag的组合产生了和以前不同且成功的角色塑造”,算不算一种对数据库的补充呢。

算,如果角色塑造和刻板形象不同,那不是排列组合的问题,而一定是加入了新的元素,只不过尚未被人作为一个元素看待

一个元素在绝对意义上第一次出现的作品,和把它加入数据库的作品,往往是不同的,但是谈到对数据库的贡献,只认后者不认前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仟音一心 发表于 2021-10-8 21:14
陆秋槎写过啥来着?都没看过

陆秋槎,推理作家、评论家,一九八八年生于北京,复旦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在校期间为复旦大学推理协会成员。现旅居日本金泽。曾凭借短篇推理小说《前奏曲》摘获第二届“华文推理大奖赛”最佳新人奖。嗜读日系推理,深信推理小说能穷究人类的智识与非理性,自有其价值,不能为纯文学及其他小说类型所取代。虽系舶来,于现代社会中又未尝不是一种必需品。故发愿弘敷此道,以为毕生志业。代表作:《元年春之祭》《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樱草忌》《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其中《元年春之祭》已出版多种外语版本。

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4239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cskari 于 2021-10-9 09:06 编辑

糖可可就像辉夜里的书记一样,只有符号累加  ,要素堆叠,没有性格 没有内生性逻辑的 剧本工具人,编剧的剧情推进器,类似trigger的存在。
这种角色看多了会跟厌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14 17:31 , Processed in 0.11289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