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3|回复: 6

[求战] [z-6bD][蹭热度失败了?]作 者 之 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冰箱研会长 于 2021-8-7 17:19 编辑

...标志着读者的诞生

“作者之死”这一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中叶的文学评论;
其含义为:作者的意图和自身特征(作者的政治观点、信仰等)不应过度影响对他们作品的解读。
这一观念时常被解读为:作者对他们的作品的观点并不在正确性上,
和任何读者的解读有差别。

意图是一回事。
实际完成的作品有可能是非常不同的.
这里面的逻辑非常简单:书是用来读的,
不是用来写的,
所以读者对他们的解毒的重要性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一样重要。

反过来说,
很多作者无法或不愿意对他们的意图给出评论,
哪怕他们真的给出了评论,
他们说出的原因也常是不合理或者不易于他人理解的(有时他们自己也理解不了)。


类似的,
有一些批评家提出,
“认为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知识分子,或者他们必须是知识分子”是一种精英主义"
比如, 认为“有深意的作品只能由受文化哲学熏陶的人写出,而不会生于直觉、观察、创意以及艺术天分”。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莎士比亚的作者身份不可信,
因为他不太可能拥有创作出其作品所需的智慧.
这个来自斯特拉福德的市政官之子不可能创作出那种带有深层哲学意义、带有出色复杂角色的戏剧。
学界共识以及对文本的研究,都压倒性的支持“威廉·莎士比亚是作者”的观点,
他们还提到,这些戏剧的深度完全来自于对语言、舞台艺术以及戏剧直觉的掌控,
这些技能虽然可以被转化为知识,但并不是完全知识性的。
虽然他的戏剧中有很多带有深度、力量和含义的场景,
但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是多样的:吸引不同的观众、对陈旧对话的破坏和嘲弄,又或是单纯地追求幽默。

虽然这一观点在后现代的批评家中十分流行,
但其背后也有一些坚实的现代主义思想。

其思想基础为:作品终将超越作者(概念的名字),我们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评价作品。
作者后来对他们自己作品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批评和分析,因此,也不是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
哪怕作者或者出版商积极对其进行了修改,我们,考虑到原作仍然存在的事实,
也可以说新作不过是另一个不同版本。

不同批评家对作者背景和观点的理解很可能在准确程度上别无二致,在作者本人有独一无二的特征,
或者甚至是对他们的自己的作品有落伍的观点时,更是如此.

现代主义者们常会追求“意图谬误”这一概念的各种相似却不同的变体,

这一概念并没有在分析中剔除作者本人的特征以及其他同作者的作品。
剧作家Alan Bennett提到,曾有学生在高级水平毕业课程里,请他帮忙分析自己的作品,
他回应说“把我当成无法给出评论的已故作家”。

毋庸赘言,很多作家以及其他批评家,
不喜欢这个观点,或者不认为其适用于全部作家及作品。
Margaret Atwood对此有一著名评论,他认为,
如果“作者之死”理论开始流行,那“我们作者就麻烦大了”。

他们同样反对“作者之死、读者诞生”中暗示的“所有解读都一样正确”
或者“读者的创意敏感度(如果真的有这种东西)和作者一样”这种观点。
很明显,有些作者具备他者没有的才华和能力,
而且有些作品只能出自特定个体之手。
这一观念隐性地导致了对作者作品知识产权的过度重视,忽略了作者本身的创意权和版权,因此也冒犯了作者。
在绝大部多数创作者和发行商的版权之争中,你可以看到有关此的、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

J. R. R. Tolkien承认其自己的经历给他的作品(《指环王》)带来了影响,
但他表示自己没有使用寓言式的创作手法,坚称他的作品只是有适用性;这可以说让他成为了“作者之死”的早期支持者,
因为这一概念就是要寻求避免对作者寓意的无用推测,推崇对本文本身“适用性”的分析。
另一方面,Tolkien及其遗产管理者则对他的作品采取了非常保护性的态度,
以保证改编作品尊重其作品中的整体基本意图,并对外部添加的东西加以严限。

在论文《创意写作和白日梦》中,Sigmund Freud动摇了这一观点。

他提到,专注于流行类别的作者的作品更能反应社会整体的张力和欲望,
而艺术性作者的作品主要反映出他们自己的感性和欲望。
这一论断是一次,想定义艺术作品意图性,

同时详细阐述何种作品、何类作者能显露出更强的意图,的早期尝试。



有些人注意到,Roland Barthes,这位率先在论文中提出本概念的人,
在生前讨论“作者之死”时,大概至少要说一次“不!我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他们说的有道理。

在那篇论文中,在细读、讨论一个Honoré de Balzac所写的故事时,
Barthes单纯地的注意到:在写出一个复杂作品的过程中,
Balzac的作者之声弥散到了不同的平面上,
以至于没有人能通过细读来判断叙事之声、角色之声以及剧情之声是否真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没有人能通过这种阅读法,有逻辑地从作品中提取出有关Balzac自己的想法、观点和信仰的见解。

Barthes认为,写作这一行为(他只提到了写作,没有提到本概念和其他媒介的关系),
允许作者失去一部分对自我的意识,
因此,为了能够享受作品,读者必须要投射一些他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Barthes的观点是基于细读的,即故事中散乱的随机句子、其他点滴的细节、二刷才能发现的伏笔一类的东西,
而不是基础的故事大框和重要的剧情节点。
虽然这个概念常被应用于后者上,可后者中作者的意图是远要更有意且清晰的。
Barthes在挑战“作者对作品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清晰有意的意图”的一假设,而不是在说作者完全没有意图。

注意,Barthes在讨论一个活在19世纪的作家,虽然他确实流行,
但仍不具有一个提问范围无微不至的有声粉丝群体,
也没有一个将这些讨论广播到更加庞大的社群的媒介。
现代,因为粉丝群体和其他集会的高速发展,享有盛名的作家被采访的次数要远远多过以前的同级作者,
这让他们在保持连续性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一些作者,比如Ray Bradbury和William Gibson,在谈论书籍主要主题概念时,每过几年其观点就会发生变化。


至于文学之外的媒体,一些批评家发现这些媒介的客观天性和生产逻辑,
对清晰的意图多少有一些要求。
比如,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导演、演员以及剧组都需要先手知道故事的内容、场景的作用以及有关服装广告特效的选择。
制作人和其他人想要在特定地点拍摄场景的话,首先要获取许可,
而这类许可的下达与否,往往和地点主人对场景是否支持相关。

因此,这种情况下,让作者对作品意图保持无知的空间就会减少,
而“作者之死”一类的措辞则会变得虚伪,有时甚至危险。

举个例子,纳粹时代的制片人Leni Riefenstahl,在战后声称她的宣传影片《意志的胜利》应该被视作独立于政治观点的艺术大作,
她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任何政治意图。
然而,整个生产过程的显然逻辑、拍摄多个镜头所需的国家级支持以及她煞费苦心花了大篇幅,
用极致阿谀的灯光表现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事实,都证实了这一声张的谎言实质。

生产过程的各级存档,从剧本草稿、到摄影脚本、到不同阶段的制作和编辑,都常被公开存档。
这些存档中包含了多重生产制作的信息,指出了不同制作阶段中那些微妙和重大的改变。
因此,若对这些在不同制作阶段发生的改变加以注意,弄清其意图是非常可能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也可能会拒绝他们自己的作品,或者表达对某些部分的不满。
因此,有“完美是优秀之敌”这么一句话。(即,“如果我AA了 BB还能是这个鸟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持《作者论》的电影创作者会反对“导演剪辑版”,
又或者对制作者在初期上线之后又对电影进行修改更新这一行为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真”的影片永远是人们在上线那年在影院中观看的那个,不是导演脑海中的理想影片。

不管怎样,绝大多数导演都远都没有机会在上线之后修改作品,
因为他们中没有几个人拥有执行这件事的法律和金融资源。

对作者本身没有版权,且并非不可替换的作品来说,
无法修改是一基本事实。
多重宇宙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作者被炒了,旧作家在访谈中表达的观点随时都会被新人推翻。


一个比封建制还要悠久的例子是犹太智者们有关法律的争执,
他们忽略神的解读,推崇自己的说法。
因为你看,“律法书并非在天堂”。
(译注:因为不是在天堂,所以不需要先知解读,所以任何人都能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Apology of Socrates)》中也有这样一个例子。
苏格拉底声称,在寻找一个比他更有智慧的人的过程中,他聆听了伟大诗人们的作品。
他认为诗人们的作品很精巧,但在他们解释作品的时候,诗人们比最蠢旁观者都要逊色几分,
简直无药可救。
(他认为这证明了他们的诗歌技能是天赐的礼物,
而不是对知识的运用)

然而,一种说法是这一假设摧毁了唯一的客观标准。

这样一来,一段文字可以被任何人赋予意义,也可以拥有任何意义。
因为很少有人能用证据来支持他们对诗歌的解读,这一假设实际上将所有可能的解读都降格为单纯的主观观点(顶天算是有根据的猜测)。

另一个问题是,作者关于其任何作品的,类似“我不是这个意思”的说法,是不是毫无意义的?
如果回答为真,那么在其他人说出这句话时,它又怎么能有意义?
举个例子,将军又怎么能因下属没能正确执行他、她给出的命令而批评下属呢?
“先生、女士,是什么让你认为你写出命令的事实,让你理解了命令的内容了呢?”


总结:A)当和其他人讨论虚构作品时,
不要期待“作者的意思是X,
所以他是X”能作为你整个逻辑链的末端;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对虚构作品的截图需要有作品之内的证据支撑。
B)在分析作品的时候,
不要将“问问作者X的意思吧”当成是解读X的唯一或者最好的手段,
你必须自己寻找答案,
年轻的探索者哟。

写作是作者的工作;分析作品并在其上给出结论是你的工作,
如果作者每次都揭示答案,
那还有什么可玩的呢?

一些类似的概念还有“神的耸肩”、“海象就是Paul”(作者鼓励粉丝和批评家们给出自己的解读)以及“误会了的粉丝群体”(当粉丝群体误会作品时,
这就会发生)。
它也常是导致“粉丝-正史不连续性”的驱动力,就是说粉丝不喜欢作者的解读,以至于完全忽略他。


这一概念并不是在说“作品没有正史”,人们在违背正史辩护时常会用上这种误解。
它的意思只是,作品没有明文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追求“神之语”(译注:作者本人的话),或者猜测作者意图的方式解答。


译后:

本文并非完全翻译, 末尾的段落有大量连接到原网站其他条目的内容,
(列出一些相似或抵触的概念)
直接翻译, 而不翻译指向条目的话, 在我看来非常意义不明,
于是我省略掉了那部分内容.
此外, 文中所有带有括号的内容
除了明确标注"译注"的句子, 都是原文的内容

间接source:
https://bbs.saraba1st.com/2b/for ... 019389&pid=52261024



评分

参与人数 5战斗力 +6 收起 理由
unlsycn + 1
AC说君 + 1 好评加鹅
riczxc + 2 好评加鹅
荷取重工 + 1 好评加鹅
第五秋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1-8-8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8 0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什伐赤 于 2021-8-8 09:22 编辑

编辑了,好像理解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web 2.0时代,读者的话语权增强了,希望“杀掉作者”,也是很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8 08: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人提到这个理论不过是为了给作者洗地,忽视了讨论对象大多只是商业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还以为在解析文学巨著呢

作品本来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既然可以有主观解读,那作者本人傻叉这回事就确实会纳入考量中呀。

沉浸于这些文化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现代日本是一个不太正常的国家,至于什么原因,直到现在日本人大概也是没有想明白的,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为之努力。普通人看来可能就是“很有精神”吧,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8 0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这个莎士比亚举例,让我想起了肖洛霍夫,因为太年轻经历少,被怀疑静静的顿河不是他写的,后来的好事者为了解释这个,就认为肖洛霍夫是意外拥有了特殊能力而能掌握大量的阅历,知音漫客上有部漫画就是这么设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15 00:10 , Processed in 0.09810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