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蜉蝣浮游 于 2020-3-25 20:53 编辑
为什么今天想来谈谈这部2013年的老作品呢? 大概是因为最近看到《你妈平砍连击带顺劈》动画化,又想到好像最近见到的以妈妈角色或属性为噱头的作品似乎很多,就最近知道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动画、漫画)来谈,比如妈妈是神龙,萝莉妈妈,妈妈转生小学生,奶奶转生幼儿,还有狐娘萝莉又当老婆又当妈, 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其实和一些异世界类作品类似,自己在现实得不到希望,就逃到能得到的世界去,寻找安抚,寻找容身之处,人们之所以用金钱在作品中寻求虚幻,往往是因为现实中求而不得。 想到这里于是想回过头再看一下之前这部有所好奇却没什么印象的作品(而且这部是印象中以妈妈角色为噱头的最早一批作品),结果这一看不得了。 和那些作品相比,这部由于文字的表现形式所局限,不像漫画,只要每页都有漂亮的孩子卖萌就好(相对而言),要找个支撑起作品整体剧情,吸引读者的框架内容,作者便找到了家庭、爱、信任这些主题来发展故事。 然而从一开始感到不对味的怀疑,到看完现有两卷故事的确信,我的确被这个故事里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角色吓到了,虽然可以从童话般的社会,模板化的角色,很明显地看出作者不像有认真考虑过剧情,但反而就是这种靠着一个噱头写点东西,这随意挥洒出的扭曲感更让我惊叹惊讶震惊得无以复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才是“不正常”的少数派。
这部作品里的思想简直就是天然黑,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黑的那种。 这里就从作品最核心的设定说起: 故事里17岁教这个组织,能够让人以一半加17年的寿命为代价,让人的肉体回到17岁时的状态。 由此展开了男女主角两个家庭的故事,而故事中最关键因素,则是男主角母亲、祖母、女主角后妈,用寿命换来17岁的肉体的动机,剧情就是用她们的生命来探讨各个问题......
她们各自选择“变身”的原因, 母亲是为了养活家人,供男主上大学, 祖母是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 后妈是为了初恋。
这设定结合社会背景表现出来的剧情很是有毒,或许只要是有点用心看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比较明显地感受到这个故事从最初具有现实社会真实色彩,到放弃治疗活在梦中,从真实到虚假的变化。
第一卷第一话,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
爸爸早死,哥哥一边上学一边每天早出晚归打工,妹妹从小学开始家里蹲,家里人对此没有办法,渐渐放任,妈妈到了40岁后再也没人愿意雇佣,而这种事在社会上普遍可见,找不到工作的她于是加入17岁教,用一半寿命换取17岁的肉体---事业高峰期隐退的前偶像多年后重返17岁复出,加入以此为噱头的偶像公司的企划,这是为了赚取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也为了抚养还不能自立的女儿。作为主角的哥哥为母亲的付出流下感动的泪水......
而第一卷第二、三话,越来越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二、三话实际上就是两幕场景
场景1 17岁女高中生富婆社长的女主角,因为有相似遭遇,母亲早死,后妈接受17岁教仪式变成17岁与父亲闪婚,家庭不融洽,于是主动找男主谈话, 女主主动提出话题,愿意分担17岁教造成的痛苦,男主迷惑,“我有受害吗?” 男主找妹妹谈话,问:对17岁教和17岁的母亲是否有负面看法?妹妹:“没想过,我觉得我一定不是不幸的,不幸的人因为觉得自己不幸才会不幸,不是吗?”男主茅塞顿开 男女主角谈话,男主表示妈妈变回17岁当偶像是为了养育子女,而接受仪式是最后的办法, 而女主的观点:“要真是为了你们那就是美谈了,但也可能沉浸在男性爱慕的优越感才是真正目的。” 男主:“说不定就是这样,但我就是相信她,并且正因为相信这点,完全没觉得因为17岁教而变得不幸。” 男主自述对17岁教和妈妈变成17岁没什么负面看法,没觉得妈妈变回17岁不好,也没觉得自己是17岁神教的受害人,但还是女主角的同伴。
场景2 女主角偏要用类似的遭遇去把自己和主角兄妹两人圈在一起,而这个圈还是很强行的粗陋的少有逻辑的,就为了找个好好相处营造小圈子的理由,偏要找个外部敌人,女主和男主相处画的圈,让17岁教和忽视自己的家长作为外敌,和妹妹相处画的圈,树立的外敌是各自的母亲, 男主自然要反驳,反驳的重点却不在于17岁教组织的具体情况或教徒的实际调查,而在于感性上应该怎么办: “要是心存怀疑揣度别人的话,那所有人看上去都成坏人了。你是不是先在心里埋下【他们肯定都是自私的人】这一结论然后再去调查的啊?” “我并不是百分之百理解优香是怎么考虑目前的状况的。但如果她真的认为自己的遭遇很悲惨很可怜很不幸,那我就努力让她不再这么想。所以请你绝对不要对和酱产生敌意,不要怨恨和酱” 自然,说空话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段最后妈妈在经纪人陪伴下回家,她感冒了,但还要坚持工作,于是证明了她的确是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
“不过你这样没法工作的吧” “离节目开始还有24小时了吧。打一针或者什么,靠意志力坚持一下,病就好了” 我不禁将视线朝向经纪人。他默默点点头。好像在表示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东西我17岁之前就明白了。毕竟我27年前就经历过了” “也就是说你从一开始就做好心理准备了?” “想让别人把你当人看,就放弃当偶像的打算吧。就是这么一回事。当初我就是讨厌这一点,所以才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我是自己选择重回这个舞台的,不能抱怨的” “你为什么要那么卖命啊。跟我说今天也别上学了,可自己明天还要工作……” “啊哈”,只听和酱的笑声回荡耳边。 “因为是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嘛,和酱当然能努力干下去啦~”
............
我站在玄关呆立片刻,思考着芽依子现在的心境。 因为目睹那一幕,所以她对和酱的误解(应该说是因为先入观而妄下的结论)应该消除了吧。这对芽依子而言也许十分残酷。 堆砌而成的理论仅仅因为一个反例轰然倒塌。很遗憾,她已经不能把一切归咎17岁神教了。向17岁神教报仇的这个执念。失去这一目标的芽依子内心还会剩下什么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她临走前的那句话中。我是这么解读的。 【和隆史和优香成为好朋友的心情,是我一直都不变的真心】
于是,在这两话,女主角只是想要画个圈把同伴圈起来,说来说去只是想要让这个圈的理论成立,而这个圈子却是单纯以找个敌人为基础成立的(变回17岁的母亲,17岁教),可谓是无聊至极。 男主由此轻而易举地在言语上,不,直接用事实在争论上打败了女主,取得了似乎毫无意义的某种胜利,这个胜利就是他们在主观意识上是幸福的一家这个确证的证明。 总而言之,在言语与事实的交锋中,男主取得了他们观念的世俗意义上家庭幸福的肯定。 在这其中,孩子们的交流夹杂着呈现他们的天真幼稚,这或是作者对社会的无知,或是对现实黑暗的有意回避。
在之后的剧情里面,女主角继而见证了男主家庭奶奶同样的付出与牺牲的觉悟,这里就不细写了,由此,她非常感动,想要成为这样家庭的一员,或许这就是她理想中的家庭吧,于是想要和男主角结婚,还要帮男主成就一番事业,计划开公司初步成立偶像事务所让男主当社长,妈妈们当偶像,家人们辅助。 最后,在男主的帮助下,女主家庭掩盖的秘密终于掀开,原来女主父亲与后母才是初恋,却因为家族被断绝联系,遭遇车祸的后母借助17岁教的力量被救回来,身份也改造了,于是现在终于在一起了,可喜可贺。 什么?女主怎么办? 没什么好说的,女主怀疑自己是累赘,从父亲的口中直接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答案后就解决问题了。这种剧情有点眼熟......
幸之助先生看着我,表情略显困惑。 “因为自打幸之助先生和树里亚女士再婚之后,芽依子她……芽依子同学她就一直有种被疏远的感觉。在自己的家里找不到自己的存身之所,所以才会想要成为我家的一员” 我能感觉自己的状态变得亢奋,语气语调也有些错乱,但顾不得那么多了,唯独这些话,必须从我口中传达出去。 “芽依子她……芽依子同学她对自己是不是被父亲抛弃了这点,感到十分不安。虽然想要拿出信心,但又没有支持这信心的根据,非常苦恼。觉得树里亚女士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只不过是个累赘,在钻这个牛角尖” “怎么可能会有那么愚蠢的事情” 幸之助先生的声音,第一次变得兴奋起来。 “既然如此,就请您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因为这是非语言所不能传达的感情” “芽依子你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我最最珍贵的女儿!” 幸之助先生大声地表态。 “即便是和树里亚再婚之后,也从未认为芽依子你是个累赘!” 这是,解开缠绕了数年的束缚,魔法咒语一样的语言。芽依子止住了呼吸,望着父亲真诚的眼睛。
剧情写到最后也就这样了 由此,故事中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经济问题,家里蹲问题,养老问题,再婚问题。哦,不包括社会问题,至于17岁教是什么组织?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无所谓了,总之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我并不觉得针对这部作品将它批判一番就能怎样,实际上这么做没什么意义, 但是,以这部作品为代表,我的确在很多作品,包括动画漫画小说形式,里面看到了类似的东西,批量制造出这种作品的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部作品表现的共性,我首先看到的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角色的…… 天真、幼稚、无知、短视、盲信、唯心、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听天由命, 只要解决眼前的事就皆大欢喜,或是问题本身原本就不存在,这些看在眼里实在让人难受,
男女主角似乎并不在意生命,不在意现实得失,他们在意的是是否得到关注,得到爱,他们说的话往往不知道为什么就扯到莫名其妙的地方,作品的内容也就随之奇怪了起来。 女主角说起,想知道你妈妈变成17岁由此怎样痛苦(原句) 而男主在想,他有受害吗? 是啊,男主哪里有受害呢? 妈妈变年轻漂亮,又能赚钱了,奶奶也变年轻漂亮,不必花费精力照顾了,甚至......
在这些娱乐作品里面,作者们有意借用胡闹、夸张的手法有意淡化、掩盖黑暗与角色失去的事物,突出希望、光明与角色得到的事物,但我更多看到的是美化浪漫化牺牲,子女、看客与社会背后的主人吸食着人血馒头,镜头下面的平民强行活在无知的不去思考不触及黑暗的幸福当中,清醒的人则品味着幻梦映照下现实苦涩难题无解的绝望。
作品里的角色 天真到认贼作父, 天真到信仰般相信会有什么社会存在会给自己帮助, 天真到社会博弈已经到了要卖命的程度却还在感谢给予卖命机会的“大善人”, 和恶魔达成契约还感谢给你卖命的机会,却不知道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就是制造出人们不得不卖命环境的罪魁祸首, 天真到觉得自己换个角度看事情,不把坏事当坏事世界还是那么美好, 天真到美化浪漫化牺牲,因为是自愿牺牲所以没问题,无论是父母、教师、工人、医生、护士、军人、程序员、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英雄, 于是察觉不到任何问题,不改变任何事物日复一日活下去...... 在这种日系娱乐作品(包括一些看似严肃的作品)的世界观里面,似乎广泛存在着一种共通的基本价值观,那就是维持虚假的和平稳定就是好的,哪怕牺牲的是未来,在这价值观里面,能够服从这个规则,让社会维持表面上安稳的人就是好人,哪怕这些人是加害者,不能的则是坏人,哪怕这些人是受害者、反抗者,而帮助维持这些规则的组织,就是好的组织,
这似乎是一种封建的家庭观念?也不是?又似乎混杂了封建老旧腐朽的观念同时又带有新时代自我中心的任性,同时还被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利用,推波助澜,把父母、甚至是祖辈绑在神圣的献祭台上,用他们的鲜血生命作为和平稳定不变日常信仰的献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父母劳累一辈子就为了给孩子买房买车,甚至我们自己也成了这幅图像中的父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变成了现代经济制度下束缚人套住人的一个圈套、奴役的鞍具,让人们出卖自己的生命出卖自己的劳动,卑微地换取酬劳,而子女则一代又一代地重复悲剧,让高高在上隐藏在幕后的资本家夺取劳动的果实。
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我觉得这个说法表现在作品里面就是用一个愚蠢的逻辑去掩盖另一个更愚蠢的逻辑,用爱和牺牲的伟大去掩盖不得不牺牲的凄惨。 我不知道如此有病的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传播的,只知道这是一种常见的**。
实际上,故事中的男主在尝试对家庭负起责任,但他的确还没有承担起责任的能耐,这点让人无奈,毕竟不要说年轻人,就算成年人又能做到什么呢?他们的无奈在作品中表现成什么都做不到干脆不要期待什么,不要去主动做什么,
这种无奈、无力感对应的具体现实是什么?我不太清楚,也许是学校中的不自在?是企业里面个人的渺小感?是个人经济状况不佳带来的无底气?是对上学意义的缺失感到迷惘?是对控制自己的人生无能为力? 又或许我们其实都知道,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贫穷,因而无法活得自在,只能在极度的压抑扭曲中适应环境, 但就是对这一个问题,因为什么都做不到,所以想要逃避,所以短视,或是寻找精神寄托,或是寻找刺激什么都不想,恶性循环。
贫穷在他们眼中似乎不是大问题, 但我知道,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贫穷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华美幻梦的粉饰下,贫穷的问题被掩盖了,转而提出,家庭误解是大问题,家人忽视,没有时间陪伴是大问题,不被家人理解是大问题,没有爱没有浪漫幸福温馨温柔是大问题,只去看自己能轻松 解决的问题, 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被淡化掩盖忽视了, 为什么社会是这样?穷人没有选择只能够靠卖命卖尊严,接受苛刻的交易条件苟延残喘,在这样残酷的背景下,还要以残疾之身歌颂出卖生命对象的伟大。 因为什么都做不到,于是就不再去思考, 觉得自己不是国家的主人于是不再去思考, 但很多东西不去争取是得不到的。
和现实中的压抑苦恼相对应,娱乐作品文化作品中的世界倒是精彩十分,在幻想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有,像《凉宫春日的忧郁》序里面说的“和我生活的这个普通世界相比,特摄、动画里头所描绘的世界,反而更有魅力”。
什么都能得到与什么都做不到,这该是娱乐作品编织的幻梦与现实的对立之一。
但是,所谓的二次元所谓的ACGN文化产品所谓的娱乐并非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作品本身不会制造社会问题,至少不会是制造社会问题的主体,最主要最广泛最普遍的作品只是作为一种镜子不完全地反映社会的模样。 像被骂作宣传焦虑的文,不过是在原本的社会基础上去写能引发关注的东西,他们中大多数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赚钱,对社会已有的东西反复重播,将听来的东西改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罢了, 这些说白了就是一堆复读机,复读人们喜欢的能花钱买的内容,什么能赚钱就说什么做什么。 为什么?为了活下去而已,大家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没有钱,便什么也没有。 于是文化产业内最普遍的存在最主要最优先创造的内容是能赚钱的内容,考虑最多的是噱头是快感刺激。流行的魔法少女是这样,大逃杀是这样,妈妈属性角色是这样,轻改异世界是这样。
实际上,《我的妈妈变成17岁了》这部作品在“贩卖美梦从而赢利”这种意义上不是成功的作品,因为他不能让人沉浸在梦中,在这种意义上最成功的作品是能够让人忘记现实逃避现实的作品,给看客一种世间一切安好的感觉,你觉得不好只是因为你有问题,至于社会责任?这似乎不是穷人、弱者、奴隶思考的东西。
在这种大环境中从统计学上去看,或许社会上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作品,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小部分市场上的作品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就最近看到的例子可以举两个出来,一个是一拳超人漫画饿狼篇有所触及,一个是弹丸论破v3游戏里的终章。
饿狼怀疑英雄的真实性, 怀疑英雄这种东西本质上并非追求正义,而是在追求角色扮演的快感,因为扮演正义角色给邪恶角色施加暴力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迷上暴力快感的人们往往以正义为名义去享受施加暴力与高人一等的快感, 但是在他的观念里面混淆了假借正义的名义去为所欲为与拥有崇高信念的概念, 把所有英雄都当做借英雄名头满足虚荣的人,甚至把职业英雄和在童年欺负他的小孩子的形象重合, 目前虽然是被打败也因为事情发展而醒悟了一些,不过漫画里这个主题实际上还没说清楚。
而对艺术作品中脱离真实的娱乐性的危险,批判艺术作品的虚假性、粉饰现实这些事, 说得比较清楚的则是《弹丸论破V3》转折唐突的的终章,这应该是我印象中的作品中做得最好的,虽然好像没多少人从这个角度去解读,
似乎创作者认识到自己作为作品的主宰者,只是在冷血冷漠地安排着角色们行进的道路,让角色走向幸福成功或绝望,从而卖出作品换取金钱与荣耀,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创作者自己也知道,绝望是无法打败希望的,因为从一开始就被这样设定好了,这样取得的胜利便毫无意义,被制造出来的“正义战胜邪恶”都是虚假无力的,他们立足的根基不是真凭实据,而是狂信或祈望的共鸣,在虚构作品里面再多的胜利也没有意义,被注定被安排好结局的虚假的失败与成功,都毫无价值。 但无论是真是还是虚假,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实际上去做什么。
那么这部作品除了满足玩家、看客们的感官刺激外还能做到点什么吗? 在过去两作的成功中建立起来的观众的期待,可以从过去成功的主要因素来看,或许是歌颂希望,永不放弃,鼓舞人心......又或许,观众期待的是更多的快感更大的刺激,更奇妙的翻转。
在第三作里,从主角无法分辨谎言与真实开始,作品让观众随着主角反思, 游戏中角色从无法判断同伴的真实与谎言,到人无法认知自己世界的真实还是虚假,再到应该做出什么选择进行思考。
弹丸论破v3终章的反思,针对的是人们身在牢笼中而不自知,沉浸在娱乐的幻梦中,沉浸在被解放的幻梦中,所谓的作品存在意义的鼓舞、勇气成了人们沉浸于刺激快感、忘记现实痛苦的的借口。连面对困境、恐惧的勇气也被制作成艺术作品变成可以买卖的东西,实际上解放与幸福都是虚假的,甚至没人渴望真正的解放,
人们并不想改变什么,并不能通过艺术作品得到智慧、勇气、希望,至少不能通过目前的艺术作品得到,而只能通过作品忘掉现实,逃避现实,旨在于给人精神慰藉的文化作品、娱乐产品反而往往是饮鸩止渴的药。
观众代入的主角在作品里面一次又一次打败邪恶,而在现实中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被迫对现实的压迫妥协、退让、逃避,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V3终章的生硬转折或许意味着创作者原本并不这样想,而是想给一个符合游戏商品身份的娱乐性为优先的感动结局,不过创作者最终写下的结局选择了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