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内贾德 于 2020-3-20 14:45 编辑
40年前, 大家都是皮套戏.
好莱坞大约以工业光魔为分水岭, 之前要嘛没有什么大场面, 要嘛类似战争片摆一片模型, 模型有一眼就看得出来的, 也有做的非常好的, 大家都知道是在看戏, 非常容忍.
国内就更不用说了, 90年代我们还在津津有味的看西游记封神榜, 尽管画面特效惨不忍睹,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时代的局限性, 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
然后今天.
好莱坞就不用说了, 中国也拍出了流浪地球这样精致宏伟的作品.
更甚者, 在2009年, 原本应该是纸片的二次元, 本田雄用巧夺天工的作画和摄影手法, 把EVA破里那段跑步镜头彻底做到了好莱坞特效级别的宏大感官, 至今传为标杆.
到今天这个时代, 就是资金不那么充裕的一些美剧, 甚至国内一些流量电影也要硬凑上看起来像游戏CG里抓出来的特效效果.
很简单, 这是对这个时代文化技术的基本尊重. 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明, 不光是作者和导演脑子里飘渺空洞的产物, 而是结合每一个文明时期的音乐, 画面等所有当代能够达到的感官技术造就成的产物.
好莱坞在1998年和2014年, 分别用当时最先进的视觉技术给全世界打上了来自日本的巨大怪兽的烙印. 98年甚至成为了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14年则用更先进的技术让已经对各种特效镜头麻木了的现代观众再一次感受到了从下往上仰视一个巨大的物体的压迫感.
这时候一个日本的抑郁症患者出来, 说要重新拍一部哥斯拉, 满嘴都是文化, 情怀, 艺术这些让人听不懂的词语. 还说要拍这部片子给自己治病.
为了治病, 这位抑郁症患者用了大量的资源创造声势, 甚至在新宿的闹市区直接放了一个巨大的哥斯拉脑袋.
后来我们看到了, 萤幕里的这只新的---日本原装的哥斯拉的效果, 可能还不如新宿这个塑料脑袋. 人们在新世纪又一次看到了一眼就能看穿的布袋皮套和纸糊的楼房, 一切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抑郁症患者的营销是成功的, 新的布袋戏在日本的上座率逼近甚至超过了好莱坞的大制作, 在情怀, 复古, 什么初心这些单词的引导下.
而商业上的成功是更大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一部皮套戏的拍摄成本是远远不及正儿八经的现代电影的.
就像日本的抽卡赌博游戏--明明只需要画几个人物, 配上赌博//机的系统, 就能创造无数倍国际3A大作游戏的商业收益.
商业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阻碍人类文明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 这难道不是无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