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恕我不能同意,SCP-1845群落的研究与浮莲子的研究是有区别的。 在阐述原因之前我要先引用几个概念: 习性,在汉语词典解释为“由于长期习惯于某种条件而形成的特性”;生物习性,也就是某些特定生物种群为了适应周遭环境而通过演化得到的特性。 而动物行为学或译作习性学——以下引用自维基百科——是指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康拉德·洛伦兹的合作伙伴庭伯根认为研究动物行为有四个必须探讨的问题。
1. 机能(Function):行为如何影响动物的生存机会和繁殖机会?
2. 因果关系(Causation):引起反应的刺激是什么,这个反应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修正?
3. 发育(Development):行为如何在年龄增加过程中变化,以及哪些早期的经验对行为的表现是必须的?
4. 演化历程(Evolutionary history):一个行为与其他亲源物种的相似行为的比较,以及这些行为的发展史。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在研究动物行为时,它们的社会化行为和固定行为型态(即生物习性)都应在研究范畴内。 而什么是社会化行为? 社会化——依旧引用维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与教育学范畴的名词,意指人类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传统、意识形态等周遭的社会文化元素,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对个人来说,社会化是学习同时扮演社会上不同的角色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常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且因个人的成长背景,社会化的过程、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根据释义,人类的阶级划分也是属于一种社会化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将人类视作一种动物的话,我们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同时考虑社会化行为和固定行为型态。但实际上我们在研究自己行为的时候通常只考虑了社会化行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拥有更详细的学科分类去研究我们的固有行为型态,在另一方面恐怕是由于我们作为唯一高等智慧生物的自负。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话题,您提到SCP的研究是着重于根本性的差异,这点我赞同。 SCP-1845虽然外表是动物,但它们其实行动更为地贴近人类,几乎没有保留任何动物的习性,实现了高度社会化。他们是“披着动物皮的人”。所以SCP研究员是按照人类的社会学范畴,而不是动物行为学范畴对他们进行研究。 但浮莲子不同,她们更接近于动物与人结合,她们在具有社会化行为的同时,生物习性也得到了保留。所以她们异是“像人类的动物”,如果SCP研究员要对她们进行研究的话,会更倾向于动物行为学范畴,这时她们的生物习性也是应该被考虑进去的。 综上,我认为她们的分类可能会不同于SCP-1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