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死团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8-8-27
|
发表于 2019-12-18 2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灰灰灰 于 2019-12-19 12:09 编辑
好,我回来了……本来有点想详细写写自己的想法,不过因为很多事情绪稍微有点低落,所以就稍微写短一点了。
我看楼里有人提到商业和同人区别都没分清,一开口咱就知道,不错,老二刺猿了(开个玩笑别介意)。
目前有很多针对耽美相关的社群文化和迷因传播研究,大多是由10年后神探夏洛克的同人创作引起了外国媒体广泛关注,再将影响力传回国内,这也就意味着11年开始国内才有了关于耽美文化的具体研究。你现在去知网万方搜索的话也会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集中于11、12年。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时候耽美社群已经被分化了,最早的露西弗是99年创立的,离社会学家们正是开始讨论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这十二年里有很多社群衰落也有新的崛起,以晋江为首的商业化平台自05年以后已经掌握了主要话语权,这些或多或少会对耽美文化进行异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这些研究,因为它们体现了如今喜爱耽美文化中占大多数的声音。
大部分对比外来耽美文化与本土耽美文化的研究者喜欢把耽美文化社群分为西方耽美文化、日本耽美文化、以及本土耽美文化。[1]我对此并不反对,但他们存在一个问题,可能自己研究的时候也发现了——交界处,也就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群体的立场并不与影响她们的文化立场保持一致,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是本土耽美文化自己的特点,这句话正确,但只能说是部分正确。本土耽美文化自身并非铁板一块,有各式各样的人存在于其中,所以我个人的分类方法是从心理形成上分类:
1.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提及耽美文化的文章是2002年的一篇新闻报道[2],里面提及了一些女性因为喜爱日本漫画和耽美小说细腻的文笔而喜欢上了耽美文化。这篇报道过于地简短概略,在当时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它反而微妙地揭示了如今大部分耽美文化爱好者的心态:因为它存在,所以我喜欢它。因为如今的耽美文化由于广泛的商业化而走向明面,年轻女性可以从各处接触到它且不再需要隐藏,对于这部分爱好者来说耽美文化一种寻常的可替代的娱乐方式比如言情。她们的创作可能更偏向于"男上女下"的模式,因为她们把生活中类似的模式进行了代入,关于这部分,之前有位朋友推荐的戴锦华的《后革命的幽灵》已经讲得非常清楚,这里我将不再过多叙述。
2. 剩下的少数群体对耽美的态度类似于"因为喜欢所以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耽美文化不存在的话,这些少数群体将会发展出一种类似于耽美的其他文化并冠以其他姓名进行传播。这之中的群体我将她们的渴望分为三类:对他者的异化、对自我的不满、以及对秩序的逃离。
2.1. 对他者的异化——这点,我想该论坛的一些男性同胞可能有过一些体会(笑)。许多研究应该也提到了,女性常常是作为"被凝视的"。而在耽美文化的环境中,这种情况颠倒过来,观察者变为被观察者,主动转为被动。这部分女性在这种主客体颠倒的过程将施与她们的举措倒施于对方[3],这一部分的创作有些不存在严格的上下关系,但有些,依然存在。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在这部分创作者中她们的创作主体其实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也就是处于下位的男性才是她们心中理想的"男性",关系上位者只是使得这位男性处于关系下位的一种手段。可能这就是"爱他就让他受的"说法来源吧。当然,也存在部分创作者的关注重心是关系上位者,至于她们选择耽美文化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同性禁忌关系的浪漫唯美吸引力、距离感的塑造以及对中性之美的投射等等[4]。
2.2. 对自我的不满,则是指对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对自身定位的不满,调查显示喜爱耽美文化的女性有更高的双性化指数,也就是她们更偏向于中性。而她们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性别认同危机,耽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她们寻求答案的一种方式。[5] 这部分女性创作时对于上下关系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她们的自我认同和性别认同程度。
2.3. 对秩序的逃离,这点因为种种原因,我不想详细展开叙述。《后革命的幽灵》后半段已经讲得不错,我所引用的几篇论文也有所提及,如果想要了解可以去读一读。
[1] 粉丝小说和同人文 :当西方与东方相遇
[2] 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
[3], [4] 耽美同人群体的性别文化研究
[5] 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
P. S. : 本人对社会科学并非专长,且此文匆匆写作,故论述和引用都不太严谨,在此深表歉意。我的推荐大致就是我的引用。如果文章获取有困难,我可以上传到云盘分享。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