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59|回复: 31

[讨论] 有多少爱发便当的作者能同样坦然接受身边真实的死亡呢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tonz 于 2019-4-27 19:22 编辑

戏剧的真实与现实不同,我又要举那个儿子在父母面前举枪自杀的录像:
儿子在眼前自杀,双亲像是被喷了杀虫剂的虫,仰面朝天,四肢乱爬。如果不告知观众几秒前发生了什么,这一幕就显得十分滑稽。戏剧会这样表现正经的角色悲痛吗?我只在低龄作品中见到过,比如反派头目死掉,手下会说出悲痛的台词,同时做出和这父母相似的滑稽表演,以示大势已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免双标还是不可能的吧,除非是自传性质的作品,如今只要是个说事的就一定有虚构,幻想的成分在啊,怎么可能要求作者一定是经历过的啊(因此也无法肯定作者真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就会像写小说时想的那样)
再者说,这个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未经历真实死亡),已经是诚实的将自己所想的写了出来,经历过死亡的作者还能不能算作这部作品的真正作者呢……所以,从作者角度解读作品有时也不是完全靠的住吧…

  -- 来自 能看大图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写幻想题材的,你连异世界还没去过,却将其抛给角色和读者,是不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吗?画运动题材的,连冠军都没拿过,却画冠军的故事。画职业题材的,你连某某职业都没当过。画战斗题材的,你连波都放不出。

本来就是逃避真实的体验,不要硬要拉上真实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ack199 于 2019-4-27 19:43 编辑

蔑视想象力对创作者是大忌
主楼那么多字纯粹是对创作者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共情能力的蔑视和傲慢



至于标题,是两件完全无关的事——啊,从虚渊玄的笔谈看他就是因为接受不了所以才爱发便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不懂你的问题。
是不是想说“没有当过皇帝不能写当皇帝”?毕竟如果一个作家在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写当皇帝的小说,而当上皇帝了以后回顾过去发现写的太肤浅对皇帝没有恰当的认识,这是说明他当时写皇帝实在太不负责任?
我也不懂什么叫双标。
如果我是作者,我和身边的人有感情,和自己笔下角色没有“和身边的人的感情”一样的感情。而我是否为死者感到伤心,是由是否有这种感情而决定。
那么我为身边的人死亡而哀悼,对自己笔下角色的死亡毫无感情,这究竟哪里双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ulereld 于 2019-4-27 19:48 编辑

作者不雙標地寫故事,成品便是散文而不是故事了,LZ可以去看散文,或者私小說,我倒是幾乎不看
即使作者對生離死別有恰當(什麼是恰當?)的認知,卻寫出完全不同的內容,他只是寫出得來便無話可說了吧,而且誰規定這做法不對的
手塚治虫筆下的角色死得超干脆,但他本身是醫生出身,說不定他對生離死別的認知是,人是會隨便就死掉是無可奈何的事。我也不相信在他的創作生涯期間沒死過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7 19: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7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村隆太郎 于 2019-4-27 20:40 编辑

是的,真正经历过生离死别后,再写类似的情节,感觉是不一样的。
金庸那句话是很好的注解。

手冢不是个很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是个比较理念化的作家,擅长用幻想和奇谈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认知。死亡在其中只是一种戏剧元素。
相反的例子是安达充,他的漫画重复着死亡的主题,对死亡的表达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没必要跟现实一样,只要小说的情节能起到自己的作用就好。
作者写一个角色死掉或多或少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能否达成并把其想法传递给读者是最重要的。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反过来问,读者们批判作者不懂爱情&亲情&友情&生离死别之前,是否有义务先证明自己全部亲身经历过,并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比较不恰当的一句话应该叫: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我是觉得,只要作者在发便当时明确为角色感到悲伤,而不是心想“哎呀让这个角色挂掉吧”,那就算很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erlockchu 于 2019-4-27 21:38 编辑

首先,没什么双重标准问题。书写生死离别不意味着自己能坦然接受它。倘若自己不能坦然接受,也不意味着他自己原先说的是错的。说到底,人的理智与人的行为与情感本身就是分裂的。就算认识到人终有一死,遭遇至亲的亡故时也会感到悲恸,直面自己迫近的死亡时也会感到恐惧。根据古典哲学,正是由于人的这种内在分裂,柏拉图才论证人类的灵魂具有三重结构。然后,作者也没必要经历自己撰写的内容。我要描写罪犯,我不需要自己也是个罪犯,也不需要我身边有罪犯吧。

其次,“萌生了无神论才有的诘问——要么神不存在,要么神是邪恶的”:恰恰相反,首先提出此问题的是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然而伊壁鸠鲁学派—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相信诸神存在。诸神存在,完美而自足,带着对人类的全然漠视他们不介入人类的事务。后来的古典哲学(最有代表的,普罗提诺)、基督教哲学、近代早期哲学都对“恶”的起源问题以及恶与至善圣神的相容性有兴趣,但他们基本都不是无神论者。

一种主流的思路是,恶不存在,因为恶是善的缺乏,它本身不具有任何实在性。这种恶是“形而上学的恶”,上帝具有无限实在性,世界只有有限实在性,这种世界自身的不完美性于是构成恶的根本来源。在形而上学的层面,道德恶与自然之恶(疾病,死亡等)是这种形而上学恶的外在显像。这个回应有俩点要素值得注意。首先,当人问“为什么存在恶?”,回应者会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因为恶是善的缺乏,恶本身便是无,故恶不存在。问“为何恶存在”就如同去问“为何独角兽存在”一般无意义。其次,倘若人问“为什么世界不完美?”,回应者可诉诸上帝的无限完美性,然后论说道,被造物的完美性不能与造物主相比。

另一种思路则是诉诸整体图景与人的自由意志。倘若人是真正自由的,那么人就有自由选择作恶,因此恶存在。由于自由具有无可比拟的善,所以有自由的世界好过没有自由的世界,因此存在的恶的世界优于没有恶的世界。由于上帝是善的,上帝必然选择创造一个更完美的世界,于是世界便存在恶。整体图景的思路则认为恶的存在增加了世界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莱布尼茨把形而上学的善定义为现象的丰富性与自然法的简洁性。鉴于恶丰富了现象,又因为上帝的至善保证了他会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选择最完善的世界,一个有恶的现实世界必然是最好的世界。

这两种思路能有很多变种,你可以在笛卡尔的“第四沉思”中与它相遇,在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讲辞”、“神正论”中与它狭路相逢。偶因论者马勒伯朗士则诉诸恶的虚无性思路。休谟在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里,借Philo之口,提出一个新形式的恶的问题的论证(另外提一句,休谟本人是不是无神论者也是有待商榷的事情。他在对话录的最后肯定某种真·宗教,也承认真宗教在教化人心上的功用)。暂时排除休谟,上述思考“恶的问题”的哲人可都不是无神论者。这类问题一直是过去基督教哲学家殚精竭虑的问题。

加个补充是,不是所有基督教传统的作家都接受这类哲学思辨,比如陀爷。类似的,如果了解克尔凯郭尔应该知道,对上帝的信仰本身就是悖论,它是上帝与个体间纯粹个体化的关系。理性、语言与道德都是普遍性的领域,因此它们全然外在于信仰。因此,即便接受上帝与世界之恶不相容,信仰者也不见得接收无神论的逻辑结论,因为信不是理性或理念。理念可以被推理驳倒,信仰不能,因为信仰自身就是神秘的悖论。这个基督教的思路可以一直追溯到德尔图良。纵然此君属基督教中世纪哲学传统,但宽容如Gilson者,也认为他的学说仅有神学意义,其哲学价值几希。

  -- 来自 能搜索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评分

参与人数 3战斗力 +3 收起 理由
fengzijiang + 1 好评加鹅
新人马甲2 + 1 好评加鹅
和真克瓦尔 + 1 谢谢指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不真倒无所谓。
死亡就是狠药,充当功能性作用的。核心还是意图表达(比如基督徒的信仰之类...

不过毕竟是狠药,下药之前准备要做充分。
比如迅哥儿写阿q,本来是给“开心话”栏目写的稿,但写着写着就觉着这阿q必死。觉悟有了自然好再下笔。
老宫都说了“廉价”了,意思就是没想明白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真克瓦尔 发表于 2019-4-27 19:49
老虚这个心理我倒是可以理解,就像我这人极其惧怕烧死这一种死法,甚至幻想过自己是不是亲手烧死 ...

我觉得你应该被烧一下然后没死才能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受不了就不能这么写了吗,接受不了就不能给读者看了吗,作者感情等于人物感情吗,恰当认识等于坦然接受吗?都这样想还搞毛创作啊

编故事是一门技术,不是什么人道主义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herlockchu 发表于 2019-4-27 21:36
首先,没什么双重标准问题。书写生死离别不意味着自己能坦然接受它。倘若自己不能坦然接受,也不意味着他自 ...

吉:大涨知识,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8 03: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个问题,作者本人的感受其实只代表了“作家”这个角色的感受,而在一部作品里,不可能所有角色都和“作家”的性格一致。性格不同的角色,对于某个事物表达出不一样的态度,这正应该是作者实力的体现;假如因为自己经历过这件事,就觉得【自己的感受】才是【唯一正确的表达方式】,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傲慢吗?
比如说,对于“失恋”这种事情,有人会痛哭流涕,有人会借酒消愁,有人会痛骂前任,有人会一笑置之。假设作家是会痛哭流涕的类型,难道在他的作品里就只能写失恋了痛哭流涕的桥段吗?假如他笔下的某个角色是个玩世不恭的人,难道也要和作者一样表现才是【正确】的吗?是不是有点太小看作家的能力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hain 于 2019-4-28 07:31 编辑

我认为取决于作品主旨吧,作者不可能是超人对自己写出来的一切都大彻大悟。今天我们举个生死观问题,明天他们举个是非观问题,那总能在哪里挑出毛病证明作者双标不负责任“明明自己都没参透还敢瞎写,轮到自己就打脸了吧”。所以有助于主旨表达且作者认为有必要的话,“浅薄”地写死角色也是可以被宽容的,况且创作从来不需要把直接经验当成必要条件。那假如说生离死别就是主题,作者就有义务去追寻对自己来说更深刻的见解,抛给读者前有责任先掂量一番。但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变成一个双标问题,或者说双标是作者的特权,着眼的应当是作品的价值最多说到写作能力,作者其人不需要被过多讨论。
  -- 来自 有消息提醒的 Stage1官方 iOS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追求“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

死亡的重量固然是一种严肃的文艺表现主题,但显然作家不需要首先选择它为表现主题才能使用角色的死亡这一手法;而且读者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相比也是分离的,即使作者自己并没有理解死亡,视作品形式而定,也一样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喜欢的角色的死亡的重量。
但对读者来说这属于各取所需的问题,即使楼主也不想随便点开哪个作品都是探讨死亡、人生、命运、信仰之类的沉重话题的大部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8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ox 于 2019-4-28 09:57 编辑
sherlockchu 发表于 2019-4-27 21:36
首先,没什么双重标准问题。书写生死离别不意味着自己能坦然接受它。倘若自己不能坦然接受,也不意味着他自 ...


当初翻书的时候没想明白为什么善恶二元论满足不了奥古斯都,非要改成恶是善的缺乏

终于理清他们是个什么逻辑了,谢谢大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2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23 22:19 , Processed in 0.07363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