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镜言 于 2019-3-1 21:18 编辑
昨天和基友去看了冈花,之前看官宣拍着胸脯保证“没看哭算我输”对于影片的催泪效果还是蛮期待的,结果看下来只剩下各种尴尬。冈花的故事最大的问题可以用一句总结玛琪亚和艾瑞尔关系的话来概括:他们是母子、是姐弟、是亲人、是朋友、是暧昧对象、甚至是时间与人生。哦不,还得加一句:克里姆和蕾莉亚这一对儿是来干啥的?全片留下的线索不少,但是多数只是蜻蜓点水挖坑不填。看完之后,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几个?母爱?时间?成长?女性社会角色?乍看起来四方面都有涉猎,但却都存在各种各样引发观影不适的问题。
先说母爱,这是被官方宣发钦定的主题。从玛琪亚加入兰格一家共同生活到在王都与身为军人的兰格重逢这段大概是最能体现冈妈编剧水准的部分,玛琪亚勃发的母性、艾瑞尔成长的童真与兰格家弥漫的小确幸都表现得十分到位,情节平实接地气,细腻有温度。个人认为全片最为精彩的泪点也包含在这段情节中:年幼的艾瑞尔为玛琪亚编织了第一匹也是唯一一匹希比奥尔引发了初到王都找工作找得身心俱疲的玛琪亚的责备这段小小冲突。这里第一次体现了艾瑞尔与玛琪亚的情感互动,有互动的情感交流最有温度,有温度的情感才有催泪的可能。
但是为什么没能成功催泪呢?因为情节的转场过于突然,完全没有保温措施。镜头一转直接到了艾瑞尔的青春期,此时为了掩饰玛琪亚的伊奥鲁夫身份,他与玛琪亚对外以姐弟相称。工友的揶揄加上兰格对玛琪亚的表白使得艾瑞尔内心中压抑已久的恋母情节以一种几乎禁断的形式爆发出来。“给我回家的亲亲”这话从喝高了的艾瑞尔嘴里一出,我差点在影院里当场骂人。一部讲述母爱的片子掺和弗洛伊德武断的恋母情结那一套作甚?即便要表达恋母情结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为含蓄更为舒适的方式来展现,比如暗戳戳对兰格的排斥传出的醋酸味儿这种?这段情节一出,本来之前渲染的感动顿时烟消云散,而且还引发了极度不适。从这里开始作为观众的我已经很难继续单纯地以母子角色去看待玛琪亚与艾瑞尔了。
如果不是母子,那么她们二人又会是什么关系?伊奥鲁夫族人是长生不老青春永驻的,他们与其他民族成员的羁绊都处于一种“对方的一生都有自己相伴”的状态中,也因此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而被称为离别一族。从长老嘴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个观念,从兰格家的老狗去世那里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玛琪亚内心对这件事的思考,从希比奥尔的传承所代表的含义、玛琪亚为蒂塔接生和结尾与弥留之际的艾瑞尔再会那里我们看到了玛琪亚角色形象潜在的另一重身份象征:时间。对艾瑞尔来说,玛琪亚既是养母,也是他自身人生的见证。她就像时间老人一样陪伴在艾瑞尔身旁,接纳他的叛逆,见证他的成长,守望他的传承,送别他的人生。如果把玛琪亚看作时间的拟人角色,似乎也能说通。但是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玛琪亚作为母亲的形象势必又会与超然的时间婆婆形象产生冲突。作为时间,面对生命的消逝应该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时间只是守望者,而无法成为参与者。结尾看开了的玛琪亚所表现出的坦然,颇有几分时间婆婆的味道。但是混血小哥的一句“去邂逅新的离别吧”让人听罢感觉伊奥鲁夫人与其说是时间公公/婆婆,也许更像是牛头马面。
关于成长,主要是通过艾瑞尔来体现。除了与玛琪亚酒后出言暧昧那段暴走不忍直视之外总体表现得还算四平八稳,只是跳跃性较大,省略情节太多,不足以成为主题。尤其是略去了艾瑞尔与蒂塔的重逢、相爱,从艾瑞尔与兰格的寥寥几句对话可以看出这是艾瑞尔实现成长的重要动力,省略掉这些内容传达出的成长内涵必然是不完整的,是苍白的。PS.王都保卫战时艾瑞尔向已成为师团长的兰格传达家国情怀表决心那段谈话是个亮点,与皇族和重臣匆忙出逃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
最后就是片中所表现的女性社会角色问题。这方面主要通过玛琪亚、蕾莉亚和蒂塔三人的经历来体现。玛琪亚在王都保卫战结束后为艾瑞尔护理疗伤时讲述了自己全心全意以孩子为中心的想法,甚至说出了“如果没有艾瑞尔就编织不出如今的我”这种子女成就父母的陈词滥调(女德班们甚至可以将这段内容拿来作为课件播放)。蕾莉亚在被软禁多年重获自由首次见到女儿后最惦记的依然是放飞自我,然而冈妈却充满恶意地安排了疑似精神失常而自杀的桥段,亏得玛琪亚骑龙及时相救,在龙背上蕾莉亚对女儿的离别自白依旧体现了自己要把追求自由身作为未来生活的目标(台词却设计得十分中二)。至于蒂塔则是在玛琪亚的言传身教感化下成为了婆婆的翻版,通过结尾女儿对奶奶的讲述可以得知蒂塔一生相夫教女家庭和睦。这里对角色各自命运的塑造并无不妥(蕾莉亚自杀那里除外),但放在一起横向比较的话则隐隐约约流露出贤妻良母主义的气息。尊重和肯定母亲的母性并没有错,但是借角色塑造的衬托来踩低女性对自身个性解放与独立理想的追求就很令人不安了。不过我也承认,片中蕾莉亚的角色形象塑造得实在奇葩,与其他角色反差极大,难免会让人想多。有可能冈妈本无心表现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开怪太多交相呼应产生了瞎骡子打滚儿乱套了的感觉。
一部电影多个主题,野心之大难度之高可见一斑,然而冈妈的金刚钻能不能揽这个瓷器活儿看来却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以冈妈过去的表现来看,单独拿出一个主题去表现,特别是母爱或成长这种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题材,相信一定能做得又虐又暖。但是如果硬要把一部电影当成筐,硬塞进去多个想要表达的内涵,尤其是有些还是自己不够熟悉缺乏经验的题材,出现乱了步子的感觉也是必然的。其实从15年的《心灵想要大声呼喊》开始,冈妈就开始尝试走出青春期小清新的路子,去挑战更高年龄向更有深度的主题,《心灵》探讨了关于语言和沟通,16年遭遇惨烈车祸的《迷家》则是讲述了一个“谁有伤疤谁也不必遮,经过就不怕了”的成长故事,到了如今的冈花,索性多线并举,母爱时间成长女权火力全开,结果搞得顾此失彼,不仅全片叙事混乱,各线内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限于篇幅情感铺垫不足常常戛然而止,刚刚唤起观众的同情心主题却一下切走了感觉十分生硬。
这几年追剧追下来,冈妈在龙与虎、未闻花名和伊吕波期间积累下来的好感在我这里算是已经给败了个七七八八。个人认为冈妈故事的优点在于人物鲜活情感细腻,善于抓人心;缺点在于格局不大,讲不好太庞大太深入的主题,整体风格有些类似于诚哥。我真心觉得冈妈还是重操旧业,专注于制作以14-18岁观众为主要受众、兼顾18-22岁的青年观众的小清新青春成长治愈剧比较好,这才是您老人家的主场。您呐就甭惦记我们这些又老又硬的晚期中二患者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好好治愈那些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观众别让他们长大后成了我们就可以了。
玛琪娅是长寿的种族,生活的时间流速与人类不同。冈田认为,通过这样的设定,就可以强调人物的缺陷和职责,自己想写的故事也可以触及到更深一点的地方。
所以,作品虽然描写了母子关系,但这个主题其实是后加上去的。冈田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写母子关系,而是想要描写非常强韧的人际关系、外表年龄逐渐拉开距离的男女、为了能够维持自我而渴求与他人相连的人的故事。而她认为,男性对母亲的感情会非常强韧,反过来,母亲对孩子也是如此。
作者:怠心客
链接:http://www.anitama.cn/article/d5f20289c0c610d9
来源:Anitama
3.1更新: 内个补充一下啊,我初次了解到冈花这部片子还是在去年夏天帝都bicaf漫展上,看到预告片里有着自己感兴趣的中世纪的剑与火元素,加上先前那朵花和伊吕波时期对冈妈积累起的好感(我本是资历尚浅的冈吹啊不是冈黑  ),对本片的期望值还是蛮高的。因为在展子见过知道迟早要引进,所以bd出了之后也没去看过。上周日把片子看完后,的确产生了一些失落感。但是这两天在坛子里也看了一些对情节进行分析解读的帖子和回复,按照这些解读去回忆情节似乎又可以想通。究其原因,可能还是片子想要表达的内容较多,但在叙事上限于篇幅又缺乏合理的过渡与安排,加上片子本身在画面与音乐方面具有过硬的素质,导致每一个情节单元如玛琪亚与兰格家的温馨生活、玛琪亚母子初到王都的艰辛、玛琪亚为蒂塔接生、克里姆解救蕾莉亚等单独看上去感染力很强,但是串联起来之后若无法通过共鸣感去补全各情节单元之间的留白就会觉得干涩生硬,甚至会碰撞出一些或许片子本无意表达的不适体会(如蕾莉亚同其他女性角色的经历横向衬托出的女性社会角色问题)。
然而对于作为受众广泛的电影这种媒介来说,依靠观众的共鸣来完成留白的补完实在不是一种可靠的表达方式,因为本片并没有做出准确的叙事留白。留白是叙事的减法,做过减法的叙事更需主题明确、主线清晰、主要矛盾突出,显然冈花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全片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不利于观众形成统一明确的共鸣。故事中的留白可以用于改善叙事结构(如伏笔),可以用于推进叙事(如多角度理解),可以用来烘托情感(如对画面的特写),但却不可以用于加快叙事的节奏。留白是虚实结合的实践,为了加快节奏而安排的留白常常会替代叙事中时间的流逝,从而犯了因“实”不足而发“虚”的毛病,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失去了获取共鸣的基础。
总的来说,冈花是一部有“后劲儿”的片子,得益于精美的画面和冈妈一以贯之的细腻表达,其中多数情节单元抽出来反复寻思都是很够味儿的。但若是指望初次观影就能脑补留白从而get到许多分析帖提到的那些含义,或许是叙事不畅的问题,或许是自己阅历不足,或许是性别心理差异使然,我想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