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召唤师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2-1-2
|
哲学家喜欢讨论;可能世界,反事实条件句,心灵与身体是否一东西,桌子到底算不算一个东西(mereological problem),“Kripke”这个名字的意义由这个人构成的还是由对这个人的所有正确描述构成的……试问这些问题的实践支撑是啥?
你说的问题当然有哲学讨论:
牛津哲学家Roger Crisp有篇文章从类似的视角去考虑快乐概念的。其中一个思想实验大意是:上帝让你投胎,你有俩选项,做一只永生的海龟,或是做音乐家海顿,前者幸福质量平均值低总量高,后者平均值高总量低,那么你会选哪一个?……他文章旨在发展更为复杂的快乐主义主张。
国家队的例子和它不一样。更类似于体验机器,给一般人插管,就能虚构出各种体验;另外,国家队里,插管子也许能永生。一般的批评性回应是认为人类的幸福包括知情欲望的满足,而这个欲望在虚构的体验中是无法满足的。或根据Susan Wolf,生命意义在于参与到一个具有客观价值的活动中,而在体验制造机器中待上多久都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因此脑内插管的世界无法让人的生命具有意义。参:Wolf, The Variety of Values; Metz, Meaning in Life.
顺带,我是把学院哲学与一般人头脑中的“哲学”区别开来的,不会有学院派去国家队看出哲学,只有一般观众能读出“哲学”—— 虽然现在学院哲学也有很多无聊、且很low的东西,比方说应用伦理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