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85|回复: 184

[原创] 何为声之形——谈谈电影逻辑及其立意升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yarms 于 2017-9-10 15:04 编辑

这篇文章是我在s1论坛里讨论声之形剧场版的整理,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看法。

今年声之形在香港上映后,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两遍都看哭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制作上非常精良的作品,画面、演出、音乐、声效上都令人叹为观止,特别在演出方面,剧中女主角西宫硝子和男主角石田将也看烟花的一幕吗,其演出能力在我看了这么多年的日本动画中都称得上巅峰造极,京都的演出能力在业界备受推崇,是很有道理的。而电影的故事本身也足够感人,所以才令我在电影院中浪费了不少纸巾。

但这部电影的问题也很大,正因为我被它感动过,所以它的不满也非常大。电影的质量不能说因为其制作精美,悲伤情节(俗称卖惨)把观众催泪就一定是好电影,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其剧情发展符合电影逻辑且能表现主题同样重要。

可能是因为原作比较接近于群像剧,这部电影里山田导演试图在两小时塞进去许多的人和事,还让剧中所有人解开心结,但结果就电影中的角色都在自说自话,又压缩了男女主角的核心剧情,应该深入挖掘男女主角的事件和人物内心却浅尝即止,这就令故事失去了一个清晰可辨的主题,也令剧本的走向转变得比较生硬。实际上我觉得山田导演能做到有说服力地解开男女主角的心结已经很好了,但这点做得并不好。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出现的问题。


引导镜头缺失

这片子犯了一个的问题就是,剧中许多事件的起因和人物的感情转变,缺少了剧情交待的镜头。最典型的就是女主角感情转变没有給观众镜头提示。

我不是女生也没这类经历,不敢断言女主会不会原谅男主,但就算是原谅,那也要把原谅的过程写出来,就算是觉得女主是一个傻白甜,或者这些原谅的理由不好详细描写,也应该給一些镜头交代女主有一个心境转变的过程,这才符合电影里的剧情发展逻辑,而电影中偏偏没有一个西宫原谅将也的过程。观众不见得不能接受迅速升温的感情,但还是要在这些感情产生前,用镜头去提示观众“啊,电影要进入感情环境了,女主对男主态度有转变了”,有了这些,观众才来得及调整情绪,从而觉得女主的好感升温是有来由的。

这是很典型电影逻辑缺失,导演不能因为某件事的发生合符她心中的情理逻辑就不去拍一些起因或提示镜头,因为电影目的还是调动观众情绪,观众可以理解一件事,不代表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在情绪上立刻跟着事件走,这时侯提示观众要进入情绪的镜头就很有用了,反而是一些结果类镜头是可以省略留白的。所以什么感情不重要,先调动起观众情绪,让观众看电影时意识到他们要感情转变了比较重要。

所谓的提示,是要在电影中通过镜头让观众意识到会有这种走向,这可以是一段剧情,最俗套的就是男女主一起外出,在大街上并排走时发现附近有很多情侣和他们很相似,因此在意;也可以是女主的几个主观视线镜头交代,例如女主在某和男主一起的开心事件后看着男主的眼神,反正就是观众能理解这是感情升温的一些提示信号。一些剧情合不合理其实看电影时观众是没时间去细想的,只有能合理调动观众情绪,不让观众在观影时出现情绪上的断裂感,最后对电影的评价都不会太差。一见钟情也是感情啊,但连“一见”的镜头都没有就进入“钟情”阶段,观众自然不买账了。


剧本逻辑缺失

关于影片中的节奏问题,我觉得还来源于导演和剧本没有考虑清楚一件事,就是这部电影的时间顺序并不完全适应于故事发展逻辑。

我看完这电影就觉得比较惊讶的一点是,这电影除了开头的一段将也自杀前准备外,整部电影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去拍摄的,但从电影的内容来看这样拍摄手法安排似乎有待商榷,这点可以参考一下其他电影。

我以《你的名字》来举个例,在你的名字里面三叶的东京之行,按三叶的时间线是发生在彗星掉下之前,而以泷的时间线,对着件事的认知应该是发生在泷穿越时看到三叶一生的时候,但影片这两处都没交代这件事,而是把它放在了泷登山时和三叶相会前。为什么?因为从电影剧情逻辑上来看,泷找回记忆要去和三叶相会,最开始就源自于三叶东京之旅的约定,为了加强这个约定的剧情效果,新海诚接受了川村元气的建议,把三叶的东京之旅调整了在影片中的出现顺序,让观众可以很直观的去了解泷行动的目的,而且也通过连贯的剧情发展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这就是许多电影中比较常用的拍摄方法,通过回忆,闪回等方式,把符合剧情逻辑顺序的片段,从时间顺序中抽取出来,而方便观众去理解剧情的发展,从而更容易的达成感情同步。

而这种方法,声之形几乎完全没采用。剧中男主和女主两人的一些行为产生非常突然,我个人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导致他们做决定的关联剧情被分散在电影的各处,这些线索观众在观看时甚至没联想到和轻生的决定相关,那观众自然没有情绪的积累而产生认同感了。举个例子,这电影以将也轻生准备开始,但这个时候不了解故事的观众,很可能搞不清楚将也在干啥,那自然感受不将也赴死的心情,这段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比较正常的安排应该是把将也对硝子搭讪前的剧情都凑在一起,让观众了解这少年是有轻生的想法,而他遇见的少女却是这决定的关键,这样既通过连续的剧情展开增加观众的沉重感,又让那少女給观众一个深刻印象,为将也收回轻生的决定找到情绪上的突破口。

关于硝子轻生的部分也是,影响硝子做出轻生决定的线索是分散在电影中的,但因为分得太散,观众不一定能找到其中的关联,这样的话调整一下时间顺序是有必要的。最明显的部分是植野在摩天轮上对硝子指责的那番话,其内容直指硝子是个异类,不应该和将也在一起,其对硝子的伤害程度从硝子当场就哭了出来就可知道。因为这剧情是和相机联系在一起的,导演完全可以在看完烟花后将也去硝子家去相机的过程中,通过回忆加入这段剧情,让观众了解硝子是受过多么深的伤害,这样硝子的轻生在观众的认知上就没那么突然了,这样处理我个人觉得会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去放出剧情来得要有意义。

观众理解电影中关于男女主角的分歧和相互理解的过程,都有这种因为电影前后逻辑片段不连贯造成的不良影响。女主角各种行动形成的过程,电影中都拍得太过隐晦,缺少了把整个逻辑形成的串联交代,让女主行动显得比较突然。

我之前在看完第一遍时想不通女主告白那段在电影中的逻辑意义,因为这段之前的一段找小学同学是说男主的付出初次让女主开心,后一段游乐场说的是男主初次意识到这些付出可能不是女主要的,但就是中间一段想不通有什么用,只是单纯说男主没法理解女主的心思么?看完第二遍才明白,告白这段剧情主要是说硝子想用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和将也相处,所以她才不使用手语而想靠“说”来传达自己的心情,而扎起头发是因为硝子怕头发挡住助听器影响了她去听将也的声音,也是少女努力去扮演一个正常人的细节之一,但将也没能理解则打击了她往正常人努力的自信,这告诉了她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成为一名普通女孩。这样才和后面医院失聪无法康复的诊断结果,以及植野这正常人的排挤形成逻辑上的联系,这样才有男主被孤立后女主轻生之举。

这剧情逻辑我可以理解,但电影并不是我理解就可以,导演需要用前后片段的联系让观众引导进这种逻辑之中,例如女主意识到自己和男主相处与众不同的镜头,才进入想当普通女孩的情节,这样观众的情绪才方便跟着电影走。类似的剧情关联其实还有不少,如果导演能想清楚这故事的逻辑发展顺序是什么,再去调整影片中的时间安排,給观众的观影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高潮表现缺少

上述两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电影中高潮部分的表现。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存在有相当大的信息量,观众可能没办法记住电影中许多的细节或铺垫剧情,但对于那些水准以上的电影,观众一般都会记得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因为高潮部分是剧情矛盾的汇聚点,是观影情绪的高峰,观众在这个时候是观影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如果一部电影有一个充满感染力的高潮,一般来说观众都会对这部电影有一个比较正面的评价。反之,如果一部电影没有一个缺乏一个有感染力的高潮,或者电影不能走高潮剧情到来前让观众情绪推动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那观众没能对电影的高潮部分留下深刻印象,那离开电影院后观众则往往会调低对电影的评价。这属于电影剧本编排技巧的问题,是导演和剧本能力问题的体现。

而对于声之形,部分观众的观影感受是缺乏高潮,没能因为剧情而感动。在我看来,声之形电影应该是出现了两个剧情高潮,但这两个剧情高潮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有让高潮部分的感染力达到最大化。

第一个剧情高潮就是硝子自杀,这个高潮之所以没达到感染力最大化的原因,就是上述对于这剧情安排时我所提到,缺少了感情铺垫的剧情。导演虽然通过妹妹喜欢拍摄死亡照片和奶奶的去世对死亡这情景作出铺垫,但要达到高潮感染力最大化的效果来说,观众还没达到感情上的同步。硝子做出轻生的决定是负面情绪不断积累的结果,如果这些硝子积累负面情绪的剧情能安排在自杀这个剧情之前或者穿插出现,那在观众的眼中看到的就是一名可怜的少女因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震撼剧情,而如果缺少这情绪积累的剧情铺垫,观众还在感到莫名其妙的“啊,这姑娘怎么突然想自杀呢?”,让观众在情绪上还没有直观感受到硝子沉重的痛苦时,自杀的剧情就突然发生了,观众情绪上还没来得及转变,这高潮剧情就结束了,浪费了自杀这种重大剧情的出现。

第二个剧情高潮出现在将也和硝子在将也昏迷后的第一次见面。这个理应的剧情高潮首先同样出现了我上面所说的问题缺少感情铺垫剧情,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一百个观众,估计有九十个观众都看不懂将也醒来后为啥会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发疯似的冲去桥上见硝子,或者导演山田小姐或者原作大今小姐对此是有什么用意的,但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其实可以简单设定一些剧情道具去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最简单的剧情道具就是约定,让将也和硝子订立在固定时候要在桥上见面的约定,为了让观众加深印象,可以在之前的剧情重复实现这个约定,那将也醒来后发现到了约定固定见面的日子,就在没有确认硝子行程的情况下去了约定的地方,然后见到了不约而同实现约定的硝子,既让观众接受为何这两个伤员深夜不睡觉而去夜游,又能在观众的情绪上铺垫了“啊,他们真是相当重视对方啊,哪怕是一个口头的约定”,更容易为后面两人在桥上互诉充肠而感动。

其次,一个也挺重要的问题就是,这时候电影临近结尾了,剧情高潮应该出现的情景,除了让男女主角重逢见面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角色的交流对话,说白点,就是把符合电影主题的点题台词说出来。如果一部电影有一个重要观点要告诉观众,这观点除非一些特别原因,最好不要隐晦地出现在电影铺垫剧情当中,因为普通观众可不一定会去留意电影所有信息,普通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会受到剧情的紧张程度和主要角色情绪影响,更容易会记得临近结尾、剧情高潮、角色情绪高涨时的台词,如果导演希望把这部电影的立意展示给观众,那最后一个剧情高潮时的对话就是很好的时机。

但声之形这部电影在我个人看来,似乎没看到男女主角感动相见后有什么台词是和声之形这部电影的名字或者说山田尚子小姐所说的交流这主题紧密相关的,将也那句“君に生きるのを手伝ってほしい”虽然也很有感染力,但在后面加几句点题的台词,似乎也可以。但山田尚子小姐的确没这样做,那观众不借助一些场外刊物的情况下,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电影的主题,这样观众的观影感受则容易打折,毕竟,如果能在观影时直接理解到电影的主题,观众会更容易对剧情产生情绪共鸣。还是以你的名字来举例,新海诚导演在男女主角两次相遇后都叫出了电影名字的台词,一次是悲伤,一次是欣喜,那观众的观影感受则被和主题紧贴的台词影响而得到情绪上的肯定,从而提高了观影的感受。

而且s1的坛友也提到了声之形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就是硝子做出了自杀这个相当严重的行为后,对她说出要她更爱护自己的台词的人,不是男主将也,而是川井同学。当然,我不是说这句台词一定不能由川井同学来说,但问题是,女主在听到这句台词时,有表现出多大触动吗?我个人觉得是没有的。这句对于女主角自杀行为进行定性的话,我相信普遍的导演都会把这句话交给男主角来说,因为这句话不但是对硝子的行为定性,还可能对硝子未来的人生产生影响的,那让对硝子产生关键影响的将也来说,似乎更顺利成章,硝子也能在其表现出情绪高涨的情景对将也的话给予感情上的回馈。

我之所以把这个情节单独拿来说,是因为我似乎觉得导演山田小姐或者这部电影其他核心创作人,没有很仔细地去考虑如何铺排核心情节,从而令故事的高潮没能达到高潮应有的效果。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情节是西宫八重子小姐对将也妈妈的下跪,那一幕真是心酸得令我落泪。但是这个情景令人痛心是在于一个困难家庭的不幸遭遇影响了我作为观众的情绪,而导演应该更多地通过铺排情节带来的剧情张力,才是创作上高水平的体现。

导演剧本对剧情节奏线索高潮的编排不好,其实也和她们对于主题理解有关系。如果一部作品向表达的主题不够凝练,加入了太多的创作意图,那自然也增加与之相对的剧情,承载着不同创作含义的剧情多了,导演和剧本自然就很难区分那些剧情需要扩展那些需要压缩,自然也增加了编剧的难度。这问题在这部电影中比较突出,电影的发展基本跟着时间顺序去进行,那剧情事件也是按着时间顺序去展现给观众,但因为两个时间相邻的事件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含义,其出场人物也可能和其前后事件缺乏关联,所以给不了观众连续的观影体验。对于一些应该调动起观众情绪的核心剧情,也因为其引发线索分散在了之前多段不相连的剧情之中,观众没能找到其中的联系,所以也无法对其核心剧情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去理解男女主角的思想变化,直接影响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电影主题立意不高。

我本人是没有认真去看原作漫画的,但根据和网友讨论中的信息看来,这电影总得来说还是一部为原作服务的电影,所以在电影的创作精神上没有完全脱离原作的框架。的确,山田监督有权利去把声之形拍成一部为原作观众服务的电影的,这是应有之义。但在个人看来,大今老师这个原作,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去探讨的题材,作品中已经具备了许多能深入挖掘创作理念、具备张力的情节,作品中群体欺凌和残疾人的自我认知都是应该通过媒体声音号召社会上给予关注的话题,所以电影创造者如果能不受原作精神的束缚,其实是有机会创作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而目前这部电影的成品,只能说山田监督选择了服务原作还有深夜动画面向的一部分观众。

这部电影的主题立意不高,体现在京都拿着一个欺凌和残疾的题材,去拍了一个少男少女在青春时通过相互交流后发现自我和实现成长故事(但因为剧情编排不力甚至连后者都没有成功展现)。关于少男少女交流成长的题材无论是在日剧还是动画中都很常见,而欺凌及残疾题材在电影题材中也不是经常有导演去关注的,所以很多观众在看到这电影时,第一反应都是想了解电影是如何去处理欺凌及残疾这些社会严肃问题的,那观影过程中却发现电影的剧情并没有偏重在这一方面,既缺乏展示如何解决欺凌事件中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矛盾,也没有对如何帮助残疾人走向社会给出积极的信号,这样一些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的观影预期没有实现,自然会对电影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对于一些有类似经历和身体问题的观众,则可能感觉电影的表现和他们的感受有所偏差。

我在一些山田导演对这电影的访谈中,感觉到山田导演可能是为了不对观众造成压抑,有意淡化欺凌和残疾题材的,这想法可能是好的,但在个人看来,在面对这些社会严肃题材时,正面地去展现其事件,然后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更尊重这些题材的电影立意思路。区分电影主题立意高低的往往不是导演想说什么,而是导演想通过什么角度去说,也就是切入点,当一个高大上的主题和一个发人心省的切入点结合才是一个完整优秀的主题立意。

这部电影从切入点开始就影响了它的立意,它讲述的是一个怎么解决“石田将也”问题的故事。虽然这个想法不能说错,毕竟故事里石田将也也经历了很多事,但他的问题虽然影响到他甚至想自杀,但还没到不可逆的地步,当他的心理问题解决后,依然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毕竟有手有脚,耳聪目明嘛,所以在这切入点的情况下观众并没有很强烈的冲击,也就给人青春题材的感觉罢了。反之如果电影一开始是选择西宫硝子作为切入点,要试图解决硝子的问题呢?那无论主题是交流还是理解还是赎罪,份量就根本不一样了。

电影中将也以命换命救了硝子,又給了硝子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以自我救赎角度来说是很成功的。硝子找到了她的实在自我价值的地方,以及活下去的意义,解决了硝子自杀的问题,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但是,我觉得没有解决硝子自杀的根本问题。

一个很简单的推导,如果石田将也不再需要西宫硝子,怎么办?现在硝子把将也看得那么重,如果将也不需要她了,会不会让硝子更自卑,从而再次轻生?我并不是说将也一定会这样做,而是说这种靠依附于他人的需要作为自己生存意义的想法太极端了,也太沉重了。如果将也为硝子找到的生存意义就是他需要她,那将也就要把这种需要一直背负下去,这和硝子家人給予硝子爱的压力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也一定能扛得住么?

所以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局并没有去真的尝试解决硝子的问题,只能说是把问题缓解了,或许在创作者看来这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结局,但在我看来并不让人鼓舞。

一些观众在讨论硝子和将也的关系时,都把焦点集中在硝子是否该原谅将也上。但在我看来,硝子对于将也不是是否去原谅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她就不觉得自己有原谅的资格。硝子和将也认识的过程预期说是原谅,不如说她是接受了一个对她怀有好意的男孩罢了。虽然受到欺凌,但硝子依然认为错的是自己,这种众罪归于吾身的态度,才是她后来轻生的原因。她曾经想去努力证明自己是个普通人,但现实不断打击她,提醒她自己就是个异类,这让她怀疑自己这个异类的身份才是所有事件的根源(坦白说还真能逻辑自洽),所以在面对将也,面对身边的人时,都只好责怪自己,将也的付出在她看来是没必要的,特别是将也重新被孤立后的行动,不断加重她的内心自责,她无法理解将也的行为是出于赎罪,只能把这解释为因为自己的存在为将也带来不幸,所以才轻生。故事后段硝子被救后的行动,应该解释为硝子试图用被将也拯救的自己去挽回将也失去的一切(我不喜欢这段),因为这才是被将也拯救的她可以想到唯一的事。在最后相互理解时,她完全接受了将也的约定,因为她把这解读为,将也需要本来毫无意义的她,而被将也拯救的自己是不可能拒绝的,或许也是厌恶自己的她需要的。这样一分析,你就可以看到要解决硝子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她自杀的根源——因为听障产生的自卑感。

因为身体缺陷有一定的自卑感其实并不奇怪,许多人都会经历,但硝子这方面特别严重,原因可能有两个,她成长过程所形成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以及她的交流障碍。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作,这些信息主要来自于坛友的描述,硝子的价值观可能是来自于其母亲西宫八重子的教育方针,八重子女士似乎希望女儿能通过努力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当然这愿望是基于她对女儿的爱,是有美好初衷的,但在硝子的成长过程似乎并没有顺利往这方面发展。无疑硝子是相当努力的,但因为交流障碍,这种努力并没有让硝子受到正常人的对待,还额外经受了不少令人遗憾的事,包括小学的欺凌。这种不断努力但不断遭受打击,无法建立自己成为正常人的自信心,无法回馈母亲的期望,自然让硝子陷入了自卑和努力死循环境地,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失败的累积不断加深,加上自幼交流障碍的存在,硝子也缺少倾述其想法的对象和主动倾述的想法,所以只能让她的压力和不安不断在心理面累积,直到她自己无法承受。

两个成因中,我把硝子的价值观放在其交流障碍之前,是因为听障可能是无法改变的,但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是可以改变的,在价值观改变之后,交流障碍或许就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了。我喜欢引用一位S1坛友的话,“成为正常人和被当作正常人一样对待”并不是一回事,硝子一直努力的方向是成为正常人,但很明显这样很困难,无论她怎么努力,她用自己天生不具备的东西去和正常人做比较,怎么比都是会失败的,她强行想融入正常人群体里面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怎么都显得自己是个异类,只会加深她的痛苦,没有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断被人否定还可以人格健全地成长的。硝子需要是得到肯定,包括她的所为、她的想法、她的本身,而这些肯定能让她接受让她身边的人接受的前提,是价值观的改变。

很明显,听障以及口齿不清不是硝子的错,而除了这个缺点外,硝子身上具备许多的优点,漂亮、可爱,愿意和她静心交流还发现她是个性努力温柔细腻聪慧的女孩,那为何不告诉硝子她身上的这些优点?为何提醒硝子她是其实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女孩呢?为何不告诉硝子她也和一般女孩子一样,有权利去选择、有权利去拒绝、有权利去保护自己,有权利去被人爱慕呢?有人不愿意接触听障人士?那就找些原意和硝子交朋友的小伙伴啊。没办法说话?那用信息来聊天倾述也挺好啊。有人居然想欺负我们硝子小天使?!那报警啊!!硝子或许很难成为正常人,但正常人应该拥有的大部分权利,硝子都应该拥有,正常人建立的自尊自爱,硝子同样都应该建立,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价值观的改变,自我认知的改变去得到的。这个成果可能的确需要很多的努力、智慧和时间才能实现,还要尝试影响身边的许多人,但比起目前硝子想成为正常人的绝望挣扎和无法交流带来的痛苦,被当作正常人一样去对待这个目标,不是要稍微容易一些且会找到更多朋友么?

所以剧中硝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单纯的被谁需要,而是改变自己不是正常人就自卑的想法,开拓自己的眼界,更聪明地做出选择,往自己做得到的方向去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做得将也所说过的“让西宫更加喜欢自己”。我朋友说过我这想法会不会高估了日本这些女性的独立性,但在我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看来,给予女性自我、自信、自强,其实都是很基本的东西。如果电影能把这些本来应该硝子的家人告诉她的话,由将也来告诉她,才是将也对硝子的完整拯救。

剧中将也对硝子说他需要她,当然也是将也温柔的体现,但这毕竟只是给了硝子一个选项,我想看到将也说出的话不只是需要这么简单。将也应该告诉硝子的,是她并没有她自己想象得那么没用,将也就是被她的原谅所拯救的。是她拥有无数个选项,而她也有遵循内心做出选择的权利,将也可以做到的就是陪着她慢慢地去做选,在以后很长很长的日子里面,陪着硝子做很多很多的事,直到硝子自信起来,直到硝子从内心喜欢上自己。硝子在认可自己的前提下和那男孩相爱,还是好过把那男孩当作自己活着的一切。如果硝子在无数的选项中依然选择了将也,那比起只有将也一个选项时,更令人高兴吧。

何为声之形?在一开始接触这部电影时,我就觉得交流实在是一个很适合围绕听障人士展开的主题,因为这本身就是听障人士适应身边环境的一个主要障碍,听障人士被连交流的平等和通畅都做不到,很难称得上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如果作品能针对硝子这点障碍去展开故事铺排线索,那已经是一个很点题的作品了,可惜电影中只在小学时代的剧情描述了如何和听障人士交流的问题。比较正确的点题方式,是在电影中通过将也的行动告诉观众,交流的重点不在于方式而在于交流本身,在于交流的意愿,将也和硝子之间不能用正常人的方式去交流不是什么大问题,那就用手语、用纸笔、用信息来交流啊,关键是,将也很愿意和硝子交流,很愿意倾听硝子的想法,很愿意和硝子成为朋友,这些可以看到的真情实意,才是“声之形”。


电影导向意义

绝大部分电影的受众都是普通人,特殊题材也一样,区别的是导演通过这些题材能带给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什么感受。有些导演可能单纯是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些事实,而有些导演,则可能在尝试寻找解决方法。作为描写特殊人群的电影,如果能够在电影中展现出这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现状,让观众产生一些感触,在日后和这些人群接触时多留一个心,的确已经不错了。而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还可以剖析出这些特殊人群生活困难的成因,甚至给出一些解决方案,给予观众一定的行为导向,让这些普通人的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对特殊人群展现一定的善意,那当然是更加值得称赞的。

展开点说,普通人对于和听障人士态度分为几种层次,这点在声之形的电影开头的剧情中也有区分体现。最差的情况当然是小学时代的石田将也和开始讨厌硝子的植野直花,可能是出于无知,也可能是因为一些主观的看法,直接对听障人士进行欺凌的;稍好一些的情况,就是小学班上大部分同学,是把硝子视作异类的,或者是单纯怕麻烦的,保持着漠不关心,不进行接触的态度;再好一些就是刚认识硝子时的植野直花和川井未希,对硝子抱有少许的善意,愿意在日常接触中对硝子给予一些小帮助,但并不愿意对此花费太多心思的,仅愿意在公共场所用正常人日常接触的方式去相处;佐原美代子就是抱有比较大的好意和交流意愿了,她理解硝子的特殊性后,依然愿意和硝子以朋友方式在私人时间相处,并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去学习手语和硝子交流,普通人能做到这种层次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再上去就是可以交心的密友了,不过声之形全剧没有出现过这层次的角色。和硝子重逢后的将也对硝子的态度比较接近所谓的专业志愿者,就是根据他所认知硝子的需求去做很多的东西,并愿意为此花费很多精力时间,但对于硝子的内心不太了解。因为硝子的问题并不是行动不便,所以将也虽然很主动地帮助硝子,但并没有解决硝子的真正问题。

只有把电影中角色的态度理顺一下,就会发现普通人对待特殊人群的态度,无非是受其价值观和付出成本影响,进而影响了其接触的深入程度,而在付出成本不高的时候,价值观又占据了主导位置。欺凌者的心理成因我见识浅薄不敢分析,但他们愿意付出额外的成本都要做出欺凌的行为,无疑是受其价值观主导;对于大部分漠不关心的人群来说,价值观既决定了他们对于听障人士的看法,也决定了他们对于付出一些小帮助的成本的看法;对于那些已经对听障人士抱有小善意的人群,因为她们已经付出了一些小成本了,所以价值观则决定了她们维持这种善意持久程度;而再往上要达到佐原美代子这种程度或更深入的程度,就涉及巨大的成本因素,这需要普通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大改变,或者付出成本发生大幅降低,难度极大。

所以如果要改变普通人对于听障人士的态度,其实应该瞄准是我所说的前三种层次,也就是可以通过诱导达到一定程度的价值观改变,又不需要要付出太高成本的人群。欺凌者不用说,这种人群的思想对于所有政府、公共媒体和教育机构都是希望改变的,区别的无非是其执行的重视程度,能通过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诱导让大多欺凌者的欺凌成本增加,改为维持在漠不关心的态度就是巨大成功;让大部分漠不关心的人群正视一下听障人士,并在日常接触中举手之劳的情况下对听障人士提供一些帮助,让已经对听障人士抱有小善意的人群的简单帮助行为坚持得长久一些,那在这小许善意、小许帮助背后,对于听障人士的生活可能已经是巨大改变。

如果一个社会要改变特殊人群的生活质量,一部分是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去付出巨大成本去改善的,但另一部分是可以通过日常宣传的方式去进行价值观诱导从而改变的。后者的途径包括了教育途径和媒体传播途径,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一种,除了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外,同样也是能承担一定的对社会进行价值传导的功能,否则也不会有样板戏了。导演和制作方当然可以只把他们的出品视作娱乐体验,但社会上也的确有一部分的创作者是把他们的出品用作价值宣传的,也同样可能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广大观众在看了这些作品后究竟能有多大影响这是个问题,也没人会把这种改变社会价值观的重任放在一两部电影上面,但能有更多关注这些人群且带有正能量宣传作用的电影出品,总比不进行宣传来得要好,也总比单纯拿这些特殊人群作为背景要好。多一部电影在其主题上更关注特殊人群,那自然是多了一份宣传和价值导向的力量。

诚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回避这些事件,本来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更勿论给出积极的解决方案。我也考虑过如果自己面对的欺凌事件,能否出面制止;面对残疾人时,能否平等地对待甚至施以援手,答案是心虚的。很惭愧,不推波助澜,不冷漠回避,就是我在正常情况下能做出的反应。我不清楚我的懦弱是否个案,但如果社会大部分的普通人在面对这些事件上都是保持我这种无能的态度,那对于事件中的弱势群体,毫无疑问是不友好的,是需要改变的。而有着众多观众的创作者群体,则是有能力在这时候通过作品去鼓励,去引导,给予这现象多一点更积极、更正面的改变,或许就算这样做了成效也不大,但如果在广大的观众群体中多一些人能在面对这些事件中更勇敢、更温柔,更主动,那可能就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已经是很有意义了。

其实我是理解为何京都不愿意往这个方向拍的,毕竟要试图解决西宫硝子的问题,想想都够沉重的,勿论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京都往她们擅长的题材去发挥,从选择上或许是无可厚非的,有时候展示事件的确已经是一种态度,但正视问题然后去探讨解决方案,其创作难度无疑比回避问题大得多,但是与之同时,也是有机会获得更多掌声。能通过电影影响观众去对特殊人群保持一定尊重至少是距离,能让部分观众踏出帮助这些人群的第一步,对于有艺术追求的导演来说,也比单纯拍一部娱乐题材有意义。我不会因为一个创作者面对这些题材时作出回避而去指责,我也没这权利,但如果一个创作者尝试能在这时候用通过正面真诚的作品鼓励了懦弱的我,我会对此心表感激,并给予敬意。

评分

参与人数 17战斗力 +17 收起 理由
xiaohuidoufu + 1 这才是干货
vxzms + 1
lion16house + 1
wangshao + 1
上上铁 + 1
xshawnlee + 1
WhatifI + 1 分析和立意都很好
松冈茉优 + 1 好评加鹅
kotonoha + 1
Kokichi + 1 好评加鹅
Elaina + 1
用户名涉及违规 + 1
灵魂收割机 + 1
poiuhgfdwq + 1 好评加鹅
寺川愛美 + 1
玖羽 + 1
风中凌舞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9-1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1:47
总结一下:

吹一吹你的名,踩一踩声之行

l z认真地写了那么多就被你概括成这个样子了
不能扣鹅真可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一下:

吹一吹你的名,踩一踩声之行

不是残障人士,不能拍残障题材

我认定本片是社会议题电影,所以风格一定要庄严肃穆沉重压抑,并且结尾一定会给出解决方案

然后是这句“我本人是没有认真去看原作漫画的”?????

现在发表观点流行把“理性”当成“任性”来表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1:47
总结一下:

吹一吹你的名,踩一踩声之行

应该这样说吧,你的名字中同样出现了和声之形一样的缺乏感情铺垫剧情,最直观的就是女主三叶忽然对这镜子流泪,感情上忽然意识到泷的重要性,这段剧情是有其感情内核去支撑的,但是观众也不可能在看电影时理出这种感情内核,所以许多观众同样觉得这感情出现得莫名其妙。我在以前讨论你的名字时基本说过和上面帖子我写的一样的话,就是如果想要观众更加能接受这种感情转变,还是该多一些铺垫的镜头。这方面对于你的名字和声之形是一样存在的问题。
我在上面帖子用你的名字举例是因为这部电影这两年看过的人比较多,而你的名字刚好也在如何调整剧情时间顺序和点题上做得比较明显,所以想用它来举例,如果这令您不快,我这里先道个歉。
您后一个观点并不是我的观点,我是觉得电影是可以用消极的、叙述的态度去表述的,不给与积极的答案是没问题的,但是,这种方式去拍摄电影往往会给观众留下的就是比较强烈的情绪,或者还有思考的空间,而是观众在观影情绪上是会比较难受的。我今年还看过旬报排入去年日本电影前十的“怒”,那部电影就是很典型的只给事件不给与解决方案的,观众可以感受到的就是很强烈的情绪,但我看得很难受,我的一个朋友甚至看完电影后当场爆粗,我不能说这种电影的态度不对,毕竟这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我还是喜欢看那些有些积极态度的电影,毕竟那的确会令我好受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声之形这片子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确实给个6.5都不能再高了,因为不管是剧本本身,还是监督表达出来的剧本的立意实在是都太遭了,甚至比玉子市场都退步了。

但是这片子的演出都不会让你感到震惊吗?还是说s1人人阅片无数连这种水平都见怪不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你看尔冬升的电影,癫佬正传,讲的是社工和精神病患者群体的故事,同样是面对社会冷暴力,结局也是以悲剧收场,但立意和能力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206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1:59
总结一下:

吹一吹你的名,踩一踩声之行

不不,您的确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没有把这提升到一个对错的高度,这的确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会给观众带来不同观影感受的问题,我个人是很重视在电影院两小时的观影感受的,所以如果观影感受是比较愉快的,那我对那部电影就会有比较良好的印象,而我觉得这应该不会是我个人的特例,我觉得至少有很大的一部分观众是会对那些带来愉快观影体验的电影给予更好的评价的,如果一部电影愿意在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那它的确会很容易在许多观众中得到更高的评价,反之则可能在一定圈子的爱好者中得到定向的口碑。这的确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艺术选择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bird-lay 发表于 2017-9-10 11:55
l z认真地写了那么多就被你概括成这个样子了
不能扣鹅真可惜啊

不给唱赞歌的都是脑子有问题的黑子,君名5.7亿,我看泥潭吹的全球好评只有泥潭一小撮黑子的京形什么时候到7000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式波·明日香 发表于 2017-9-10 12:10
声之形这片子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确实给个6.5都不能再高了,因为不管是剧本本身,还是监督表达出来的剧本的立 ...

这部电影的演出的确让我震惊了,您可能遗漏了我对这部电影演出的评价,这是我原文的评价:“特别在演出方面,剧中女主角西宫硝子和男主角石田将也看烟花的一幕吗,其演出能力在我看了这么多年的日本动画中都称得上登峰造极”,对,我觉得在非打斗的演出方面,京都登峰造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鸟封 发表于 2017-9-10 12:10
推荐你看尔冬升的电影,癫佬正传,讲的是社工和精神病患者群体的故事,同样是面对社会冷暴力,结局也是以悲 ...

谢谢,我第六代导演开始的中国电影都看得比较少,谢谢您的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那些xjb扯三观和内心其实期望着以 暴 制 暴 的声之形黑能有楼主一半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黑305 发表于 2017-9-10 12:18
希望那些xjb扯三观和内心其实期望着以 暴 制 暴 的声之形黑能有楼主一半的水平 ...

我个人认为三观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有统一教育背景的社会中,大部分观众的三观应该是接近的,如果导演想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那他创作时就必须把大部分的观众的三观考虑进去,毕竟当一部电影突破了大部分观众认知上的承受能力时,也不容易得到较好的评价。还是那句话,这是艺术选择的问题,想做小众导演是没问题的,我相信也会有一部分的观众去欣赏这些作品,但如果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后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掌声,也别抱怨就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2:26
我个人认为三观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有统一教育背景的社会中,大部分观众的三观应该是接近的,如果导演想 ...


emmm,感觉我表达得可能出了点问题
我其实是比较倾向于把三观作为作品评判标准之一的
只是目前我看到一些对这部影片的三观方面的批判的理由都没有说服力或者抓不到重点,因此我将其描述成"xjb扯三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2:15
这部电影的演出的确让我震惊了,您可能遗漏了我对这部电影演出的评价,这是我原文的评价:“特别在演出方 ...

啊不好意思。。。我是针对的那些“剧本差”=片子差的人,没说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9-10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2:26
我个人认为三观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有统一教育背景的社会中,大部分观众的三观应该是接近的,如果导演想 ...

如果《声之形》引进国内时,正式上映的版本与日本本土放映版本相同时长,没有删减18分钟、没有马赛克、没有翻译和谐、没有宣传拖后腿。

那么,在下映之后,得到的才是真正的“主流观众”的平均评价...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主流观众”进影院看的是完整版吗?

阉割版的观感可以代表“主流观众”的意见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聊本片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黑305 发表于 2017-9-10 12:30
emmm,感觉我表达得可能出了点问题
我其实是比较倾向于把三观作为作品评判标准之一的
只是目前我 ...

您的把三观作为作品评价标准之一这点我非常认同,其实许多作品他的三观都不一定非常正确,但当这些作品在其艺术领域的创作技巧高超,能有效调动观众或读者情绪时,读者往往就被情节画面吸引而没有去细想其作品内核,这特别是对于电影这种媒体是特别适用的,因为观众在电影院两小时是很难去细想许多细节的。
声之形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我个人觉得还是山田尚子小姐在电影导演领域还需要拍摄经验去提升自身的水平,这种情况其实对于许多中生代的导演都会出现,新海诚就是在迈过了这个坎后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觉得如果京都能继续给机会山田小姐去制导,我相信她会很快成长起来的,毕竟她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创作风格了,缺少的主要是电影领域的统筹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2:36
如果《声之形》引进国内时,正式上映的版本与日本本土放映版本相同时长,没有删减18分钟、没有马赛克、没 ...

没事的,这四个东西以外,还有更多的借口能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所以给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必须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一定要给出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引导未成年人遵守社会规则。譬如校园欺凌问题,你宣传被欺凌者有多惨欺凌者多么没人性,这个教育效果远远没有警告欺凌者要被全校通报批评检讨甚至被送少管所更有用。所以美人鱼的最后一定要有偷猎者被警察抓了的镜头,没有这个镜头它就不能在国内上映。光反映社会问题不给出解决方法,譬如嫁给大山的女人,还有韩国一大堆警察无能为力罪犯逍遥法外的犯罪片,除了博同情赚眼泪让人大呼社会黑暗之外有什么用?举个例子老人倒地没人扶这个问题,如果你仅仅着重于碰瓷老人之可恶围观路人之冷漠那么立意就浅了,必须触碰到背后的根本原因:现有法律制度包庇甚至纵容碰瓷老人,这才到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层次。最后回到校园欺凌问题来,因为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完全责任,所以根本上是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责任,校园欺凌有多严重,学校和老师就有多失职。硝子受到的严重欺凌班主任难辞其咎,然而电影对校方和班主任的责任一点没提,反而着重于未成年欺凌者多可恶旁观者多冷漠,这就是立意肤浅的表现。而且欺凌者将也并没有受到合理的惩罚(放现实里就是通报批评家长和学生当面道歉就行了),而是受到了**式的惩罚(欺凌对抗欺凌),除了让观众觉得不能用欺凌对抗欺凌不能**之外又有什么用?那么怎么样合理惩罚欺凌者,及时追究管理者的责任来整治校园欺凌?电影没有给出任何回答,所以我认为不适合给未成年人看。

评分

参与人数 5战斗力 +5 收起 理由
上上铁 + 1
okandgo + 1 好评加鹅
幻月天伤 + 1
用户名涉及违规 + 1
风中凌舞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在看港剧踩过界,我想不管从立意表现手法感情处理都比声之形高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2:36
如果《声之形》引进国内时,正式上映的版本与日本本土放映版本相同时长,没有删减18分钟、没有马赛克、没 ...

因为我是在香港看这部电影的完整版的,所以我的确不能代表看了删减版本的观众的态度,不过如果是单纯回到这部电影的本身,我的确是花钱在电影院中看了两次了,所以如果您觉得乐意,无论是其电影技巧、剧情表现还是人物塑造上,我相信我个人都有比较充分的观点去和您讨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幻片变奇幻片、三年时间bug说不通、女主如何说服父亲、村民如何成功避难、男女主角最后为何能再遇...

去年12月国内上映的《你的名字》完整版,这些问题和剧本漏洞,S1和各个论坛微博等等等,国人有幸与世界“主流观众”,一起开喷...

那时的场面何其壮观!现在就忘了?

新海诚在电影里“唬弄过去”没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就当每这回事啦?(如果我看电影还要去补小说和导演访谈才能解惑,那是不是电影完成度的问题?)

然后你名的剧本现在已经成为标杆,打压其它作品的“尚方宝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万千百十 于 2017-9-10 13:08 编辑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2:36
如果《声之形》引进国内时,正式上映的版本与日本本土放映版本相同时长,没有删减18分钟、没有马赛克、没 ...

改成青春恋爱还能洗洗,原版上映你等着更多人和你上纲上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2:55
科幻片变奇幻片、三年时间bug说不通、女主如何说服父亲、村民如何成功避难、男女主角最后为何能再遇...

去 ...

也不知道谁忘了,现在吹京形的也不知道和以前哪儿一波人重合,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黑305 发表于 2017-9-10 12:18
希望那些xjb扯三观和内心其实期望着以 暴 制 暴 的声之形黑能有楼主一半的水平 ...

不扯三观,有你这种瞎鸡巴粉丝,这片子导演自认为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彻底玩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2:55
科幻片变奇幻片、三年时间bug说不通、女主如何说服父亲、村民如何成功避难、男女主角最后为何能再遇...

去 ...

您其实说得很对,我印象中我在S1论坛上和其他坛友讨论时,也提到过你的名字并不是一部能做到物理逻辑自洽的作品,它能做到的,应该只有感情逻辑的自洽,所以无论是您还是国内许多媒体或者个人提到你的名字的问题,我个人都认为是存在的。至于您提到说你的名字的剧本是不是能做到标杆,嗯,坦白说我毕竟只是一名普通观众,我对剧本的理解也没有深到能去判断所谓的标杆应该是怎样(我这辈子好像只上过一堂的剧本选修课),所以这个判断的确有些超出了我的能力之外。我只能说你的名字在剧本铺排上有一些比较显而易见的优点,这些优点也能让我这种普通观众很清晰地感受到其带来的情绪推动作用,所以我在主楼的文章中引用了你的名字这两个剧本铺排上的优点,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适的,那的确符合我的感受。至于打压其它作品的“尚方宝剑”这句话,我重新看了一下我写的文章,我应该只是指出了声之形这部作品在剧情铺排上的确可以按这种方法去改进,的确没有打算用你的名字来打压什么。嗯,这样吧,您可能是声之形这部电影的爱好者,虽然我初衷并不是打算污蔑这部作品,但如果因为我指出了这部电影的一些问题的确引起了您的不快,我对此郑重道歉,

评分

参与人数 1战斗力 +1 收起 理由
fore_long + 1 认真好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樓主寫得很有誠意,贊不贊同另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千百十 发表于 2017-9-10 13:13
不扯三观,有你这种瞎鸡巴粉丝,这片子导演自认为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彻底玩蛋了

...

不黑就是粉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infinitebird 发表于 2017-9-10 12:45
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所以给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必须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一定要给出 ...

声之形就是把日本这个阶级观念和欺凌排挤已经根深蒂固到病态程度的社会的各种现象摊开来给你看:无论你接受不接受,欺凌也不会消失。
不喜欢这片的人都在一脸正气地讲一部电影应该有怎样正确的三观,好人应该有好报恶人必须有恶报不能例外,否则就是三观不正。然而你们完全搞错了,作为一部电影根本没必要非得来这套。没人这么规定过。
声之形只是把社会的阴暗一面展示给你看,当然先不提漫画作者和监督把这个故事讲得水平怎么样,这都是赤裸裸的现实。无论你原不原谅他,对方都活得好好的。最后你只能对这个社会妥协,很残酷对吧?

本来这片也不是特意拍给中国青少年看的,去怪引进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千百十 发表于 2017-9-10 13:06
改成青春恋爱还能洗洗,原版上映你等着更多人和你上纲上线

要跪舔、要骂街、还是要理客中,这些都没问题,前提是:观影体验对等

《异形》变《已开》、《金刚狼》变《全冈良》还有丧心病狂删减40分钟的《迷失Z城》

对等吗?

所谓的大家=主流观众吗?

NO

所以没什么好聊的了...

哦对了,如果将来《EVA第4剧场版》出了引进国内,但被删改成《天鹰战士4》,这些为删减叫好的人还会这么幸灾乐祸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片子最大的锅还是立意

立意的很大障碍是有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最终就只能拍成这个样子了

西宫自杀这段其实与其说是想让观众看到硝子因为不断积累的痛苦而自杀,不如说是想让观众从硝子的自杀中回忆起她的痛苦

西宫从一开始与其说给人的感觉是聋哑人,不如说是傻子,口齿不清,不断地被人当做异类却像没事人一样,哪怕和将也扭打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因为善意,爆发的情感也是不足的。重新见到将也之后,虽然刚开始有点害怕,但也会同石田接触,负面感情都是由西宫结弦来释放的,硝子看起来就像不是个正常人一样。

知道她自杀开始,观众才明白,她清楚这些东西,只是自卑心理作祟,她一生都离不开这些痛苦。

问题是自杀前后,她的境遇并没有什么改变,剧情里重要的不是石田将也,也不是西宫硝子,石田在身心上几乎变得完全纯净,救了西宫也不过是故事的自然延续而已,西宫被救之后也没有得到什么救赎,无非是意识到有人在珍惜自己,奶奶去世之后又有了点牵挂罢了。

说到底,不能期待其他人都和石田将也一样成佛,现实是,对方无法与自己感同身受,只不过人大了不会再做年少时候的蠢事。既不能太假,有需要个结局,最终故事只能卡在如此不尴不尬的境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伊良部一郎 发表于 2017-9-10 12:33
和人渣的本愿一样,是一部“好”电影哟。这么说来幸福之法这部电影也很不错。 ...

人渣的本愿不是电影吧……而且相对而言人渣的三观正得多,就算是碧池老师这个未受到惩罚的反派,抢男人也是正面出手,没那么多恶心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nfinitebird 发表于 2017-9-10 12:45
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所以给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必须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一定要给出 ...

“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所以给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必须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省省吧

湄公河:正面展现杀小孩场面
黑处有什么:老流氓让未成年小女孩朗读黄.色.小.说给他听
你的名字:未成年男女揉胸露内裤换身体

薛定谔的审查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3:27
“因为国内没有分级制度,所以给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必须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

省省吧

罪犯可恶受害者可怜,但是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个三观就是正的。罪犯可恶受害者可怜,到了最后罪犯还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片子就不该给未成年人看。声之形的立意就跟嫁给大山的女人差不多,光反映社会问题社会黑暗,到了解决方法这一步就缩了。很可能编剧和导演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找不到办法看不到希望,所以把解决校园欺凌寄托在相互理解用爱发电上,但是这对于解决问题毫无意义,白瞎了这么好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錯乱坊 发表于 2017-9-10 13:16
声之形就是把日本这个阶级观念和欺凌排挤已经根深蒂固到病态程度的社会的各种现象摊开来给你看:无论你接 ...

您提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一部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和一部只是展示事件的电影,两者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是否会有不同。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也没办法去做什么大数据统计,只是我从现实当中聊天,还有网上讨论时感受到,一些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往往会更容易在社会中传播。这我想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上面帖子提到观众的感受问题,观众往往容易对一些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产生好感,那自然是容易把这些电影放在嘴边来讨论,那自然增加了这些电影的传播途径,第二就是媒体力量了,我相信无论是去到哪个国家,就算是那些文化管制最宽松国家,国家的上层还是希望那些带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得到传播,因为这些积极意义的作品其三观往往比较倾向于人文关怀、社会和谐这方面,大部分的媒体都会顾及上层的感受,所以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情况下,作品的传播难度又降低了。所以有时候导演如果想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让更多观众认识和认可,那选择一些积极点的创作方向,那应该是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infinitebird 发表于 2017-9-10 13:33
罪犯可恶受害者可怜,但是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个三观就是正的。罪犯可恶受害者可怜,到了最后罪犯还逍 ...

没有编剧会写小丑战胜了蝙蝠侠,并且得到称赞还被众人接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3:34
您提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一部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和一部只是展示事件的电影,两者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是否 ...

大陆还在上映中,并且是删减版,暂且不考虑

日本大数据(雅虎电影)参考一下吧:

山田尚子监督的三部电影票房

《玉子爱情故事》2亿日元
《轻音少女伦敦篇》19亿日元
《声之形》23亿日元

另外《凉宫春日的消失》:评分3.90/697件,票房8.5亿

除了《声之形》是第一部的独立电影,此前京都出品的电影都是TV版的总集编或者续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0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錯乱坊 于 2017-9-10 13:55 编辑
myarms 发表于 2017-9-10 13:34
您提到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一部带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和一部只是展示事件的电影,两者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是否 ...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要求每一部电影都去搞积极的东西就太过了。监督也有监督的自由,好莱坞讲人性恶的片子也不少,也没人去揪着不放喷剧本导演三观不正。当然山田尚子和漫画作者水平不济驾驭不了这个题材是肯定的,可我们真的没必要非要在三观问题上纠缠不清了,这是毫无意义的。毕竟日本人的三观和我们不一样,或许你可以试试把自己的三观换成印度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livelive 发表于 2017-9-10 13:48
大陆还在上映中,并且是删减版,暂且不考虑

日本大数据(雅虎电影)参考一下吧:

谢谢您的提醒,我没有把宣传成本给考虑进去,声之形在日本范围也的确得到了很多正面的评价,谢谢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7-30 03:53 , Processed in 0.16404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