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友利·奈绪

[讨论] ACG中国人的一些刻板形象的原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3 2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归根结底不就是商业需求,日本作品主要受众不是日本人么,模板化简单直接易认识,你就算完完全全展示中国人真正形象,也没有任何好处,谁愿意吃饱了给自己找事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2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2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lesangel 发表于 2017-6-24 00:41
类似的绳结日本也有,靠这个没法说很独特.

愿闻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lesangel 发表于 2017-6-24 01:04
日韩的这种饰物都发源于古代中国,现在都作为他们的一种传统饰品了.神社或寺庙等古风建筑的内饰爱用,也常常 ...

乍一看观感差不多,不深入研究的话,确实看不到独特性。

玉饰习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1: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金蔷薇 于 2017-6-24 02:33 编辑
link123 发表于 2017-6-22 20:46
这就上纲上线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无非香港电影和美国电影,这两个电影里面中国人最大的形象就是清朝人。看多了自然会认为这是中国的符号。这就跟别国提起日本就是武士、忍者一样。
友利·奈绪
如果说现在很多包子头+旗袍是参考春丽?那春丽又是参考哪里?或者说这压根就是日本人自己乱设定的…

虽然明清时少女也梳双髻,但这可不是清朝符号,妥妥是唐宋符号。球髻的原型可以追溯唐代的双环望仙髻的一种朝天髻变体,见下图:



下左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唐彩绘双鬟望仙髻女舞俑



从刘晓庆和佘诗曼的发型我们可以看出,双环望仙髻虽然也有图一图二这样的包子头变体,但本体应当说还是两个西塔θ形的环形状。现代造型师有一种比较惊悚的演绎就是范冰冰版本武媚娘的米奇老鼠发型:

实际上双环根本不需要那么厚实,刘晓庆和冯宝宝一样是双环望仙髻,只需要很细的辫子就行了。


冯宝宝的头顶两个凸起就很接近包子头了。
然后我们看同样是唐代流行的双球髻,这也是有出土女俑的:


这种双丫髻无可争议是包子头的原型之一,同样是唐代流行的。鬟,即是中空如环形的发髻的意思,它跟上面的环形发式区别在于,髻是未婚妇女的环形发型,鬟是已婚妇女的环形发型。
梳髻与梳鬟,是古时妇女婚嫁与否的一种标志。宋代以后,未成年,或成年但未婚嫁的女子,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编结成两个髻。其状左右各一,与树枝丫杈相似,故名“丫头”,沿用至今。

旧版红楼梦的贾惜春,待嫁少女双髻

梳双髻成为少女的象征,从诗词来看,可能是宋代的文化。宋代黄庭坚《减字木兰花》有:“学绾双鬟年纪小。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陆游《浣花女》:"江头女儿双髻丫,……插髻烨烨牵牛花"。吕渭老《燕归梁·楼外东风杜宇声》:“起来重绾双罗髻,无个事、泪盈盈。”等,都是以未到梳成发髻时,还绾双鬟作为少女的意象。
PS:所以楼主有皇汉倾向又排斥包子头,想来挺可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alitonz 发表于 2017-6-22 10:51
国家穷,文化输出弱。

偶尔看到国人撰文批评欧美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乏味单调又不伦不类,抱怨他们对中国 ...

不过现在是信息时代,上个网搜一下现代材料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吧。
民众是一回事儿,创作者的话就有点敷衍了事的感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会 发表于 2017-6-23 23:26
日本何德何能当中国最新的老师,这个位置从来都是毛子和美帝。
那个时代又不是没有国内翻译西学的词汇, ...

如果单指经济发展的话,从改开开始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老师。
中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这个摸石头的是日本,中国跟在日本后面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0: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ink123 发表于 2017-6-24 10:09
如果单指经济发展的话,从改开开始日本一直是中国的老师。
中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这个摸石头的是 ...

如果指改开,那你说新加坡都比日本靠谱多了,日本更多是“援助”,也就开始几十年国内在学习新加坡模式之余,顺便因为经贸合作派过人学习日本“经验”,但90年代日本经济下坡,谁还提这事。
至于中国摸石头过河,参考的国家多着,还是那句话除了毛子和美帝,日本何德何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1: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aintsun77 发表于 2017-6-24 11:04
不要脸的强行否定

否定什么了?能说出中国摸石头过河靠的是日本,到底谁不要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k123 于 2017-6-24 11:45 编辑
故事会 发表于 2017-6-24 10:49
如果指改开,那你说新加坡都比日本靠谱多了,日本更多是“援助”,也就开始几十年国内在学习新加坡模式之 ...

中国经济走的就是日本的老路。发展方向一样,遇到的危机也一样。
说日本是摸石头的是因为日本经济给中国提前预了警,让同样走这条路的中国知道前面哪里有坑。房地产泡沫破裂、人口老龄化等日本经历的危机,中国一样正在经历。有日本做预警,中国才能有时间做软着陆。这方面的论文很多。
近几年房地产的管控、二胎政策的施行足够说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炎武重黎 发表于 2017-6-24 11:53
普通人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聪明的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 。

通过吸取别人家失败的经验,这种 ...

因为中国经济模式脱胎于日本。日本经验的不足之处同样反映在学生中国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你可以找孔子理论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7-6-24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8-5 11:31 , Processed in 0.07667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