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NINTENDO64

[数码] 蛋蛋的沉思:为什么玄学会成为玄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0 0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玩意大家都说耳朵收货,也就是说最后还是在追求听感而不是什么准确还原之类

于是没法量化,你就算拿再多的数据出来人家直接一句不好听秒你,不玄学能怎样?

----发送自 Sony C6902,Android 4.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宏 发表于 2014-9-19 17:37
CD我记得貌似没有校验机制吧,所以用数字存储才是王道啊

http://bbs.saraba1st.com/2b/foru ... 01&pid=228977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宏 发表于 2014-9-19 17:37
CD我记得貌似没有校验机制吧,所以用数字存储才是王道啊

http://bbs.saraba1st.com/2b/foru ... 01&pid=228977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球形鸡 发表于 2014-9-19 20:03
仪器只是反映客观指标,对于产品具体的竞争力,还是要基于感官进行。

比如食品的保质期,如果只相信仪器 ...

保质期不应该是保证在一定标准之下的质量的期限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onmoi 于 2014-9-20 02:20 编辑
mimighost 发表于 2014-9-19 13:07
没有客观量化的标准,你给我说“低频饱满”,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反之,你给我说“视网膜屏幕PPI有326”我就 ...

是有量化标准的,只不过发烧友遵从的不是这套标准。

你以为声学工程师都是作假的么?
我有个朋友是给npr做节目的,他自己租棚录的片段和同样的棚有调音师录的片段,我这种木耳的盲听都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cd避震只是为了保护盘片吧 跟声音有个毛线关系
这些玄学家的想法真不懂

----发送自 HUAWEI H60-L01,Android 4.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宏于2014-09-19 13:56发表的  :
引用:grado 发表于 2014-9-19 12:02最近在考虑换功放,说实话水太深要考虑喇叭的阻......

我见过给硬盘加脚钉的,看来硬盘线也得用专门的东西垫上,肯定不能用垫喇叭线的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0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4楼nonmoi于2014-09-20 02:16发表的  :
本帖最后由 nonmoi 于 2014-9-20 02:20 编辑 引用:mimighost 发表于......

调过音波形都不一样听不出来才见了鬼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宏 发表于 2014-9-20 12:24
当年用过CD的人都知道,划盘了除了有读不出的问题还有爆音、卡顿等等,显然CD的检验机制不是以保证数据10 ...

CD上面能导致误码的东西很多,你能听到正常的声音已经是进行了纠错了

当然能纠正的数量没有数据模式多而已,因此可能出现同样的原始误码水平上面数据盘能够读出,但CD出现爆音

但是CD一定是有纠错的

爆音也可以是纠错超过能力,因而纠错模块选择了错误的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楼主的问题:这些指标其实都有,但是太复杂了所以买的都看不懂然后卖的也懒得和你说这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stcollector 于 2014-9-20 12:54 编辑
宏 发表于 2014-9-20 12:45
所以CD想达到RAR文件那样的100%每个比特相同本来就不是现实情况不是吗,CD没有类似RAR那样的恢复记录,隔 ...

RAR文件损坏多了也一样

数据盘你划多了也一样

CD有纠错就是有恢复记录,但是能够恢复的错误数量比较少

RS(32,28) RS(28,24) 分别能修复2个字节的错误,而且通过交织将突发错误变为随即错误

爆音还有一个用处是保证播放,一个爆音总比卡住了放不下去要好

CD的确有没有被纠错码保护的部分,但不是PCM流,是定位、ISRC之类的元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stcollector 于 2014-9-20 13:04 编辑
宏 发表于 2014-9-20 13:00
这样的话,CD本身在播放的时候除了明显的爆音、卡顿之外还有大量不明显的微小错误吧。按照2个字节的长度 ...

如果修复不过来的话,最后的输出肯定和期望的输出差上十万八千里,所以只要没能修复,基本上都会对应爆音

CDROM上面的都是16位LPCM数据,如果有几个字节不连续,完全可以导致频域信号的巨大变化,就是爆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宏 发表于 2014-9-20 13:06
不是转换为随机错误吗,如果是随机的比特错误的话,播放中应该导致怎样的波形改变?是不是一定会爆音 ...

随便打开一个wav,然后自己改呗

目测只错在LSB的概率比中500W都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0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JudgmentEye 发表于 2014-9-20 13:03
恩,歌唱家穿高跟鞋平底鞋皮鞋布鞋,唱出来的声音绝对不一样,观众集体要求退票
...

我不知道音箱加垫有没有用听不听的出来,但只说你这例子真是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台上唱歌的从人体发声部位到脚跟的身体部位都被观众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没数据    那就是   玄(fang)学(pi)

另外

不好听的东西听习惯了就好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LS所有人都没学过大学电路,鉴定完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目的是为了“好听”,而好不好听从来就是个主观判断没办法用客观参数描述,听者的心情和心理暗示都影响主观判断,自然就玄学了
同样是听音的设备,潜艇声纳有玄学么,电视台广播电台甚至专业录音棚都不会比烧友更玄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0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LS所有人都没学过大学电路,鉴定完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1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声这东西真心不算啥玄学,就是前置技能要求不低:
数电 模电 信号与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扬声器系统设计 建筑声学 电声测量(数字、模拟、换能器) 录音 混音 母带处理 统计学……

以上相关基础知识都算心里有点底再说啥叫玄学吧2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球形鸡 发表于 2014-9-19 20:03
仪器只是反映客观指标,对于产品具体的竞争力,还是要基于感官进行。

比如食品的保质期,如果只相信仪器 ...

我就不信不同音源同样的波形用同一套器材回放你能听得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1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JudgmentEye 发表于 2014-9-20 12:51
读出来的都是0和1怎么可能不保证100%相同?最多就是盘划的厉害多读多纠错几次
...

数据CD你可以一个地方读不出来反复读,再读不出来降速读。音频CD你这么读试试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1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球形鸡 发表于 2014-9-20 08:53
人耳的辨识能力是很有限的

听不出来调音的目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4-9-22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2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凤凰院胸针 于 2014-9-22 02:42 编辑
球形鸡 发表于 2014-9-22 00:33
所以啊,如何去评价你的调音结果?仪器检测的出来,人耳听不出来怎么办??

http://www.itu.int/dms_pubrec/itu-r/rec/bs/R-REC-BS.1116-2-201406-I!!PDF-E.pdf


对于电声设备的音质主观评价一般按ITU-R BS.1116建议标准实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2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鸽子的迷信行为》

斯金纳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堪称行为主义之父,他是著名的“斯金纳箱”的发明者,此外他还出版了 10 多本著作,发表了 70多篇科学论文。斯金纳的理论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在任一特定的情况下,你的行为都很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比如得到赞扬、报酬或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那么随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你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如果你的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比如疼痛或尴尬,那么你在以后的相似情况下就很少会重复这种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

  在斯金纳的众多研究中,有一篇题为《鸽子的迷信行为》,这篇文章不仅题目幽默,而且通过这个有趣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清楚的认识斯金纳的基本理论,他的研究行为方式、方法,还能对我们都熟悉的“迷信”现象进行一种斯金纳式的解释。

理论假设
  人们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迷信行为,比方说,忌讳从梯子下走过,忌讳踩到裂缝等等。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某些时候人们是会因为迷信而做某些事情。斯金纳认为,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即便是实际情况下两者并不相关。所以,斯金纳说了下面的话“如果你认为这是人类特有的行为,那么我将给你一只迷信的鸽子。”

实验方法
   斯金纳在此项研究中使用了“斯金纳箱”,但做了重要的变化:即为了研究迷信行为,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秒落下食丸,不管动物当时在做什么。可以看到这便产生了非关联性强化。换句话说,不管动物做了什么,每隔 15 秒它将得到一份奖励。
   研究中的被试是 8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他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由此增强寻找食物的动机(这增加了强化的效果)。让每只鸽子每天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对其行为不作任何限制。在这期间,每个15 秒强化自动出现。几天后,两个独立的观测者记录了鸽子在箱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
  斯金纳在报告中写道:“ 8 只鸽子中的 6 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两名观察者得到了完全一致的记录。一只鸽子形成了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的条件反射,在两次强化之间转2 - 3圈;另一只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第三只只显现出一种上举反应,似乎把头放在一根看不见的杆下面并反复抬起它。还有两只鸽子的头和身体呈现出一种摇摆似的动作,它们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接着再慢慢的转过来,它们的身子也顺势移动,动作幅度过大时还会向前走几步。还有一只鸽子形成了不完整的啄击或轻触的条件反应,动作直冲地面但并不接触。”
   上述的行为都是在建立条件反射前未曾观测到的。实际上新的行为和鸽子得到食物毫无联系。然而,它们表现的就好像行为会产生食物似的;也就是说,它们变得迷信了。
   接下来,斯金纳想知道如果两次强化之间的间隔被拉长了,又会发生什么。他用了一只摇头的鸽子,然后把两次投放食丸的时间间隔慢慢增加到 1分钟。这时,鸽子表现的更加精力充沛,直到最后在两次强化间的 1 分钟内,这只鸽子像在表演一种舞蹈(好像一种“鸽子食物舞”)。
   最后是消除鸽子的这种新行为。这意味着在测试箱中的强化不再出现。这时,迷信行为逐渐消退,直到完全消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只“跳舞”的鸽子在完全消退前的这种反应次数超过了1 万次。

讨论
  在实验中斯金纳得到了 6只迷信的鸽子。然而,他对这一成果的解释却极为谨慎:“这一实验可以说是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行为的依据是行为和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这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迷信难以消退的原因可以从那只在行为消除前跳了 1万多次舞的鸽子那儿去寻找。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的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这是因为人们的期望值很高,期望迷信行为会产生强化的后果。你能想象,如果每种联系每次出现,然后突然消失,那么行为就会很快停止,然而,对人类而言,偶然的强化通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生,因此迷信行为常常持续一生。

结论
   迷信无处不在,从心理学角度看迷信是不健康的吗?绝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尽管从定义上讲,迷信行为并不会导致你想要的结果,但它们还是有积极的功能。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迷信行为经常能产生力量,不再失控。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有时候,由迷信行为带来的力量感和控制感能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和信心,并提高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8-29 21:49 , Processed in 0.25064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