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者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3-8-13
|
本帖最后由 雨王拧发条鱼 于 2014-6-10 14:07 编辑
除去信息——作画的信息、监督的信息、制作公司的信息,销量信息,收视率的信息,etc。
互联网时代最常见的一些论断:“XX方面我见过的XX还没有超过XX的”“我的年度XX佳动画”“XX真是XX方面无人能比的大师”——支撑它们的证据在哪? 且不论无论任何人都没有遍历观览日本动漫全作品空间的可能(最典型的“我的年度XX佳动画”——就只是取自他个人的观看样本,一种用来欺骗他人的偏见滤镜),纵是遍历了,评判标准对于不同人来说也实在是歧途丛生小径分岔,默认的“评判标准一致性”一开始就不存在。
而更多作品的争论其实产生于——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看提及的所有作品(即便是讨论域的作品),其实即便是漫区的人也只是各自坐井观天——擅长的是亲自看过的作品讨论,由于作品总量实在太大了(扩大到文化作品领域亦然),所以无数的观看选择路径以及所有人时间的不足,导致的体验偏差是不可能消除的——举个例子,做个简单投票统计就能大致清楚,漫区相对完整看下来海贼王、小圆或JOJO的人(而非走马观花或道听途说二手体验)占总人数的比重,其实都不算高,在有人讨论海贼王、小圆或JOJO时,他们侵占的S1(或其他地方)的讨论空间会导致其他没有亲身体验者或道听途说者生成“嫉妒”情绪——没错,根源在于“嫉妒”,嫉妒别人看过他们的讨论对象,以及自己此在的体验不够,黑吹者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看过(较完整和耐心地观览体验)黑吹的对象的——并且相当擅长于将这种情绪包装成“高冷(有品位)”、“无所谓”和“不屑”。讨论者不知道他们周围的人其实有很多人是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的。由于作品总量实在太大,分岔不断生成,我们存在于一个“谎言”与“虚假事实”丛生的地方,进行着各自有偏向的讨论却不知道。假象丛生,渐渐人云亦云,在各自不知底地争论中,微妙地达到一种互相妥协的境地,但是这种境地被很多讨论定式给遮蔽了真相。
鉴于文化领域 对于不以之为生的广大消费者来说,主要是在明面上增添他们的文化资本用(现实物质世界我们主要用赚的钱多寡——经济资本来互相比较)、在暗面上为他们提供一个逃避现实世界获取休闲或慰藉、或者补充存在感和优越感的虚构世界的用途,大家难免要装逼,下结论是交流的重要一环。破解积累的那些遮蔽真相的讨论定式,有助于我们提升讨论的层次,以及少一些互喷争论浪费生命(虽然这样依然无法改变【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看提及的所有作品(即便是讨论域的作品)】的事实,以及随之而来的“嫉妒”情绪)。
那么在这个获取扁平化信息非常便利的时代,哪些领域的知识对于讨论的进化是异常重要的呢?
1.动漫(作品)发展史
动漫史提供的是big picture的视角,是一种对作品域和讨论域的浓缩提炼,是一种地图式概览。一个人如果不关注动漫史,那么他就直接是井底之蛙。当然有些人虽然宣称自己不关注,但看多了作品、泡多了各色论坛网站,还是不自觉的也受到了浸染。事实上,动漫史认知修为越高+阅片量(及视野)的尽量广博+阅片范围和体验的重合度越大——这是我们的讨论进化、交流更加文明达到更高层次、减少互喷及互相瞧不起等冲突的基础之基础(但是后两者不算新领域知识)。
2.叙事学+符号学
基于具体的作品的叙事分析。故事虽然在现今有符号化并退居作品消费的二线之嫌,但作为传统的核心(以及对于大众而非御宅族而言依然是首位),对其的分析,应该引入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更加细化条分缕析,朴素的概括介绍不能提析出叙事的本质。
又,符号学其实和叙事学是有紧密联系的,“人的精神,人的社会,整个人类世界,浸泡在一种很少有人感觉到其存在,却无一刻能摆脱的东西里,这种东西叫符号。” 符号消费——一个动漫人物,一段动漫场景,一部动画作品,一个风格特异的动画公司(京都)——全被符号化了,然后各自选择对某符号的好恶而生成阵营——“XX蜜”—“XX黑”,无止尽的争论对骂,生命似乎找到了乐趣和燃点;亦或是提取出某种比较怪癖的符号,进行各种无止尽的列举比较,以此凸显自己“见多识广过目不忘”。或许全部都学学(或者说多了解了解)符号学,有助于这种风气的消减?
3.统计学
“XX方面我见过的XX还没有超过XX的”“我的年度XX佳动画”“XX真是XX方面无人能比的大师”——破解这些论断的蛊惑,统计学是一个有力工具,对于大多数只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人来说,这门课程内容是尚且不够的。同时科班学习内容于动漫领域的本土化移植尚需要有高人推进(亲民化)。
4.传播学
传播学理论实在是太重要了。在作品受众分析等方面上,其实这块才是核心,讨论围绕传播学(传播史、接受史、媒介分析)展开才是正道。目前看到将这块结合到动漫分析上做的最好的是马小褂。
5.文化理论
与社会学结合紧密,后现代文化相关分析,要掌握此道,必须和法国(及欧洲)当代一众思想家打交道,比如德勒兹、布尔迪厄、齐泽克等,这块本人修为尚浅,但是有感于未来的ACG研究,将会非常重要(当然其实日本本土已经有一些深度的文化理论与ACG结合之研究专著)。
6.社会心理学
“宏观心理学”,比如通过在各色论坛及新式网站 诸众的行为、言论及心理分析,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扩展讨论域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