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0-8-9
|
胜利的空间: 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为什么在DK刚不败赢下SL9比赛的时候写一篇关于中国dota2的文章?难道这不是一个评论这些的最差时机?原因有二:首先对于本文讨论的内容来说,中国提供了一个最佳样本;其次一个关于未来的剧本已写好。
DK刚拿下SL9,为什么现在写这文章?
成功导致自满,自满导致失败,只有胜利偏执狂才能永存。
——安迪·葛洛夫(原来英特尔CEO)
与其他西方水友一样,我的dota世界观在2010年ESWC上Ehome(第一个有世界级名声的中国战队)大杀四方后彻底改变了。Ehome在整个赛事中未尝一败,并且都在40分钟内拿下比赛(当时一场比赛平均时间50-60分钟)。他们通过对细节的注重碾压了最好的欧洲并确定了他们在dota史中的地位。dota1水友们在ESWC上所经历的一切dota2水友到Ti2再次经历,那时也没Navi来收拾残局,尽管Puppey, Dendi, 光哥, ArtStyle和 Loda都在Ti2中。
我们回顾一下就可发现ESWC不是西方在与东方对抗时第一次遭遇如此惨败。事实上,2008年两支东南亚荣耀队Zenith与KingSurf就将ESWC变成了亚洲德比。Dota1的西方最强队VP曾经在那时(2008)远赴中国打了一系列训练赛,尽管获得了一些胜利,但事实是此次中国之旅中他们从没战胜过中国的最强队7L。在2009年的ADL中,中国新军XFY(砍手豪?)以3:2战胜Rox.Kis赢得了东西方第一批全面对抗中的一场比赛。
但是2010年ESWC之前的战例存在争议,ESWC是西方队伍第一次遭遇东南亚队伍,并且他们的过于懦弱的主farm战术被认为是此次失利的主因。VP只是在与7L的系列赛中一胜难求。Rox.Kis在ADL.2009中也只是惜败于XFY,何况他们在之前相似的BO5淘汰赛中曾经战胜过XFY。不少水友说这些系列赛不足以表明中国dota已经领先西方一个时代。然而2010年的ESWC让一切争议尘埃落定,那是dota史上西方dota的脆弱第一次暴露无遗。
我永远不会忘记ESWC2010前的一个采访,那个采访因为西方的傲慢无礼而被人们逐渐遗忘。在这个采访中,一个西方顶级战队的队长被问到亚洲队伍在看西方队伍的replay侦查准备,他们西方队伍是否在做同样的工作时,他说:
“是的亚洲队伍在侦查我们。我们很清楚,但是无所谓。我们会蹂躏他们。欧洲>世界”
——Ducky
这是西方的战队队长最后一次轻视亚洲队伍,但这不是傲慢最后一次导致本土队伍的失利。让我们回到2013年,中国G-1联赛前,中国最好的队伍、Ti2冠军IG,采访时被问到关于西方邀请队伍的问题时,IG的一个直言不讳(大嘴巴)选手chuan说:
“(至于西方队伍)如果我这样说不是故意让他们出丑的话就是:他们的战术领先我们几十年”
——chuan
之后不久,西方邀请队伍之一的A队在中国主场重复了Ehome所做的一切,之后的Ti3决赛变成西方德比更是让中国战队难堪。中国最好的战队都未能进入前三,中国战队的衰落让这个成功—自满—失败的定律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从西方到中国)。
有很多在成功之巅的人都禁不住会自得意满,何况dota界本身就是个滋生骄狂与自满的乐土。然而正是这样的错误,阻止了队伍的进步,让这些战队停滞不前,越打越菜直至最终崩盘解散。
正是这些惨痛的历史让我要求读者们关注现在而不是这种循环再次转动之后的将来。为什么在2010ESWC之前没人指出西方dota界的盲目自信?为什么在G-1联赛前仍然没人指出中国dota界的盲目自信?因为,正是对于当前不断胜利的满足导致了对队伍自满的宽容,最终却导致了对未来战绩的不满。作为一个水友,能看到世界级的对抗、为自己的战队加油、能经历血虐对面和被对面血虐的冰火两重天是我们的幸福,因此让dota的对抗更上一层楼是我们dota粉丝不懈的追求。毫无疑问,dota职业圈在整个电子竞技中只能算蹒跚前行,尚未起步。
东方的Arteezys
北美dota新星Arteezy在线下赛中拥有66%胜率
2014年2月19日,中国dota界的最好新人Maybe,加入了老干爹。Maybe被称为天才选手,他是11平台的天梯第一。因为他出色的操作和扎实的基本功(尤其在中路的发挥),他首演后也被称作“东方的Arteezy”(真的么-0-,我怎么不知道···)。
2014年3月17日,一个月没到Maybe就被踢出了LGD主力阵容,被R-Snake的成名老将Ice代替。这个决定过于急躁,Maybe打得不差,并且这次换人对LGD实力也没有提升。LGD在通稿中说他们为Ice支付了13000刀的转会费,对于一个在一场惨败后放上替补席的选手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在过分关注LGD的阵痛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中国dota的大环境,Maybe并不是第一个没能在顶级俱乐部获得成功的“东方Arteezy”(新人难出头)。
1.png
“我希望成为下一个国际邀请赛冠军”——野心勃勃而且早熟的Maybe
事实上,Maybe的失败很容易让人想到Cty陈天宇,作为一个明星级的中单选手他在2012年末的首次登场中同样被大肆宣传,但之后开始灾难性的滑坡。Cty的恶性循环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优秀的操作与普通选手的状态不足以保证职业比赛的成功。Cty的失败暴露了他最大的缺陷:临场决策应变能力的不足,这也导致了他在不同战队漂泊。最终,他不得不转战lol。最近,Cty成为中国俱乐部VG的lol分队的教练。
Cty只是中国dota新人面对重重考验的一个最广为人知的案例,与此同时尽管高端业余玩家一直寻求着证明自己,只有很少人成功了:VG.Fy, VG.Fenrir和LGD.Rabbit。尽管还有三个,但这些战队在引入他们时都不是顶尖豪强:LGD在Ti3上饮恨八强,VG在预选赛上铩羽而归。尽管这些年来对LGD和VG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却是中国少数尝试引入新人的俱乐部。
中国dota三强IG、DK、Newbee都完全由老兵组成,并且已经表明他们宁愿引进东南亚老将也不愿意招募新人。这三支队伍是世界上最有钱的队伍,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赞助和一流的训练条件。简而言之,对于好的选手这三支战队很多时候可以砸下重金,但是他们的意见却非常一致:在过去的两年半中,中国dota圈里新人没有配得上他们战队招牌的。
中国的新生代危机
2013年初起,中国的战队经理们就开始哀叹新人的匮乏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dota2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的不足,然而整体的令人悲观不止于此。首先,中国有上百万dota1玩家,正是这个群体不断输送着中国dota有潜力的新人。事实上Maybe和Cty都是dota1的草根玩家直到他们为了成为职业选手而从dota1转型到dota2,至于那些成功的新人VG.Fy、VG.Fenrir和LGD.Rabbit也是由dota1转型而来。因此,dota1玩家仍在向dota2提供着人才。
其次,中国dota2职业圈的要求与其业余dota圈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dota2在世界上蓬勃发展,过去两年国际赛事屡屡邀请作为西方战队完美对手的中国战队。中国dota的粉丝非常多,从MLG邀请(国外粉丝投票mushi,不知道为什么说是中国dota,囧)DK就可以看出。在中国国内,dota2赛事的数量也超过了玩家规模所决定的应该拥有的赛事数量,而且dota社区的热情也促进了中国dota的存活。
因此,dota2职业圈的供给与需求摆在那儿,在过去两年里,我们看过了太多有希望的新队:同福, CIS, Orenda, RisingStars, Speed.cn, HGT等,很少听到过有业余队能参加中国的职业比赛。虽然相对于西方2000多支战队而言中国战队数量太少了,但是上述中国新战队的水平很高。譬如说CIS刚战胜中国最强的DK,以上的战队都展示过自己的能力。当然,Cty、Maybe是个别准备加入职业大联盟的顶级选手。
法兰克福比赛ESLOne是今年邀请中国战队的几项赛事之一
除了最初的惊艳,这些新队都没能获得持续的成功,他们都未能成为获得大量赞助的顶级俱乐部。这一切导致了不少队伍的破产与解散,一个最近的例子是RStars,在2013年上半年取得短暂的成功后,他迅速花完了赞助人的钱并宣告解散。
dota界的不少分析师们注意到了这种情况。2p.com的GodBlessMail写过一篇关于中国新生代危机的长文并指出这是中国Ti3上遭遇惨败的原因。根据Mail所言,中国战队忽视新人培养,宁愿签富有经验的老将。这种对待新人的态度揭示了为什么IG、Newbee和DK都没有新人和为什么VG将五名新队员中的两人换成了老将。
Mail认为中国主要赛事的赛程对这种情况也有责任:即使有预选赛的赛事中,非职业队/二线队伍进入死亡之组太早,以至于他们缺少与一线队和其他二线队伍比赛的机会。因此,Mail认为中国业余队伍/二线队伍在比赛中存活时间太短,让他们难以得到锻炼并成名,与西方相比,西方更多线上赛的预选赛让这些队伍更能得到锻炼并成名。
这张图表是否能表明比赛没有业余队伍参加?不过话说回来,业余队伍配得上参加吗?
然而,Mail没有考虑到为什么中国战队与赛事组织歧视新人与新队——特别是新队辜负他们刚出道时炒作的名声与赛事主办方随后的忽视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毕竟,像Adidas队就是现在的同福战队的实力摆在那儿——0-0-16的战绩。如何能够让这些理应提供更强更精彩的对抗的赛事组织者与感觉白花了钱看了业余战队比赛的观众达成平衡?尽管WPC、ACE这些中国职业联赛的正式比赛有余地吸收一些业余战队进入职业联赛,但其他赛事组织者却没有这种回旋的余地了。
失败的代价:
问:在LOL的职业圈里会容易涌现一鸣惊人的新队,但今年DOTA2里新队都很难成长为一线队,你觉得原因可能在哪里,你会不会有这个担心?
Cis.lyfljw:要是大家都有这种想法,那中国DOTA很难会有发展了。
——Cis经理
失败,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说成功意味着完全不败的话,那没有一个成功的dota2选手。然而虽然失败之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赞助商、观众、战队经理与赛事组织者而言一个战队不断失败还是无法接受的,特别在现在这样一个赢者通吃,输者出局受到惩罚的社会中。
WPC、ACE的第一名拿走了65%的奖金,拥有压倒性的份额
中国胜者为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WPC和ACE的第一名获得65%的奖金,相反对于已经意味着输掉整个比赛的第四名而言只有可怜的3%。在这样的环境里,难怪没有队伍甘愿冒失败的风险。
当然,奖金不是问题的全部所在。选手的薪水和打ACE和WPC的花费由他们队伍提供。对于我们打工为生的人来说,拿钱玩游戏看起来是个很爽的事情。然而职业选手的好处后面潜藏着危机——这些从事职业的群体主要是16-27的青少年。对于这些选手而言,他们利用他们最好的年华来寻求成功的荣耀,如若失败则会万劫不复。因为没有30岁以上的电子职业选手,并且教练、经理与视频作者等工作只会留给退役后的成功者。
在有限的顶尖职业圈,薪酬仍然是少得可怜。根据最新的调查文章,3000名中国全职职业玩家的收入是每月245刀,这不仅是工资还包括赞助和比赛奖金。即使以中国国家标准而言,这也不到国家工资的一半。文章指出这是因为对电子竞技90%的投资都集中在了前3%的赛事中,奖金都集中于胜利者手中。
事实上,极高强度的WPC和ACE与其他联赛都不一样,显得很不可思议。虽然西方没有和ACE、WPC相似的长达三个月的赛事,但在中国的亚洲邻国(韩国?),一个以生产优秀的各类电子竞赛选手和战队的国家有着相似的赛事。
OGN(生产了世界最强的lol战队)冠军联赛的奖金分配,与WPC和ACE的分配方式明显不同
由上可见,尽管OGN冠军联赛的奖金池与WPC和ACE相同,但OGN的冠军奖金所占全部的份额要少了30%,并且剩余的奖金由其他16支参赛队伍更为合理地摊分。
尽管中国dota2的收入是金字塔形的,但要达到收入的顶峰却非常困难。达到顶峰需要无数的比赛成绩。比赛成绩决定了名声、荣誉、粉丝与赞助。成绩决定了选手是属于职业还是业余。成绩虽然是竞技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果(无论是从个人还是整个大环境来说),但成绩需要整个大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也需要选手能抓住这些机会。
但是在中国的dota2大环境中,成绩只能以少数几个顶级赛事来衡量:WPC、ACE、G联赛、中国dota超级联赛和少数几个每年都会变化的线上赛。所有的赛事奖金分配都显示出他们似乎忘记了中国dota2顶级强队与其他队伍的巨大差距。事实是IG、Newbee和DK在资源和比赛经验上对CIS和Orenda有巨大的优势,他们被分在一起比赛,并且前面队伍将获得了种子资格。主办方的逻辑很清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DK战队基地
这种均等的机会设置是为精英考虑的,他有一个前提:每个队都有相同的成功可能。然而在赛程的平等之下是各队财政基础的不平衡:中国顶级职业圈是几支月薪1500-2000刀、拥有有经验老将和教练、训练设施专业和对失败更多的宽容(合同一签一年并且尽可能保持阵容稳定)。
这些顶尖队伍的对手——二线队和业余队却是相反的。他们不仅缺乏与DK、IG相似的基础训练设施,也缺乏失败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机会。根据前文提到的那篇调查文章,84%的电子竞技选手没有固定工资,52%的选手没打一年就离开了职业圈,而85%的选手在三年内离开。并且二线队/业余队不仅在这些条件上面对诸多不利,他们一旦不能在设施和经验的差距下取得成绩,资金的压力就会迫使他们解散随后淡出职业圈。
很多人认为天赋和野心是成功的决定性条件。但这样的想法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优势明显。譬如说韩国的电子竞技,尤其在星际和lol,关于这论坛上有很多深刻的文章分析过。这种优势太明显了,以至于玻璃渣和拳头公司都开始限制韩国队伍参赛的数量,来让其他地区的玩家能够有为自己母队加油的机会。但这并没能改变国际比赛的结果:所有的WCS三个季度的比赛、之前的星际2比赛都成了韩国内战。根据lolesports.com,最近前10的队伍中,8个是韩国队,前两名都是韩国的。之前关于天赋和野心就能取得成功的观点无法解释韩国在这些项目上的独孤求败,除非我们认为韩国人比其他所有人都在游戏上更有天赋。
韩国已经垄断了lol和星际争霸,多久之后韩国将进军dota2?
韩国队的训练条件优势众所周知,但通常只会在韩国与其他地区的对抗中被提及。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地区间的竞争。如果训练条件不提高的话,就如其他地区将难以与韩国比肩一样,dota2的二线队与强队之间的差距也难以弥补。尽管A队的崛起被认为是对这种传统的挑战,但这种看法从根本上说是不准确的,因为A队的背后力量与EG并无差别,他们在钱与其他资源方面得到的支持与其他西方队伍全无二致。
对dota2尤其是中国职业圈中的二线队伍们影响甚深的是奖金向少数顶级比赛的集中。由于出成绩的机会太少,二线队必须在有限的比赛中展示出很高的竞技状态,这些失败的队伍在下一次机会来临之前不得不等待数月之久。因为从赛场上淘汰消失对于赞助商来说是致命的——没人愿意赞助一支不能比赛的队伍,所以失败对于选手和队伍而言代价都是无比昂贵。
在高校中,没人认为锻炼一个新的职业运动员的方法是让他参加NBA。那为什么中国的赛事组织方认为锻炼dota新人的最好方式是让这些有很大资金压力还算业余的队伍去对抗这些经验丰富的顶级强队?
“我曾经投丢了9000多个球,输了300多场比赛。曾有26次队友们信任我让我执行绝杀球但我没能投进。我的一生中失败无处不在,但这些失败铸就了我的成功。”
——迈克尔·乔丹
中国dota2赢者通吃的大环境不止是财产上,还有社会和心理上付出的代价从最近Meracle谈及他在RStars里度过的时光的采访中可见一斑:
“他们(RStars的其他队员)都已经没动力去赢比赛了”
——Meracle谈及RStars
心理学上把人们对失败或成功的主观反应称为悲观或者乐观。这两种主观反应都必不可少。但是发展心理学最新的看法认为,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乐观主义更好。一个实习生需要得到不断的正面的评价,无论他是否容易丧失动力或者主观上容易放弃。在电子竞技中,面对其他普通的职业玩家能否得到鼓励对于这些未来新星的成长而言尤其重要。
但这种正面的不断激励,在中国职业圈却甚为罕见。在二线队/业余队被迫与在经验和训练条件上都远胜一筹的顶级强队的对抗中,组织方事实上将他们赶上了一条失败—丧失信心—放弃的不归路。这些失败,不仅影响了新人的尊严,阻止了他们晋升一线队,也让他们失去了队内老队员和教练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对于新人而言可能是唯一可靠的东西。
当一个新队员失败后,老将们将开始形成对新人的抵制,业余玩家进入职业的道路将被切断,整个队伍的氛围会发生变化,老将们会逐渐他们排外的小团体——一支老男孩队。这样的职业圈基调也会影响一线队换人时的决定,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外部社会评价的地方,这也进一步导致对新人耐心与信心的流失。事实上,虽然老干爹从来没给Maybee的离队一个官方的说明,但有一种说法是缺乏比赛经验的他与其他四个老将缺乏默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干爹让Maybee组建一个由新人组成的CDEC。
Ti3的冠军A队在新老搭配上达到了完美平衡
新老选手之间的隔阂导致了中国dota2圈灰暗的前景。年轻有天赋的选手急需老选手多年的经验来保证他们能取得胜利。事实上,这些老将拥有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阅历。
能否将这些经验传承下去事实上是一个职业圈能否在老将们竞技状态下滑后持续成功的关键。这对于后来者能否超越前人也很重要。只有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人肩膀上,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如果每一代人都是推倒重来的话,人类或许还在石器时代。
在这种经验的传承中,中国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从中国顶级战队和西方顶级战队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四强DK、IG中只有在第二第三之间的VG是新老搭配而成,相反西方四强Na’Vi, A队, EG和 帝国中有三支是新老搭配。事实上,除了Na’Vi很难找出一支西方战队会没有dota2新人。
充满活力的EG老将Fear,自从CRT亮相后他就一直是名职业选手
在中国,我们不断看到新生代无缘顶级队伍。尽管在二线队/业余队中新生代天才选手层出不穷,然而除了他们中的少数,绝大多数缺乏顶级的老选手引进门。事实上,顶级的老将都扎堆在只有老将的俱乐部如IG、DK、Newbee以在这个赢者通吃的大环境中成为赢家。渐渐的,有的老将退役了——最新的例子是zhou——他被一个可能操作差些的老将顶替,因为在俱乐部看来,丰富的经验意味着实力。
中国顶级强队的行为体现在了他们的比赛之中:二线队/业余队的线上能力值得称赞,但中后期开始他们的优势逐渐缩小并最终导致他们输给了老牌强队。尽管事实是这些老牌队伍没能将他们的比赛经验传承给二线队/业余队导致了他们的表现不佳,但这种现象却同时被用来证明老牌强队不引进新人的正确性。二线队/业余队因训练设施与经验的缺乏而无法取得成绩,他们的队员因为所在战队糟糕的战绩而无法晋升一线队,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没有将经验传承下去不是这些有经验的选手的责任,他们与其教会他们现在或未来的对手还不如花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职业履历。但是电子竞技组织者应该提供这样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和经验应该通过老将逐渐传承给新人,这就是本文下半部分将讨论的内容和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