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扯扯:从FZ动画版第一话看动画语言和小说语言的不同
FZ第一话完结,除了那段比较傻的二人转之外,从一部动画的角度来看我很满意。但FZ第一话内容以及OP所透露出来的风格,让我多少有些预感这部动画版的风格会和原作小说不尽相同。精美的画面,OP中激烈的打斗,大气磅礴和激昂的配乐,这一切都暗示着动画版的基调会比原作更加热血。原作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阴冷沉重的作品,大段的心理描写和旁白,都让这部作品带上了冷峻的气质。即使是描写打斗场面,比如saber对lancer,卫宫对艾尔梅洛伊以及最后对神父,让人更多感到的也是生与死之间游走的那种残酷和致命性,而非热血激昂的战斗。
这就引出了我想谈谈的内容,就是动画作品与小说因为表现手法的不同所带来的表现力差异。之所以选FZ作为对象,原因在于其原作小说和动画版的素质都颇高,而原作小说大量的独白和心理刻画这种难以影像化的东西也很方便拿来当例子说明。
动画的优势无疑是画面的表现力,无论是鲜艳的颜色还是周围环境的营造,运用得好的话不仅能够迅速吸引观众产生移情作用,还能够利用画面的优势把一些情节简单明了的交代完毕,比如相对小说,动画中对于韦伯催眠老夫妇然后住在他们家里的描写要简略得多,但并不影响最终效果。但动画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对于画面难以交代的内容,虽然可以通过对话、解说等手法加以交代,但整体表现力和原作小说相比的话还是略逊一筹。
比如FZ原作小说开头那段对切嗣的刻画
从某个男人说起吧。
那个比任何人都充满理想,却因此而绝望的男人。
这个人的梦想是如此单纯。
衷心希望这世上的所有人都幸福美满,如此而已。
每个少年都曾经在心中怀揣、但在了解了现实的残酷以后渐渐放弃的幼稚理想。
幸福是以牺牲为代价换取的——每个孩子在长大成人后,都学会用这番道理为自己辩解。
但是他却不同。
或者他比谁都要愚蠢,或者他脑袋有哪里不正常,又或许,他属于那种身负不为凡人所理解的天命,被称为“圣者”的人。
当他领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被摆在牺牲或救济的天平两端上之时……
当他知道这天平上绝对没有哪个托盘会被清空之时……
从那一天开始,他就立志要成为这个天平的计量者。
若是想更多地、更确切地减少这个世上的哀叹,那便别无他法。
为了救起哪怕只多一个人的这一边,就必须抛弃哪怕只少一个人的另一边。
为了多数人可以活下去,而将少数人灭绝。
因此,他越是救人,杀人的技术也越加精进。
多少次,多少次,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他从来没有过畏怯。
不择手段,不问是非,只苛求着自己成为最精准的天平。
让自己绝不算错生命的数量。
性命无分贵贱、无分老幼,“一条”就是它的唯一单位。
他无差别地救人,也同样无差别地杀人。
这段旁白开篇就给全文定下了阴暗的基调,同时对切嗣整体形象和性格的塑造打下了基础。相对原作小说,动画版切嗣开篇的形象塑造除了略显模板化的冷酷之外并无其它更深的描写。
神父也是同理
从山顶的别墅出来后,任凭地中海吹来的微风吹拂自己的头发,言峰绮礼一言不发,独自走在蜿蜒的山路上。
他心中在回想,想着刚才与之对话的远坂时臣这个人,细细整理他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看来时臣半生都在艰难中度过,一路走来的辛酸自己默默舔干净,全部转变成为自尊。
他就是这样的男人,傲气与傲骨兼备的汉子。
这样的人他十分理解。不说别人,他的父亲就是时臣的同类。
这些男人,他们自己定义自己降生人世的意义、自己人生的意义,并将之作为一生的信念,坚信不疑。他们从不迷惘,从不踌躇。
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局面,都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既定目标,带着明确的方针,带着实干的钢铁般的意志。而“信念的形式”,体现在绮礼父亲那里就是虔诚的信仰,而体现在远坂时臣身上的时候,就是作为天选者的骄傲——与平民不同、肩负特权与责任者所具备的自我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在现在已经凤毛麟角的“真正的贵族”。
今后,远坂时臣的存在对于绮礼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绝对不是能与绮礼相容的人,单从他是父亲的同类这一点上,已经可以断定。
只看到自己理想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理解那些因为自己没有理想而迷惘苦恼的人。
像时臣这种人,他们身上所持的“目的意识”,在言峰绮礼的精神中已经完全破碎了。这种东西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中,从来没有拼凑完整过。
从记事那时开始,他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理念可以说是崇高的、从来不觉得有什么追求可以说是快乐的、也从来不曾觉得有什么娱乐可以放松自己。这样的人,本来就不可能持有什么目的意识。
他甚至不明白,自己的感性为何与世间一般人的价值观差那么远。无论任何领域,哪怕仅仅是一个值得自己投入兴趣去努力的目标,他也从来没有找到过。
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相信“神”。他对自己说,也许只因为自己尚未成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崇高。
总有一天,真正的崇高真理会来引导他、真正的神圣福音会来拯救他。带着这样的希望活下去,他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这份希望上,如救命稻草般抓在手心。
但在心底,绮礼已经完全明白,自己这种人就算得到神的恩宠也无法得救。
带着对自己的愤怒与绝望,他不断地自虐。假借苦修的名义,对自己不断地施以自残。但百炼成钢,等到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无人能敌,就这样成为了圣堂教会中的精英——“执行者”。
人人都把这称之为“光荣”。言峰绮礼的克己和献身,被当作圣职者的典范得到褒扬,连他父亲璃正也以此为荣。
绮礼知道他父亲是多么的信赖和赞赏自己,但,毫无疑问这是天大的误解这一事实,令他十分介怀。虽然他也知道,也许一生都无法纠正这一误解。
绮礼内心深处的人格缺陷,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理解。
没错,连仅有的那个相爱过的女子也不例外——
这一段内容同样是对神父关键的心理描写,为他其后的行动和转变都做好了伏笔。从这点来说,相比小说,动画版里除了对韦伯和雁夜的人物形象和争夺圣杯的动机刻画比较丰满外,对神父和切嗣交代的有些流于表面。之所以韦伯和雁夜比较丰满,原因之一我想是他们两人的动机比较好“影像化”,事实上小说中对神父和切嗣的主要描写就是大段的作者旁白和心理描写,这些内容的影像化本身就十分困难,所以在第一话中将其略过其实也是明智的选择。后续对两人的描写我预计就是一些对话和独白,以及回忆之类,作为动画来说加上画面配乐的加成,已经足够让观众对两人产生移情作用,不过整体刻画深度应该达不到原作水准。
同时原作小说中那种悲凉的宿命感,我预感在动画版中恐怕也多少会有所削弱,虽然用配乐等手法可以加以表现,但是终究不如文字的自由度来得大。FZ中我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是神父和切嗣对决前的那一段:
他离开演奏厅来到走廊。顿时,弥漫在空气中的黑烟扑鼻而来。起火点应该是地下的战场。从气味的深度来看,火势似乎已经蔓延到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不过包括火灾警报器在内的一切对外联系线路都已经被切断,只要火焰不溢到建筑物之外,就不会被附近的居民所察觉。
每走一步心情都愈发激昂,祝福的圣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主使我的灵魂苏醒,请以真主之外引导我走上正途。纵然我在死亡的幽谷漫步,也不惧怕魔鬼,因为真主与我同在——
他就在这里。现在自己必然与他相遇。
卫宫切嗣就在附近。正如绮礼渴求他的到来一样,他也正追寻着绮礼。
火焰已经驱散黑暗,在走廊的各处晃动着翩翩起舞。热气抚摸着绮礼的脸颊,但他毫不在意。自己心中翻滚的血潮比火焰更加炽热。
绮礼现在第一次感到了祝福。一生中从未眷顾自己的神,终于给了他启示。
他所追求的就是这憎恨的渲泄,这战斗的喜悦。
——您的杖与鞭抚慰了我。您在我的仇敌面前为我设宴,在我的头上敷油,漫溢的福杯必将使恩惠永伴我身——
火舌顺着墙壁窜上天花板,化为通向炼狱的路标邀请着两个男人。
他们默默地前进,昂扬地前进,毫不犹豫地走向决斗场。
于是,他们邂逅在地下一层——舞台正下方的大道具仓库。
在滚滚黑烟的彼端,卫宫切嗣看到了身穿法衣的修长身影。
在热气蒸腾的彼端,言峰绮礼看到了宿敌的黑色大衣。
手上所持的黑键的光芒,辉映着魔枪枪身的光亮。
两都都察觉到了杀意,彼此都对那炽烈早已有了觉悟。
那么,就不再需要交流的言语。
两人终于亲眼直视彼此,他们同时理解了一个结论。
七名Master。七名Servant。那些只不过是所谓的「状况」而已。
对卫宫切嗣而言,这场战争是——
对言峰绮礼而言,冬木市整个战场是——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击倒眼前的仇敌而存在。
熊熊烈焰中,剑锋在跃动。
左三把,右三把,代理人抽出共计六把黑键,疾驱而上。
暗杀者之枪的准星瞄准了乘风逼近的影子。
此时此地,最后的对决无声地拉开了帷幕。
虚渊华丽而冷峻笔调描写这种无可逃避的宿命感来确实相当的有感染力,而影像化后的这幕场景将会如何,我会拭目以待。
也许上面的文字会让人觉得我认为动画版不如原作小说,这并非我原意。动画和小说载体的不同决定了两者表现力的侧重点不同,从而两者描绘同一场景给读者带来的体验也会不同,事实上给观众带来了原作小说所没有的享受和体验这也是影像化的魅力之一。比如第一话中切嗣和神父的蒙太奇剪辑以及最后的召唤分镜,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法,但转圈那段实在是太傻了,你用几幅描绘过去圣杯战争历史的图片配上旁白解说下也比这个转圈好。
总结之就是一句话:期待动画,推荐原作。两者表现手法的不同注定了他们之间气质的差异(尤其是对于虚渊这种自我风格比较强烈的作者而言),能够同时看到两部优秀的作品,是观众和读者的幸事。 看来写东西太快还是不行,虽然想说的东西不少,但因为赶时间结果就写成这样了,很多地方没展开,大家该补充补充,该拍砖拍砖吧 這就好比金庸的小說永遠比翻拍的電視精彩是一樣的道理 文字的表现力和自由是掌握在读者心中的
另外二人转其实很萌的 切嗣和神父这种阴暗面光用画面似乎很难表现 也就是你所说的“影像化”直接用旁白念书又显得太过于刻意 这的确是一个很可惜的地方
所以对看动画来说应该更期待战斗场面? 从第一集来看,制作组把握原作的能力不错
切嗣和麻婆两人肯定会随着故事推进一点点地深入刻画
况且动画要做2季,还真怕4本书的内容填不满2季
(至于书中开头旁白,如果硬加进这一集,不觉得会使4条线的叙述出现失衡么?所以估计是和切嗣的过去一起来加以描写) 很期待TV会怎么还原切嗣对L叔主人那场。
如果没有起源弹能力的解说的话会显得很奇怪,配上大段解说的话又会搞得像热血战斗动画一样很可笑.... 引用第7楼hououmon于2011-10-02 23:51发表的:
很期待TV会怎么还原切嗣对L叔主人那场。
如果没有起源弹能力的解说的话会显得很奇怪,配上大段解说的话又会搞得像热血战斗动画一样很可笑.... images/back.gif
对,那段里头解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不知道动画会怎么还原。不解说的话非原作党很难看懂 我想起了说书人
特别是电台里的说书节目
梁锦辉大师(跪 正好相反,二人转的分镜才是第一集最值得让人借鉴的地方,FZ第一集从开始雪中城堡的拉镜头开始,可以发现很多多人站立对话的场景都会采用上下摇镜头作为主要分镜.都是在刻意让画面尽可能不保持静态静止,因为静态分镜比较呆板和缺乏表现力。二人转更是监督想出来妙招,仔细看可以发现,在转圈的时候,分镜尽量不把不说话的角色划进去,虽然有时候从两人移动速度来看应该会是三个人同时在一张图内,但是监督刻意让正在对话的两人在构图内而等到说完了,再让第三人“加速”转圈到构图内,所以显而易见转圈只是想在三人对话时,明确对话双方在画面上的视觉印象而采取的特殊手法而已。 影像化难以表现旁白心理活动这是固有缺陷,但是如果声优发挥好的话可以补救甚至得到更好的效果 动画就看怎么梳理复杂的设定和打戏
基本上打戏给力这就成功一大半了 总结之就是一句话:期待动画,推荐原作。两者表现手法的不同注定了他们之间气质的差异(尤其是对于虚渊这种自我风格比较强烈的作者而言),能够同时看到两部优秀的作品,是观众和读者的幸事。
楼主这句话说的真好,
小说和动画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求同存异,
否则就没有该编成动画的意义了啊。 第一段文字表现找尾石达也来 虚渊华丽而冷峻笔调描写这种无可逃避的宿命感来确实相当的有感染力,而影像化后的这幕场景将会如何,我会拭目以待。
翻译表示这纯属翻译的功劳 同意LZ的观点,有些东西的确是影像无法取代的。
但说实话,小说第一段看着还真是觉得切嗣的设定挺二缺的,直到第四本揭黑历史才对切嗣的性格形成理解。
战斗的话,我觉得动画要追上虚渊玄文字的表现力,还真的很难。
阴暗,惨烈,狂乱,残忍,冷静,壮烈……每一战的感觉要是都能做出质感来,那还真不容易。 引用第10楼lpc8662于2011-10-03 00:03发表的 :
正好相反,二人转的分镜才是第一集最值得让人借鉴的地方,FZ第一集从开始雪中城堡的拉镜头开始,可以发现很多多人站立对话的场景都会采用上下摇镜头作为主要分镜.都是在刻意让画面尽可能不保持静态静止,因为静态分镜比较呆板和缺乏表现力。二人转更是监督想出来妙招,仔细看可以发现,在转圈的时候,分镜尽量不把不说话的角色划进去,虽然有时候从两人移动速度来看应该会是三个人同时在一张图内,但是监督刻意让正在对话的两人在构图内而等到说完了,再让第三人“加速”转圈到构图内,所以显而易见转圈只是想在三人对话时,明确对话双方在画面上的视觉印象而采取的特殊手法而已。 images/back.gif
没觉得妙在哪,监督确实是想减少静态画面的呆滞感,但没有表现好,至少多数观众不买账
二人转乃至多人转在电影里算是蛮常见的,但如果时间过长,转动的人动作太单一就会让人产生强烈不适感
而且镜头通常都是随着中间那人的主视角而转动,一般不会拉远景拍摄(因为时间不会很长
即使拉远景了也不会保持同一种动作,否则会显得很假很傻B
回 15楼(eva文字) 的帖子
來頂一頂白帝 我觉得原作本身也是很燃的 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主要角色所持的理念 然后让他们为各自的理念拼个你所我活这就看得很痛快 虚渊的东西如果忽略了角色的坚持而只强调阴沉的客观环境的话就没趣了 后者本来就是为了衬托前者的
而只有麻婆这一人物完全是个异类从最初的无所求到大家都知道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每次一出场就把气氛引到阴深那边去 引用第15楼eva文字于2011-10-03 00:20发表的:
虚渊华丽而冷峻笔调描写这种无可逃避的宿命感来确实相当的有感染力,而影像化后的这幕场景将会如何,我会拭目以待。
翻译表示这纯属翻译的功劳 images/back.gif
面子 再抱怨一下,如果能以切嗣叔的痛哭作为开场的结尾然后然后在上标题的话效果肯定很好,至少也能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到切嗣叔对自己的责罚(不知道广播剧有没有)就是BGM可能会被盖过去(虽然这时的BGM个人感觉和没有差不多啦) http://i122.photobucket.com/albums/o242/TimmeWeN/df81bb24.jpg
这段实在太搞笑了…… 要我说就是水平不足。日本动画这十年在数码应用上有进步,但最基本的东西丢了很多,更不要说有独创性的镜头了。
动画和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差异当然没错,但因此就把改编向再诠释的方向推显然矫枉过正。电影早期和小说也是这样一种关系,甚至有人排挤改编作品,后来《电影手册》那帮人提出电影应追求绝对忠实改编,因为这反而刺激了电影独特性的发展。即使做不到完全的编码转换,寻找“对应物”,或者改变时间空间人物来维护原作的核心,这是可以做到的。 魔弹原理的解说可以插入一个小片段,画一下切撕出生时父母发现其起源的矛盾,用几个破立对比的画面描述下;然后在师父的指导下学习魔术,对自己的起源有了认知,设计出方案;再补个曾用魔弹执行的任务,慢镜头解说一下起源弹对对手魔术回路的毁灭性打击原理,应该就说清了。
我觉得神父的空虚比这个难影像表现多了 其实原作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热血,加上虐 字幕是省略的艺术,小说是YY的艺术
没啥好比的 或许中间穿插回忆杀和内心独白可以稍稍补充小说开头的部分。 引用第10楼lpc8662于2011-10-03 00:03发表的:
正好相反,二人转的分镜才是第一集最值得让人借鉴的地方,FZ第一集从开始雪中城堡的拉镜头开始,可以发现很多多人站立对话的场景都会采用上下摇镜头作为主要分镜.都是在刻意让画面尽可能不保持静态静止,因为静态分镜比较呆板和缺乏表现力。二人转更是监督想出来妙招,仔细看可以发现,在转圈的时候,分镜尽量不把不说话的角色划进去,虽然有时候从两人移动速度来看应该会是三个人同时在一张图内,但是监督刻意让正在对话的两人在构图内而等到说完了,再让第三人“加速”转圈到构图内,所以显而易见转圈只是想在三人对话时,明确对话双方在画面上的视觉印象而采取的特殊手法而已。 images/back.gif
动机和构思再好,效果不好也没用 大帝之梦我有很强烈的预感会崩 我不明白的是为啥士郎就被人狂喷中二而神父切丝两人就被看作内涵。明明这两人才叫真中二,尤其是神父。 引用第30楼fifman于2011-10-03 12:09发表的:
我不明白的是为啥士郎就被人狂喷中二而神父切丝两人就被看作内涵。明明这两人才叫真中二,尤其是神父。 images/back.gif
因为这两个人被现实狠狠轮过
而土狼没有
瞧红A就没人喷他 神父已经是精神病的范畴了,跟中二没多大关系 引用第32楼ネロ于2011-10-03 13:09发表的:
因为这两个人被现实狠狠轮过
而土狼没有
瞧红A就没人喷他
....... images/back.gif
神父什么时候被现实轮过?
老实说我觉得神父这种人根本不现实,是小说的一个败笔。和日漫里各种脑抽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要毁灭世界的boss有得一拼。 引用第30楼fifman于2011-10-03 12:09发表的:
我不明白的是为啥士郎就被人狂喷中二而神父切丝两人就被看作内涵。明明这两人才叫真中二,尤其是神父。 images/back.gif
因为两个人都是被现实操过之后的冷无缺,很符合大部分人的思想,而土狼是未经世事的热有存,自然就是被婊的了 引用第34楼fifman于2011-10-03 13:38发表的:
神父什么时候被现实轮过?
老实说我觉得神父这种人根本不现实,是小说的一个败笔。和日漫里各种脑抽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要毁灭世界的boss有得一拼。 images/back.gif
死老婆死爹,再加上本身还当过代行者,还是教会的人,这种人已经是达到神经病级别的冷无缺了 另外神父和切丝之间的互动也挺搞笑。神父拿到切丝的档案之后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倒还有几分道理,因为切丝名气很大神父自己也有一定了解。可切丝以前根本不知道有神父这个人,就凭档案寥寥几句介绍,就能把神父给剖析了个遍,这TM和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有啥区别?可以和银英的杨威利相提并论了。 切嗣是头脑派,一个魔术师杀手要是不懂得怎么研究对手,他还怎么混,况且他分析的那些根本就只是基本而已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