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你这不是以偏概全一样,你索性拿《雷锋的故事》出来说事还要有利
只要你钱砸得下来,新番也一样“爱”给你看。 images/back.gif
不要歪曲我的意思,我是说咱要比就比上限不要比下限。你不服可以把你觉得新番动画里有什么电脑作画的线条比手绘刻画唯美的截图秀出来…
动画在线条刻画方面,用手绘出来的比用电脑路径笔钩出来的要更细腻更唯美~~~
手绘作画和电脑作画在线条刻画方面很容易看出区别,《吊带袜天使》在变身时有一段就是采用的手绘,从线条刻画的美感和细腻度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回应142楼,咱就秀一把90年代H动画的截图: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76-z4.jpg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77-z5.jpg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78-z6.jpg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79-z7.jpg 引用第163楼Jeminai于2011-01-26 12:57发表的 :
不要歪曲我的意思,我是说咱要比就比上限不要比下限。你不服可以把你觉得新番动画里有什么电脑作画的线条比手绘刻画唯美的截图秀出来…
动画在线条刻画方面,用手绘出来的比用电脑路径笔钩出来的要更细腻更唯美~~~
手绘作画和电脑作画在线条刻画方面很容易看出区别,《吊带袜天使》在变身时有一段就是采用的手绘,从线条刻画的美感和细腻度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 images/back.gif
你什么时候产生了现在的动画线条不是手绘出来的幻觉了? 引用第165楼superkidx于2011-01-26 13:19发表的:
关于线条 以前辅助线条多
比如LSS的截图 颧骨处几乎都有线条 虽然不明显但呈现效果就是脸部立体感强了
images/back.gif
有一个人,保留了这种习惯特别喜欢在人脸颧骨处打线条还经常被骂,这个人就是平井久司。
线条通常用来表现边缘处的转折是常识,脸部这么圆润的地方下这样的线条我不认为这是很好的表现方法,光影的变化在动画中足够表现脸部起伏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罗德岛OVA,很多画面人脸上黑压压一片线,看的很蛋疼。 画面就像女人,不同人不同审美,你就算说到宇宙级的道理,分析
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
从发展角度来看,肯定是喜欢现在动画方式的人幸运
然则,我不断买硬盘装新番BDRIP试图欺骗我自己
但结果便是一种说不出的苦闷。。。
现在只能祈祷老片全部BD化,下限如万能文化猫娘,我都会泪流满面。。。 引用第168楼superkidx于2011-01-26 13:36发表的:
可惜现在的动画线条少了 阴影也不细致 你说的光影效果出不来 images/back.gif
求解怎么就阴影不细致了?
以前动画也就两三层吧,亮部+暗部+高光,撑死了。你说的阴影不细致没有任何根据。
懒的找图直接用前面别人贴的了
http://s776.photobucket.com/albums/yy44/smallyao/xdss/b.jpg
http://s776.photobucket.com/albums/yy44/smallyao/xdss/d.jpg
线条少了是说多余的线少了,手绘动画这么多年,你有听过复杂和多就是好的理论吗?就是不考虑运动, 你的绘画老师也总有教过你概括这个概念吧?
当然你非要喜欢那种密密麻麻的感觉,前面也有人贴出来了。
Re:Re:回 102楼(瑟尔穆) 的帖子
引用第156楼rei_2014于2011-01-26 11:26发表的 Re:回 102楼(瑟尔穆) 的帖子 :我说……难道不是因为素描要求铅笔头是鸭嘴状,而铅笔刀只削出锥形的么
images/back.gif
这个我有必要说一下
素描要求的铅笔头需要排线所以很耗笔头,一般削出比较长的笔心是为了等头秃的时候转两下又可以用侧锋排细线了
铅笔刀转出来的笔画两下就容易秃而且没办法按照上面的方法,而且转出来的笔头太尖容易把纸刮坏掉
刮坏掉的纸回头打阴影就会有很奇怪的白条子出来了
虽然我扯了这么多,不是我故意扯远,是我一开始就没发现手削的铅笔跟刀转的铅笔,和电脑跟賽璐珞之间有什么可以互相进行借代的关系 当然知道是画了扫描进电脑里的,不过你知道扫了后都会做修图的吧。我做平面的朋友修过一张我的画,笔触什么全都被修没了。 其实这和插画纯手工绘画到数码绘画的应用过度类似
看美树本晴彦的插画就看得出来了
非CG绘画
http://www.hdfile.cn/cg/haruhiko_mikimoto_innocence/images/%5BWallcoo_com%5D_Haruhiko%20Mikimoto_innocence_161.jpg
含CG绘画
http://www.niaola.com/photo/1/500/300/deskpic/2010-04/20/20100420202423379.jpg
非CG绘画
http://img003.photo.21cn.com/photos/game/20071228/m540x720/CD1D8DEE2A5485332879C0051A66A91C.jpg
含CG绘画
http://tv.duowan.com/100121ps3lr/01.jpg
草稿扫进电脑为了适合上色,加大分辨率后对线条进行加工,弄干净后方便上色,在电脑上绘图或多或少都有经过这一步
形象一点的说,以A4大小为标准,纯手工绘制的话,是在一张A4大小的纸上作画草稿后上色
而同一幅画用cg绘制,就是在将草稿画面放大到3~4倍于A4的纸张,然后将线条休整后再上色,在休整的过程中,一些细微的笔触会休整掉,然后印刷成A4的大小
~当然花多点功夫不修改线条保留手绘画的质感也是可以的,不过在动画制作上,除了个别画面需要这种味道以外~都会加工过的 引用第171楼md2000于2011-01-26 14:41发表的 :
到2011年为止,用计算机画线条的日本TV动画数量是0
....... images/back.gif
你这话总的来说大致没问题,但是赛璐璐那个年代和现在的作画,还是得过来人才讲得出区别。
说个最简单的吧,98年那会,动画员多是使用0.5的自动铅笔作画,0.3只是在画非常小的东西时才用到,那时对于线条的要求是线条要深,这样拷贝机拷到胶片上才会清楚,而且画的时候要压线,尤其是轮廓线交汇的地方要表现出笔触。
那时经常要画到涂黑的地方,所以表示黑色的墨绿色也是易消耗品。
由于区分颜色的彩色铅笔色块是涂在正面的,且需要涂得很仔细,分色也会很多,所以单张的动画原稿都很好看(拷贝机只会感应到铅笔线,所以颜色涂在正面没关系);
——————————————————————————————————————————————————————————
而到了现在电脑上色的时代,动画员已经不允许使用0.5的笔了,注意,是“不允许”,日本那发过来的作画注意事项第一条就是这么写,只准用0.3的笔,而且线条一定要细,这样扫描进电脑以后,修线不会太麻烦,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原画上没有注明需要画双线的话,一律以单线来表示,注意事项上写,没有特殊要求的话,粗细没变化的线条才是好线条…………那就更不用说什么压线了…………
墨绿色也基本不大用到了,区分颜色的色块因为正面要扫描的关系,都涂在背面了,也正因为不会被直接看到,所以现在的动画员涂色块都很马虎,涂得不匀不说,分色也只用2、3种而已………………
至此,毫无美感的电脑着色时代动画原稿就就诞生了=。=
所以,暂且撇开能用的颜色多了啊,电脑上色把着色部从高温且充满丙烯颜料有毒气体的房间里解放出来啊,提高了着色员的收入啊,以及赋予了动画片在画面表现性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啊等等不谈,至少在线条笔触方面,传统赛璐璐动画绝对是要强于现在的电脑上色的。这是我对于本帖的一个回答。
我本人还是更喜欢早期动画的画面感觉,那才是“动画片”,现在的动画虽然2D、3D结合的颇不错了,但是少了很多做为动画片自己本质上的东西,画面多数充满了廉价感………………不过也不乏制作的相当精良的作品,最近的《凉宫春日的消失》就制作的相当好,尤其是那段阿虚和长门一起走回家的镜头,人物阴影随着开过来的车辆灯光的照射变化着,做的特别细腻,但是制作难度相当的大,我分析了一下阴影的分层,还要结合人物的动作,其中还使用了很多的特效,这张摄影表该怎么写,特效指示要怎么写,我光用想的就已经头要爆炸了,这在赛璐璐年代是根本就做不出来的镜头,这就是赛璐璐的局限性了。 看了LZ的帖子后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本人十分喜欢80年代的那种人设风格,跟画面质量效果什么的无关. 关键还是肯不肯砸钱吧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鬼子的腰包比现在鼓多了 引用第163楼Jeminai于2011-01-26 12:57发表的:
动画在线条刻画方面,用手绘出来的比用电脑路径笔钩出来的要更细腻更唯美~~~
手绘作画和电脑作画在线条刻画方面很容易看出区别,《吊带袜天使》在变身时有一段就是采用的手绘,从线条刻画的美感和细腻度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回应142楼,咱就秀一把90年代H动画的截图:images/back.gif
这是什么 求片名 引用第183楼SUNSUN于2011-01-27 09:15发表的:
说个最简单的吧,98年那会,动画员多是使用0.5的自动铅笔作画,0.3只是在画非常小的东西时才用到,那时对于线条的要求是线条要深,这样拷贝机拷到胶片上才会清楚,而且画的时候要压线,尤其是轮廓线交汇的地方要表现出笔触。
0.3是日本片0.5是欧洲片,至少我做动画时是这样分的,那时候德国铅和自动卷笔刀是原画的待遇 images/back.gif
我怎么记得都是0.3的自动铅笔呀?还都是几十元的进口日本货,那个年代这价格也算高端了
98年那会,欧洲片,貌似很多都已将数字化吧,都扫描进去电脑滤线,上色的,成本节省很多
不过说到底,上色根本不需要懂画画,不过那个3楼高的摄影机看着都好玩,就是热,太热了……… 引用第180楼zealotssas于2011-01-27 09:01发表的:
这片我还真有 的确是收藏级的。。
现在作画有这么好的很少见了。。 images/back.gif
求片名PM 引用第183楼SUNSUN于2011-01-27 09:15发表的:
说个最简单的吧,98年那会,动画员多是使用0.5的自动铅笔作画,0.3只是在画非常小的东西时才用到,那时对于线条的要求是线条要深,这样拷贝机拷到胶片上才会清楚,而且画的时候要压线,尤其是轮廓线交汇的地方要表现出笔触。
0.3是日本片0.5是欧洲片,至少我做动画时是这样分的,那时候德国铅和自动卷笔刀是原画的待遇 images/back.gif
我们那只做日本片,至少十几年前都是用0.5的笔画的,因为0.3的笔线条拉起来涩涩的,没笔触,直接用0.3画的人很少很少,现在反而成为标配了…………
PS:德国铅笔其实不算好用,和三菱的铅笔一样,杂质有点点多,算不上很细腻,所以我蜻蜓牌的铅笔用的最多,每次去领料都是领一盒子,用到现在还有2、3盒 引用第184楼hein于2011-01-27 10:08发表的:
我怎么记得都是0.3的自动铅笔呀?还都是几十元的进口日本货,那个年代这价格也算高端了
98年那会,欧洲片,貌似很多都已将数字化吧,都扫描进去电脑滤线,上色的,成本节省很多
不过说到底,上色根本不需要懂画画,不过那个3楼高的摄影机看着都好玩,就是热,太热了……… images/back.gif
日本片全面数字化的很晚,直到02年我跳槽前,老公司还保有手工着色部,每天还有单子要做,后来听朋友说到了03年才全面撤掉的。 引用第185楼huntevil于2011-01-27 10:10发表的:
求片名PM
images/back.gif
有人PM过了,我就不重复了。
为什么我觉得以前动画线条美,我在这里也说过了: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646771-page-1.html#13857665
那决不是个人怀旧情节作祟。
既然这贴又飘起来了,那我就再秀一把90年代漆原的动画截图(也是回应169楼的第二张图):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91-____1.jpg
http://upload.geminight.com/?file=5092-____2.jpg
尤其里面胸部画的堪称经典… 你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我没记错的话,在赛璐璐胶片上描线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这跟在纸上描线不同。记得某专业人士说过即使是优秀的描线人员,也难以避免线条的崩坏。
也就是说,这项技术本身是不完美的,并不能把原画100%还原出来,更谈不上会比扫描进电脑更有“神韵”。 引用第193楼无名之死者于2011-01-27 12:53发表的:
我没记错的话,在赛璐璐胶片上描线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这跟在纸上描线不同。记得某专业人士说过即使是优秀的描线人员,也难以避免线条的崩坏。
也就是说,这项技术本身是不完美的,并不能把原画100%还原出来,更谈不上会比扫描进电脑更有“神韵”。
你这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 images/back.gif
这帖里最装逼的就是你 引用第194楼XXXG01H2于2011-01-27 12:57发表的 :
这帖里最装逼的就是你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我承认我很装B,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赛璐璐动画制作的年代,对日本动画实际制作流程一知半解。但好歹也算曾经是个无纸动画人员,专业也学过一些,不过可惜已经转行做游戏原画了。
自然比起你们这些身在行中的老前辈,这小B就装的不那么完美了。
其实你倒是可以直着给大家说明下顺带解惑,我也希望如此,而不是这样指着人扣帽子装大B。 引用第195楼无名之死者于2011-01-27 13:04发表的:
我承认我很装B,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赛璐璐动画制作的年代,对日本动画实际制作流程一知半解。但好歹也算曾经是个无纸动画人员,专业也学过一些,不过可惜已经转行做游戏原画了。
自然比起你们这些身在行中的老前辈,这小B就装的不那么完美了。
....... images/back.gif
一知半解的事情就不要说的那么肯定,赛璐片拷贝的问题上面我和别人也都说过了,只要线条深,拷贝出来的线条就会带有笔触,然后有专门的描线员用笔来修缮,这些描线员的线条功底是全公司最好的,完全可以再现各种笔触。而现在呢,清一色的细线条,就为了扫描方便,动画员也不用动脑子修缮线条了,我们原画画出来有着笔触的线条,被动画一描,笔触全没了…………这在我看来,就是完完全全的一种倒退!
而且这么说吧,崩坏和是否是手描线条没半毛钱关系,这完全是制作方的态度和时间来决定的。 引用第34楼Entropy于2011-01-25 11:39发表的:
说赛璐珞好的就像那些说磁带机比CD好的人
把缺陷说成一种特色,实际上出同样的钱,电脑作画的质量甩出赛璐珞几条街 images/back.gif
磁带优越在高低频的延伸,同理的话只能说塞璐璐的无限放大了 引用第197楼XXXG01H2于2011-01-27 13:23发表的 :
一知半解的事情就不要说的那么肯定,赛璐片拷贝的问题上面我和别人也都说过了,只要线条深,拷贝出来的线条就会带有笔触,然后有专门的描线员用笔来修缮,这些描线员的线条功底是全公司最好的,完全可以再现各种笔触。而现在呢,清一色的细线条,就为了扫描方便,动画员也不用动脑子修缮线条了,我们原画画出来有着笔触的线条,被动画一描,笔触全没了…………这在我看来,就是完完全全的一种倒退!
而且这么说吧,崩坏和是否是手描线条没半毛钱关系,这完全是制作方的态度和时间来决定的。 http://bbs.saraba1st.com/2b/images/back.gif
好吧,线条我认了。其实描线导致崩坏是之前在讨论赛璐璐和电脑制作跟崩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某人士(我下意识认为他是专业人士,现在姑且认为不是)认为跟以前的技术瓶颈有关,认为现在是态度导致了崩坏,以前不是,以前人的态度比现在好。多谢你解疑了这点。
还有色彩跟其他方面的表现,很想听听你的看法。因为在我看来,老动画的色彩似乎大多饱和些,变化似乎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还有层的运用等等。
忘了加句,还有顶楼所说的赛璐璐高明于电脑制作的观点,综合的评定下其根据和合理性,身在其中的专业人士的话相对会比较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