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潭秋鱼 发表于 2007-6-17 22:29

毒瘤

商业稿件,请勿转载

一 感染(上)

当全世界迎来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千禧年的时候,我才刚满十八岁不久,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竟然如此接近,相信每一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青涩少年都会因此而心情激动并且浮想联翩(OK,我承认其实我很想用“装逼P孩”这个称谓)。在那个无数人都对新世纪满怀憧憬的盛大节日,我却在校园里百无聊赖地游荡,在路过教学楼前的黑板报时我无意间看到一张本不应该出现在那个位置的A4打印纸——就连我们班那位刚转校来的女生都知道告示栏在男生寝室门外。

那是遂宁市城南凯旋路上一家小网吧的广告,对大学生活早就失去新鲜感且因传媒炒作而将网络世界想象得美妙精彩的我顿时被这则广告所吸引,遂凑上前去扶着镜框瞪大双眼把A4纸上的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读完,然后手舞足蹈地飞奔回寝室,翻出一本《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那上面有日本各大游戏厂商的官网地址——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飚射至校门口,跳上一辆三轮车,象琼瑶煽情剧里的马景涛那样颤抖着嗓音对惊魂未定的无辜车夫吼出那家网吧所处的位置——我这人一激动/兴奋/紧张就语速爆快额角紧绷手脚发颤,所以每当我用僵硬的动作拥抱抚摩新的床伴时,她们总是蜷缩着身子惊声尖叫:“你的手好冰哦!”——于是我的泡网生涯就在二零零零年三月的某一天拉开了帷幕。

新加坡《星岛日报》的一位专栏作者曾经说过“现实有多么虚假,网络就有多么真实”,我刚掀起网吧门帘的时候还未曾听闻这则精辟评语,但在那之前却接触了一些与其相关的事物:一本台湾漫画、一套哲学教材和一部好莱坞电影。漫画是蔡志忠的《庄子说》,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电影是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弟)的《黑客帝国》。坦白说我当时并不喜欢“马哲原理”这门课——博学睿智的教材编撰者们貌似很喜欢在我们很难理解某类读物的时候硬塞给我们这些读物,比如中学课程里的鲁迅杂文,比如大学科目中的马哲原理——我感兴趣且认真阅读的只有“存在主义”那几页,读完以后我的厌世倾向愈发严重,恨不得“第三次冲击”提前15年。在这种情况下,《庄子》的“梦蝶”说和《黑客帝国》的“感知”论自然就更容易对我的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事实上当我修改这段章节时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的正是《黑客帝国:矩阵革命》里的《Neodämmerung》(尼奥的觉醒)。

当一个人对其所处的环境感到憎恨和厌倦却无力对其施以正面的影响时,那么“逃避”必定成为他优先选择的解决方案,逃避无效的结果是妥协,妥协到底的极致是堕落,肆意堕落的结局是灭亡,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处在第二阶段。乔治•贝克莱曾说过“存在即被感知”,而“钵中之脑”的假想亦由此而产生,而后才有脑后插管的虚拟现实,正如那个在有乐队伴奏的豪华餐厅里咀嚼鲜嫩牛排细品高档红酒的光头咸湿佬所说,如果我在母体里能成为一位明星或者富翁,那我干嘛要在昏暗狭窄的飞行器里跟一个黑人神棍以及被他精神污染了的虔诚信徒们围坐在桌边喝那种看上去跟“白浊黏液”没什么两样的高蛋白流质食物?同理,如果我当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里更坦诚更友善地与她人“畅谈道德、理想与情操”,那我为什么还要让地球重……啊,对不起,是“现实中的伪善和欺诈”继续束缚着我的灵魂?

拜语言障碍所赐,托网速限制洪福,在触网两月后我对境外游戏网站的热情就开始消褪,要想让宝贵的课余时间不被喧嚣的街机厅和闷热的录象室浪费掉,我就得尽快在网络里开辟“第二战场”。在聊天室掉线频繁刷屏密集且即时通讯软件尚未普及的2000年,虚拟社区无疑是最成熟最稳定的交流平台,而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读学生,进驻门户网站文化频道所辖的论坛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我还记得我在网易文化频道“一点正经没有”论坛注册那天正好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于是在“投名状”里我用《大话西游II仙履奇缘》里唐三藏那句经典的“你妈贵姓”问候了两位管理员和几个活跃用户的母亲——这种做法其实无聊透顶而且缺乏网络道德,但在这里我打算用“抄袭男生”郭公敬明的名言来为身处2000年的我作番辩解:“他还是个孩子。”那个剽窃成瘾的Hobbit在22岁时尚且能够厚颜无耻地试图用这句话来逃避道德的审判,刚满18岁的我咋就用不得?——而被问候者也如我所愿地纷纷回帖反击,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战得不亦乐乎。

进入的难度决定参与者的素质,在128kb/s的ISDN都还没在美国普及的2000年,国内社区的讨论氛围还勉强称得上和睦融洽,绝大多数地讨论参与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嘅斯文人”,不乏幽默感和包容心,“优雅地骂,文明地掐”,就连我这种对复数单位使用“挑发”技能的“新移民”也能受到克制而理性地接待,哪象现如今疯狗满街秽物遍地。要想被小圈子接纳其实并不困难——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只要你的言行举止能够吸引圈内人的目光,那么自然会有一部分人欣赏、鼓励、拉拢、提拔你——当然也有人会对你嗤之以鼻甚至深恶痛绝,毕竟这世界上不可能有人作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而这些志同道合者就是你融入小圈子的跳板,当然前提条件是这块跳板足够坚固厚重,否则会被持不同意见者掀起的惊涛怒浪冲离海岸,至于选战获胜以后是族群和解还是巩固选盘,那就看势力对比和个人喜好了。

“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在任何论坛成为万众瞩目的Super Star”,我曾这样对我的朋友说,“关键在于那个论坛是否值得我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寻求认同。可惜现在已经没有那种论坛了,就连论辩探讨的氛围和深度都远胜国内的境外游戏网站,眼下都有被小白和腐女占领的趋势,真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无敌最是寂寞啊!”那位朋友对此深以为然,因为他知道我是个表现欲极其旺盛的人,在学校里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我都喜欢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好作惊人之语”。别人参加辩论赛也许是为了赢得赞誉,也许是为了锻炼口才,也许是为了培养团队精神,但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就把它当作一场个人秀,Bullet Time and Kill Zone,我不光要把对方驳斥得瞠目结舌,刁难得面红耳赤,奚落得尴尬难堪,还要象黑洞一样吞噬周遭的一切光亮,使得队友的表现在我面前亦黯然失色,难以争辉。正因为我抢戏过于凶狠,所以在班级内部的辩论赛上我都被指定为评委,就连在台下偷偷塞纸条给室友以操控比赛的乐趣都被彻底剥夺了,令我不禁“扼腕叹息”。

融入网易文化论坛这个小圈子的进程远比我预料的顺利,事实证明积极参加由官方发起的论坛活动——比如故事接龙“童话边缘”和命题作文“宝黛相会”——非常有利于加深成员们对你的印象,而你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几个不停打字的通宵,会讲故事的人永远是招人喜欢的,哪怕你面对的是每天杀一个新娘的伊斯兰暴君。当然你也可以无视组织者的热情邀请,作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万里独行”单刀客,据我观察,这样做很容易赢得围观群众的支持,这种拥戴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然而当事人若是蛰伏匿迹一段时间,各种招魂帖就会象雨后春笋般悄然涌现,“魂兮归来,以瞻家邦”(燕垒生,《国殇》)。

2000年那会儿我对命题作文兴趣缺缺,因为组织者有平媒背景,确切地说,继任的第三位管理员其实是《南方都市报》文化版的编辑。当时很多人——连我在内——都认为网络媒体终将取代平面媒体,因此认为网络创作不应该受到平面媒体的影响和操纵,这就跟工农革命武装不能由旧军官来指挥一样——当然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秉着“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坚决抵制由网易文化频道和《南方都市报》共同组织的征文活动。问题在于人家精心策划了那么多个锁定时事热点的专题特辑,总会有一两个轰到你的软肋撩动你的心弦,不写吧,如鲠在喉技痒难耐;等活动搞完了再写吧,又有搞对抗唱反调的嫌疑……所以只好“下不为例”了。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更何况《南方都市报》将经过编辑筛选的“命题作文”刊登后是要支付稿酬的,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在几个核心成员相继“背叛革命”之后,反平媒联盟没过多久也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到了十月份,我已经通过几位管理员推荐,在平媒上发表了两三篇千字短文,拿到了几百块稿费。然而这些只是意外之喜,并不是我所追求的,我写文章只是为了明确立场表达观点,如果能在公信力更强影响力更深远的媒体上发表那自然更好,至于稿费,就当是报销网费吧。

[ 本帖最后由 寒潭秋鱼 于 2007-7-11 05:37 编辑 ]

Sue 发表于 2007-6-17 22:31

罗老师重现S1:awkward:

lower 发表于 2007-6-17 22:32

古人的逆袭:o

阿特罗姆 发表于 2007-6-17 22:40

>:o 看不懂文言文,谁来翻译下

shadow-blade 发表于 2007-6-17 22:47

迅风鼠基单 发表于 2007-6-17 22:50

游戏杂谈呢?在哪?

Macro 发表于 2007-6-17 22:57

原帖由 迅风鼠基单 于 2007-6-17 22:50 发表 http://bbs.stage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游戏杂谈呢?在哪?

你也对无双和CAPCOM感兴趣?

monkeyking 发表于 2007-6-17 23:28

:D 恭喜罗老师光荣出狱重新做人(ID)

sonnen 发表于 2007-6-18 00:37

这lightbaby便是好,便是好。

KOSMOS迷恋者 发表于 2007-6-18 00:57

这不算文言文吧
最多算是半文半白 中学时写信就是这么搞的

楼主是罗老湿???:)

lower 发表于 2007-6-18 01:05

国产RPG之友和当当教主的强强联手终于让母体迎来了和谐,使处于培养皿中的罗老师得以觉醒:D

52756901 发表于 2007-6-18 01:09

话说从没看到过罗炜这个id的正常态,一直处于和谐态……

上班族 发表于 2007-6-18 01:14

 文/lightbaby
这ID太赞了

真是的... 发表于 2007-6-18 01:15

偶还是喜欢LIGHTBODY多些:P

Meltina 发表于 2007-6-18 01:34

http://bbs.stage1st.com/space-uid-2313.html

这不是小强的id嘛

md2 发表于 2007-6-18 01:44

当然起错了
对称的应该是LIGHT DAD

上班族 发表于 2007-6-18 01:51

原帖由 md2 于 2007-6-18 01:44 发表 http://bbs.stage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当然起错了
对称的应该是LIGHT DAD
高,实在是高。不愧是书记。

wasdzxcv 发表于 2007-6-18 05:31

老师您好

dickrichard 发表于 2007-6-18 08:08

老师归来

小司司 发表于 2007-6-18 09:16

你好,darkbody!

A子 发表于 2007-6-18 09:46

居然更新了,马克下慢慢看

winterfall 发表于 2007-6-18 10:01

文岸雪?白愁飛?

三派聚义 发表于 2007-6-18 10:15

我就看看,我不说

:mask:

小基基 发表于 2007-6-18 10:24

呜呜,我重新有了继续把s1外野当自己blog的理由……
s1还有力量……

festal 发表于 2007-6-18 10:26

罗老湿重回爱撕衣?

那可要撒花庆祝了:D

皇帝雅西加 发表于 2007-6-18 10:55

无名之雾 发表于 2007-6-18 11:15

罗老师重出江湖?

撒花~~

singlung 发表于 2007-6-18 12:22

原帖由 上班族 于 2007-6-18 01:14 发表 http://bbs.stage1st.com/images/common/back.gif
 文/lightbaby
这ID太赞了
+1

quki1945 发表于 2007-6-18 12:24

GASEOUSSNAKE 发表于 2007-6-18 12:26

我觉得应该是holybaby啊

徐诚章 发表于 2007-6-18 12:59

还是darkbody好

ホ-リ-小狮 发表于 2007-6-18 13:08

不对不对啊,lightbaby最早好像不是罗老湿

寒潭秋鱼 发表于 2007-6-19 04:12

商业稿件,请勿转载

二 感染(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言”是北宋大儒张载所概括的儒者应有的襟怀——说实话,我觉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之类的口号其实远不如横渠先生这番话来得气势磅礴正气凛然——除开“为万世开太平”,前面三条讲的都是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类理会天地生生之德;通过教育使生民的生活有依循而得以护持生命;通过教育使儒家先师的天道性命之学和内圣外德之教重新显现于世,而教育就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所以我在公众媒体上发表、阐述、证明我的观点和意见,其实就是在通过分享资讯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使之最大限度地成为我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我是个教育者,而教育者自然就希望拥有最畅通最快捷最权威最稳定的信息传播渠道,所以假如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拥有同等程度的公信力和覆盖面,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作为我的舆论宣传阵地,因为在绝大多数网站发表文章不需要经过审核,而且信息传播者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受众反馈,有利于信息传播者尽快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然而新闻管制和出版审查制度是把双刃剑,它在限制言论自由度的同时确保了平面媒体的相对权威性,正如《新世纪福音战士》里所说,绝对的自由只会让人感到空虚和迷茫,而没有经过统治机构验证和筛选的庞杂资讯只会令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譬如著名的“火星人入侵美国”事件。所以网络媒体发展到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能取代平面媒体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当然原因并非只有审查制度——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没有获胜的希望——除非是象《黑客帝国》那样“全民插管”。可笑的是,在国内某些游戏网站还有一帮人整天在叫嚣“有论坛了还买杂志作什么?”真是无知者无畏,跟这些人谈市场细分和信息精加工无异于“对牛弹琴”。当然身处2000年的我还未曾意识到平面媒体在短期内的不可替代性,因为那时我还没认识纯银;即使认识了,他那时也只是个刚从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跳槽到同城某数码资讯杂志(该杂志于2002年转型为电视游戏杂志)的菜鸟编辑,距离他提出“媒体三神器”理论还有很长时间;就算他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这一理论,网龄还没满一年且对网络媒体信心爆棚的我也不可能理解,更别说欢喜赞叹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我当时对《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态度是很消极的:平面媒体的编辑在论坛里给出个热点题材,我觉得很有趣,然后就通过网络写作来表达一些观点,而命题作文的组织者把这些参与者的文章收集整理去芜存精,作成一个专题,来充实版面,然后发放稿费……写文章有钱拿而且还能影响到更多的读者,哪怕是坚信传统媒体终将被网络媒体轰至渣的激进网民也不会对此持有异议。虽然最终结局是殊途同归,但“被动接受”和“主动争取”这两种处事态度还是会对作者的参与热情和文章质量产生影响,毕竟“为金钱而写作”和“为兴趣而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宁愿写一百页情色小说也不想抄一篇五百字的入○申请。然而这种消极情绪只持续到了2000年11月,因为在那个月我收到了平生第一封约稿信。

其实网易文化频道搞的命题作文也算是约稿,但面向对象是整个论坛的用户,自然也不会针对个别人的写作风格提出具体要求,这种运作方式其实跟灾荒年间设棚施粥差不多,虽然组织者的态度很诚恳措辞很谨慎,但这种撒网捕鱼守株待兔的作法仍然给我一种“嗟,来食”的感觉。所以我很不爽,自然也不会拿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但约稿信就不一样了,诸葛亮“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并非“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等诸侯“猥自枉曲,三顾茅庐,咨以当世之事”,当然我没“管乐之才”,别人来“顾”一次我就顺着台阶下了,不会捏着半边装紧。那位把台阶推到舞台边的“刘皇叔”在2000年还叫衰人,第二年内部调动到某电脑游戏资讯报刊后将笔名改为纯银,并且沿用至今,《游戏•人》第23辑的卷首特稿里还有一篇他写的《386时代的电脑游戏》。我当时把这封约稿信存放在163.net的电子信箱里,可惜163.net被Tom.com并购以后,原有的用户名就失效了,而信中的内容,我也只记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八个字。鲁迅先生是我历来都很尊敬、佩服的作家,写杂文时也曾刻意模仿过他的文风,纯银用这八字真言来恭维我,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我当即被这碗迷魂汤灌倒,对约稿之事一口应承。

这些天我在健身房蹬脚踏车时都在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其中第三部“三国鼎立”的第三十四集“败走麦城”在说明关羽的性格时引述了《三国志•关羽传》里的一则逸事。建安十九年,马超投奔刘备后,关羽曾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道关羽这人自视甚高,耻为人下,就回答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果然“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件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葛亮当时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性,要是换作其他文官来灌这碗迷魂汤,关老二未必会高兴得把私人信件拿出来给拜访者看。当年我之所以把纯银的约稿信保存起来,第一个原因是这封电子邮件是我这辈子收到的第一封约稿信,意义非常,自然要妥善收藏,就象父母都要把小孩子初次理发时剪断的头发收集起来装在布包里再悬于梁上那样;第二个原因就是早在2000年,纯银的第一个笔名“午睡的夜叉”在网易文化频道已小有名气,且前途不可限量——没想到我看走了眼,他现在的确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惜发展方向却偏离了我的预料,我这人还真是倒霉,看好的写手不是失踪就是转型——我把这封约稿信留着自然是为了今后有机会“以示宾客”。奈何“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泽楷的一份并购合同就让我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著名游戏撰稿人“枪神”笑三少在他的《游戏写手异闻录——你熟悉的人和你不熟悉的事》里曾这样描述纯银的工作态度:“他对手下的作者要求大都非常苛刻。举个例子来说,纯银曾向cat约过一篇1500字的文章,但对稿件的要求却写了足有1800字之多,那次约稿直接导致了cat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放弃了写稿。基本上,我给纯银写的每一篇稿子,都是提前至少一周写完,然后经历至少3次返工才完成的。但即便如此,纯银在许多时候依旧不满意,直到截稿的当晚还要无可奈何地再帮我加工一下。这样的编辑,在我写稿将近6年时间里仅此一位。”我的运气比笑三少稍微好些,当我遇到纯银的时候他还叫衰人,刚从圣骑士转职为召唤士,技能熟练度还不高,魔力点数也不够,吟唱时间长达1800秒的高级召唤咒文我还无缘亲见,跟他过招数回合,遇到的最强攻击也不过是武器店里标价300 Gil的魔法球罢了——当然这些魔法球对当时还是“史莱姆”级魔物的我而言已经很恐怖了。

其实我与纯银的合作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他11月寄出约稿信,我回函以后双方又通信数次讨论稿件题材顺便聊聊他的DC和我的PS,12月成文,此时2001年1月号已截稿,而我写的那篇《没事网什么恋》又与纯银策划的情人节“网恋”专题撞车,只得往后顺延到3月号,3月收到样刊和稿费——前后也就五个月。就在我动手写第二篇稿件时,在杂志发展路线斗争中遭受挫败的纯银却被调到报业集团内的另一家电脑游戏媒体去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对电脑游戏完全没有兴趣,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俩在短期内不会再有合作的可能了。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则火星笑话:“第一天,敌人灌我辣椒水,我没招!第二天,敌人逼我跪火盆,我还是没招!第三天,敌人对我用美人计,我……我他妈没挺住!第四天,我还想招……我操,居然解放了?!”

虽然纯银没能给予我更多的指导,但是他却以实际行动帮我树立了信心。那时候的纯银在我眼里是个“灵性不亚宁财神,才气可比今何在”的S级网络写手(可惜2004年以后“文字方面的灵气尽褪”,这是他当众承认的,请不要打脸,谢谢),与其同姓的郭敬明为他提鞋拾履都不配,当我看到自己撰写的文章刊登在他编辑的媒体上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丝毫不亚于“新阴流”修行者从柳生石舟斋宗严手中接过“免许皆传”的书状,这种来自业界权威的及时认可对一个刚踏上撰稿之路的新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在王家卫1994年拍摄的《东邪西毒》里,张国荣饰演的欧阳锋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想被人拒绝,就先拒绝别人”,我很感谢纯银在我还没看到窗前的灯火时就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 本帖最后由 寒潭秋鱼 于 2007-7-11 05:39 编辑 ]

captoon 发表于 2007-6-19 05:31

挑发 是什么?貌似是挑拨吧==

Kir Royal 发表于 2007-6-19 08:25

:o 真是罗老师?

festal 发表于 2007-6-19 10:15

这真的是罗老湿?

只发贴不回帖,难道是让“牢狱”之灾给磨的性情大变``?

寒潭秋鱼 发表于 2007-6-20 18:39

商业稿件,请勿转载

三 潜伏(上)

在俺还没搞清楚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到底是啥玩意儿的年月里就已经有专家教授整天在报刊电视上呼吁人们“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前不久发生的“五卅惨案”终于让我亲眼见证了这一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咱们中国也有句老话,叫“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在“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的年代颇为盛行(当然现在是没人提了,大学扩招了嘛,“本科贱如狗,硕士满街走”)。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贤人智士都知道为人处事千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甭管那棵树是多么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果实丰硕。2001年我虽然暂时与纯银中断了业务联系,但是手里掌握的媒体资源并没有因此而枯竭,因为网易文化频道的命题作文仍在继续,而我在那边的影响力也还没有消失,事实上直到2002年夏天我才跟那帮愈发矫情浮躁的“文学青年”彻底划清界限。假如我当初不是那么偏激和傲慢,各位读者也许不会在游戏媒体上看到我的名字,毕竟在所谓的“八大文学网站”制造文字垃圾比制作研究攻略撰写业界评论要轻松得多。

我们都是命运的奴隶,矩阵中的一个细微变量就足以将你我的人生轨迹导向浩瀚星海中的另一处遥远坐标,也许你会激烈反抗,也许你会懦弱顺从,然而基因的DNA链却早就决定了你的选择。2001年5月我从遂宁市川北教育学院转学到泸州教育学院,摊在教务处办公桌上的转学理由是:“该生自幼体弱多病,且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外地读书时经常生病,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只能转校回乡,便于家人照料”。“体弱”确有其事,“多病”则不尽然,我小时候身体确实很糟,用我外婆的话来说就是“差点死掉”,所以各种补品和营养剂都灌得不少,其中不乏熟人赠送的紫河车和日本进口的蛋白素。“填鸭式喂养”一直持续到五六岁,单从外表看俺总算跟别人家的小孩没啥区别了,可身子骨还是虚的,鼻炎、肠胃炎和扁桃体炎每年都要发作个两三次,拖到现在全都转为慢性的了。幸好我这人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活了二十多年,除了八年前因为慢性肠炎急发而被学校批准休养三天以外,好象还没啥重大疾病能让我趾高气扬地挥舞着附有诊断书的病假条让班主任签字。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条倒是真的。我这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懒惰,人都说“万恶懒为首,百善孝为先”,而我就是段誉他爹——“恶贯满盈”,要是没人管教督促或者帮我收捡,我的居住环境比垃圾堆好不到哪里去。扫地做饭洗衣服,这些家务我都晓得该怎么做,也不是没时间来搞,可我就是不想动,纯粹地本能地毫无理由地“好逸恶劳”。扫屋拖地擦窗抹家具扯蜘蛛网,这些都可以请家政来做;吃饭可以叫外卖,也可以约朋友下馆子,老爸单位要是有饭局那就更好;家里有洗衣机,学校有干洗店,钱不够了就把大件衣物堆阳台塞床底,直到俺爹把生活费打到帐上……我在财政独立自负盈亏以后曾经计算过每月必需的生活开支,发现其实只要我稍微勤快点,每月预算大概能削减20%,而代价就是游戏和泡网时间大幅Down,显然这种交换我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到现在我的手机里还储存着好几家干洗店、大排档和家政服务公司的电话号码。

“体弱多病”基本属实,“好逸恶劳”完全符合,然而可靠的证据却不一定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正如“一树梨花压海棠”并不等同于权势财富与美艳肉欲的结合。能够公之于众的“官方说法”通常是各方势力幕后博奕的妥协产物,事实的真相在这种利益撕扯的场合形同虚设乏人问津,宛如引颈待宰的沉默羔羊。我仓促转校的真实原因其实远不如书面措辞这般理直气壮冠冕堂皇,问题的根源单用四个字就足以概括——旷课太多。就因为我经常逃课去泡网吧打游戏看录像,甚至通宵游荡彻夜不归,情节严重且影响极其恶劣,所以校方才会震怒莫名,打算把我开除学籍以示儆诫,幸好我老爸通过遂宁市教委的关系及时得知这一消息,第二天就驱车数百里赶到学校找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交涉谈判,才把我的学籍保住,而副院长的要求在我看来也很合理——Get out here,Now!

其实我得感谢这位副院长让我提前一年多回到泸州,否则我将继续留在遂宁那座弹丸小城直至大学毕业,然后跟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办公文员或者行政助理,在那些生活节奏相对更快的现代都市终日奔波,过着朝九晚五的刻板生活,拿着一两千块的微薄月薪。你我皆知大学扩招以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连那位我曾尊敬感服得无以复加的学生会主席都只能给某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当秘书——坊间盛传那位老总是个同性恋者,常借“招聘”之名行“选妃”之实——象我这样的作弊高手翘课魔人除了当个小职员恐怕就没有其它出路了。然而那点薪水在副省级城市能做些什么呢?房租五百,伙食五百,水、电、气、闭路、宽带、话费合计两三百,牙膏香皂软抽纸沐浴露洗衣粉除臭剂等日杂用品又是一两百,再加上交际应酬人情往来……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那帮女同学为什么毕业没两年就结婚生子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呀。

我这人既多愁善感,又多疑易怒;既温文儒雅,又口蜜腹剑;既谦卑恭顺,又薄恩寡义,前三种特质源自俺爹俺娘的优良基因,而后三样性格则得“感谢”我继母的“成功”教育。为什么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里的继母都面目丑恶心理阴暗性格残暴行事卑鄙?答案很简单,“艺术源于生活”嘛。我也知道自身性格存在缺陷,所以自懂事起便尽量避免与人相处,就象一只孤独的刺猬藏匿于幽暗的树洞中。正因如此,网络对我而言才显得那么重要,那是最安全的沟通渠道交流途径,刺猬因此而变为乌龟,锋芒不露,人畜无伤;而职场则截然相反,太多的人际关系,太多的利益纠葛,太多的派阀倾轧,犹如遍布道路的荆棘,淤积湖面的蓝藻,弥漫空中的沙尘,令我望而生畏,闻之胆寒。因此我最向往的职业其实是图书馆的管理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即使薪水微薄人脉稀疏又有何妨。

可惜我逛遍了招聘会场翻皱了报纸中缝也没看到哪家图书馆在招管理员,想必这类职位都是主管单位内部安排调剂,所以我只得继续游荡,就象大海里的漂流瓶,微风中的蒲公英。听起来虽然很凄凉,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我还有饭吃有床睡有房住有炮打有游戏玩有电脑用有朋友骚扰有家人牵挂有梦想追逐有心情哀伤。我爹对我的现状颇有微词,认为以撰稿为生不够“稳定”,在他老人家眼里只有公务员和教师才是最适合我的职业,很显然这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前教务处主任并不清楚他的儿子是多么地反感现行的官僚制度和教育模式。冷眼旁观已是我的忍耐极限,更不可能成为体制的一分子,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既不必阿谀奉承取悦上级,也不用委屈求全讨好同僚,不作恶也不挨整,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就象《倩女幽魂》里的燕赤霞,宁愿住在阴森幽暗的兰若寺,也懒得跟庸众俗人打交道,只求心情宁静精神舒缓。

[ 本帖最后由 寒潭秋鱼 于 2007-7-10 18:00 编辑 ]

阿娇大王 发表于 2007-6-20 19:32

星欣我心 发表于 2007-6-20 19:36

这个ID不是小强的么?:awkward:

cubesun 发表于 2007-6-25 11:51

其实我觉得罗老师实在是应该写写一些生活上的心得,也可以让大家看看宅到一定程度的人过得是怎样的日子,我们会以瞻仰的心态仔细品位的:bowknot: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