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所必需的素质,让选择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演出来。
简言之,一个人物必须可信:以适当的比例,足够年轻或年老,强壮或虚弱,世故或天真,学识渊博或目不识丁,慷慨大方或自私自利,聪颖机智或顽固不化。
每一种搭配都必须给故事带来合理的素质组合,
以令观众相信,这个人物能够做到而且很可能会做他所要做的事情......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同情是指可爱。
例如,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或斯宾塞·屈塞或凯瑟琳·赫本所扮演的典型角色:他们登上银幕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会喜欢上他们。
我们愿意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朋友、家人或恋人。他们具有一种天生的可爱性,并能唤起同情。
而移情却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反应。移情是指“像我”。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
当然,人物和观众不可能在各方面都相像;他们也许仅仅共享一种素质。但是人物的某些东西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
在那一认同的瞬间,观众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
观众这种不自觉的心理逻辑大略是这样运转的:“这个人物很像我。
因此,我希望他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一切,因为如果我是他,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会想得到同样的
东西。”
关于这种联系,好莱坞有许多同义语:“一个可以追随的人”、“一个可以为之喝彩的人”。
这一切都是描述了观众和主人公之间所产生的移情联系。
被打动的观众也可能会移情于你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
但至少,你必须让他移情于你的主人公,否者观众/故事纽带便断了。 故事的演绎就像水族馆,你不需要穿过玻璃成为鱼 正常人不是上帝视角看戏?我为什么要入戏
—— 来自 Xiaomi M2003J15SC, Android 10上的 S1Next-鹅版 v2.4.4.1 万圣节、十三日星期五、榆树街的噩梦等恐怖电影是代入杀人鬼还是活到最后的普通人? 本帖最后由 cowgp01 于 2021-4-15 10:08 编辑
都不代入,不过我看见主角超爽就很不爽的 如果你要使劲才能带入角色的话
说明这故事演出不够好
所以一般都是当上帝视角乐子人
-- 傲娇地来自 Stage1未知客户端 不说代入的话立场肯定是站在主角这边的 虽然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正常人,我都是看戏状态(虽然本来就是看戏) 不代入角色,看戏而已 旁观者视角,但会倾向主角方 如果是认真的作品的话,每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会都带入,类似换位思考,从各个角色的角度看。
一般作品中主角的视角更长久,更先入为主,更容易产生情感,也更具有引导性,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态度话,大家一般会带入主角,这是创作者可以引导的结果。那种童话般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分简单、粗暴、爽,站主角或者三观跟着五官走就完事了。但是当每个角色都以自己合理的动机在行动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正义邪恶之分,常见中二一点的就是电车难题,为了拯救重要的人要毁灭世界啦,为了守护世界献祭了别人啊。再深入一点就是一些小人物的个人利益坚守动机和无奈,更容易从各个角度带入,比如战争之类的作品或者群像剧容易出现。 本帖最后由 JustW 于 2021-8-1 19:52 编辑
都不代入。如果真是优秀的作品,应该代入创作者的心灵,想象他怎么用纸牌搭建纸塔,又怎么把纸塔变成一座稳固的建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