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7-9-21 00:22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0:17
那三观是可以被分析的么?

如果不能被分析,那政治课本是怎么来的?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0:26

Dya 发表于 2017-9-21 00:31

杏仁小圆饼 发表于 2017-9-21 00:11
中文的世界观是指worldview,把worldbuilding也翻译成世界观会造成歧义。比如“这本书展现的世界观很陈腐 ...
现状就是这个歧义产生了,你那个问句,其实两个意思都成立,楼主的问题是后一种。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7-9-21 00:35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0:26
既然三观可以被分析,那么三观可以被伪造么?

伪造,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伪造?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0:48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7-9-21 01:02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0:48
人为制造

还是无法理解,能打个比方不

阿卡林的存在感 发表于 2017-9-21 01:13

oyss1225 发表于 2017-9-21 01:34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7-9-21 01:51

oyss1225 发表于 2017-9-21 01:34
你这只是中国高中的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而已,只是哲学的一个派别的说法而已.而我们讨论的作品不限于中国,所 ...

因为作品不限于中国所以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你觉得这哪里说得通?马克思主义可是具备相当的普遍性的。

oyss1225 发表于 2017-9-21 02:05

shigemorisan 发表于 2017-9-21 02:20

duobaoxiang 发表于 2017-9-21 06:28

高中马哲课本害人的。哲学普及读物那么多,不用看那些垃圾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8:01

死神狙击手 发表于 2017-9-21 08:53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8:01
如果能分析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就可以表演出这种状态,比如在《沉默的羔羊》中,出演汉尼拔的霍普金 ...

【心理状态】和【三观】是两码事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9:04

祖罗夫 发表于 2017-9-21 09:18

有什麽好争的呢,这说穿了就是中文和日文的差异了,日文用同一个翻译的时候可以用标注片假名在文字上方的方式来加以区别,汉语就很容易将涵义混淆起来变成多重涵义,具体要根据语境来分析了

感觉自己萌萌哒 发表于 2017-9-21 19:11

不一直都是么

—— 来自 samsung SM-G935W8, Android 7.0上的 S1Next-鹅版 v1.3.1.0-play

cyclotron 发表于 2017-9-21 19:26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08:01
如果能分析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那么就可以表演出这种状态,比如在《沉默的羔羊》中,出演汉尼拔的霍普金 ...
你就别和他废话了,直接上叙述学基本概念或者比尔兹利关于文学作为再现性言语行为的论证不就完了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19:46

cyclotron 发表于 2017-9-21 19:50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19:46
这有点太硬核了

论坛不像qq,你一句一句接费时费力不讨好

kimone 发表于 2017-9-21 20:26

Archlich 发表于 2017-9-21 20:37

cyclotron 发表于 2017-9-22 01:10

本帖最后由 cyclotron 于 2017-9-22 01:24 编辑

Archlich 发表于 2017-9-21 20:37
好问题呀。就此胡扯一点:

无论是Weltanschauung,还是Vipassanā,又或是我们语言中的“观”(《说文解字 ...
随便写写。
事件没有态度,事件以一种基调被表述,表述者对事件有态度。
对于作品来说,如果事件以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方式被组织,则假想作者或者/和实际作者有态度。如果事件没有被如此组织,无法被看待为一种或多种统一意图呈现的结果(不论是直接的还是后设的),假想作者无法存在,所以也不可能有态度。
事件(或者更基本的要素)不可能以一种非组织的方式出现于作品中,所以被组织的事件不可能不呈现出一种(或多种)基调。但是作者可以决定多组织一点还是少组织一点。作者可以去选择一系列情节安排严密的时间和因果序列讲故事,或者选择构造、呈现一个极其开放的世界,观众(或者在更进一步的意义上,是玩家)与作品的互动建构出独有的文本。
纠结于世界的“观”以后,仍然认为观的主体是作品本身,我觉得是不是以线性序列的叙事作品为准了?要么就是此世界非彼世界,这里的世界没有指一种独立于“我”的客观实在,而是指一个不可能非我的,属我的世界。————————————————————
不过如果是指一个属我的世界,观的主体是作品本身的情况也只能是多数电影小说之类的了,开放世界游戏(或者即使不是开放世界,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游戏)的观的主体在这种意义上也无法是作品本身。

冰原狼 发表于 2017-9-22 14:03

就是三个字的排列组合在不同语境下代表的不同意思而已,就像mac既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口红一样
日语wiki说是1980年代动画业界开始这么用的

john_doe 发表于 2017-9-22 14:48

就是以前塞翻省事了呗,到现在群众基本都接受了这种 设定/观 啦
就好像偶尔还纠结下“露出(ろしゅつ)”这词除了塞翻还能怎么处理比较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观】是什么时候成了设定的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