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区搞那么多美少女偶像团的意义在哪里?
那些团差不多都是一个套路她们能够成为偶像
但是,她们对11区的人民,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仅仅是因为11区的人民喜闻乐见,有必要搞那么多吗?
偶像必须以那样的形式存在吗?
这些对于11区的人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money 人民群众喜欢 你算老几系列?这话换成长腿欧巴和小鲜肉还有棒子女团一样适用 任天索尼子 发表于 2017-4-9 22:15
人民群众喜欢 你算老几系列?这话换成长腿欧巴和小鲜肉还有棒子女团一样适用 ...
对,但11区的女团和棒子女团有点区别,感觉11区的女团被赋予某种精神甚至能干涉到11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核心 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从经济上讲至少能刺激一下阿宅的消费。 气流季里 发表于 2017-4-9 22:25
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从经济上讲至少能刺激一下阿宅的消费。
所以也搞不清楚11区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 黑狮子 发表于 2017-4-9 22:29
所以也搞不清楚11区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LZ不想了解,那只要知道“这样搞能让阿宅掏钱”这点就够了 因为十一区的偶像成了产业。 握手商法的威力 你可能并不知晓
你只需要知道能从阿宅口袋里掏钱出来就行了 黑狮子 发表于 2017-4-9 22:24
对,但11区的女团和棒子女团有点区别,感觉11区的女团被赋予某种精神甚至能干涉到11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核心 ...
你太看得起爱抖露了 洗剪吹矮子男团 萝卜腿村姑女团 11区特色 偶像产业啊。。。。简单明了
有产生必定有消费! 其实不关注地下偶像的话,各种音番综艺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偶像团,看都看熟了,并不觉得有很多。而且也不都是一个套路,桃草卖点是live的活力,早安是正统偶像,开闭是土味的邻家亲民路线,bm是少女重金属和神乐队的组合(虽然这个似乎不能归入一般女团)。
另外,也就肥秋的团老是握手握手,虽然48现在确实是独大,但也不好用握手概括所有女团。主要是48系人多,又为了赚钱就不停得招新人,开新的地元团,所以日本女偶像人多,单48和46就不知道占掉多少 各团入各眼
总有一款适合你
看见美少女治愈是本能 11区搞那么多轻小说的意义在哪里?
那些轻小说差不多都是一个套路
它们总有人看
但是,它们对11区的人民,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仅仅是因为11区的人民喜闻乐见,有必要搞那么多吗?
轻小说必须以那样的形式存在吗?
这些对于11区的人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你只是没有去了解过而已,我觉得一般处男都很难抗拒日本这种偶像文化 9-11-2001 发表于 2017-4-10 00:47
一般国家:很厉害出名了→成为偶像
11区:成为偶像→再去变的很厉害很出名
一个是崇拜的对象,一个是职业,不是一回事 这你要问大家为什么喜欢macross 日本好像一直在通缩啊
虽然宅系周边却涨个不停
到处都一片乙烷迹象 基辅琴柯 发表于 2017-4-10 11:50
好像日本的偶像崇拜心理是根深蒂固的吧?他们部放人从幼童时期开始就崇拜起各类虚构英雄,中学时搞起学园闺 ...
好像美国的偶像崇拜心理是根深蒂固的吧?美国人儿童时期开始就崇拜起各类虚构英雄,中学时搞起学园啦啦队婊子和校队橄榄球四分位追逐风潮,所以进入社会后崇拜起各大娱乐圈明星也是顺理成章的咯,……也许这些明星真是借助了美国人的这种狂热的偶像崇拜心里而特意打造的。 似乎只有日本是把偶像当作一种职业来搞的? 你这就好像在问: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小鲜肉一样 簡單來說就是做梦经济……低迷的经济形势、衰退的人口曲线、压抑的社会氛围需要让人寻找逃避的空间,然后所谓的偶像——出卖梦想的职业就这样诞生了
接着因为有这种需求,所以大量涌入以至于过剩…… 11区搞那么多____的意义在哪里?
那些____差不多都是一个套路
它们总有人__
但是,它们对11区的人民,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仅仅是因为11区的人民喜闻乐见,有必要搞那么多吗?
____必须以那样的形式存在吗?
这些对于11区的人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MDZZ 为什么过剩也很好理解啊,你说为什么共享单车过剩这么多呢。 像爸爸来了这种无聊的娱乐节目占据大量的黄金时间也是我无法理解的大量 akb 乃木坂 欅坂 桃草 女民工特色是很不一样的,并不冲突,实际上有名有影响力的也就那么五六个,能多露露脸的不超过十个,不算很多 十一区这套东西最大的问题在于想通过工业化方式量产音乐偶像,导致的结果却是劣币驱逐良币,再也出不了真正的天皇巨星。
最初传统的艺人商业模式是制作人去发现有才华的艺人, 通过资助他们的音乐行为获利。在这个过程中艺人多多少少保有创作上的自由。而吸引粉丝的是艺人本身的个性,人格魅力和才能和对音乐的执着。这里面很多行为可能没有投资人做不了(Linkin Park不被推去唱变形金刚可能没有今天的地位),但这里创造力的源泉仍然是艺人本身(写不出What I‘ve Done再被推也是白瞎),艺人占主导地位。
这过程如果成功了,对投资人来说回报巨大。但这里面风险也巨大,比如你推的音乐人可能并不那么有才,或者过段因为追求什么极端体验或抗不住压力自杀了。躲过了这些还要躲你投的艺人出丑闻(虽然这年头any publicity is good publicity)和IP的权益纠纷。
于是才开始有了日式的团体造星流程,而中国现在也在拷贝这个流程。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十多年前春哥火了起来以后,企鹅孵化器下的浙江华体文化传媒终于在今年初打造了一个中性“男团”“Acrush” (由五个“中性”美少女组成的音乐团体)。
而对比春哥和Acrush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这些年娱乐行业操作流程的变化。如果说十年前春哥的中性风格还是自己的选择(外加超级女生编导的因材施教)的话,Acrush的建立则完全是经济人周小白策划的结果。周在去年下半年遴选了20位中性少女,通过训练与淘汰,最终确定了Acrush的五位成员。而Acrush在线上线下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是由华体文化进行严格规划。包括需要回每一条微信微博留言,不能透露自己的性 取向,以及作为梦幻足球美少女大组合的一部分(另有两个传统日系少女组合放在了这个大组合里)需要学会踢足球来展现她们“阳光健康,积极正能量”的形象(虽然部分成员,包括队长陆柯燃在入团前没有接触过足球,她是学击剑的。顺带一提经济人周小白选足球是因为tg重视足球发展)。
而这些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造星过程中的风险。Acrush的中性取向是潮流分析的结果(而公司还把他们安排在一个“秀老公”的活动中),成员目前为止对不论是音乐制作还是舞台表演方式都甚少有发言权。采取组合而非各人的模式也是为了把品牌价值固定在组合而非各人身上:组合里的各人是随时可以替换的。
相对于十年前,最大的变化在于音乐艺人的“卖点”悄悄的发生了转移。春哥的音乐(或者她所提供的现场体验)仍然需要出类拔萃来吸引观众。现在的Acrush却完全不需要这些,她们的音乐和舞美是由公司根据粉丝的喜好创造的。成员甚至不必要对这一音乐/舞美风格感冒,只需要演义就可以。而缺乏表演者热情的音乐必然趋于平庸。但这对新时代的团体Acrush并不是问题,她们只要能够成为承载粉丝幻想的容器(“一个崇尚自由的群体,不局限在框框里”)即可,然后她们成为这个“容器”的方式就是靠不断地参加线下活动去与粉丝互动,以及在线上“每一条微信、微博留言都要回,必须要表现感恩(粉丝)”。在日本,相应的就是很多牵手会及其它活动。
在新的模式下,偶像商业模式已经由卖艺人的才艺转移到卖艺人的“accessibility(可接触性)”上。艺人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创造音乐,而是不断地去与粉丝接触互动。音乐只是接触的借口而艺人公司的收入也主要靠这些“接触”活动上的收入。某种意义上说Acrush的互动很成功,她们现在有90万微博签名粉丝,和“水果姐”凯蒂·佩里不相上下(后者有100万)。
这种操作方式的确减少了偶像经营上的风险,毕竟“接触互动”可以简单复制,创造真正好的音乐和舞台体验却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但这模式却也严重阻碍了艺人的发展。忙于互动被抽干精力且没有创作自由的艺人很难可以静下来好好发展自己的音乐,而越是不能做出好的音乐就越是需要更多的活动来维持人气,坠入这个下循环陷阱(最后落得日本过气艺人做陪酒榨取剩余价值的下场)。对于经济公司来说,支持像Acrush这样的团体的确不如支持个性明星的代价来得高但收益同样缩水的厉害。
现今偶像团体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演艺界创作力的缺失和经济公司规划上的缺乏想象力和对于风险的过度回避。最终这必然导致演艺界走入一个低谷。或许只有到了这个低谷,真正有才华和追求的艺人才能显山漏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