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夏洛特的评价看华语第一动漫论坛的“动画诗学”[完工]
本帖最后由 a8610853 于 2015-10-18 14:21 编辑屎片 华语第一动漫论坛——你坛——一直流行一种"诗学"的动画评论方法。这种方法以“屎片”为关键词,以“盖棺定论”为主要目的,以一种叫“节奏”的观影效果为手段,对一系列的动画扣上恶评的帽子。 其受害者有王冠、有革命机、有舰娘、有天龙舞等等,最近的一个,也是热度比较大的一个便是夏洛特了。其受到的常见的批评有,节奏混乱,男主傻逼,不治好眼睛是喂屎等等等等。给出这种批评时,S1ER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喂屎”。今天我们就从“喂屎”入手,分析一下在华语第一动漫论坛风靡的“屎片论”
动画诗学
首先,很明显地,这个词是我自造的。那么,进入正题,在你坛盛行的“屎片论”,在评论解读作品时,集中表现出一些规律。1、关注作品内部,认为作品需要自洽,作品需要自己完整解释自己。2、以一个已经验证的或假定已经存在的结果或效果(即观影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喂屎、节奏混乱等)为起点,探讨其是怎么形成的。3、在讨论形成的原因时,经常将其归咎于作者,并有着典型的作者权威崇拜 这种,重点关注文本内部,研究效果形成过程的解读,在文学理论中,我们一般称其为“诗学的”。 针对这种讨论和评论作品的倾向,我觉得“屎片论”有点脏,应该起一个漂亮点的名字,因此我们便称其为“动画诗学”吧。
“喂屎”的两个方面
喂屎,这个词,我们可以解释成,被灌输以令观众厌恶的事物,在以剧情展开论天下的你坛,这里的事物,我们认定是剧情展开,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 被灌输以令观众厌恶的事物,我们应该都能看出,包含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被动”、能动性的问题;第二个,我们与其往小里讲说是剧情,不如说是“角色的选择”,剧情,都是建立在角色的一个个行动上的。而对角色的选择产生厌恶,我们则可以定性为是“角色与观众在重要剧情转折点上的分歧”。如此整理之后,所谓的喂屎,比如说舰娘三话的沉船,夏洛特最终话中男主放弃治疗眼睛等,都可以归纳成以上两点。同时。正如我们上面说到的S1er有着典型的作者权威崇拜,往往在角色与观众产生了分歧时,这种分歧就会被放大成脚本家与观众的分歧,上面两个例子就是典型中的典型。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说到:“诗歌艺术的诀窍在于一种克服我们心中厌恶的技巧,这一技巧无疑与单一‘自我’与其他‘自我’之间的隔阂有关。”正如这句话所描述的,将厌恶感这种效果归结于作者在技巧上的缺乏,是你坛“动画诗学”的典型特征。
诗学模式与解释学模式
不过,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并非在针对你坛“动画诗学”,诗学的解读有着诗学解读的作用,在批评作品时的的确确是有效的。我想说的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你坛目前唯“动画诗学”是瞻的风气必须得到反省。我们需要更为宽阔的批评视野。 解释学模式是在你坛不受欢迎的一种批评模式,比如,记忆中,在很久以前有个用女性主义分析花舞少女的贴。就没什么人问津,而屎片大楼关于节奏和吃屎的回帖却能盖上几百层。 解释学模式和诗学模式,是文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的区别。诗学模式是对已给定意义的形成进行探讨,证明哪些形式导致了这种效果,比如说,怎样的一种结尾更为合适,正是诗学模式的。而解释学模式刚好相反,他们从形式入手,力求获得更新更好,更多的解读(即意义)。 诗学模式的缺点非常明显,其首先就假定了一个唯一的意义(或者说结果),然后从这个意义(结果)去寻找原因,这种模式限制了作品的意义,限制了作品的可能性。 我认为,即使往小了讲,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在动漫中不断寻求快乐的人来说,限制作品可能性,也就是限制作品乐趣的行为,和追求乐趣的初心是相矛盾的。你坛“动画诗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果,便是在不断地批判作品的过程中,消磨掉了自己对动漫的热情,对业界的希望,最终导致脱宅。导致脱宅?这么说来你坛说不定是拯救死宅于水深火热,令其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的话语第一希望论坛,然而脱宅了并不就等于你能找到女朋友。 以上胡话,回归正题。在这里我想要在你坛提倡解释学模式的动画批评。 相对于上面诗学模式的特点,解释学模式的特点,即认为文本是开放的,关注作品外部,以作品外部的额外语境来开拓作品解读的可能性解释学模式本身还分为两种,一种是恢复解释学,一种是怀疑解释学,两者的不同在于“对作者权威的态度上”,前者相信并力图还原作者的原始语境,后者则力图揭示文本可能依赖的、尚未经过验证的假设。如上文提到的女性主义解读花舞少女就是一种典型的怀疑解释学。
解释学解读
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你坛是怎样对“夏洛特最终话中男主放弃治疗眼睛夺回时空穿越能力”进行“动画诗学”批评的。 S1er在观影过程中,就是否治疗眼睛和角色之间产生了分歧,就作品内部而言,角色未能说服S1er,于是观影的S1er产生了厌恶感,并以这种直观自证的厌恶感为出发点,研讨其形成的原因。将其归咎为作者(脚本家)未能花费足够的笔墨在作品内部进行深入的描写。并以制作方关于“麻枝准脚本难以浓缩进13话”的推特等信息为辅助,证明这种厌恶感的“效果”来自叙事结构的混乱。然后大批麻子一番。 这种观点,其软肋很明显,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这种已经验证的效果(也就是厌恶感),是建立在作品自洽、自己完整解释自己的前提上的,是建立在只关注作品内部的前提上的。当我们以解释学模式解读时,从作品外的额外语境来解读男主的这一选择时,很有可能,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解释,这种解释甚至可以说服观众,使观众不产生厌恶感,使“动画诗学”的前提——有且只有一个意义——完全崩溃。光说不练假把戏,这里我们就从恢复解释学的角度解读一下放弃治疗眼睛这一情景。之所以采用恢复解释学而没有采用更为彻底的怀疑解释学方法,是考虑到S1er的作者权威崇拜难以在一时半会儿中纠正过来。所以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方案。 我们在解释夏洛特时,需要额外的语境,在恢复解释学的前提下,这个额外的语境以作者为核心来选择的话,首当其冲的是AB,其次,我还想选择LB(以动画版为准)和麻枝准的最早的作品ONE作为辅助。
失败的循环者——从ONE、AB、LB到夏洛特
在麻枝准的作品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循环者寻求大团圆的世界线时,往往回以失败告终。 在ONE中,玩家诺不在故事早期就下定决心走一条路线,拒绝其他妹子专注一人,而是到处拈花惹草的话,便会被带进永恒的世界并被所有女主角所忘记——也就是BADEND。 在AB中,在死后世界获得了可以重来一次,甚至是无数次(这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循环)的机会,来填补生前的遗憾。然而遗憾的补完和完全消失是画上等号的,即使从生前的遗憾中获得了解脱,选择在死后世界获得永恒,也会被世界本身所吞噬消失。 在LB中,这是最接近大团圆的一个故事,然而即使理树拯救了所有的同伴,仍然解救不了EX里的沙耶。如果选择和沙耶的无限循环,就等同于放弃了现实里的同伴们。 在夏洛特中,男主的哥哥不断地循环,不惜牺牲自己的视力,失去了循环能力,建立起了保护超能力者的设施,看起来很接近完美的结局了,然而还是以失败告终。 东浩纪从游戏现实主义的角度讨论了ONE,认为ONE的永恒世界的设定是对美少女游戏本身的矛盾——“每条路线模拟纯爱”和“剧本分歧,能攻略多个女主角的系统”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回答。意在向故事的单一性回归,否定故事的多重性。 从以上的一些简要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麻枝准的这种回答在夏洛特中也是有效的。选择一定伴随着失去。所有人都能获得幸福的结局,在麻枝准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 夏洛特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主要的循环者不是男主而是哥哥。如果说哥哥是之前所有故事的集合,是他们的象征的话,后于哥哥出生的男主,也就是夏洛特,本作的象征。男主拒绝治好眼睛或者说拒绝循环,而且还是并无多少纠结地,在很短的时间内下了决定。便体现了麻枝准的夏洛特(或者说男主)要超越哥哥,超越之前的作品,进一步拒绝循环,拒绝故事多重性的决心。 没错,治好眼睛的话,说不定,回到过去就能救到熊耳,但是这绝不是通向完美结局的阳光大道,完美的结局并不存在,只有接受失去,只有走好当下的路,才是我们的选择。 这便是麻枝准给我们的答案。 总算施工完了,顶上去 本帖最后由 CatKo 于 2015-10-18 16:01 编辑
第二个,我们与其往小里讲说是剧情,不如说是“角色的选择”,剧情,都是建立在角色的一个个行动上的。而对角色的选择产生厌恶,我们则可以定性为是“角色与观众在重要剧情转折点上的分歧”。如此整理之后,所谓的喂屎,比如说舰娘三话的沉船
舰娘第三话如月沉船好像属于无妄之灾吧……这跟如月的选择有关系吗……
而且夏洛特死妹妹好像也跟妹妹的选择没有关系……纯属无妄之灾……夏洛特也不是仅仅因为男主不治眼睛被喷屎的……
简单说几句吧。
诚然,现代诠释学和当代文学理论取消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但这并不代表,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完全没有责任。
一方面,一部作品在创作完成后就脱离作者而存在,只要论者言之成理,他完全有权力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言论,包括作者本人也没有考虑过的思想。但另一方面,针对作品的分析必须基于艺术文本自身,经过客观的论证说明,而不是顺着自己一时兴起的脑洞牵强附会的胡说八道。
现代诠释学提出读者在诠释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是鼓励人们在理解作品的时候踢开作者或不顾文本自身,只是在揭示诠释过程的内在规律。后来的学者把诠释学理论作为自己胡说八道的理论基础,是对理论一种误用。一部作品也许并不存在唯一的解读,但错误的解读就是错误的解读,荒谬也不会因为人有满嘴胡柴的权力就变为真理。
最后,虽然并不绝对,但艺术作品的创作水平的确有高下之分。屎片就是屎片,哪怕我们能给出一百万种别开生面另辟蹊径的读解,也不会因此变成神作。也许多年后人们对一部作品认识会发生变化,可和不能代表我们不能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
我们应当认识到,夏洛特就是一部屎片——它节奏混乱,内容荒诞,人物塑造苍白无力,连好好的叙说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有做到,任何一个有编剧常识的作者都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应该认为,剧本(麻枝准)要对此承担大部分责任。麻枝准曾写过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CL),但夏洛特明显不再此列。如果AB还有那么一点值得争议的空间的话,那么,夏洛特就是完全的一无是处,你很难为作品找到任何优点。也许另辟蹊径的解读能让部分读者产生点属于影片之外的乐子,可本片的评价不会因此而回升。
最后,能不能不要一口一个“你坛”“你坛”的?好好的说话不行吗? 看了两段都快不认识逗号了,楼主你在长篇大论地讨论动画片之前先学学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何 …… 你坛啥时候第一了,别不要脸偷摸升格啊 求本子求番名字的时候华语第一(答不出来更惨) 其他时候第四 楼主你竖的靶子就仅仅是“为什么男主不治好眼睛” 你觉得这事有必要写那么长吗。。。。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5-10-18 16:24 编辑
我认为,即使往小了讲,作为一个动漫爱好者,在动漫中不断寻求快乐的人来说,限制作品可能性,也就是限制作品乐趣的行为,和追求乐趣的初心是相矛盾的。
从楼主你的说法里,我觉得你是认为解释学比诗学更优越,因为解释学没有限制作品的可能性,可以发掘出作品更多的乐趣。但我有这功夫去用解释学发掘作品乐趣,为什么不直接再找部更好看的片,忘了这屎片呢?这样做不是更高效?
而且当然的,总有一种解释作品的方法能够让这片看起来不那么屎,甚至发掘出一些貌似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当一部商业动画片需要观众如此去脑补时,难道本身不就说明了这部片子的失败吗?以你诠释夏洛特为例,你给出的答案是“完美的结局并不存在,只有接受失去,只有走好当下的路,才是我们的选择。”也许麻子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夏洛特故事本身有恰当地传递出这一点吗?显然没有。
一部叙事糟糕的片子能够因为发掘出某个看似有意义的思想而让人不觉得烂吗?不能。因为作为观众,我想要的是从故事本身中感受到这份思想,这份意义,否则“故事”本身又有什么存在必要呢?我直接去看名人名言心灵鸡汤多好?或者以后每次放动画,就直接用黑底白字写上中心思想幻灯片一样播放20分钟,那岂不是更便捷?好的故事让我在意识到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张力和激情裹挟而下,或激动或悲伤,让我完全沉浸在片中人物对于自身和世界意义的诠释之中。而这种体验是先于一切理性分析和解读的。理智的分析无论多么清醒,都不可能滋养人们的灵魂。
我还是同意麦基的观点,故事最需要给予观众的乐趣,就是思想的情感体验。你先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资格让别人继续深挖解读下去,否则就是一大坨不可回收垃圾而已:亚里士多德是以这种方式来论及故事与意义这一问题的:当我们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尸时,我们是一种什么反应,但在荷马史诗中读到死亡或者在戏剧中看到死亡时,我们为什么是另外一种反应?因为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是分头而来的。思维和激情是在我们人性的不同领域中运动的,二者很少协调一致,常常互相抵触。
在生活中,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具死尸,你马上会感到一股**的冲击:“我的上帝,他死了!”也许你会在恐惧中驾车离开。在以后冷静的时刻,你也许会反思这个陌生人死亡的意义,反思你自己必死的命运,反思在死亡阴影之下的生命。这种冥想也许会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所以当你下次面对死亡时,你将会有一种全新的、或许更富同情心的反应。或者反其道而行,你也许会在你年轻的时候深刻但不明智地思考爱情,抱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看法,这一看法使你在一种刻骨铭心而又万分痛苦的恋情之中受挫。这也许会使你的心肠变硬,造就出一个愤世嫉俗者,在以后的岁月里你会发现仍然被年轻人视为甜美的东西是那样地苦涩。
你的智力活动为你的情感体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种情感体验会驱使你探求新的认识,并继而将新的际遇引发的心灵反应重新混合起来。这两个领域互相影响,不过首先是一个,然后才是另一个。事实上,在生活中,思想和情感融合的瞬间极为罕见,当它们发生时,你以为你正在感受一种宗教体验。但是,尽管生活将意义与情感分得很清,但艺术却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故事是一种设备,通过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这种领悟,这种现象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审美情感。
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人类心灵对以下各个方面的最原始的、先于语言的需求:通过美与和谐来解决压抑和冲突,通过使用创造力来复活被日常事务搞得死气沉沉的生活,通过我们对真理的本能感知来寻求与现实的关联。就像音乐和舞蹈、绘画和雕塑、诗和乐曲一样,故事是审美情感的最初的、最后的和永恒的体验——思想和感情的相遇。
当一个想法外面包裹着情感负荷时,它会变得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难忘。你也许会忘记你在街上看到死尸的日子,但是哈姆莱特的死却会萦绕你终身。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生活本身使你陷入迷惑和混乱,但是审美情感能将你所知道的和你所感觉的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你的认识得到升华,并肯定你在现实中的位置。简言之,一个讲得好的故事能够向你提供你在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那一样东西: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体验变得有意义需通过事后的反思;在艺术中,体验在其发生的那一瞬间马上就会有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故事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它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诉诸理性的论文来表达思想。但这并不是说故事是反理性的。我们祈望作家们都具有意味深长、饱含见识的思想。更确切地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是直接通过感觉和知觉、直觉和情感来表达思想。它不需要仲裁者和评论者来将这一交流理性化,用解释和抽象来取代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和知觉。学者的敏锐固然可以强化趣味和判断,但我们决不可以将批评误认为艺术。理智的分析无论多么清醒,都不可能滋养人们的灵魂。
一个讲得好的故事既不是对一个论点的精密推理的表达,也不是对强烈但不成熟的情感的发泄。它的胜利表现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联姻上。因为一部既非情感的亦非理智的作品不可能唤起我们的同情、移情、预感、鉴别等更微妙的官能,即我们对真理的与生俱来的敏感性。
qratosone 发表于 2015-10-18 15:53
归根结底,动画不是中学语文,你让观众像是做阅读题一样发掘作品的思想,本身就是失败 ...
为什么不能?一部优秀的作品足以让观众不断的去回味和挖掘,可惜夏洛特一类的没这价值,不如说麻枝准那套万年不变的功夫你要我挖掘什么?又tm是人性光辉? thez 发表于 2015-10-18 15:50
从楼主你的说法里,我觉得你是认为解释学比诗学更优越,因为解释学没有限制作品的可能性,可以发掘出作品 ...
流石正经侠
“完美的结局并不存在,只有接受失去,只有走好当下的路,才是我们的选择。”无论作者是否想表现这个主题,他都没能成功。事实上,夏洛特这片是如此混乱,几乎什么“主题”都没能表现出来…… 我点进来之前以为回复会是一片“谢发片”,没想到居然还真能讨论起来... CatKo 发表于 2015-10-18 14:54
舰娘第三话如月沉船好像属于无妄之灾吧……这跟如月的选择有关系吗……
...
“如月所遭受的无妄之灾的确出乎了我们每一个观众出于理性判断的意料,但如果正视之并将其严肃对待就不难发现这种对观众理性的嘲弄恰恰反映了本来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本以为就要掌握自然界所有奥秘成为其主宰,从而第一次取得在宇宙中完整的主体地位的人类,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在一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共产主义试验的悲剧和冷战中,征服自然的理性的矛头居然朝向了自身,又一次被放置在一个完全无法预料和掌控自己命运的不确定之中。那么如月之死这一事件恰恰再现了现代性兴起以来到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到顶峰理性主体的对自身的彻底怀疑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同时如月这样荒诞不经的消失,在动画之后欢快的剧情中也成为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时时拷问活着的舰娘和观众们,战争中个体的漂泊的命运是否真的是那么无足轻重” 夏洛特的评价暂且不论,对于革命机的评价我倒是觉得真应该翻案,这片子在叙事节奏和信息量方面很有颇有亮点,被归在屎片之列真是可惜 CatKo 发表于 2015-10-18 14:54
舰娘第三话如月沉船好像属于无妄之灾吧……这跟如月的选择有关系吗……
而且夏洛特死妹妹好像也跟妹妹的选 ...
不是如月的选择而是和提督的选择。和提督的分歧上升到了和脚本家的分歧。 thez 发表于 2015-10-18 15:50
从楼主你的说法里,我觉得你是认为解释学比诗学更优越,因为解释学没有限制作品的可能性,可以发掘出作品 ...
先谢正经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不再找部更好看的片,片子的数量有限,对作品的再消费在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个问题:首先阅读或者说观影本身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是读者视界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任何我们认为是直观的乐趣,实际上并不是作品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所解读出来的。这种解读受读者本身阅历与人生经验的影响,一部青春片,10岁的少年可能感受不到任何直观的快乐,而30岁以上的中年人可能就因“直观和理性”的碰撞而痛哭流涕。故事要带给人们乐趣,并不能在作品本身内部完成,它受到读者本身解读方式的制约,这反过来就可以说,诺我们有意识的训练和改变我们的解读习惯,那么一种能够直观解读到我所说的夏洛特主题的观众也是可以存在的。这就正如我们被宅文化训练出来了一身对符号解读的本领一般。在解读时要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 宝马牌公交车 发表于 2015-10-18 16:53
“所以当你受不了主流作品的时候,不是主流作品太烂,而是你脱离了主流受众的审美” ...
正解 觉得你前面说的很有道理,然而选择于夏洛特上展开具体分析大约是在挑逗漫区群众。 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承认这就是一部大烂片。你解读得再多,烂片依然是烂片 北欧王座 发表于 2015-10-18 16:58
觉得你前面说的很有道理,然而选择于夏洛特上展开具体分析大约是在挑逗漫区群众。 ...
我承认我的确在最后一段偷懒了。 引用第19楼xdescat01于2015-10-18 16:31发表的:
前几天有个帖子说白箱是不是一锅馊掉的心灵鸡汤,由于我不是什么创作者,不太能理解作者对创作的热情和使命......
同意~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本帖最后由 thez 于 2015-10-18 17:52 编辑
a8610853 发表于 2015-10-18 16:48
先谢正经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不再找部更好看的片,片子的数量有限,对作品的再消费 ...
1、好的片子看3遍4遍都不会厌倦,我电脑里堆着一堆想重看的老片,却因为现在追新番没时间看。而且现在的新番就我喜好一年能看的起码能有6、7部,足够了。况且除了动画之外还有海量的电影和小说和漫画存在,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揪着烂片不放。而且再消费为什么就必须是如此这般的解释学解读?为什么就不能是再一次全身心体验作品带来的感性的,直观的情感体验?我一部《白箱》看了3遍了还是各种感动,每次看都有新的感触,怎么就不是再消费呢?
2、任何事物的解读都受读者本身阅历与人生经验的影响。按你的思维发散一下,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训练洗脑,认为种族歧视是有存在意义的,法西斯是有价值的,吃屎是好的,GFW是利国利民的(有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不是吗?)这种模糊一切事物好坏高低的思维方式有意义么?
如果是回到艺术作品的评论方面,5L的择日传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还是那句话,解读可以,但解读需要有底线,需要有出处,而不是自己天马行空随便脑补。而且不论再怎么解读,烂片依然是烂片,不会变成佳作,除了手淫一般的自high,其感动和乐趣是远远比不上全身心投入欣赏一部佳作。
_(:3」∠)_我还是不扯淡了,赶紧写稿子去,还欠着一堆稿债…… 这里,我把麻枝准的新作《夏洛特》当作练习题,下周请用‘半肯定论’对麻枝氏的作品加以分析。(这时一个年轻的学生提问说:”先生,不准用全盘否定论吗?‘)不,’全盘否定论‘的分析至少暂时先停停再说。因为不管怎么样,麻枝氏是有名的新动画剧本,所以仍限于用’半肯定论‘的方法分析…… 楼主用工具来分析作品的做法比坛里一片的情感发泄,至少还算另一种声音。但解剖半天就出来这点东西,真是令人扫兴。另外我感觉麻子写夏洛特的时候思维不会比你写这帖子所动用的思维更复杂。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本身就对作品有所解读,所谓的屎只不过是观众的解读与作者的描写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让观众通过了解作品外的某种元素之后才能理解这部作品的看点,那为什么不把这个元素融合进作品里面?让观众能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意,难道不是创作者应尽的责任?
Qwertyuii 发表于 2015-10-18 17:50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本身就对作品有所解读,所谓的屎只不过是观众的解读与作者的描写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
楼主在21L也回答了,“夏洛特之所以不好看,是因为你没有换种姿势去吃诗。”
但夏洛特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你换个姿势,吃出的还是一样的滋味。
我认为这是因为楼主在主楼提出的夏洛特的核心价值观,并不能扭转它表现形式上的失败,用诗做出来的糖豆是吃不出甜味的。 thez 发表于 2015-10-18 17:43
1、好的片子看3遍4遍都不会厌倦,我电脑里堆着一堆想重看的老片,却因为现在追新番没时间看。而且现在的新 ...
你快去写,我就顺便回两句
1、你似乎有误解,诗学模式本身就固定一个解,而每当你有新感受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解释学模式了。
2、最后一段我的确写的不够翔实,这个先放一边,任何文本的解读都受读者本身阅历与人生经验的影响,这不是我的思维,是伽达默尔的思维。你要给这个扣反动的帽子,我就不同意了,解释学关注的是解释的过程,而不是关注的解释的政治正确性,你用种族歧视,用法西斯来批评它,就像说菜刀能杀人所以菜刀是坏东西一样。
总结起来就是,菜刀用来干嘛,不管菜刀的事儿,烂片是一种解读,不是一种作品本身的属性。 云梦泽岸 发表于 2015-10-18 17:48
楼主用工具来分析作品的做法比坛里一片的情感发泄,至少还算另一种声音。但解剖半天就出来这点东西,真是令 ...
最后一段我的确有所偷懒。 为什么对男主不治好眼睛有这么大的怨念? a8610853 发表于 2015-10-18 18:08
最后一段我的确有所偷懒。
你这总结挺可笑的,一部作品荒诞不经,或许是因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如果对所有的胡说八道都按照经典名著的思路去找亮点,那就不需要文学分析了。任何烂作洗地只需要三字经就好了“,你不懂”,再饶上三个字:“要有爱!” 云梦泽岸 发表于 2015-10-18 18:15
你这总结挺可笑的,一部作品荒诞不经,或许是因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如果对所有的胡说八道都按照经典名 ...
本来是要结合后现代社会,先谈美少女游戏的矛盾和故事的多重性和单一性的矛盾,再谈麻枝准在ONE中的系统结构,再结合LB和AB的游戏现实主义谈的,说实话我本来就没打算洗地,只是想提出新解读模式,所以并没有一五一十的写清楚,而没有写清楚导致了整个贴往给夏洛特洗地的方向走去了,我也认了。不管我的初衷是啥,既然已经被理解成洗地失败了,那就是洗地失败咯。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