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奇诺之旅的也没关系,从引用段后面开始看也行。
死大在中秋节把压在硬盘里一年的《奇诺之旅》的动画看完了,非常好看,只用了两天就把TVA、OVA、movie全看完了。
尤其是前半段,好评!每集结尾的问题让人感觉就是电波突然对上了的感觉,虽然没有答案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我还一度认为就是糊弄观众小清新的一种手法,但是这种手法为什么能让我浑身一震呢?于是有了下面的思考。
我又在S1搜索了奇诺之旅,其中有下面这些书页标题:
世界并不美丽。但也因此美丽无比。 ─The world is not beautiful. Therefore, it is.─
什么是正确的?谁又正确呢? ─What is right?─
早就知道吗?难道不知道吗?早就知道吗? ─Where is the terminal?─
“不知此为何处,前往梦想之地 抵达梦想之地,不知此为何处” ─Wherever I go, there I am.─
因为觉得美丽而美丽 ─Have I Ever Seen the Beautiful World?─
发誓不敢再发誓, 能发誓不再发誓。 能发誓不敢再发誓。 ─I don’t trust me.─
上面几句话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判断和自我否定,但是都引人思考这些未知的问题。
扯远了,回到结局设计的问题上,我们口中的经典作品是不是也有未知元素在结局里面呢?突然发现还真不少,首数EVA、秒五这两个典型,明日香的那句“恶心”,秒五主角的一笑,都是开放式的问题,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正所谓的未知元素。再看看我们心目中的那些佳作(包括acgn),是不是结局也是含有未知元素,我不敢肯定,但很可能有。
为了便于理解,我拿一篇小学生的课文来做例子,很多人绝对有即视感,
《爬山都峰》: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是不是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味?有些人可能想到人的潜力巨大,有点正能量,略鸡汤,或者觉得小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或者之后发生的事等等想法,作者的戛然而止,不下结论,留下未知,效果很不错。但是!!实际上课文原文并没有这样就完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烂尾了,爸爸的一句结论把我们的想法给推翻了,自己轻易下了结论。
如果后面再加上”我们在天都峰顶吃了午饭,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哎哟,这就是烂尾烂到家了,小学生作文之风尽显无遗。
生活中充满了未知,不能轻易下结论。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小学课文,初中作文,高中阅读老是犯这种错,初中议论文举几个伟人就来一句努力不放弃能带来成功,高中阅读理解去猜那些玩弄文字的大文学家的心思就算了,最可怕的竟然还有正确答案这种东西。
无论动画还是其他影视作品、漫画,轻而易举就来结论,得到happy end或者bad end基本都是烂尾,而烂尾的基本也是轻易下结论的。
好的结局的特点就是结论让观众去判断:主角的一生值不值?他做得对不对?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等。为了探求这些未知元素产生了一种生物叫做“考据党”。
让“未知”散发出它的魅力是好的结局的必备条件。
回到奇诺之旅,我从正片和上面引用的一段书页标题里面感受到了对未知的敬畏,这是为什么能让我一震的原因。但是这只是我的结论,不是你的。
很多导演编剧都不傻,但是为什么往往简单粗暴happy end能大卖呢?因为世上有代入感这东西,而且恐怕是一种更深一层的潜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