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者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1-12-24
|
这话慎也拿的书和改编的电影正好看过,趁着没忘记剧情写个观后感。相比较,我觉得电影更值得一看。
黑暗之心是康拉德的一部小说,完成于1899年,以第三人称自述的形式,讲述了在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名为马洛的船员为了营救一个贸易站经理库尔兹的而深入刚果金未开荒的荒蛮之地的故事。一路上马洛听说了各种关于库尔兹的传闻,他工作能力极强,收获了大量的象牙(也就是号称文明使者们的真正目的)不仅如此他有着独特的魅力,口若悬河,每一句话都富有感染力,如同神一般。这些马洛听来的传言,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他想要见到这位圣人。跋山涉水,历经艰险后,马洛见到了库尔兹本人,这个时候的库尔兹已经奄奄一息。尽管如此,他说话依旧掷地有声,简直不像从他这具身体里发出来的。此刻的库尔兹已经划地为王,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当地土著视他为神明,他也把自己当做神明,霸道、残酷,甚至以活人的头颅作装饰。几近周折后,马洛带走了濒死的库尔兹,而库尔兹死在了回航的船上,留下了“the horror,the horror”的遗言,然后结束了一生。
而后1979年,弗朗西斯科波拉,也就是教父的导演,改编了该小说,将其拍成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其中库尔兹的扮演者是马龙白兰度。背景设置在了越战,主人公维尔特被授命暗杀在缅甸划地为王的上校库尔兹,立下赫赫战功的伟大人物,主人公在船上阅读着上校的材料,越看越对上校敬佩三分。电影和小说的大体结构是相似的。2001年,911事件之后,这部电影被重新搬上荧幕,之前被删减的片段全部加了上去,总长近200分钟,非常长的一部电影,大家现在能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源基本上是这个加长的版本。离小说发表,恰好间隔一个世纪。电影在丰富了主人公所在的船上的船员们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主要角色:为了冲浪而进攻他国的中校,战败的法国人,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已然疯魔的美国大兵等等。
电影忽略或者说是弱化了小说中关于人种的观点,更加突出了战争中士兵们的形象。我个人认为,虽然小说的主题是在讽刺白人的“文明”,但在时代背景和长期的思想认知下,康拉德笔下的黑人依旧是“野蛮的野兽”的待遇,康拉德对于女性的歧视(虽然篇幅很少)以及英国文学的迂回式描写,让现代人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尽管电影凭借其近400处的穿帮镜头,成为前无古人,后恐怕也无来者的穿帮王,现代启示录对于小说各种改编和加料斗称得上点睛之笔,升华和明确了主题。我个人喜欢电影版本的,但是电影中恐怕有很多令人相当不适的镜头,补片的话也做好心理准备。
哪怕相隔了一个世纪,小说和电影的主题都是关于“文明”的思考。我想了很久,要说什么能和PP联系到一起,那也就只有文明了。
文明是相对的,不断进化的,比如说一个世纪以前的文明,在我们的眼中可能会是落后的东西,文明被不断地摸索、修改。人们尽其所能的让文明向完美靠拢,而文明的规则究竟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就像号称完美的西比拉系统一样,它是不是文明的终端呢,答案显而易见的。
文明是一种虚构的概念,一种道德上的约束力。黑暗之心和现代启示录都表达着性本恶的观点。在荒蛮地带,远离文明的世界,自身的欲望超过了文明的约束力,临界点被打破,道德上关于善恶的区分不复存在,人遵从与自己“野蛮”和“欲望”的本性,于是堕落进了黑暗的深渊,小说和电影的最后库尔兹的临终遗言都是“the horror, the horror”,一个曾经的伟人以恐惧,恐惧来给人生画上句号,他惧怕着黑暗,却自己走向了黑暗。
黑暗之心是对社会进步论的一种否定,争论着自然与文明,人性和现代性。好比PP系统以强硬的手段实施着它的文明,压制人的天性,在这个看起来即将到临界点的世界中,自然与文明的斗争,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
但,无论发生什么,文明与现代的进程都永不停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