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33|回复: 4

[新闻] 著名漫画家,《讽刺与幽默》前主编英韬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3/29/768602.shtml

作者 徐佳和   

著名漫画家,2012年于3月25日在北京逝世,87岁

英韬  1925.6-2012.3.25   生于天津

  被称为中国最恪守漫画本质的艺术家之一的英韬,因患膀胱癌,于3月25日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据悉,英韬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今天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讽刺与幽默》现任主编、中国漫画艺委会主任徐鹏飞称,老人一生低调,从未做过宣传搞过展览,直到去年底,他曾经任职过主编的《讽刺与幽默》杂志才给他出了一本漫画书《笔走60年》。英韬70岁才退休,直到临终前还一直在坚持画漫画。

  徐鹏飞说,“英韬先生的逝世是《讽刺与幽默》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漫画界的巨大损失。”有人评价说,英韬是有胆有识有魄力的漫画大家,凭借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政治素养,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认认真真地作画,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时代的漫画品牌。其作品都给广大读者留下久远的记忆。几十年来,人品画品双馨的英韬始终站在新闻战线的最前沿,是漫画人的楷模。

  英韬原名杨筠生,辅仁大学肄业。1947年赴晋察冀解放区。次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读研究生。1949年在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美工队工作。同年8月调铁道部《人民铁道报》工作。1953年3月调《人民日报》工作。“四人帮”倒台后,曾任全国美术工作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1978年调回《人民日报》任文艺部副主任。1979至1996年任《讽刺与幽默》主编。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具有战斗性的漫画立即把锋芒指向“四人帮”。上海等许多城市的街头,贴满了揭批“四人帮”的漫画,其数量之多、声势之大真个是铺天盖地,显示了群众的愤怒和威力。

  此后的1979年1月20日,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正式创刊。甫一问世,这份讽刺辛辣风趣的小报即在广大群众生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囿于10年政治思想生活的沉闷,通过这份批评性的刊物得到了感情上的宣泄和满足。许多邮局报亭,几小时之内就把增刊售完。

  当时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人民日报》如不发表漫画,各地方报纸也就没有漫画;北京没有,外地就没有。报纸上没有漫画,展览会、出版物中就不会有漫画。但自从《讽刺与幽默》出版以后,局面发生了变化,各地报纸刊物争相发表漫画稿件,许多漫画小报相继出现,各地纷纷成立了漫画学会一类学术组织。

  《讽刺与幽默》创刊的第一年,增刊每周出一期。从1980年1月份起改为每半月一期。1985年正式成立了由丁聪、方成、韦启美、王复羊、华君武、江有生、江帆、毕克官、苗地、英韬等10人组成的编委会。

  作为《讽刺与幽默》的主编,英韬的漫画,多为针砭时弊而作,讽刺性极强,尖锐而不失幽默,深刻却又明了;他不只是漫画画得好,他的经营能力也不同一般,在他任职期间,《讽刺与幽默》影响空前,最高峰发行量达到130万份,年年还向报社上缴收益。

  他的漫画《吃文化》(1993)讽刺饭馆侵占挤压书店的生存空间,商业取代文化发展的局面;《健康废人》(1986),描述了那些“有眼不睁,有耳不听,有口无语的人”;《当代艺术》(1987)批判各行各界的人,抛弃理想、不顾道德和法纪,追求名利;他的《万能之源》(1980),则是日本《读卖新闻》第一届国际漫画大赛入选作品;他还饶有兴致地根据十二生肖的特质创作了《属相之一》和《属相之二》(1992),批判当时的各种社会现象和世态炎凉。

  “他的漫画比讽刺诗更加形象地运用爱憎分明的思辨力戳穿、痛击贪赃枉法、欺世盗名。英韬作品,入木三分地批评落后,鞭挞愚昧,扶正祛邪,群众读后畅意舒眉。”对他的作品,外界有着这样的说法。

  曾有记者采访英韬,英韬也借这一机会,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不管什么时代,漫画的主流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针砭社会时弊,弘扬社会良好风尚。英韬认为,从漫画本质来讲,漫画更应该是一种形象化、趣味化了的评论。画中有话,它总是隐喻巧妙地评论着是非对错,挖掘着事物本身或人们内心的矛盾,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漫画的精要所在,也是更需要继承并能取得长远发展的漫画风格。

  在英韬看来,漫画是一种讲求社会责任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这要求漫画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事实上,漫画作者更应关注社会现实,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多反映社会的矛盾,多批判丑恶现象,而不只是轻松调侃的幽默。

  即便在退休后,英韬仍笔耕不辍,2001年10月5日第二版的《讽刺与幽默》上他写了名为《漫画应该树立创新意识》的文章,就“漫画老化”发表看法,并尖锐犀利地指出当下中国漫画创作的弊病。

  他写道,“题材追求时尚,未必能使漫画‘新化’,人人都去画互联网,只要画面上有个电脑,漫画创作就算新了?不一定吧!老题材可以新画,老题材可以画新,反之,新题材也可以画老。所以,漫画创作中的问题不在于题材的新老,说到底,仍然是思想深刻不深刻,形式新颖不新颖的问题。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谈后毫无所得;表现手法是一套,似曾相识,司空见惯,全是陈身冷饭,毫无新鲜感,这样的漫画怎能不让人腻味呢!”

  他还说,当一名好的漫画家是很难的,偏偏有些人把当漫画家看得过分容易,不肯深入学习研究。画不出好作品原因很多,缺乏透彻剖析事物的能力,缺乏独到见解,是挖掘主题不深的主要原因,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是作品老是老一套的真正障碍。不在这些方面下苦功,不突破这两条,再怎么画得多,再怎么炒作得热闹,其完全是泡沫。

  退休后的英韬说,自己感到有点遗憾,因为眼睛的缘故,他不能使用电脑。“我知道互联网是个好东西,不能上网真是我的一大败事。”他还说,人老了,思维不应该僵化,人的思想如果不“与时俱进”,那就要落伍于时代。而英韬的一生,就是理性又具创造性地观察时代,纪录时代,刻画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报纸很难看到有意思的讽刺漫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3-2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隐形术的隐形书于2012-03-29 12:22发表的  :
现在报纸很难看到有意思的讽刺漫画了……
1985年正式成立了由丁聪、方成、韦启美、王复羊、华君武、江有生、江帆、毕克官、苗地、英韬等10人组成的编委会。

关键是这帮人都不再了,现在的报纸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千古
小时候看了很多年,这个给我的幽默感打下基础
讽刺漫画的衰退和相声差不多,不创新欠挖掘固然有,但时风不让讽刺还要怎么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9-12 05:56 , Processed in 0.03567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