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1

[新闻] 无招胜有招,脑补的境界是对着空气都能撸,某虚仍需努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mydrivers.com/1/192/192266.htm
豆瓣“神片”事件
2011-04-28 21:46:50 Loading 编辑:永辉 [复制链接] [我要爆料]

一年前的一晚,值夜班的北京电影记者田野闲得无聊,做了一个试验:他瞎编了一个电影名字——《即使变成甲壳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用同事的英文名炮制了一份演职员表,“盗用”前苏联电影导演帕拉杰诺夫《石榴的颜色》的插画设计了一份海报,随手胡诌一段剧情,添 加到豆瓣网电影片库里去了。一年后的一天,田野无意间打开了相关链接,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一年里,有近2500人想看它,有207人表示已经看过了,还有不少人写下了影评。

记者在剧情简介中看到,这个随手拈来的简介,充满了想象力:卡夫卡想去城里找小姐,不想却被加缪拦住去路。两人相约同行,但要先去找杜尚借点散碎银两,但杜尚在两周前被球形闪电击中,变成了量子状态。于是,卡夫卡、加缪和杜尚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云谲波诡的故事……

紧接着,更云谲波诡的事发生了,网友们纷纷在“影评”中分析起了该片的剪辑技巧、哲学含义、导演风格和演员技巧。

在网友们的影片回顾中,有不少更富有想象力的情节:“细节1:1分05秒处,仔细看能看到窗户上还有一行小字,有可能写的是‘to Orson’。”“细节2:上一秒钟身后有个花瓶,下一秒钟一回头花瓶不见了,再转身竟然变成了一具尸体。”

而对于导演和编剧,网友们也有话要说:“像俄国的索科洛夫一样,导演Swalt·Snow同样喜欢采用无法辨别的背景音充斥观者的听觉,观众从这些声音里,能够得到暗示,在画面之外发生着某些社会活动,意味深长。”“这部电影严格算仍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后现代主义影片。我的感觉就是(盖·瑞奇+大卫· 芬奇+昆丁·塔伦蒂诺)除以5。”

影评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是文艺界、哲学界等“各界巨匠”:特吕弗、塔可夫斯基、史宾诺莎、萨特等。“在这里写影评的都是牛人。”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有机会一定要看一下这部“高深莫测”的片子。

写影评的网友说“纯粹恶搞”

“不知道是假的,就是觉得好玩。”豆瓣向来被看做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记者跟一些写过影评的网友飞信聊天,不少网友说是“纯粹恶搞”。尽管豆瓣已将此条目删除,但网友还是对此津津乐道。

比如第一个写影评的,纯粹是因为“这部片子里包含了加缪、卡夫卡、杜尚等那么多符合文艺小清新们的元素,却居然没人看过,那我就来胡诌个影评吧”。而第二个写的,则“就是看着前面的影评都写得玄乎其玄,所以咱就想来个更玄的,干脆谁也看不懂。”当然也有信以为真的,有网友就在遍寻DVD碟不着后,发帖询问究竟在哪里有卖。(扬子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龙空众调戏起点事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9-15 19:55 , Processed in 0.026059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