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Thelonious

ACG论文集——EVE V(8.30更新涂鸦三张:-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_- 比较反感喜欢用文字讨论大问题的做法,从中我们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只能YY
游戏是靠着试听感受吸引人的,我认为深入讨论游戏应该跟电影一样,把文字统统扔到脑后,先研究看看人家试听效应是如何做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ami 于 2007-8-25 10:54 发表
我不知道LS对佛学是如何理解的。就我的理解来看,佛学的核心确实是空,但并非仅仅从主体上看待空这个概念本身,而是强调从缘起到产生业,再从如何消除业而到达空的一个过程。说他\"完全是体现主体性\"未免有些把它看得太空洞了 ...

佛经上说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善恶正邪人生皆由因缘而生,依因缘而转,没有实体所以谓之空。

所谓一切皆空,即是说一切因缘皆有。体悟一切皆空,也就是体悟因果善恶,即空既有,二谛圆融。

[ 本帖最后由 星空寂 于 2007-8-26 14: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空寂 于 2007-8-26 10:50 发表

佛经上说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善恶正邪人生皆由因缘而生,依因缘而转,没有实体所以谓之空。

所谓一切皆空,即是说一切因缘皆有。体悟一切皆空,也就是体悟因果善恶,即空既有,二谛圆融。 ...

对,就是所谓缘起缘灭,都在人的一念之间,从主体角度,可以说一切皆空,也可以说一切皆不空,从龙树中观开始都是从双是双非的方式来论证的,说佛学仅仅是“一切皆空”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所以我也说了,光靠否定是达不到高境界的

[ 本帖最后由 Thelonious 于 2007-8-26 19: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ami 于 2007-8-25 10:58 发表

中国的唯心哲学到老庄之后就没有什么可发展的了,陆/王/朱/程都是拾人牙慧,几乎没出现什么新鲜的言论,仅仅是在形式上给予划分而已。倒是为马克思的扣帽子主义提供了一些活生生的素材


追加一点;马克思的一元论仅仅是为 ...

“中国的唯心哲学”,这个说法我不能赞成,不过要讨论起来离题太远了。我不知道LS看了多少陆/王/朱/程的原著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仅仅是道听途说那么可能还是中了五四的余毒了;如果LS确实看了很多的话,请给出一些例证吧,除了王阳明的传习录的那个被马哲教材引用烂了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要呆在学校,估计上来没有宽带的,上网比较麻烦,我会抽空上网吧的,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质疑无法及时回复还请各位见谅

[ 本帖最后由 Thelonious 于 2007-8-26 19: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出炉了!祝贺祝贺~~

出差中,mark下先然后慢慢看

论文集orz……加油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x-ophelia 于 2007-8-29 23:24 发表
啊,出炉了!祝贺祝贺~~

出差中,mark下先然后慢慢看

论文集orz……加油呀

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写几篇,预定下一个题目是ARIA或者推理之绊或者persona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helonious 于 2007-8-31 09:00 发表

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写几篇,预定下一个题目是ARIA或者推理之绊或者persona系列。。。。。。


从兴趣、业余到职业、专业,可以是幸运也可以是不幸,祝thelo君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3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慢慢看,极好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我未写入正文的Z部分的时间的讨论,在此把辩无胜和暗之使徒两位的高见转贴如下:
辨无胜:



“至于我么,我觉得“认识”过去的那种“认识”自然是不能认识现在,但是我不能否认有一种可以认识现在的“认识”。既然人已经可以区分过去现在未来,那么就可以有分别对应这三者的不同的“认识”方式。而且你既然已经能够区分过去和现在,那么现在在这种意义上就已经被认识了。不然根本无从区分。就好比在一团漆黑中,人是不可能分辨出不同的颜色的。”





――――――――――――――――――――――――――――――――――――――----------------------------------------------------------------------------------------------------






暗之使徒:


宏观地看,整个时间是连续的,这个连续性表现在时间段对应事物变化上;微观地看,时间轴在每个时刻上都有坐标,基础主义的一种观点,即时间存在最小的、无法再分的单位[1],两个相邻时刻即可以构成一个时间段,称为“基础时段”,无数个基础时段构成时间的整轴。



原文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一种悲观的经验批判主义,它又潜在地把物意二分,陷入了相对主义(如马赫)。我们可以追问:认识是什么?它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点(时刻)?如果他是一个过程,就不会是一个时刻,反之亦然。纵然光是有速度的,但同样的量化标准,人的认识是否是这么快呢?以逻辑主义的观点,认识被动地影响于事物[2],无论认识是不是过程,他都产生在事物变化之后,从这个角度上说,光不过是起了一个事物变化和人类知觉之间的中介作用,即使用上述所说的最小单位时间来匹配中介,甚至取消掉这个中介,认识仍然在事物变化之后(无论认识是不是在事物变化一开始就发生关联,在每个事物变化的时间分段,认识总在变化之后,因为这种被动关系是无法改变的)。“你看到的只是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不是废话么?

无穷的过程和状态的比较,如果以数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是潜无穷和实无穷的关系。潜无穷学说者(后来的高斯、柯西),比如亚里士多德:“无限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存在,意思不是说它会在什么时候现实地存在,它的潜在的存在只是对知识而言。因为分割永远不会告终,这个事实保证了这种活动存在的潜在性,但并不能保证无限独立的存在”[3],他们认为无穷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实无穷学说者,比如柏拉图,他认为“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而数学知识属于这种纯理念的知识。”[4]即数学对象就是获得一种本体论上实在性,无穷(的认识实际)上是人获得实在性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已完成的状态”,他们承认实无穷大、实无穷小、无穷集合,超穷数等[5]。

在哲学上讨论这个问题,得提下美国的皮尔斯(C· S·Peirce)和他的连续论(synechism)。他认为时空和宇宙里的一切都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统一的(可以看做是同一论),《皮尔斯文集》:“(连续性)是关系规律完备的一般性,但它不是必然的,而是概然的。”

实际上过程和状态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它们不过都是构成无穷的连续上的逻辑实在。

对于辩无胜大师的解释,我觉得可以用奎因的观点来阐述:他认为每个陈述孤立地看,是完全可以接受验证或否证的,但关于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同时科学双重地依赖于语言和经验,而这个两重性不是有意义地追溯到一个一个以此考察的科学陈述的。[6]即经验检验能够施以其影响的只能是知识整体,而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理论陈述。

[1]如莱氏,当然现在很多科学家用科学手段去量化这个刻度,比如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的数量个周期过程时间。

[2]逻辑主义认为认识依赖于事物,一为知觉认识,一为经验认识,知觉认识是先决条件。

[3]《亚里士多德全集》

[4]《理想国》

[5]伽利略等一直认为无穷是不分大小的,而后来的康托尔提出了集合论,确定了无穷的“势”(基数),才将实无穷和潜无穷的方法统一起来。比如,一个自然数列和一个偶数列,两者都是无穷的数列,而后者的所有元素都能在前者里找到,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前者的一些元素,在后者的元素中找不到对应的,比如奇数,这就构成了集合上的包含关系,两种无穷的集合存在包含关系,反应了无穷是具有可比较的“态”的。后来康托尔自己也证明了一条直线的点可以和N维空间的所有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6]威拉德·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6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强!收了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8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鱼肠剑的要求,把一些文中涉及或者我参考过的资料放出打包下载地址,因为在写完后资料整理工作没有做好,有一部分文件没有找到,很抱歉


site:
http://www.91files.com/?RO0MZ9T5JLTWB1ELQJF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5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极好的文

这段时间正有动笔写点字的打算但是无奈与积累不足一直搁置不前,本文对我意义不小,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10-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置顶没人看是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的图书馆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那套丛书……
读了1,2章却是一头雾水……最后直接翻附录了……:awkwa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4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太专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5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rtinita 于 2007-10-1 22:40 发表
学校的图书馆有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那套丛书……
读了1,2章却是一头雾水……最后直接翻附录了……:awkward:

所以我说了这书写的不行,不推荐看。。。
不过Lacan的原著更BT,比Freud难读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游戏居然是打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4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枉我读的居然还是哲学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作一些修正和补充,直接在word版改的,其实就是加了几个注解,无关大旨,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短信告诉我邮箱地址,我过段时间群发一下好了。
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在这里也自我检讨一下,就是关于Hegel的主奴理论的反驳部分,我当时写文章时手头并没有精神现象学的书,因此基本上就是根据个人对他的了解加上几篇日人的文章写的,但是在这段:
“黑格尔以两人同时看到结着果子的苹果树为例:两人互相主张苹果应该是他的而各不相让。
意识为自己之存在为他者承认而与他者争斗,如果他者被杀,那么我就失去被他者承认的可能。作为妥协,失败而又软弱怕死的一方以绝对服从胜利方之命令为代价,成为奴隶,胜利者成为主人。奴隶失去人身自由,通过(对物的加工改造的)劳动满足主人之物质需要,同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主人虽然外表上处于支配地位,却依赖于奴隶 (相当于图3的a’)。
到此为止,永井俊哉提出了几点质疑(括号内为本文的补充):
a   黑格尔将“物”和“欲望对象”等同起来是有问题的,情形同前文分析的养狗与自尊心的例子。(拉康的“欲望”克服了这个缺陷,明确肯定“自尊”等精神上的追求)
b   黑格尔提出的<主人——物——奴隶>和<主人——奴隶——物〉图式,但如果奴隶也成为“物”之一部分,图式即不成立。
本文再补充一点:黑格尔的争夺苹果的比喻并不恰当。“苹果”是物质实体,其可见性是必然的。但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且个体间初步意识到“自我”的阶段时间并不一致。严格的说,黑格尔的争夺自我意识是以双方在社会交往模式中已经初步形成“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否则就可能出现相当于一方“看不到”树上的苹果,争夺就不成立了。”
事实上,在原书中Hegel并没有使用这个争夺苹果的比喻。这个比喻只是永井俊哉个人的理解,他的原话如下:
いま二人の人間が、枝もたわわに実のなるりんごの木を同時に見つけたとする。二人はお互いに、「最初に見つけたのは私であり、だからこのりんごの所有権は私にある」と主張して譲らない。自己意識が自立的であり、自分の権利を全うしようとするならば、他者から承認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が、それが不可能なら相手を殺すしか他はない。

我当时因为是打印下来看的,永井原文的标注没有看清楚而误认为是Hegel的原文并作出了反驳。因此,这个是我个人的学术上的不严谨所导致的错误。在正文中已经更正。

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系资料室查C.G.Jung的著作,结果无意中居然找到了Lacan的Ecrits A selection,以前在网上搜索Lacan的书,资料室显示没有,这书难道是有什么来头的么:awkward:
然后就借了,预定下午就去复印,至于什么时候能有时间和胃口去看,就真的不得而知了。。。

PS:关于我的正文中提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论的分歧方面,当时的思考可能还是有些肤浅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Karl.Popper的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虽然他的观点有很多偏激之处。中文译本应该也是有的,不过听说错误很多,未确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文,收下慢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来说,暂且当作装B文看吧:awkwa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9-22 21:23 , Processed in 0.18879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