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球法师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9-10-1
|
本帖最后由 埃奈西德穆 于 2019-11-20 12:27 编辑
先验不“存在”,因为先验条件是存在的可理解条件。比如,自然现象是一个层级,物理科学是一个层级,而先验条件是构成物理科学可能性的要素。自然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先验哲学则要分析自然科学的可能性条件。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是一阶的,而先验哲学是二阶的。同理,先验不“存在”,因为存在是一阶的,先验条件是二阶的,它解释什么能够算作存在:我说眼前有一桌子存在,构成该断言和该事实的可能性条件则先验条件。胡塞尔的哲学规划就是把诸科学奠定在现象学的基础上,以说明其他科学的合法性,这个思路是典型先验哲学的。他和当时新康德主义者的差异在于,当时主流的新康德主义者先是假定当时前沿科学的合法性然后倒退地(regressively)推出自然科学可能性的条件,胡塞尔则是从直观出发。如果把先验条件历史化,那么这类条件就是解释学处境,或者是类似于范式的动态的先天性(Friedman, "Dynamics of Reason")。从现象学立场上反对先验是没有道理的。关于先验理论的历史源流,参考:The Transcendental Turn (2015), OUP,特别关注Zahavi那篇关于胡塞尔的文章,另外推荐Zahavi的新书Husserl's Legacy.
另外,你的先验是指transcendental还是apriori?我上面解释的是transcendental意义上的“先验”,apriori则是个知识论概念。如果你反对后者,那么你就是否认非经验的知识,因此你也许持有一种强经验主义的主张?在分析哲学传统中,不乏强势的经验主义者,最有名该是W.V.O. Quine了。他把人类知识视为一张网,所谓“先验”(先天)知识只是居于中心位置,不容易变更,但是它们与其他知识处于同一网中,仅仅是程度上不同而非实质上不同。所以,经验知识与“先验”知识无实际差别,说到底,它们都是经验知识。他在同一篇文章里也批评了先天性(apriori)、必然性(necessity)、分析性(analyticity)这一组概念,他认为这些概念属于内涵性概念,其意义无法通过外延证立,所以可以一并摒弃。
如果要读最“现代”的理论,为何不看当代分析哲学呢?你说的理论就是类似于narrative personal identity,萨特认为此理论为谬(“恶心”)。然而,事实上很多现象学理论家都是把narrative identity当作真实的人格同一性的,比如保罗·利科、查尔斯·泰勒。萨特的理论也不代表现象学立场。除了叙事理论,当代分析哲学中,有四维论,有Parfit的无自我理论,有因果联系性理论,还有把人格同一性当作基本事实认为不可还原为其他标准的理论,等等。
最后,你说的部分是建立在萨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上的。他的自我意识理论区分了反思性的自我和非反思性的自我,后者不能够被对象化,它毋宁是对象化活动的先验条件。然而此理论存在问题:我们如何把这个非反思性的自我与反思性的自我統一起来?换言之,“我是我”这个命题如何为真?(德国哲学家Manfred Frank认为萨特的自我意识是“非关系式”的自我意识学说,它的困境在于“在自我意识中没有任何关系形成,即便是主体与其自身的关系”,结果是“该理论难以澄清人格和意识领域的综合状态”)由于萨特难以解释此点,他只能把反思性的自我当作一个异在的自在成分与非反思的、自为的部分对立起来。由于他无法在他的理论框架内解释人格同一性,他只能把它斥为幻觉。他的理论失败和费希特很相似。费希特也难以说明他的无限自我如何与有限自我统一起来,他只能把无限的自我当作不可达到的理想,因此陷入黑格尔所说的“坏的无限”。
萨特自己也不能摒弃人格同一性。假定T1时刻的S杀了人,我们T2时刻审判S。S可以说,T1时刻的那个人不是他,毕竟不存在人格同一性嘛。只有具有历时人格同一性,人才能够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负责。洛克在引入这个人格同一性的概念时候就强调了人格同一性是“forensic term”。深受现象学传统影响的查尔斯·泰勒("Sources of the Self")则认为道德推理本身就预设人格同一性:我认为A比B好是因为我切实感受到了B的好处,或者感受到A的缺陷,我认识到我过去的错误,因此我感到自己有多长进,这个过程预设一种对当下信念与过去信念比较的能力,因此这预设了人格同一性。倘若没有人格同一性,萨特的一系列道德立场也沦为空谈了。你说萨特的理论认为人格同一性是虚构的,但这恰恰说明萨特理论是失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