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由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类婚姻史)中提出,指出两个早年共同长大的儿童在成年后通常不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有血缘关系者也会存在亲缘监测机制(亲缘监测机制异常除外,三代以内越近越明显。)来保护;无血缘关系者由于生活在一起或可不会成年后产生性吸引;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其间生活在一起二者性吸引几率全会大大降低。配合理论:遗传性性吸引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童养媳制度中,年龄较小的女孩会被带到家里和未婚夫一起抚养长大。韦斯特马克的研究发现,童养媳长大后通常都很抗拒此类婚姻,就算勉强结婚,他们的婚姻也鲜见美满,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双方发现彼此没有性吸引力的缘故。 以色列吉布茨(集体社区)中,孩童们会依照年龄(而不是血缘或其他关系)分开,在不同的群体中生活。在针对吉布茨成员的婚姻研究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同一群体成员间结婚的比例仅占3000个案例中的14例。而在这14对夫妻中,没有任何一对是在出生后的头六年一起被抚养长大的。这带出了一个重点,亦即出生后六年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时间点。若是这个关键时间点不存在,例如两个有血缘关系的三代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那他们日后相遇时则有可能会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这个现象叫做遗传性性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