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肾
精华
|
战斗力 鹅
|
回帖 0
注册时间 2016-8-26
|
发表于 2018-8-1 2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议
声之形的所谓“三观不正”的问题在我看来其根源实际在于对人物间矛盾的处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数名角色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其最终解决方式是极其愚蠢地告诉读者“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都无所谓啦~”直至结尾,除了女主角与男主角之外的任何矛盾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些人不愿意承认错误,有些人把问题推给女主角,有些人仅仅只是口头道歉,但是女主角如同圣母一般全部原谅,甚至还觉得自己之前存在问题——沦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单纯工具是多么可悲!
整部作品到了结局,仿佛营造出了一种喜剧的氛围——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而事实上,唯一成长了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了的,只有男主角。而女主角作为核心人物、矛盾焦点却被置之不顾,草草带过仅留下一个鲜明的内向圣母形象。
也就是说,故事的矛盾自始至终都得不到解决,作者也并不给出解决的可能方法,只是展现出了“过去的事就过去吧”“大家要相互理解哟”这样一种温情脉脉却可笑的态度,没有真正直面矛盾并解决矛盾。
但任何故事都必须要去解决矛盾,即使这解决方法带来了悲惨的结局——像《洛丽塔》中亨·亨与奎尔蒂以及多洛蕾丝一样,这群疯子恐怕除了奎尔蒂之外没有人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但至少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了结了各自的情怨;像《巴黎圣母院》中神父、丑男、舞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亦是如此。
回避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无限地延续矛盾从而使得故事丧失主干与核心魅力,变得又臭又长。
话说回来,《声之形》正是因为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或者说以等待被害者的原谅为解决方法)而展现出了一种对无端暴力的“不加评价”“不置可否”甚至是略有偏向的一种态度而被批为“三观不正”。可能是作者能力不足,无法给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但是回避矛盾的做法实在是过于蹩脚了。
再回到“三观不正”上来,我们可以看到——指责《声之形》三观不正的原因在于其展现出了一种对无端暴力的无谓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不符合“正确的三观”的,这里的“正确的三观”具体来说到底是哪里的三观呢?更多的是普适价值那一套——公平、正义、自由、平等。。。。。。
但话说回来,这些价值观的最初出发点实际上是以人类为主体,如果说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譬如说整体自然生态的角度上,以维护地球环境为由对人类整体进行屠杀(当然对象包括屠杀者自身)是否有其正确性呢?当然,这是个过于极端的例子。放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护更多的非人类动物种群而限制人类的针对动物的一部分权利,从人类角度看是错的,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是否有其正确性呢?
再来谈到曾经被大批特批的《人渣的本愿》,同样是“三观不正”,这个作品却没有涉及到对于上述普适价值的打破,而更倾向于对我国性方面传统道德的冲击与动摇。但我们都知道,这一方面的“传统道德”是一个极其善变的标准,在古代时,“龙阳之好”“断袖之癖”并不为人所恐惧,十三四岁结婚,十五六岁生子更是家常便饭。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兴盛后,思想道德规则才渐趋保守。直至近现代,由于法律、意识形态、现代进步思潮等原因“传统道德”再一次变更了。如此善变的标准,在我国,仍然能算得上是一种“普适价值”,因为许多人都接受它。但以这种标准来论断一个作品的性质是否存在问题呢?
以上仅是个人拙见,若有荒谬之处,还请谅解
—— 来自 HUAWEI VNS-AL00, Android 6.0上的 S1Next-鹅版 v2.0.2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