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题材漫画一直是美国人钟爱的题材之一,欧美漫画里僵尸题材长盛不衰,既有短篇的也有长篇的, 超级系的也有真实系的。在本文里,主要还是探讨下真实系作品好了,毕竟真实系的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都比较好评论,能力有限没办法啊。而如果选取作为例子的作品,我想比较两部还都在连载中的作品——《行尸走肉》和《请叫我英雄》。这两者分别是我这一段时间里看到的最好的大众向丧尸作品。 比较这两者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事情,《行尸走肉》和《请叫我英雄》在很多设定上都非常的接近,尤其是在丧尸病毒的设定上,同样是所有人都被感染,而死亡是触发病毒的重要条件……当然,即使在这里找不同也是非常的容易。在这种所谓的宏观背景上,美国人没什么花活玩,如果你熟悉《丧尸生存手册》的话,根本上就没什么区别。而在丧尸的设定上,花泽健吾就下了一些心思,譬如说什么会按照生前的行为行动啊,半生不死的状态啊,有些人会因此获得强化啦等等等等。这两者看上去,明显后一种展开起来会有去吧,作为国内的读者很多人会如此考量。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的简单,这种看上去的一点不同,对整个故事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得不说,花泽健吾本身还是一个很擅长人物刻画的作家,至少他的《敏行快跑》绝对属于上乘之作。但是,由于将故事设定的丧尸类型充满了神奇的意味,侦探感被极大的增强了,整个故事有的时候让作者被迫被所谓的暗线——这个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出现,这其中有什么阴谋,未来这个病毒会怎么呢变化?作者有的时候想要控制却完全控制不住,想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缺乏足够的文本量和表达空间——前三卷,整卷整卷的内容用来刻画主角,实际上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可是,一旦进入展开篇,丧尸病毒扩散之后,对人物的刻画瞬间就无法保持原有的强度了,整个故事的推动,就从人物身上迅速的转移到了背景上,瞬间所有读者的注意力,被从作品中的人转移到了故事上,叙事的稳定性碎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后来想要塑造一个超越人类的存在的人类的时候,也无法聚焦在一个人物身上。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作品和《行尸走肉》作比较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确实是日本漫画的薄弱环节。《行尸走肉》在背景上普通,对于人物心理变化也没有细腻的描写,更坑爹的是,分镜由于电影化和流程作业,虽然还不错,但是依然显得有点缺乏个性——或者说没有体现完整的漫画感觉,当然,也没有日本风格极为重视的个人独白,美国人运用独白手法确实相对少很多。《行尸走肉》在这么多缺点的情况下为何还这么吸引人?显然不仅仅是美国人喜欢僵尸题材这么简单,它在故事的塑造上技巧实际上非常完善,对于人际之间的互动相当的给力。那种不同人之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处理的圆润而有感觉。如果你了解电影叙事和戏剧叙事,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充满技巧的手法和表现形式,从中,整个故事被融合在一起,叙事的中心被很好的凝聚到了人性和人之间的交互这个点上,故事顺理成章的一点点被铺陈出来,怎么样的起承转合都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说这个叙事方式是相当的成功——美剧能造出很多季可以说和这个关系密切,人和人的关系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没有人之间的互动,故事不过是个故事,没有延展性,就会陷入侦探小说式通向结局的方式——那就只能做单元剧了…… 回过头来想,这其实挺有趣的,日本出品的《请叫我英雄》不擅长表现人际关系,极端的以个人为轴心来表现故事,而美国人的《行尸走肉》则通过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脉络将整个剧本支撑了起来。被认为是集体主义的日本和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美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对人际关系叙事的困难和对人际关系叙事的驾轻就熟。当然,也许这可以说成是某部作品的特点。可是,如果真的较真起来,比较一下日漫和美漫,同样是受欢迎少年向的作品,日本漫画的团队和人际间的互动模式真的是屈指可数,而鬼佬的团队英雄中的人际互动,就完全是另一幅模样。当然,日本式的人物的独立的成长和增强,这种自身代入感是美国人很难去模仿的。文学作品里也很明显,当日本私小说横扫欧美文坛的时候,垮掉一代正在描写他们的社交生活。凯鲁亚克试图在达摩流浪者里体现日本式的禅宗的内涵,但是显然,主角和其他人的互动比起《破戒》那完全不同啊。同样的,号称从来不看日本小说的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里,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蒂凡尼的早餐》的纽约之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和正常的对两国人的了解恰恰相反。这里面有什么问题么?一般来说,人都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得会更加好,尤其是日本女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其实也很自然主义,但是却强烈的带有自我呓语的倾向,和以奥斯汀为首的欧洲女作家那种叙事性来表达内容的倾向完全不同。这恐怕不能说是作品的特质,更应当说是文化中的某个部分,深藏于其中的部分。 由此说开去,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们认为集体这个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代表一群人就可以说是集体么?还是说一群有着共同目的和目标的人呢?实际上,在我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像政治学的概念一样的运用这个词汇,我们概念中的集体和政治哲学里面的概念要区真的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的集体主义是一个纯粹的泛集体概念,只要是人群就可以当做是一个集体。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其实就很好区分为什么我们所谓的集体主义者们倾向于关注个体,而所谓的个人主义者会更加关注人际间交往的结果。因为显然的,我们所谓的集体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是个人借以为自己某种目的载体。也就是说,没有确定定义的集体,反而虚无缥缈,最终一切的关注点往往回到个人身上。所谓的集体,作为某种个人倾向的一个假象,各种人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个集体的目标来变体。这里不存在所谓的个人间的交互,人们透过集体这个框架来进行关联,所以个人自身反而变得比其他一切更重要,因为实体的关注点只有个人和集体两者,又有什么必要和他人交互呢?这反过来造成的是个人本身的缺失,不尊重他人者,不可能自重,于是人们更加依赖集体的概念而非个体,更加弱化了人之间的交互,强化了自身的交互。日本漫画有的时候就有这个倾向,强力的主角有的时候就是某个集体目标的化身,而这个则是和一切他人互动的核心价值——少年作尤甚。在这里可以想象到另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例子,关于节育的问题,中国人无限生育行为是很特别的东西啊……欧洲很早就有节育的习惯,大革命时期法国和英国平均男性结婚年龄都在40岁(布罗代尔)。插一句,交际花之所以多和年轻女性嫁给大叔也有关系,老头子死得早嘛,结果反而推动了整体对女性尊重的提升,真是神奇的一个良性反馈啊……而大多数地区都有一定的节育观念,很少有节育观念很弱的地区,我大天朝所引领的东亚文化算是最鼓励生育的文化了,当然日本还是很神奇的有相当苛刻的节育观念,可以算是东亚文化中的另类了(游牧文化也要单论,大多数游牧文化对节育也相当有心得)。无限的追求种群数量而不重视自身个性,这个可以作为集体主义一个侧面说明了吧?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侧面,集体主义摧残个性和正常人与人交往的情况,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再此就不再展开了。毕竟,我水平不够,能让读此文的人听说过这个就好了…… 那么另一个方面,造成这个现象的问题,我看就可以用编剧技巧来说明了。美国人的作品显然有专业的编剧来写作,他们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很多剧作的技巧,良好的将人类历史上的知识充分的应用。而日本漫画家,培养的内容首先还是绘画功底,这就让他们的编剧能力显然稍逊一筹,至少是在对很多技巧的运用上。其实,这在日本漫画界里也经常出现,有原作者的作品和没有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一些大学研究文学出身的作者和普通作者对故事规划的手法也差别很大啊……运用技巧这个问题上,显然不过多运用,会产生独特而新颖的表达方式,作为某种突破的动力,至少可以这么想。但是,考虑到先锋漫画水准的差距,我觉得……总的来说,日漫和美漫都各有特点,在商业作品上尤其如此,中国漫画过于敏感不提也罢哈哈哈……到此结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