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ht 发表于 2014-2-12 15:11

网络时代的虚拟自我v0.99

本帖最后由 nbht 于 2014-2-12 15:11 编辑

首先警告一下,本文有严重的精神污染,可能使读者产生各种情绪变化等不适感,有必要的时候请关闭页面。写到后半时,作者也是忍着胃疼恶心写完的。
只有5500字,后面写不下去。体会到尼采为什么会疯了,每天写这样的文章肯定把我搞疯掉。

第一章:从德国骨科说起

       德国骨科的梗就是一个18X小薄本汉化组的一个翻译草了实妹,被父母打断了腿,后送去德国疗伤。年初那个翻译又回来汉化了,s1有个帖,回复大多表示不信并表示愤怒:打断腿还是轻的,第三条腿怎么没被打断?
       那么我们理性看待这件事,如果这对兄妹真的是两情相悦,思想成熟,真的把对方作为一个普通的异性愿厮守一生的伴侣,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吗?
       同样可以引入一系列乱伦问题——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广义一点可以涉及近亲、主仆、上下级关系),如果他们也符合上述条件的话,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吗?
       估计很多人还是不同意,这是对他们后代的不负责,高中生物遗传学隐隐得显不用说,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父亲和女儿生下来的孩子叫他爸爸还是叫爷爷?女儿该不该孝敬她的丈夫?这样就必定导致身份的重叠、任务的杂乱,这样的事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话最终会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解体。同时乱伦会导致社交圈子越来越小,不利于对外交流和社会化。
       但是上述理论都是基于有后代的前提之下,性道德的核心就是为后代负责,如果两方做丁克夫妇不生育,那么我们还要反对他们吗?
       很遗憾,从科学上真的没有反对他们的理由了。
       但是我相信屏幕前的读者大多数人还是反对的,即使没有反对理由。

       到了这个地步万能的进化心理学又可登场了,Lieberman、Tooby、Cosmides(后两人是进化心理学主要奠基人)2003年就提出了人类乱伦退避机制研究的进化心理学进路,于2007提出相关的论文,证实并提出相关研究进展。
       他们认为人类乱伦退避机制是进化出来的本能,对可能有较亲近血缘关系的人有差别的识别,在成年、有性能力之后对这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性接触抑制。他们论文中还有一点提到就是女性比男性对乱伦更反感。(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韦斯特马克效应。韦斯特马克厉害之处在于他提出这个理论早于生物遗传学证明近亲结婚对后代有害,这是十分需要勇气的。)
       但是大家注意,这些结论是在实际情况下才能成立,即你真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独生子女这种本能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被强化的机会。(这个强化可以结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理解。)补充一点,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这些本能都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就是说一般普通人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拥有这些本能,可能有突变的情况,但是只是少数。

       那么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我们的反乱伦情感如何产生?
       2001年Jonathan Haidt给出了一个答案(社会直觉模型),他认为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必定潜移默化得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而得到一些“没有为什么,但是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不这样想就是异类”这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变成了我们的直觉,比如说诚实守信、拾金不昧、团结互助、友好待人这些普遍的道德品质,包括不能乱伦,这些都是为了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所必要的,实际上做不到起码嘴上要做到,谁都不愿被别人认为是一个卑鄙小人或者是变态,所以直觉上对这些反道德的行为持厌恶态度,而不需经过理性思考。典型的现象就是春晚假唱的问题,理性想想假唱对演出效果是有利的,但是观众直觉就产生了厌恶感。新闻引导社会舆论就是利用这个效应,先给一个人套一个反道德的帽子,再细数他的罪状,观众直觉就产生厌恶感,而不会思考他干这些事的原因。
   
      lieberman和Haidt的理论联系起来问题就能完整解释上面的问题,有乱伦退避机制这个本能才是一个正常社会人,没有是不正常的,这个本能转变为道德观念,然后通过社交进行传播,影响每一个人。而所有本能都是进化出来的,包括道德本能。这个道德本能自古就有,汉代的汉律中就有:“立子奸母,见乃得杀之”(可见歧视有多深)。而许多像《论语》这样的古籍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并流传下来,和本能绝对是有一定关系的。(下篇文章会详细讲道德问题)
       上面这个体系可以解释一系列变态行为(同性恋、恋童癖)即使不造成对社会的影响,也无法被世人认可。

第二章 本能VS本能

       在网络中的虚拟社区,往往是没有道德束缚的,简单就说haidt的理论不成立了。你创个新帐号,没人认识你,这是不需要自己扮演一个社会人,无需要在乎别人对你的想法,网络中的道德与你无缘,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本能行事。
       这时就会出现本能VS本能的情况,一方面是acg作品中骚想干的亲妹妹,一方面是自己的反乱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性本能VS反乱伦本能,前者是之人出生以来就一直受环境影响不断在强化,后者对于独生子女基本没有什么强化学习的机会了,所以在这场战斗中性本能战斗力是远远大于后者的。所以网络是的妹控就产生了,这些妹控往往是没有妹妹的独生子女,他们幻想有acg作品中那么能干妹妹。
       而对于萝莉,也是这样的一场战斗,性本能VS摄幼本能(护幼本能的进化)。不过他们的战斗力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强化的结果——如果这个萝莉是巨乳的,性本能的战斗力就能翻几倍;如果头身比例扩大,头画得更大些,身体矮些,后者的战斗力还能提高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正前者赢了估计就要被别人扣恋童癖的帽子了。
       还有对于AV的态度,人有反对公开性行为的本能,从未接触AV的人来说这个本能使他们对AV产生厌恶,然而接触AV之后性本能往往打败了反对公开性行为这个道德本能。
       在网络上类似的本能VS本能的情况多得是,主要一大类是自私本能VS道德本能。家庭环境和教育在这场战斗中起决定性作用。
       (另外还流传着自私本能打败道德本能而获得“背德感”,估计和后现代社会的反沉默螺旋现象有关系,我这里不细说了。)

       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自私本能VS道德本能,只是干扰因素太多了,不像在网络中完全无需顾忌道德和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你要顾忌自己的身份、他人的看法、后果、经济条件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不只是本能的直接对抗了。

       人的本能是一个数量巨大的数据库,多到人类自己都无法统计。人类所有的道德和审美都是本能的体现,只是不同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强化程度不同。发展本能审美一直是媒体和娱乐精神消费品的发展方向。手机、音响设备等等的数码设备、服饰都有对人本能的吸引力,搞配对、组CP也是人的本能。在网络上的大多数行动都是出自于本能(上文提到网络没有道德等拘束)。

第三章 虚我

       其实大家很多人有这个现象,QQ或者微博被上司、父母给加好友了、关注了,这个号就基本废了,因为不能无顾忌得说话了,因为你在这个号的上言行必须顾忌上司父母的感受了。照上章的话说是受到一些道德的束缚和必须考虑他人的看法了,因为上司父母都是实际生活中的关系。
       其实生活中还有类似情况,你和亲友聚会可以口无遮拦,但是和下属们聚会会不由自主得控制自己的言行;陌生人面前拘谨、有礼,熟人面前勾勾搭搭不介意身体接触。不过这些都是自我人格的体现,会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正常人的表现。同时情绪也会影响言行,这也是正常表现。

       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不同,造成自己行为不同,有时会感觉到自己有两个人格——仿佛人格分裂似的感觉。但是前者无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到了这步我可以提出“虚我”了,这个跟弗洛伊德的“自我(ID)”“本我(ego)”“超我(super ego)”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alter ego,但是理解方式有点类似,“虚我”不是一个ego,更接近于avater。像网络人格一样无法在实现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统称为虚我。这个虚我往往是不完整的且自我评价高于实际。

       第一节 网络型虚我

       正如前面所说的,网络中的环境无需在意道德、他人看法,另外就是交流方式,文字交流为主,像QQ聊天还能加自己的表情卖萌卖蠢,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表达感情,同时扮演的身份也会影响,作为一个贴吧的吧主你可能会稍微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胡说八道。这些环境因素都导致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有较大差异。
       而且可能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在某个论坛QQ群里你可能是一个嘻嘻哈哈卖蠢擅长搞笑的人,在另外的一个技术类QQ群里你可能扮演一个严肃的权威角色,某个网络游戏QQ群里你可能扮演一个帮派老大的角色。
       但是无论在网络中扮演什么角色,都无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毕竟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个麻将脸的表情,也会顾忌很多因素,所以统称为网络型虚我。
       网络型虚我不可能在接触网络第一天就形成,它的形成需要慢慢积累,初接触网络的人在网络上的言行和现实中是十分接近的,现实中说什么在网络聊天中打什么字,之后慢慢熟悉网络的规则和环境后,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差异慢慢变大,形成网络型虚我。

       第二节 故事型虚我和妄想型虚我

       看完《神探夏洛克》,感叹“看完感觉人都变聪明了”;看完《马云传》《李嘉诚传》《xx传》,感觉自己离成功近了一步;看完某些鸡汤文,感觉自己的思想提升了一个台阶。实际上这些感觉都是假的。
       而是你在享受这个故事的时候,被无意识地强制代入到主角身份,形成故事型虚我并经历了这整个故事,主角失败自己也会失落,主角胜利自己情绪也会高涨,所有的故事都有类似效果。我没做过调查,但是我认为在看一部电影时,如果主角进食,观众就能感受到饱腹感,当然这是种错觉。
       而妄想型虚我就是自己妄想的自我人格,做白日梦的自我人格,希望自己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就是一种典型的妄想性虚我。(还有一本傻逼至极的成功学的书《秘密》叫人多做这种白日梦,说万一实现了呢?)
       故事型虚我和妄想型虚我有极高度的共通型,互相影响。故事型虚我会导致妄想型虚我的形成,看多了《火影忍者》妄想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忍者,(真人真事,初中的一个同学看多了火影,下课没事在桌子上结印,跑步的时候老是把手摆在后面),妄想型虚我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中二病”,“中二病”肯定和看过的故事有关。妄想型虚我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都是中二病”——《中二病也要谈恋爱》,只是年纪小不成熟的时候妄想型虚我更容易漏出来,思想成熟了之后妄想只是停留在自己脑内了。
       妄想型虚我往往是对自我的过高评价,简单来说往往所处环境和自己现处环境是一样的,但是有更高的能力和更好的未来。怎么样的故事有更好带入感呢?就是把故事的主角尽量对上观众的妄想型虚我,口径越符合代入感越强,高了还能接受(因为本来就是高了的),低了就让观众有点看不下去,比如《加速世界》,身高顶到女主角阴部的胖子,和妄想型虚我差距太大了,就让观众看不下去。而《刀剑神域》主角的设定就比较舒服了。基本所有爽文都是照妄想型虚我的特点来的。

       第三节 无意识虚我
       无意识中对自己存在错误的认识,这个存在错误的自己就是无意识虚我。自信就是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自负就是无意识虚我高于自己的能力,自卑就是无意识虚我低于自己的能力。当然实际不只是这样。
       看完一篇有干货的文章、看完一本书感觉自己有所长进,得到一种收获感,实际上大多数书看一遍往往是不够的,自己得到的只是些牙慧,向别人推荐时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你以前得到的收获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收获感是无意识虚我造成的,即真正得到收获是虚我,实际人格没有收获。某些人会说这只是时间长忘了,其实是根本没记住过,看到有道理的一句话,顿时感到收获感,然后直接看下文去了,根本没有花时间记忆消化何谈收获,只是你的无意识虚我是有无限的记忆力罢了。
       无意识虚我会导致人重复犯同一个错误。无意识虚我的本源性比前几个虚我更强,是虚我金字塔的根基。

       任何虚我在高度紧张、惊吓、疲劳等的实际情况下会消失,比如说在平时你会妄想万一发生火灾该如何处置,指挥,帮助他人脱困,但是实际情况下真发生突然火灾的时候,根本无法冷静思考,而表现出普通人慌张的一面。网络论战时气急败坏的时候,也可能无法维持自己的身份。
       (上面几个虚我可能边界不清,甚至可能有重合的可能性。)

         THE RED《红领巾侠》http://bilibili.kankanews.com/video/av28482/
       这个一个国产动画短片,里面就是一个妄想型虚我,表现出来就是中二病,这个妄想型虚我是基于主人公看过的漫画(故事性虚我)产生的。不过不实际的是,在主人公在老师面前这个思维紧张的状态下,是不可能有想象能力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不可能产生妄想型虚我。

第四章 虚我满足——人类无论如何都得逾越过的高墙

       任何媒体满足的无非是指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需要、指向个体内部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以及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社会化需要(这些需求都是人的本能)。也有媒体是现实的互补的说法。
       说白了,现实需求(除掉生理需求经济需求这类刚需)和媒体需求是差不多的,尤其网络时代。
       网络与媒体的形成就是满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需要,故事、新闻、虚拟社区都是这样。
       媒体网络发展了,通过过度刺激满足了人的本能需求,(打个比方,美女看多了,对身边女性就不感兴趣了,这是就是一个过度刺激的恶果;游戏画面每年都在越变越好,某一天游戏里的风景胜过实景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就可能大大消减了。),在现实中自我实现的欲望就小了,因为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满足。玩游戏、看电影、聊天、泡论坛获得乐趣的成本又远低于现实生活。

       人类在满足自己娱乐需求的同时建起了围困自己的高墙。

       这类满足统称为虚我满足,可能是网络型虚我满足(微博上有大片的粉、几个贴吧的吧主、在某论坛是大大有好几篇精华等获得认同等行为),故事性虚我满足(网络小说、爽文、后宫动画等自我实现等行为),无意识虚我满足,妄想型虚我满足(太残酷,不敢举例)。不得不承认网络型虚我实现有可能转变为现实中的自我实现,但是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网络中的成就无法写在你简历上去,无法帮你加工资。
       更恐怖的是,因为认知失谐(又称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找Festinger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是的里程碑)的关系,我们不断在找我们虚我有价值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干的事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我在网络世界中变得成熟了,变得博学了,变得更加聪明了;但成长了的往往是自己的无意识虚我(对自己的错误认识),现实生活中一到紧张的时候是否还是那么捉襟见肘。我们在网络干的事很多只是消费,免费的商品把我们自己变成了网络公司的商品,我们不会获得现实中的任何东西,只是虚我满足罢了。
       另外我发现微博最容易获得虚我满足,转发这个功能真是屌;s1是很难获得虚我满足的,一般要借助相关QQ群、微博。

第五章 管我屁事

lz神经病,老子自己快活不给人造成麻烦不就行了,爱干嘛干嘛,我活着还碍到你了?难道还叫我save the world?
这篇文章发完赶紧把少数派的新游戏12月通了,撸出血啊!

nbht 发表于 2014-2-12 15:13

手滑发出来的。

前几天动了点小聪明把知乎专栏骗到手了,前两篇文章也帖上去了。http://zhuanlan.zhihu.com/postmodernmagic,欢迎点赞。

下篇文章基本思路有了,讲霹雳Q娃的。

deadpeople 发表于 2014-2-12 15:24

坂御美琴 发表于 2014-2-12 15:34

夹带的私货不够多啊,没有画龙点睛的神回

croix 发表于 2014-2-12 15:42

lentrody 发表于 2014-2-12 16:02

tansapple 发表于 2014-2-12 17:04

楼主快去吃药

nbht 发表于 2014-2-12 17:21

晚上打算玩几个拔作,好好撸上几管。
否则真得变神经。

健身王 发表于 2014-2-12 17:22

妖刀 发表于 2014-2-12 17:28

nbht 发表于 2014-2-12 17:35

引用第8楼健身王于2014-02-12 17:22发表的:
我网上的少,村里刚通往,请大大们告诉我,那断腿消息刚传出来就有人说是假的,而且我不知道为啥断了腿就得......

发那里我就完了。

----发送自 STAGE1 App for Android.

kingfree 发表于 2014-2-12 18:32

没看完

shengrqd 发表于 2014-2-12 19:34

rei12 发表于 2014-2-12 19:44

shengrqd 发表于 2014-2-12 19:34
为毛说德国骨科不说太阳珊瑚

第一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就不同意,谁反对谁不客观 ...

听说有孩子了

hypnossz86 发表于 2014-2-12 19:48

nbht 发表于 2014-2-12 19:56

hypnossz86 发表于 2014-2-12 19:48
我之想问一下楼主想撸的黄油是啥.......

minori新作12的月的夏娃

feilixina 发表于 2014-2-12 21:18

本帖最后由 feilixina 于 2014-2-12 21:41 编辑

看到楼主的“虚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前台与后台。
相比于其他前台例如办公室前台,家庭客厅前台,网络有更大的特异性和开放性,但我认为依然可以称为互联网前台,本质上与其他社交场合没有区别。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lz已经提到了的,贴吧吧主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另一个例子在S1很普遍,很多人都有不止一个账号。抛开各种功用性戏服不谈,使用两个以上账号就足以说明网络前台依然如现实前台一样,同样是表演。
综上,“虚我”这个概念,是否可以与戈夫曼的叙述产生联系呢?如果存在网络型虚我,我相信办公室中也会出现一个办公室型虚我吧;或者可以用“角色”来代替“虚我”,不过在扮演角色的时候会不会产生虚拟人格,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囧与otz同在 发表于 2014-2-12 21:31

妖刀 发表于 2014-2-12 17:28
虽然我感觉上好像看懂了,但让我总结一下我也说不出来什么,所以只是“虚我”看懂了LZ的帖子。。 ...

1厌恶乱伦是同时有生理与社会因素基础的
2网络这个条件下,人不再受到同样的约束,于是倾向与违背现实中自己不会违背的禁忌并获得乐趣
3你感觉到的跟实际情况并不是一致的

囧与otz同在 发表于 2014-2-12 21:35

feilixina 发表于 2014-2-12 21:18
Onlinedown.No.Ads 已启用 反馈 捐助

看到楼主的“虚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 ...

我觉得虚我这个概念没必要提高到ID EGO SUPEREGO的地位,我觉得它依然是ego的一种
说到底,人不过是在特定环境下根据环境规范、要求、奖励(superego)来规范自己欲望的行为(id),这种规范的过程之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ego
网络上的人格不过是当事人在网络这个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已,它本质上跟你在学校扮演的角色,家庭扮演的角色,社会扮演的角色,等等,没有本质差异,是一种你对应特定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beta10 发表于 2014-2-12 23:05

爱撕衣学术化了啊……

ペロペロ 发表于 2014-2-12 23:32

看完LZ的文我感觉自己的思想提升了一个台阶。实际上这些感觉都是假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时代的虚拟自我v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