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58|回复: 60

[硬件] 有关玄学,正版CD和刻录CD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9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查了很多资料,几个重点讨论的点
音频CD和数据CD的异同
压制CD和刻录CD的异同
至今没太看懂的JJTTER

转载一篇绝对比较靠谱和中肯的文章

   在很多地方,几乎所有和音乐相关的论坛,对于这个

话题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休止的。原版和盗版,原版和

刻录,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没有

结果。

       我也不会指望凭借我的浅陋学识,就能把这个问题说

个水落石出,把我的理解用通俗的方式整理成文,去除

一些迷惑.
   

     音频CD的复杂化,有一点原因是在于它的纠错机制,没

有数据CD那么完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播

放,也就是必然存在一个数模转换的过程,如果不存在这

个过程,他就毫无神秘性可言。对于数据CD来说,只有彻

头彻尾的外行才会以为一张正版压制的WINDOWS,和刻录

出的这张盘有什么不同,甚至以为正版盘安装以后效果更

好。撇开版权问题不谈,这种观点纯粹是个笑话。同理,

即使对于音频CD,在数字的阶段,也是可以完美复制的,

即使经过APE压缩,也完全无损。只有计算机的门外汉,

才会以为在压缩还原过程中丢失了什么。抓取的WAV文

件,在计算机中被认为和任何文件一样,都只是二进制数

字的集合,没有任何特殊性。同样WINRAR也可以压缩

WAV文件,是否你也会失去对WINRAR的信心?要知道在

压缩中,很多类型的文件,只要一个字节的偏差,就会有

彻地灾难性的后果,对于计算机处理二进制数字的本领,

你应该绝对放心。


       通过合适的抓轨软件,目前是EAC最为优秀,经过适

当设置,特别是关于光驱和刻录机偏移的设置,作出的镜

像,经刻录机刻录还原,完全能够做出在数字层面上,也

就是内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样的复制品,这个说法可以

通过第二次抓轨,用最严格的二进制比较方式来比较复制

品和原版的差异,结果是完全一样,而且不管你是用了50

元一张的最好的AUDIO专用刻录盘,还是1.x一张的低价盘

(前提是没有质量问题),数字的比较仍旧是相同的。


       所以,在拷贝和复制过程中, 音频CD所包含的数字

信息,能够做到完全没有损失,可以通过科学来验证。有

些人抱着人不可两次踏入一条河流的哲学思想,总是认为

差异不可避免,但实际上这种猜想完全不适用于数字领

域。甚至有人认为同一张盘一首歌,两次抓轨生成的硬盘

上的WAV文件(说到文件,其含义是完全摆脱介质影响,不

要争论硬盘的不同位置声音是否不同的无聊问题),经过

数字比较完全一致的,也仍旧是不同的,会有不同听感,

这种想法极其荒谬,实际上就是在说耳朵能听到不存在的

声音,分辨不存在的差异,不知道这算是虚无主义还是传

统玄学。

       数字完了就要播放,可惜人的耳朵是没有办法欣赏0,1

的二进制数字的,如果能够进化到如此程度,倒是省却了

太多麻烦,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因为人体的构造,实际上

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一切数字的东西,你的所有感觉:听

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只能感受模拟化的东

西,这些感觉都只能辨识程度,而不能绝对精确化,这就

是模拟的和数字化的区别。话归原题,我们想要听到数字

化的CD发出声音,就必须把数字的CD转化为模拟的电流,

再通过电流推动扬声器,发出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期间经

过多重复杂转换,优美的声音或者劣化的声音,由此产

生。
       模拟的世界,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这个概念


里,只有尽可能而没有绝对。想要完美还原一把小提琴的

声音,只有再次找到这把小提琴(这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

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及时间因素),正是因为完全精确是

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于听感的概念,有太多歧义。想想

一把小提琴的构成,再想想音响单元的振膜构成,就可以

知道所谓还原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听过现场古典音乐会的

朋友,都知道现场和CD完全是两种声音。


      话归原题,说说为什么刻录盘和原版的声音不一样,关

于这个技术问题,早前已经有了精辟的推论,引用如下:

   Jitter 一般翻译作时基误差,是数位音讯音质劣化的杀

手。 Jitter 造成声音的改变可是成因却非资料本身的错

误,而是资料的时间部分出错了。在之前数位化的过程中

我们知道一个取样点包括振幅和时间这两项资料,而

jitter 造成振幅没有在准确的时间呈现出来,因此造成波型

扭曲。在普通的 CD Player 中,由于读取机构是由资料流

量来判断转速是否合宜,而电路的工作时脉又是以读出的

一连串数位讯号的多少来决定,因此当转速不稳定时,每

秒读出的资料数量就有误差,而电路工作时脉就受到影

响,由电路工作时间所决定的各个取样点的出现时间与实

际的时间就产生误差,这就是 jitter 的成因。还有很多影

响工作时脉的原因都可能造成 jitter ,例如 CD 的重量与

厚度是否均匀影响转动稳定性,反射面的材质, CD 转盘

到 DAC 之间的连接线,都会造成 jitter 而影响音质。要避

免 jitter 发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re-clock ,将接收的数位

讯号先存到缓冲记忆体中,然后用一个精准的时钟重新排

列这些数位讯号,并且让后续的数位电路都以这个时钟为

运作基准。有些 Hi-End 器材使用不同于一般 S/PDIF 的

单线数位传输介面,加入包含时钟讯号的接线用意即在

此。   
      或许读者仍对于所谓资料正确但是音质受到影响感到疑


惑,为了让读者对 jitter 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一个实

验结果。先准备一张音乐 CD ,然后复制成另外一张,并

用抓音轨软体保证这两张 CD 的资料内容是相同的,可是

放到 CD Player 中聆听,却发现两张 CD 的音质有很大差

异。我们怀疑 CD Player 的读取机制不如电脑光碟机精

准,因此准备了专业用音效卡 CardDeluxe 来做数位录

音,将 CD Player 的数位输出 (SPDIF Out) 接至音效卡

上。经过多次的比对,我们发现数位录音的结果与直接抓

音轨的资料内容相同,也就是说 CD Player 读取并没有问

题,影响音质的主要原因是 jitter 。单位时间资料流量不

稳定的变动造成 jitter ,但这些资料内容本身并没有出

错,因此不能单从数位录音的资料发现错误。一般来讲,

除非设计上有瑕疵, jitter 要大到使资料内容出错是不可

能的。
       以上资料内容从台湾的LukeLo网友撰写的大作《关于


数位音乐》中摘录,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原文观看,内容

专业详细,很有借鉴作用。


      现在明白了,造成CD音质差异的原因,完全不是凭空

臆想的所谓转换损失,刻录盘的本身介质差异,刻录机的

精确度限制,注定了它和原版盘在物理上是不可能完全一

致的,这两张盘记录信息的凹坑(pit)和平面(land)绝对不可

能会是一致的,它们的jitter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同理,盗

版盘和正版盘,几种不同的刻录盘,甚至不同刻录机烧录

的同一种刻录盘,都不可能一样)而压制正版盘片的工艺

是玻璃母板制作,类似于印刷术,所以,同一母板在其寿

命范围以内,制造出的盘片就有完全类似的凹坑和平面,

它们的jitter也会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点和刻录的方式完全

不可比。

      一个悖论:在模拟的世界里,信息经过多重成衍生复

制,会一代代劣化,而数字的世界则可以精确克隆。那么

这个精确复制下来的刻录盘,如果重新作为载体,进入光

盘加工厂,重新制作玻璃母盘,重新压制CD,有没有可能

音质超过这个源盘?我的结论是:如果经过认真制作,压

制盘的工艺品质本来就超过刻录盘,在完全保留信息的基

础上,生产出的盘片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物理特性,具备更

小的的jitter,在音质上超过原来的刻录盘和毫不奇怪。


     光盘的jitter对音质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到现在为止,完

全没有权威验证,因为音质本身,作为一个模拟指标难以

量化,而耳朵收货这句话,其不确定性更是大到无以伦

比。且不论每个人对声音的感觉根本就无从比较,也不说

听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也是相差很远,想一想,你在心情

不错的日子,听到一声响雷,最多只是一惊,而如果在失

恋的日子,听到雷声,可能就像雷电劈上心头,已经砉然

泪下了。

     心理的差异和变动,远大过声音的变动。而CD的jitter

造成的音质差异,只能说很小,小到大部分人无法察觉。

如果你的音响换个功放,换个CD机,甚至改换一下喇叭的

摆位,造成的音质差异都大过原版和刻录盘的区别很多,

而如果换一对喇叭,嘿嘿,那就是完全换了一种声音。


    到此告一段落,不得不说的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心

理引导会完全蒙蔽耳朵,一些很玄的结论就是由此而生。

而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种心理因素,所以,购买原版不仅

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耳朵的尊重,心理感觉也

远远好过刻录盘。只要不是经济困难或者难以寻觅,喜欢

的音乐绝对应该买正版。此外,任何技术的研究和探讨,

目的都只是为听到更好的音乐,请记住音乐二字,这是用

来欣赏的,是一种提高情操修养的高雅爱好。而如果不是

真正的研究者,却沉迷于所谓比较,所谓音质之中,整天

自以为听出xx盘的微小区别而沾沾自喜,就已经完全忘了

音乐的含义,进入魔道。就像以前买了一堆正版盘却不听

的人,都是属于收藏癖,器材把玩者一类,和他们谈音乐

无异于对牛弹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以前买了一堆正版盘却不听的人,都是属于收藏癖,器材把玩者一类,和他们谈音乐无异于对牛弹琴。

躺着也中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梓 发表于 2013-8-29 16:14
就像以前买了一堆正版盘却不听的人,都是属于收藏癖,器材把玩者一类,和他们谈音乐无异于对牛弹琴。

躺着 ...

买三份才舍得听是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CD 是数字的……
只要没有错码,什么光盘都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infinte 发表于 2013-8-29 16:19
CD 是数字的……
只要没有错码,什么光盘都一样

所以音频CD和数据CD本质是一样的是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lwa190212 发表于 2013-8-29 16:18
买三份才舍得听是么

麻烦。
开柜子找--拿碟出来--塞进机器。

还是PC上双击FLAC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梓 发表于 2013-8-29 16:38
麻烦。
开柜子找--拿碟出来--塞进机器。

说道pc和cd机还真是一耳朵的差距了,特别是家里没接地线的老房子,电磁干扰就算上了老虎卡也没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在的物价水平下,买几张自己喜欢的CD,纯收藏,不开封,有什么问题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喜欢买超高级USB线来提高音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88035476 发表于 2013-8-29 16:37
所以音频CD和数据CD本质是一样的是么?

音频CD不是数据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dstar 发表于 2013-8-29 16:59
在现在的物价水平下,买几张自己喜欢的CD,纯收藏,不开封,有什么问题么。。。 ...

就算是真的乞丐拿着半辈子的钱换来的几千盒未开封CD收藏在自己的破麻袋里不卖也不听也没有任何问题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一个要钱一个不要钱
这不就是最大的区别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88035476 发表于 2013-8-29 16:37
所以音频CD和数据CD本质是一样的是么?

这个问题也不复杂,音频cd的转速不高,纠错机制也比较简单,所以对于物理介质是比较挑剔的,新盘且不论,长时间保存还是需要注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那么玄不就是延迟问题么,现在都大缓存了谁还在乎这个。这文章有年头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EAC只要设置正确,抓取>刻录>抓取的过程重复多次得到的wav文件还是一字节不差,但是有时候我好像仿佛差不多能分辨刻录碟和原版CD,是否心理作用我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88035476 发表于 2013-8-29 16:37
所以音频CD和数据CD本质是一样的是么?

音频难道不是数据?
实际上只要盘片没有损坏,无论你翻录多少次 CD 都是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stcollector 于 2013-8-30 22:55 编辑

音频CD有纠错:O
音频CD没有校验:X
音频CD只校验不纠错:X
音频CD和数据CD有相同的纠错:X
CD播放器放弃纠错:可能

==============接下来是很不严谨的CD读取流程图===========

                            读取头
物理信道 ---------------------------> 比特流

          8to14+合并码 EFM解调器
比特流 -----------------------------> 字节流

       CIRC 检错纠错(C1), RS(32,28)
字节流 -----------------------------> 字节流

       CIRC 检错纠错(C2), RS(28,24)
字节流 -----------------------------> 字节流(CD音频,或者传输给下一步)

     RSPC 检错纠错(RS(45,43),RS(26,24))、解扰
字节流 -----------------------------> 字节流(ISO-9660、UDF文件系统……)

                   CRC32检错
字节流 -----------------------------> 字节流(VCD)


==============上面是很不严谨的CD读取流程图===========

当年课件上的一段:
用CD-ROM,Mode1扇区(2352B)讨论:→① 数据扰频→② Swap形成W1~W12,进入(CIRC)→ ③ 第1延迟→④ C2 Encoder(Q Parity)→⑤ 第2延迟→⑥ C1 Encoder (P Parity)→⑦ 第3延迟→⑧ 加1B Control字节到每一帧(形成F3帧)→⑨ EFM调制和加合并位(MERGING)→⑩ 加同步码→信道码流图样(Pit Pattern)

这个是写入,读取反过来,从音频CD(数据CD经过RSPC)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压制的光盘是没有任何音质可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扯淡的也太离谱了。
验证方法太简单了,刻录盘和原盘都转成WAV,一个比特一个比特的对比,有差别吗?如果没差别有人还能听出差别,那是播放设备太烂赶紧换成数字存储的mp3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光碟到內存的讀取,竟然沒有緩衝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8-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里已经反复强调“经刻录机刻录还原,完全能够做出在数字层面上,也就是内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样的复制品”,为什么还要说这贴是玄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jitter是啥太玄学了,难道没有缓存的概念?…你说缓存到输出还有jitter我倒是同意,但是这只和播放器有关而和光盘没有任何关系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ra2000 于 2013-8-30 15:00 编辑

好长,先标记再看。

另外,貌似人类神经系统传输的刺激信号也只是2进制,换句话说,是数码的哦。信号的强度是不变的,只通过频率的变化来体现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是散装月饼和精装月饼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小小烧,对LZ所贴内容比较认同,
在音频领域,数字部分有jitter,模拟部分有失真,这都是影响声音的科学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8-3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多刻录盘的寿命不好。。。数据完全是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1、提出疑问,表示自己不明白
2、引用一篇狗屁不通的玄学文
3、表示自己已被该狗屁文章洗脑,从而明白了
4、最后谈论些音乐的高雅,起到点睛作用,从而升华整篇屁话的虚荣外表,加强这篇屁话对读者的洗脑能力。
ov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creaiii 发表于 2013-8-29 22:54
转帖里已经反复强调“经刻录机刻录还原,完全能够做出在数字层面上,也就是内容上和原版100%完全一样的复制 ...

为什么我们说音频是玄学,因为没有手段能证明

为什么没人说intel CPU比AMD CPU快是玄学,因为跑个测试谁高谁低,做个计算掐个秒表谁快谁慢,立马看出来
为什么没人说苹果手机的屏幕比索尼手机的好是玄学,因为两台机器摆一起拍张照片贴在网上,立马看出来
能够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能够反复多次验证,能够以记录媒体向别人传达,这就不叫玄学

要证明jitter不是玄学,我琢磨着可以有两个办法
一是进消音室,把原版CD和数字正确的刻录CD分别播放并录制波形,证明刻录CD有缺陷
二是找一位大师再找一位圈外人,让圈外人随机播放两张不同的CD数十次,大师蒙着眼睛猜放的是哪张并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觉得玄学大师们什么时候能组织起来做几组双盲比整天在网上写这种文章会来的有说服力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纠结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建议再仔细看看Jitter那一段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年大家都用的磁带随身听,快没电的时候声音会不一样
同一盘磁带的数据都一样,但是播放的时候由于播放的机器转速不同,出来的声音就失真了
手动转唱片机玩更直观,Jitter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vansky 发表于 2013-8-30 22:45
纠结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建议再仔细看看Jitter那一段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年大家都用的磁带随身听, ...

模拟没有jitter,jitter是数字的一环,音频中是对于D/A而言。

模糊jitter概念后偷梁换柱是很多玄学文章惯用的一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cxasuka 发表于 2013-8-30 22:55
模拟没有jitter,jitter是数字的一环,音频中是对于D/A而言。

模糊jitter概念后偷梁换柱是很多玄学文章 ...

不清楚现代CD机的设计,CD读取中PLL是否会对后续操作产生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cxasuka 发表于 2013-8-30 22:55
模拟没有jitter,jitter是数字的一环,音频中是对于D/A而言。

模糊jitter概念后偷梁换柱是很多玄学文章 ...

提到磁带和唱片只是打个比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0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ostcollector 发表于 2013-8-30 22:57
不清楚现代CD机的设计,CD读取中PLL是否会对后续操作产生影响?

细致到这一点上我也不太能肯定会不会一定有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后续处理继续按照CD编码进行操作的话,那应该还是在规范要求和设计内该怎样怎样不是?

按开头那篇文章,你甚至可以说,同一张原版cd,因为存放时间长,盘面材质老化,也会有声音的区别,每次放入光驱时固定的微妙客观误差,也会产生声音的区别。

客观的说jitter这种客观的抖动是无处不在,同时为了减小其影响已经做出了很多的技术和运用,到现在一整套音频处理流程下来还因为开头的原版盘和刻录盘的区别就造成后面声音变样这简直是扯淡,非要扩展开来,那就是每一张原版盘也有客观的差别,声音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听力这种人类弱项切难以科学对比的感官来说,论结果还真是我听出来了你听不出来只能说明你木耳,而不能说明我脑有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 发表于 2013-8-30 22:44
为什么我们说音频是玄学,因为没有手段能证明

为什么没人说intel CPU比AMD CPU快是玄学,因为跑个测试谁 ...

我不懂玄学的电子详细,但按照理论,一部数字音频播放肯定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由数字信号转为模拟的电信号传递给耳机等播放设备。那么如果一张刻录盘和原盘在数字转模拟的这个节点前二进制数据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播放效果绝对不会有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vansky 发表于 2013-8-30 22:45
纠结数据是不是一样的,建议再仔细看看Jitter那一段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年大家都用的磁带随身听, ...

那还不简单,缓存搞定。只要先读出放到缓存里,如果是相同的二进制数据是不可能有播放差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vansky 发表于 2013-8-30 23:12
提到磁带和唱片只是打个比喻吧

同一张数字光盘用不同倍速的光驱读取后播放出来的曲子播放时间不一样?

同一张模拟磁带转速不同播放时间还真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1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没事干可以把正版和D版做几遍相位抵消,看看有什么抖动,然后手打1万字,写个评论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上海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962110 反电信诈骗|举报电话 021-62035905|Stage1st ( 沪ICP备13020230号-1|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642号 )

GMT+8, 2025-8-29 21:31 , Processed in 0.22874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