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风格的漫画并非独创?
马神降临最早的异议出自 89 年竹内长武、村上知彦编著的《漫画批評大系》丛书,由吴智英所写的《手塚治虫的宇宙》中第一次提出战前已经存在具有电影手法的故事漫画,如《速度太郎》、《野良犬黒吉》。此后,在 98 年宫本大人的《诞生!「手塚治虫」―孕育漫画之神的背景》等论文里,充分论述了日本战前故事漫画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再到前几年伊藤刚所写的《手·冢·已·死》,对手冢的评论才算是相对客观了。手冢并非从无到有,他是「战后故事漫画第一人」、「战后漫画的起点」,不是神。
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正是对历史的不了解。二战期间的漫画管制使得战前漫画资料难以考证,而且抹去了一代人的记忆,战后新生的一代被手冢的漫画技法所震惊,纷纷走上从事漫画创作的道路。因而为了避免造成更多误解,战前漫画是研究漫画史的一大课题。
此外,漫画需要和文学、电影一样的理论体系,因此诞生了漫画表现论,从竹内长武的同一论,到夏目房之介开创的表现论,再到四方田犬彦从符号学角度进行的解读,了解他们才能够真正理会漫画的内在,才能知道漫画的表现手法是如何演变。同样,这也是单纯阅读漫画所不能带来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172378
另外一个比较奇怪的就是漫画和剧画的区别
辰巳從1957年開始印行自己的劇畫,跟當時很多面向青少年的漫畫作品有很大不同。這些劇畫並非出現於以手塚治虫為代表的東京的主流漫畫出版物中,而是從大阪政府提供的公共圖書館發軔。那個時候公共圖書館與主流的手冢團體相較,更能容忍實驗性和沉悶的作品。60年代末期70年代早期,看漫畫成長起來的孩子們開始需要一些事物來針對老讀者而劇畫則提供了這個契機。而這一代人被稱為漫畫一代並用看漫畫作為抵抗的工具,著一點和美國的嬉皮玩搖滾樂是一樣的)。閱讀漫畫在60年代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的學生抵抗團體中間特別的普遍。這些年輕人就被稱為了「漫畫一代」。
因為對這些最初的地下漫畫的需求不斷高漲,甚至連手塚治虫也開始在自己的漫畫中插入了劇畫的元素如1970年代早期的漫畫《火之鳥》,最著名的則是1980年代的《三個阿道夫》。《三個阿道夫》明顯受到了辰巳的影響,比手冢其他的作品有更多的現實風格和黑色設定。另一方面辰巳也在故事敘述方面受到手冢的影響。
劇畫不止在故事敘述方面更加嚴肅,繪畫風格也是現實主義的。劇畫代表了日本第一代另類漫畫家的作品。隨著主流少年漫畫雜誌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劇畫的影響開始衰退。
又知乎? 不觉得知乎最近出现的次数有点太多了吗? 引用第3楼白兔队长于2013-07-29 10:26发表的:
神原本也是人,但是他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成为了神
-----阿树 images/back.gif
头文字D里不是只有一个神么,就是神之手 引用第5楼cyberalogo于2013-07-29 10:54发表的:
日本动画漫画的流变如何根本无关痛痒。
手冢治虫的崇高地位不是靠吹出来的,要是对动画漫画涉猎的题材足够广泛,再看手冢的作品,就会明白现在各种所谓大师级作品的创意与桥段其实都是手冢几十年前玩儿剩下的。 images/back.gif
+65535 引用第7楼bakura222于2013-07-29 11:15发表的:
宫崎骏 大友 手冢 书记下个目标是谁? images/back.gif
藤子 「战后故事漫画第一人」、「战后漫画的起点」,这还不够神的?难道要在富士山顶现万丈金身才叫神么? 书记又改标题了.... #看标题 识书记# 书记改了几次标题了都 手冢治虫的崇高地位不是靠吹出来的+1,现在看手冢的《火之鸟》依旧时髦值爆表。 哗众取宠 书记你不爱cha研了吗 时代的眼泪...我感觉是这样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吹出来的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吗 手冢单拿一个产量 就能打死一片了 风格是不是学来的我倒不是很在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