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设计师/导演谈皮克斯和梦工厂
华人设计师万敏谈皮克斯动画工作室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2312680000715a265k1_nEO_IMG.jpg
生于广州的万敏18岁时去美国留学,2010年加入皮克斯。她参与了《怪兽大学》的制作。
万敏形容,在皮克斯工作正如即将上映的电影《怪兽大学》,“身边到处是怪咖天才,气氛融洽,互相欺负、玩闹。”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4029711250%E8%B7%B3%E8%B7%B3%E7%81%AF%EF%BC%81_nEO_IMG.jpg
《小台灯》(Luxo Jr.)是1986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成为独立电影制片厂之后出品的第一部短片,当时用于展示公司的电脑动画实力。片中有2个台灯,大台灯看着小台灯在玩一个橡皮球。小台灯后来成为皮克斯的标志,大家可以在皮克斯作品的片头看到它跳跃的身影。图为在皮克斯总部展示的台灯和橡皮球雕塑。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4150023750%E7%9A%AE%E5%85%8B%E6%96%AF%E5%A4%A7%E9%97%A8_nEO_IMG.jpg
皮克斯总部位于加州爱莫利维尔市。图为公司大门。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4262055000%E7%BA%A6%E7%BF%B0-%E6%8B%89%E5%A1%9E%E7%89%B9%E7%9A%84%E5%8A%9E%E5%85%AC%E5%AE%A4%E9%87%8C%E5%A0%86%E6%BB%A1%E7%8E%A9%E5%85%B7_nEO_IMG.jpg
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灵魂人物、首席创意官约翰·拉斯特的办公室堆满玩具。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4347680000%E5%91%98%E5%B7%A5%E8%87%AA%E5%B7%B1%E8%A3%85%E9%A5%B0%E7%9A%84%E5%8A%9E%E5%85%AC%E5%AE%A4(2)_nEO_IMG.jpg
员工可以自行设计办公室,有的弄成城堡,有的偏爱印第安风格。
万敏是位于美国加州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中为数不多的来自中国的设计师。此次受邀前来参加2013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 EXPO)的重要主题论坛活动Arts Creative Day(艺术创意日),她的发言题目是《皮克斯动画独特的色彩语言》。但比起一帧帧画稿,不少听众更感兴趣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创造出《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机器人瓦力》等让成年人也能为之感动的动画。
皮克斯的前身是乔治·卢卡斯电影公司的电脑图形部,成立于1979年。1986年,由于卢卡斯遭遇现金流危机,他把这个团队卖给了当时刚刚离开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克斯的主要业务是出售用于图形设计的电脑硬件和为其他公司提供电脑动画制作服务。由于长期不盈利,乔布斯打算卖了皮克斯,但1995年《玩具总动员》的大卖不仅让他暂停出售,也使得皮克斯终于在动画电影行业站稳脚跟。在随后的18年中,皮克斯几乎每年都奇迹般地为市场奉献上一部故事感人、票房上佳的动画影片。皮克斯到底有什么秘密,这个仅仅二十多年的公司是如何在被迪士尼并购后掌控了迪士尼的动画部门?保持创作动画灵感的源泉又是什么?在论坛之外,万敏接受了早报记者的专访,揭秘这个神奇的动画王国。她形容,在皮克斯工作正如即将上映的这部电影《怪兽大学》,“身边到处是怪咖天才,气氛融洽,互相欺负、玩闹。”
万敏出生在广州,和很多80后一样,有着葫芦娃、孙悟空陪伴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开始迷恋日本漫画,《幽游白书》是她的最爱。因为从小喜欢美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习。当时她并不知道,有个职业叫动画师,入学本意是当一名艺术家。18岁时万敏去美国留学,进入加州帕萨迪纳设计中心插画系深造,接触了不少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和动画设计方面的书籍,她发现影视动画是数码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天马行空的创意载体。她希望能将自己的美术造诣服务于动画电影。大学期间,万敏曾三次将自己的简历投给皮克斯的艺术部、创意部、故事部,皆石沉大海。万敏并未因受挫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在校期间选择在美国迪士尼主题乐园实习,毕业后在纽约的ROCK STAR游戏公司做设计师,为《Bully》(学园坏小子)、《Man Hunt 2》(《侠盗猎魔2》)、《Red Dead Redemption》(《荒野大镖客:救赎》)设计角色,而她的能力被意马动画工作室发现,邀她参与制作《阿童木》,这也是万敏第一次真正接触了动画电影的设计,这部作品虽然口碑、票房平平,但是对于万敏来说,却是一部意义非凡的作品,她因此被皮克斯的美术指导看中,2010年5月终于如愿进入皮克斯工作。
连保安都要每周学习
皮克斯有着相当独特的企业文化。在《怪物电力公司》DVD收录的花絮中,镜头跟着小孩一路拍摄了皮克斯的办公室,那些员工不是在睡大觉、吃零食,就是在煲电话粥,还有人肩膀上扛了只狒狒在四处游荡。看见有人来了,他们又假装出一副工作忙碌的样子。迪士尼和皮克斯的灵魂人物、首席创意官约翰·拉斯特信心满满地下结论:“要想做好一部动画片,就一定不要好好干活!”
万敏还记得自己第一天上班踏进公司的情形,到处都是稀奇古怪的玩具和员工,“我第一次上班穿了黑色的正装,一进门觉得自己反而像个怪物,我身边的同事穿着很随意。譬如他们经常在变换自己的头发的颜色,甚至可以把纹身纹在脸上。”
而这些“离经叛道”的设计师们还把自己的办公室装饰得奇形怪状来激发灵感。外媒称皮克斯的办公室为“前青春期的天堂”。万敏透露:“我们刚搬到这个新的办公室的时候。因为大家觉得太新,太单调,就拿来油漆颜料直接往墙上泼。之后的办公室越来越像一个游乐场,不仅有滑滑梯、游泳池、迷你高尔夫场地,每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也都显得非常具有个性,有的像酒吧,霓虹灯光闪闪;有的像古印第安原住民的房子,挂满了茅草和图腾;有的像旅馆,有着粉红色的床单和老式电话。《怪物电力公司》的导演之一大卫·希弗曼还曾在自己办公室墙上挖了个洞,并在洞里造了一间密室,里面温馨舒适,每次构思剧本时他便钻进洞里……”
更不为人知的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里,真的有一所大学,命名为“皮克斯大学”。大概有111门课程,内容从绘画、电影、表演到肚皮舞、瑜伽无所不有。每个员工每年要学六门课程。皮克斯鼓励每个员工无论是动画师还是技术人员,甚至连保安都要一周抽出4小时用于学习。万敏说:“每个星期二的晚上,我会画油画、粉笔画。别的同事,有踢足球、游泳,还有打沙滩排球的。这些课程不仅仅是提高专业能力,还是日常工作外的休息调节。”她笑称,“我们的大厨都很有创意和艺术修养,经常会制作一些电影相关人物的甜品。”
慢工出细活
从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开始,如果算上即将上映的《怪兽大学》,皮克斯在18年时间内只完成了14部长篇动画电影,而皮克斯的员工从最初的几十人已经扩展至1200人。为什么制作速度仍然那么慢?
“通常一部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周期都在4年到6年,奉行的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作风。”万敏说,“《怪物电力公司》与其续集《怪兽大学》之间相隔了整整12年,皮克斯并没有因为当时市场热度而乘胜追击,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打磨以保证影片的质量,这是皮克斯永远都不会妥协的重要原则。”
很难想象,一部影片的制作工序如此繁复,万敏介绍:“故事先行是皮克斯的传统,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从故事创意开始,有了故事大纲后,由故事部进行细化分工写成剧本,当中美术部也会参与,在他们没有灵感的时候,画一些场景图激发创意,完成剧本后交由剪辑部剪成电影适合的长度,再给美术部绘制。完成之后就会进入制作过程,建模、渲染,同时又开展摄像、色彩、灯光,再进行配音、特效制作。一些在动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在自然界是没有的,用摄像机拍摄不出来,需要在电脑上一帧一帧绘制出来。如果只有一台电脑的话,一帧图画要绘制36个小时,而一个场景可能需要300帧图画。”这些步骤完成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无论制作周期还是经费上的限制,一旦有了一个更棒的想法,就要从头来过。剧本的改变就非常的常见,《怪兽大学》的剧本大改过四次,已经和最初的故事完全不同。”与之前的皮克斯电影相比,《怪兽大学》的人物数量堪称之最。万敏说:“每个镜头背景人物有50个左右,并不因为他们是背景而模糊带过,必须特征明显,清晰可辨。因为他们每个人物都和故事相关联。”
提倡“以下犯上”
皮克斯的创始人埃德·凯莫尔曾说过,皮克斯以“以下犯上”著称。万敏认为,确切地说皮克斯内部完全没有“上下”的概念。皮克斯任何一个部门的员工都能够自由地接触其他部门的人,与他们讨论和解决问题,而且每个人在发表看法时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大家畅所欲言。万敏举例说,“每一部电影制作过程当中,都会给整个电影团队放分镜的片子,之后我们各个部门就会写意见和改进。一并交给制片,如果很多人意见一致,导演就需要听取意见进行修改。”皮克斯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来营造一种无后顾之忧的评审环境,任何一个人的意见都可能改变一个角色的命运甚至整个故事的格局。
万敏还透露了已故老板乔布斯的趣事,乔布斯生前非常关心电影制作,经常来皮克斯巡视工作,几乎出席每部电影的试映会并提出意见。众所周知,乔布斯是个要求苛刻的老板,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的意见很少被采用,在这些天才怪咖设计师看来:“乔布斯是个科技天才,不过对于艺术创作,他不在行!”
许诚毅:中国动画师在自己的作品里害羞
专访美国梦工厂的“史莱克之父”“中国动画现在越来越好,很多人开始做不同的动画,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时间慢慢来做。”许诚毅说,“我们做史莱克用了12年,是花了很多时间、很多人一起做出来的作品。现在中国要做到一样的水平,也必须花时间、花钱,很多人一起去做才行。”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699899555000715a272k2_nEO_IMG.jpg
虽然三只小猫是《怪物史莱克》系列中的小配角,但他们仍然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0005961250715a273k2_nEO_IMG.jpg
动画师要相信每个角色都真实存在,哪怕只是一块姜饼。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0523617500715a271k2_nEO_IMG.jpg
《怪物史莱克》是许诚毅的代表作。这个项目他做了12年。
http://image.dfdaily.com/2013/7/15/635094700972992500715a274k1_nEO_IMG.jpg
美国梦工厂的资深导演许诚毅
普通人很难想象一个动画师的工作。在周六CCG推出的艺术创意日论坛上,美国梦工厂的资深导演、《怪物史莱克3》的导演许诚毅向台下的中国动漫业者、学生和爱好者生动地展现了何为动画人的热情、追求和梦想——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怪物史莱克》系列中的一小段原始故事,穿靴子的猫在公主的带领下走进一处牢房,公主警告穿靴子的猫“这里关着的是最可怕的囚犯”——三只小猫。“公主,你找对人了,我就是专家。你怎么可以这样把他们锁起来呢?这是不对的。他们需要喝奶,还要有一个地方让他们小便。”许诚毅绘声绘色地模仿着穿靴子的猫的声音,接着又开始扮演公主和小猫,“公主说,‘好吧,你要是可以说服他们帮你去把我的东西拿回来的话,我就把他们放了。’小猫们你看我,我看你,‘这样啊,那好吧。’(咳嗽声、呕吐声)啊,吐出一个小毛球,好可爱呐!”
1963年生于香港的许诚毅个子小小,表情丰富,解说起作品来眉飞色舞,很容易就把大家带入那个属于他的烂漫动画世界中去。他说动画师就是要“生活”在每一个角色里,相信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哪怕只是一只小猫,或者一块姜饼。“美国的动画师会把自己的动画当成品牌来做,一定要做到最好。但是中国的动画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很多东西总是希望能够过了就行,而不是做到最好。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害羞。”许诚毅说。
好的作品
需要时间、金钱和很多人
许诚毅被香港媒体称作“史莱克之父”。四部《怪物史莱克》给美国梦工厂赢尽口碑和票房,这个关于巨大的绿色怪物的故事,把好莱坞英俊王子美丽公主的传统动画故事套路做了善意的颠覆,而许诚毅作为动画导师和导演,在这个项目上一呆就是12年。
史莱克来源于一部美国的儿童小说,“画的就是一个丑丑的怪物离开父母,碰到了一只驴子和一位丑公主,最后和龙打了一架,和公主一起回家的简单故事。”许诚毅介绍说。这个有点像报流水账的故事之所以受到梦工厂的注意,就是因为它设定上的特别。“这不是一般的白马王子美丽公主的故事。我们觉得史莱克的世界观、人物、背景很有意思。这个很大的绿色的怪物内心其实很温柔,因为自己是怪物,所以有一点自卑。”许诚毅说。所有改造和加工从对这个绿色怪物内心的揣度开始,在小说里,并没有涉及到人物的感受、彼此间的情绪反应等等问题。
许诚毅认为,和皮克斯或者迪士尼相比,梦工厂是一个“比较顽皮一点的孩子”,很多故事喜欢用更搞笑的方式去做。《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的颠覆,《马达加斯加》、《疯狂原始人》的搞笑都颇有代表性。“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并不是每一部片子都是这样的,比如说《驯龙记》就是很实在、很直白地去说一个故事。”许诚毅说。跟中国拍电影一样,在梦工厂,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由导演和编剧、制片先谈。不同的是,在美国的大型动画企业里,会有一个十来人的故事团队将很多剧本没有写清楚的东西细化出来,赋予每一个哪怕是最小的配角以性格和思想。比如,那三只顽皮的小猫虽然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并不多,但是每一只都有设定——“一只是老大,女孩子,每一次的主意都是她出的;一只则是冲在前面的那种;还有一只则有点天然呆,老是在状况外。”因为有性格上的差异,每一只的行动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那只天然呆的小猫跳跃飞行的方式也和另外两只截然不同,每一个动画师都会添上自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最后创作者和观众就会真的觉得这只猫在现实中也存在——它有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动画现在越来越好,很多人开始做不同的动画,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时间慢慢来做。”许诚毅说,他自己在国内也受到过很多邀请,甚至有人问他有没有可能用六个月做出一部动画片,“我们做史莱克用了12年,是花了很多时间、很多人一起做出来的作品,现在中国要做到一样水平的,也必须花时间、花钱,很多人一起去做才行。”
好的东西需要分享
虽然因为史莱克的关系,许诚毅此前并未参与《功夫熊猫》的前期创作,但是之后他主动请缨,为《功夫熊猫》做了一个配套的短片《盖世五侠的秘密》,讲的是熊猫的师兄弟螳螂、猴子、虎、蛇等的故事。主动请缨的原因是终于可以做一个中国的故事了。“我妈妈是写毛笔字的,动画背景中间有一些字要找人写,我就找了我妈妈写,所以她也很高兴。现在我每一次拍电影,她都会问,‘你要写字吗?’我说没有中文的。我妈妈就会说,‘为什么你不拍中文的?’”许诚毅笑着说。
在梦工厂,有一组人叫开发组(develop team),专门负责开发新的故事。《功夫熊猫》的最开始,就是有人提议做一个把熊猫和功夫放在一起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如何去讲,熊猫是和人一起还是只是和动物等等的细节问题都是要和故事团队一起解决的。整个的前期创作过程持续了五年,换了好几拨人来讨论和开发。许诚毅介绍,这些开发组的成员为了做这部电影,几乎把所有的香港功夫片都看了,而且还看了很多中国其他电影,“因为不仅仅是功夫,还有中国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融合在影片里面,他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细致。”《功夫熊猫》的导演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美国人,《功夫熊猫2》的导演是韩国人,整个创意团队中,中国人很少,但是这并不影响项目的深入,因为在前期,所有人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功课。“比如你来问一个中国人,他到底知不知道功夫是什么?至少以我来说,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在那个团队里,反而是一个法国人对于中国的功夫特别了解。”许诚毅说。
对于讲述一个中国的故事,梦工厂并没有什么犹豫,因为选择电影故事的标准是故事而不是背景。对此,许诚毅分析称:“而且因为是动物,大家都是非常能够理解的。所以,实际上是非常巧合的,梦工厂的这部作品无意之间向全世界推广了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人情味、思维方式等等。比如,我们所认为的尊师重道,现在用动画人物表现出来,就是非常有趣的。”
为什么好莱坞做中国故事会比中国动画做得更好?除了准备充分之外,开放互融的氛围也是一大原因。“1986年的时候,我在香港做了一个诚毅动画廊,那个时候和上影合作。那时中国的动画很好,有水墨动画,有很多很神奇的动画,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中国动画有一个毛病是,人家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就不告诉人家怎么做。结果后来就没人知道怎么做。我的东西没有收起来,我的东西都和你说,我教动画师的时候,我也告诉他们,将来要把我教给你们的东西再教给别人,这样中国的动画才可以强起来。”
好的动画师
需要专业的态度
从1989年去美国算起,许诚毅已经在好莱坞动画界闯荡了20多年。从一个害羞的动画师,到如今的大片导演,许诚毅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之一和他是中国人相关:“因为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你每天出去上班、下班,就会碰到上千人。你每天都会看到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反应。这些表情和反应就会训练我们,通过很细微的表情就知道人家在想什么。”而他把中国人的细致世故用到了动画片中,“中国人看微表情是很厉害的,不信的话,你去看一下你的丈母娘的表情就知道了。还有老婆,你老婆什么时候生气你要知道,眼眉动一动你就要知道。所以我们做《怪物史莱克》的时候,史莱克的老婆生气,通过她动一动眉毛你就可以感觉到。”但是他觉得,中国动画师并没有把这一优势运用到作品之中,不够大胆也不够细腻。在讲座现场,他鼓励中国的动画师回去之后放胆去做,“把很细微的东西放进去,很明显的东西也放进去,在明显的东西里面把细微的东西也加进去,让这些东西看起来立体化,这是做动画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一件不能让许诚毅忍受的是,很多的中国动画师并不把工作当成真正的事业来做。“比如说我是许诚毅,我做的动画就是许诚毅品牌的动画。如果说做得不够好,即便导演让我过,我也不会让自己过。你来做动画,不仅仅是早上上班,晚上下班而已。”比较中美动画师的差别,许诚毅认为在美国工作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动画师,虽然脾性不同,但做出来的东西都很专业,“做动画就要做好,一旦没有做好,他会熬夜也要把它做好。中国的动画师之前感觉不够专业,他们看动画的态度,就是‘最好我的镜头导演过了就行’。他们就没有想到‘我的动画够不够好’。”
许诚毅在1985年做过一个动画广告,是关于一头牛和一头猪的。那个广告他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在差不多30年之后,很多香港人还会想起这个广告。“很有意思的是,你今天做的动画,可能20年后还有人看。就好像我小时候看迪士尼的动画,我以为是新作,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动画已经做了30年了。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做动画的时候,不仅是一个动作,而是你做出来的东西会有人去看,很多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仅是今天,将来也会看。”许诚毅说,对于他来说,动画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必须承载梦想和负担责任的职业,容不得粗糙和急功近利。 原来一个项目要做那么久…… 引用第3楼迪克猪仔于2013-07-15 23:17发表的:
首先……你的有个迪士尼……然后皮克斯才活得下去……
所以把幼儿向动画做好做强做成产业做出规模挣笔大钱才是王道……
....... images/back.gif
除了迪斯尼,我们还需要ILM,不然一样没有PIXAR。 12年做一部片子,没做两部投资的要么逃出国了,要么进监狱了,整个国内经济就没有长线投资的概念,指望投资动画做长线? 嘿嘿
别说导演采用你的意见。。。
项目小组长说你做的不行就不行 不服滚蛋呀 有能耐的直接去迪斯尼啊,何苦非要开荒 国情,环境,人都不同
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国内行不通,这种非典型的方式完全没有借鉴的价值。
你下面的不是一小批专注于个人技艺有才华讲究个性的艺术家,而是一群被环境熏陶无定性缺乏专注整天只想着赚钱发财无比现实的普通人。
作为项目负责人最先考虑的也不是如何花大时间做个精品,而是怎么先能让团队活下来。
回 11楼(cic) 的帖子
有能耐有勇气才开荒,一旦成功了自己就是老大。跟着别人大部分情况下永远只能当小弟,尤其是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大公司体系中。
回 13楼(无名之死者) 的帖子
那又如何?对一个单纯的工作人来说,在一个环境好氛围好待遇好的大公司里当小弟,完全强于跟着工资都发不顺溜的公司开荒。开荒的老板就一定会对员工好么,?又不见得。绝大多数老板赚一票就跑了,管你是不是元老员工啊,工资能发齐就不错了。
上面浮躁下面一定也是浮躁的。
说到底国内的环境现在没法造就皮克斯这样的公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