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人类已点出戴森球科技的SF作品
戴森球这项技术就算在SF里也算是非常晚期的科技了,我真的挺少在SF作品里看到人类已点出这个科技的(包括漫画、小说)按照戴森的理论,能点出戴森球,人类文明肯定已经是II型文明了,几乎是万年以后的人类科技水平(人类目前的水平是0.7)
这么遥远的未来非常难以想象。。。。
所以戴森球出现的片子总是不可避免的带有幻想色彩,或者走太空歌剧的套路。
而《革命机》的SF设定让我觉得很微妙,应该属于正统的太空歌剧,一方面是极端技术进步的戴森球,另一方面生活和战斗都很老式。
但是不知为何让人觉得违和感很重。。。。
(果然是微博的关系吗?)
我能想起来的作品只有二瓶的《BLAME!》,而那里面人类科技已经先进到导致人类接近灭绝了 有关的虚构作品
戴森球在提出以后就经常在科幻或其他虚构作品中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戴森球往往被描述成“戴森壳”的形式,而建造该结构所面对的引力和工程难题则常常被忽略。
[编辑]文学作品
造星者
星际迷航
环形世界(作者:拉瑞·尼文),获雨果奖和星云奖
Orbitsville
世界是圆的
时间飞船
太阳篡夺者(作者:野尻抱介),获第31回星云赏日本短篇部门赏
宇宙战舰山本洋子
最后的武士·连恩怀斯曼
地球联邦的兴亡
星食い鬼(失落的星球・奥加兽)
提升系列
星界的纹章(作者:森冈浩之)
[编辑]动漫
小精灵・17(作者:山本贵嗣)
BLAME!(作者:二瓶勉)
2^999
铳梦LastOrder(作者:木城幸人)
不可思议星球的双胞胎公主
银河旋风
游戏王ZEXAL:其中一张No.卡名为“No.09 天盖星 戴森球”
[编辑]电视剧
星舰奇航记:银河飞龙:第130话
[编辑]游戏
宇宙战舰大和号:二重银河的崩坏
星环战役
红色地面
无限航路
异世纪机器人大战:R
自由枪骑兵战役最后一个任务
维基上的 我第一次看到游戏中的戴森球就是在自由枪骑兵里。
游戏的表现挺特别,在那个星系里,星球是悬浮在“地板”上的,后来才知道那地板是极为巨大的戴森球的表面,因为太过巨大,相对于行星而言看上去几乎是平面。 革命机里看起来能住人的也是一点点局部
估计建好还需要几百上千年吧 不提我大zexal no.9?
(对不起我只是来捣乱的)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戴森球这玩意儿太诡异了,按理说,人类有能建造戴森球的技术与实力的时候,压根就已经不需要戴森球了…… 戴森球的目的是获取能源啊
能建造戴森球的文明
这时候大多数应该已经准备和外星种族全力一战了 在点出戴森球之前可能有其他更容易实现的方法被发现 引用第4楼真月零于2013-04-13 12:48发表的 :
不提我大zexal no.9?
(对不起我只是来捣乱的)
http://220.196.42.172/2b/images/back.gif
刚想点进来说天盖星的居然就被你抢了……
虽然No.9在原作里两次都被放烟火了……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413/13/17342044620130413134633030.jpg 引用第15楼illyana于2013-04-13 13:55发表的: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413/13/17342044620130413134633030.jpg images/back.gif
这是什么漫画? 引用第16楼catflow于2013-04-13 14:28发表的:
这是什么漫画? images/back.gif
New Avengers #4
不是正好相反么,戴森球才是科技低下的表现,还得依靠收集太阳光这种方式来获取能源。
这个概念的提出说难听点就是 "以今度之, 想当然耳" 就好像曾经毛子某火箭,技术不够用物量来弥补,用了足足30台发动机却依然比不过土星5。http://220.196.42.172/2b/images/post/smile/zdl/161.gif
比方说不考虑建造成本投入以及消耗的资源量,一意要造的话,就以当今耻球科技弄出个环形戴森球也根本不是问题。
在革命基里面也是,那个戴森球包裹的应该是个人工太阳,很可能比最小稳定自持的恒星更小。这个技术的核心显然是在维持核聚变这方面上,如何持续添加燃料和移除废料等等。用戴森球只不过是比烧开水更时髦更方便大规模利用一点的收集方式而已。
更高科技的比如有翠星里面虫子直接依附在恒星表面吸或者宇宙怪兽直接在恒星内部产卵吸这样。当然这些也都是建立在核聚变这个基础上的,更科幻的那就随便想象了。
这东西与其说是高科技,更多的给人带来一种星际文明气势恢宏的意境罢了。 引用第18楼erterium于2013-04-13 15:03发表的:
不是正好相反么,戴森球才是科技低下的表现,还得依靠收集太阳光这种方式来获取能源。
这个概念的提出说难听点就是 "以今度之, 想当然耳" 就好像曾经毛子某火箭,技术不够用物量来弥补,用了足足30台发动机却依然比不过土星5。http://220.196.42.172/2b/images/post/smile/zdl/161.gif
比方说不考虑建造成本投入以及消耗的资源量,一意要造的话,就以当今耻球科技弄出个环形戴森球也根本不是问题。
在革命基里面也是,那个戴森球包裹的应该是个人工太阳,很可能比最小稳定自持的恒星更小。这个技术的核心显然是在维持核聚变这方面上,如何持续添加燃料和移除废料等等。用戴森球只不过是比烧开水更时髦更方便大规模利用一点的收集方式而已。
....... images/back.gif
这要是科技力低下,在质能守恒的宇宙里你也点不出高多少的了。原因简单的很,恒星系就那么点物质,要获得极为巨量的能源除了戴森球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至多就是弄个微黑洞靠霍金辐射发电那还是烧开水。况且需要如此大量的能源干什么?仅仅社会生活需要是不可能的,洪荒世界系列的目的是制造反物质可信度就高多了。 引用第18楼erterium于2013-04-13 15:03发表的 :
不是正好相反么,戴森球才是科技低下的表现,还得依靠收集太阳光这种方式来获取能源。
这个概念的提出说难听点就是 "以今度之, 想当然耳" 就好像曾经毛子某火箭,技术不够用物量来弥补,用了足足30台发动机却依然比不过土星5。http://220.196.42.172/2b/images/post/smile/zdl/161.gif
比方说不考虑建造成本投入以及消耗的资源量,一意要造的话,就以当今耻球科技弄出个环形戴森球也根本不是问题。
在革命基里面也是,那个戴森球包裹的应该是个人工太阳,很可能比最小稳定自持的恒星更小。这个技术的核心显然是在维持核聚变这方面上,如何持续添加燃料和移除废料等等。用戴森球只不过是比烧开水更时髦更方便大规模利用一点的收集方式而已。
....... images/back.gif
卡尔达肖夫指數
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定義文明的三個層次,根據各個文明使用能源功率數量的量級:
I型 — 文明對行星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約是1016 W。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地球的特定變數為 1.74×1017 W。(此处存疑)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1012 W。
II型 — 文明對一个恒星所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同樣地,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太陽輸出的指數約為3.86×1026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1026 W。
III型 — 文明對一個星系所驾驭的能量大約是 1036 W。這個數字是有極多變數的,因為星系的體積在變化中。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1037 W。
(w=j/s,即I型文明 一秒即可输出亿亿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两百万吨TNT当量——大型核弹)
卡爾·薩根建議定義中間值(不考慮在卡尔达肖夫的原指数),由上面給出的值的類型1,2和3的內插和外插,使用下面的公式: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413/15/5537979120130413154140056.png
其中的K是一個文明的卡尔达肖夫指数,和 MW 是它使用的電力,以MW爲計。他計算出人類文明類型指數(在1973年)是0.7左右,用外推法(顯然1970年代人類使用了10太瓦(TW)的數值)。
2008年,總世界能源消費量為474艾焦(474×1018 J=132,000 TWh),相當於平均功耗為15太瓦(1.504×1013 W ,或0.717上的卡尔达肖夫指数)。
地球的總光合生產力是大約 1500至2250TW之間,或每年47,300-71,000艾焦(EJ),成爲一個0.9卡尔达肖夫指数的文明。
技术奇异点是一个根据技术发展史总结出的观点,认为未来将要发生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技术發展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极大的接近于无限的进步。当此轉捩點来临的时候,旧的社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新的规则开始主宰这个世界。而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和技术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就像金鱼无法理解人类的文明一样。
一般设想技术奇异点將由超越现今人类并且可以自我进化的机器智能、或者其它形式的超级智能的出现所引发。由于其智能远超今天的人类,因此技术的发展会完全超乎全人类的理解能力,甚至无法预警其发生。
之所以被称为奇异点,因為它是一个临界点。当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个临界点,他会对人类的事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直到它成为人类的共识。但当它最终来临的时候,也许仍会出人意料并且难以想象。就好比物理学上引力接近无穷大时产生的黑洞的物理属性一样,已经超出一般正常模型所能预测的范围之内。
目前人类的生产力摆在这儿,想要预测万年以后的技术水平必然是“皇帝家用金扁担”的水平。
但你拿“虫子”“产卵”什么的反而当作是“高级货”好像也太蠢了。 引用第1楼xiluo3344于2013-04-13 12:13发表的:
有关的虚构作品
戴森球在提出以后就经常在科幻或其他虚构作品中出现。在这些作品中,戴森球往往被描述成“戴森壳”的形式,而建造该结构所面对的引力和工程难题则常常被忽略。
[编辑]文学作品
造星者
....... images/back.gif
天渊系列肯定也有此水准. 至少天人是有的. BLAME的画风看得我便秘,希德尼雅的骑士就很棒,画工的进步真的挺大的
如果将来真的出现戴森球的话,也只是作为「远古人类」的一个梦想出现了把,旅游景点之类的
光环好像有戴森球的?halo war里好像有地图 不爱工作的V尼桑 看完ls的回复我觉得仅靠打牌就能推动永转机的打牌王碉堡了…… 现在耻球科技可以给太阳上环?能把耻球人挨个拉到太阳表面烤鱼干的生产力都还没有吧! 引用第22楼四点于2013-04-13 16:25发表的 :
BLAME的画风看得我便秘,希德尼雅的骑士就很棒,画工的进步真的挺大的
如果将来真的出现戴森球的话,也只是作为「远古人类」的一个梦想出现了把,旅游景点之类的
光环好像有戴森球的?halo war里好像有地图 images/back.gif
明明BLAME时期的画风最棒
BIOMEGA和希德尼娅骑士一团线条都是圆乎乎肉滚滚的让人简直无法直视 引用第22楼四点于2013-04-13 16:25发表的:
BLAME的画风看得我便秘,希德尼雅的骑士就很棒,画工的进步真的挺大的
如果将来真的出现戴森球的话,也只是作为「远古人类」的一个梦想出现了把,旅游景点之类的
光环好像有戴森球的?halo war里好像有地图 images/back.gif
希德尼娅和死亡进化都没BLAME那么冰冷病态了 中文名:No.9 天盖星 戴森球
日文名:No.9 天蓋星ダイソン·スフィア
英文名:Number 9: Dyson Sphere
卡片密码:01992816
卡片种类:XYZ怪兽
阶级:9
属性:光
种族:机械
攻击:2800
防御:3000
罕见度:金字UR,立体UTR
卡包:ABYR(802)
效果:XYZ:9星怪兽×2。持有XYZ素材的这张卡被攻击的战斗步骤时才能发动1次。那次攻击无效。这张卡没有XYZ素材的状态被选择作为攻击对象时,可以选择自己墓地2只怪兽在这张卡下面重叠作为XYZ素材。此外,持有比这张卡的攻击力高的攻击力的怪兽在对方场上存在的场合,自己的主要阶段1可以通过把这张卡1个XYZ素材取除,这个回合这张卡可以直接攻击对方玩家。
我不是在挑事最早知道戴森球就是在这里面
我SF看得少你们不要骗我 戴森球 原意 就是 一堆卫星式的太空设施聚合
刚性的100%包裹天体的壳,从现在的物理理论考虑几乎没可能。
不过这还是存在疑问,如果戴森球确实实际可能和对于高级太空文明有需要的,人类就应该观察到这种相对宏大的人造设施。但是我们现实里却观察不到。 引用第32楼leagueguard于2013-04-13 17:59发表的:
戴森球 原意 就是 一堆卫星式的太空设施聚合
刚性的100%包裹天体的壳,从现在的物理理论考虑几乎没可能。
不过这还是存在疑问,如果戴森球确实实际可能和对于高级太空文明有需要的,人类就应该观察到这种相对宏大的人造设施。但是我们现实里却观察不到。 images/back.gif
这个悖论和“如果有外星人我们早就应该遇到”和“如果能够时间旅行我们早就应该遇到”一样,逻辑上没问题实际变数太多,没什么探讨意义。 戴森球用于吸收恒星辐射能,而不是直接利用星体聚变能量,感觉还是要拿来烧开水。 引用第36楼alitonx于2013-04-13 22:00发表的:
戴森球用于吸收恒星辐射能,而不是直接利用星体聚变能量,感觉还是要拿来烧开水。 images/back.gif
我没仔细看过相关的paper,但我觉得要实践起来应该不是烧开水。恒星作为一个巨大的核聚变星体,周围有复杂的电磁场环境,不止是辐射能烧开水,也有太阳风可化为机械能,引力等等。。。。烧开水是目前科技水平下一个低水平的能量转化方式而已。
不知道目前研究的人造核聚变是不是还是烧开水。。。。。 革命机里那个包裹的是人工太阳,只能说是拿名字来用了一下,不是真正的戴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