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漾女王 发表于 2013-2-10 15:19

冰川龙介《EVA:Q》专文翻译——不断传播“动画之感动”的

冰川龙介,1958年出生,日本著名动画评论家、NHK电视台动画评论员、《EVA新剧场版》系列的官方撰稿人。在学术方面,是日本研究富野由悠季、出崎统、金田伊功的第一人。

—————————————————————————————————————————————————————


对于动画的爱是其基本

在《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上映之前,经常有记者问我《EVA新剧场版》大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它的魅力是什么?我也是绞尽脑汁地想出了一些他们期望得到的答案,但当我说出这些答案的时候,却因感到它们已经偏离了《EVA新剧场版》的本质而有所不安。所以这次我要说的将不再是那种“一开始就能被猜到的答案”,而是我自己的“真正的想法”。“《EVA》的本质是什么?”我想从这个角度来为大家讲述。

作为《福音战士新剧场版》的官方撰稿人,我撰写了媒体用宣传册、场刊、免费报纸等宣传类材料上的相关文章,并参与了DVD/BD的解说书、电影上映后Khara发行的《全记录全集》、官方刊物的采访等的编辑工作。而我之所以参加这些工作,是因为在庵野秀明导演提出的“用《EVA》超越《EVA》”的艰难目标中,我与同样作为动画迷的导演的“心意”产生了共鸣。

动画曾给予了我极大的恩惠,为了回报它,我在2001年辞去了在公司做了十八年的工作并成为了专职写作者。而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动画为何而有趣”这一个由于其前提性而常常被人们回避的问题的答案。我感到其线索就存在于《EVA》的再启动中,于是我在我的直觉上下下了赌注。实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制作组“不到最后绝不妥协的态度”,那就像跨页的漫画一样使人震撼,我也多次觉得《EVA》的制作现场正是“作品创作时的原本样貌”。我预感到这种求道似的姿态将会为动画的发展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并且这种预感正在不断地转化为现实。

率领着整个制作团队的正是庵野秀明导演,在发表《EVA新剧场版》系列制作计划的时候,导演就已经在自己写下的信念表明书(http://tieba.baidu.com/p/827436766 )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动画的诚挚的爱”。导演已经将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六年,阅读全文的时候简直不需要任何的解说。我想为大家引用其中一段话:

“《EVA》这部影像作品,是基于各种不同的心愿而完成的。
想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附着于影像中的心愿。想把动画的印象具体化的心愿。想展现多样的表现方式的心愿。想触碰自己最原始的情感的心愿。想把动画最根本的乐趣告诉给更多人的心愿。想打破疲敝的闭塞感的心愿。
想不断拥有在现实世界生存下去的坚强内心的心愿。想把这些愿望实现一次的心愿。
为此,我们能采用的做好方法就是再次制作《EVA》。”

导演早已有了想把自己对于动画的热情传递给大家的愿望,想制作精彩的电影服务观众的愿望,而实现这些愿望的手段就是《EVA》。其中的”优先顺序“是非常重要的。《EVA》这个内容产业如何,其经济效果如何,在探寻其本质的时候思考这些问题的话就本末倒置了。动画作品作为发信源,它如果不能打动人们的内心,就不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效果。如果制作方的”热情“无法传达给观众,观众不能和作品产生共鸣的话,制作方无论做什么都将是徒劳一场。

大家如果认真地看了新剧场版,就应该能发现这种想法被作为一种充满讽刺的隐喻而加入了其中,在这里我就不深入解释了。


用进化的技术体验感动的原点

在第一部《序》上映首日座无虚席的电影院中,我就深刻感受到了“触碰自己最原始的情感的这一“心愿”。在电影结尾处我也再次认识到动画电影就是一场“光与音的盛宴”。并且我也发现观众们在黑暗中共有的“体验性”正是“喜欢动画”这种感情的原点,这种似乎是回到了高中时代、大学时代的兴奋感令人无比舒畅。

唤醒这种兴奋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到全新层次的“画与音”的表现力。当时制作组强调了“rebuild(再构筑)”这一关键词,在1995播出的TV版《EVA》现存的原画和layout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细节和修正,再视情况加入CG并利用数字技术重新摄影。可是,CG尖锐刻板的影像和动画中传统的柔软动作并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庵野秀明导演和其麾下聚集在khara工作室的制作人员们进行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挑战。比如高震动粒子刀的弹出和武装建筑物等等,这些死板的东西都被赋予了精密的存在感。而到了电影后期,“使徒”的表现也越来越接近于CG,其自由度得到了增加,最终也得以展现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使CG看起来像特摄里的模型”这个想法,《序》高潮处的“屋岛作战”中,为了获得从日本各地输出的电力而使用的重型设备和特殊铁路车辆、以及变压器和配电设备的CG均被制作得如同特摄模型一般,惊人的数量直接引起了观众的兴奋。这种影像上的成果在第二部《破》中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在三台EVA阻止落下的使徒的作战场景中,那些排列得满满的建筑和村舍是以特摄现场的模型构图为基础制作的CG模型。跑动的EVA也凭借精炼的CG得以表现,并已接近于手绘作画的效果。

2012年7月,在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举行的展览会“馆长庵野秀明 特摄博物馆 用模型来看昭和平成之技”,正是这种对于模型特摄的憧憬的体现,该展览会的动员数刷新了历史第三位的记录。刚才我讲到了“作为动画迷的心意”,但严格来说的话,应该是在动画仍被称为“电视漫画”时代的“动画·特摄迷的心意”。少年时代的庵野秀明以其温柔的感性理解了草创时期的动画和特摄作品,那些作品给他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再现他的感觉并将其传递给次世代的热情终于升华成了一股扣人心弦的力量。这不是捏他、恶搞或是乡愁这种矮小的姿态,而是一场胜负,是不断咀嚼在过去受到的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并用自身的表现力和价值观向新一代的观众们释放出来的情感。在影像记忆的催化下,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影像的美好程度在最新作《Q》中一目了然。

以前,人们总喜欢用“解谜”的方式来讲述《EVA》,而《EVA》同时也是在昭和四十年代迎来革命期的视觉文化的继承者,今后我会从这个侧面不断关注《EVA》。


尝试自主构筑理想的制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庵野秀明不再只是一个表现者。为了制作出极致的影像,他自己成立了khara这个新公司,除了原作、编剧、总导演等工作外,他还一手承担了制作、宣传、发行的工作,建立了一种划时代的体制。

动画商业的历史因为九十年代《EVA》的成功而得以进化,以销售影像制品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模式也由此确立,以制作委员会的方式进行制作的“深夜动画”在2000年以后开始流行。资金的筹集和风险的降低变得不再困难,动画的量产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业机会。但是,这种方式经常被嘲笑为“钓鱼式”的做法。首先为有限的粉丝们选择畅销的原作,然后再挑选能够吸引粉丝的声优、导演、STAFF,最后再像解方程一般估算成果,大多都是围栏式的商业手段。

对可能会变成缩小再生产的制作委员会模式说“不”,并由创作者个人决定各项工作的分配,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尝试仍然出自《EVA》自身,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第三部《Q》的极具挑战性的内容和表现,以及不放出任何相关情报的冒险的宣传手段,可以说都是在个人的美意识之下得到统一之后才能办到的事。

一般在影像制作的过程中,制作人和导演之间是一种难以两立的关系。导演为了提高质量而尽可能地耗尽时间和成本,制作人为了保证期限和利益而对制作进行制约。正是有了这种以同一个成果为目标的拔河似的对立关系,影像才能得以完成。这也正是动画的“商品”和“作品”的两面性。

然而,《EVA》之所以能成为《EVA》的最大理由,正是其“毫不妥协的制作手段”。由庵野秀明导演的意识和决心所造就的前所未有的质量的提升,不禁让人产生有没有必要做到这个地步的疑惑,这种质量的提升足以震撼观众的内心并让观众为之感动。为了理想地实现这种创作者的愿望,只能由拥有这种价值观的创作者自己来承担所有风险。以此为目的,庵野秀明自己成立了khara这个制作公司和studio khara这个工作室。为此,以《EVA》这个标题统一“商品性”和“作品性”的正是新剧场版。

统一“出品(资金筹集)”、“制作(影像制作)”、“发行(宣传·公映·回收)”这三个步骤的大规模电影制作的例子除了khara以外,我还能想到的就只有华特·迪士尼和乔治·卢卡斯等少数几个了。至少就日本的动画来说,这还是前人尚未涉及的领域,而且它也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异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它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把创作动画的乐趣传递给以观看动画为乐的观众”这一原点。现今的动画业界由于制作者们采取了种种降低风险的手段而难以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长此以往就很有可能进入衰退期,而《EVA》就是一种能够使整个业界觉醒的刺激性的治疗手段。


写给不断出现的“新的十四岁少年”

在2008年《破》的准备阶段的会议上,当我听到“宣传也由khara负责”的时候,真是从心底感到愉快,同时也有所觉悟。《EVA》作为前无古人的“成功内容产业”,是常常被看作处于“动画商业顶端”的作品,而它实际上也是像分发免费报纸一样的充满了独立精神的野心作品,亲手制作的决心正是它的基础,这一点也让我产生了爽快的共鸣。

而且,它同时也唤醒了我心中怀旧的感情。我想起了1974年的高中时代,那同时也是我对动画与特摄的兴趣进一步加强的时代,那个时候还不存在任何像现在这样的动画杂志和网络,存在的只有作品和粉丝们之间的狂热关系。而如果没有作品能使粉丝们产生热情的话,粉丝们就只能自己来创作作品了。这么想着,粉丝们便开始了行动,他们成立了粉丝俱乐部,独立制作同人志,其标题就是《宇宙战舰大和号》。

1977年,本作的独立电影上映的时候,粉丝们也竭尽全力进行了宣传。而它最终也爆发了超乎想像的热潮,在我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在我进入了专职写作的领域,而《大和号》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但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一丝凄凉。在动画传媒、商业模式和商业体制得以确立的同时,那种亲手制作的感觉却减少了。

而在之后的1981年,终于出现了一部充满了手制感的独立动画作品,它那”毫不妥协的制作手段“使专业人士都自愧不如并震惊了整个动画业界。这部作品就是庵野秀明等人在业余时代制作的SF大会”DAICON Ⅲ“的开场动画。就如轮换一般,动画制作产生了一个新阶段——”自己制作自己想看的动画“。正因为确认了这个原点,动画业界发展的关键时期才终于到来。

“时间不断轮回。创作者们又开始自主制作、亲手制作作品。这就是一种‘反复’啊。”……我如此感慨的同时,又觉得一旦如此,便能找回自己的初衷。

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反复”这个关键词。在庵野秀明导演的信念表明书的后半部分,还有这样一段话:

“《EVA》是一个不断反复的故事。
主人公不断遇到相同的挫折,却又不断站起来,不断的前进。
他忍受着孤独,害怕与人接触,却又希望能和别人在一起。
它将一种暧昧、孤独、复杂的人生感触带一同给观众。”

最近,当我再次阅读这一段话的时候,我从心底感到一阵战栗。很多人误以为新剧场版的路线在《Q》中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段话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于此同时,导演也是在用一种后设的方法为我们表明了他要“使用《EVA》这个标题来做什么”,并且他向前方踏出的稳健的每一步都在不断突破各种界限。

明明因是如此……但如果只看到商业、内容产业和作品的表面的话,是不会理解其本质的。我不得不这么想。

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完全弄明白。但是,庵野导演早在六年前就表明了他的想法,所以现在再去向他寻求答案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待结果的出现。这和《EVA》中的“大人们”为我们展现的毅然的姿态是相通的。

也许我讲得越来越难懂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为了让“自己想看的动画电影”变成现实而采取的行动中有《EVA》这个例子,仅此而已。这和提供者和接受者无关,其关键正是我在前文中讲到的“心意的共鸣”。

提供者把自己的感动和价值观传递给接受者,而《EVA》就是连接两者的锁链。在这股连绵的幸福之上,偶尔让作为指标的“金钱”也随之流动,这种计划幸运地在三五年前得以实施。而我也已做好了随时回到这之前的荒野之中重新进行战斗的觉悟。因为我已经确定了“喜欢动画”这份真挚的热情就是我的原动力,所以我无所畏惧。

在把问题归结于手段、媒体或金钱之前,即使那真的是“反复”,但是其中是否有“即使只能移动寸步但仍不断前进”的含义呢?现在就是每个人都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我这么说的最大理由,就是因为每一年都会不断出现新的和《EVA》的主人公碇真嗣一样的“十四岁少年”。

对于过去自己在十四岁时所铭记的感动,我们会不断拥有新的承接方式。我们是否会面向新的“他”,听他平等地为我们讲述某些重要的事?面对新的十四岁少年,过去也曾有过十四岁时代的所有大人们能否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EVA》所编织的“反复”的本质和永恒的质问就存在于其中。实际上,最新作《Q》就以真嗣这位少年的视角来为我们讲述了这个道理。

为了用实际创作把动画的精彩告诉给不断出现的“新的少年”,《EVA》选择了新生的道路。

在这个观点上,和“福音传道者(evangelist)”相通的标题的意义,着实沉重。

荡漾女王 发表于 2013-2-10 15:23

本文由未知的深蓝色荣誉翻译,转载者擅自润稿。

原帖在这里——
http://tieba.baidu.com/p/2134261293

temptation 发表于 2013-2-10 16:28

荡漾女王 发表于 2013-2-10 16:53

回 2楼(temptation) 的帖子

所以完结篇的标题叫“||”,而“||”在乐谱中则表示反复的记号。

其实鹤卷和哉导演早就在破的时候就表示过,这一次的新剧场版的结局他想会是开放式的、略显积极的结局,不会让观众有EVA终于完结的感觉(汗……

pzgr43 发表于 2013-2-10 16:54

中心思想:哥花了很多钱,把画面做得很NB,你们这帮死宅还不赶紧来膜拜

夏汐空 发表于 2013-4-24 23:39

这个怎么样

革萌 发表于 2013-4-25 10:00

Re:回 2楼(temptation) 的帖子

引用第3楼荡漾女王于2013-02-10 16:53发表的 回 2楼(temptation) 的帖子 :
所以完结篇的标题叫“||”,而“||”在乐谱中则表示反复的记号。

其实鹤卷和哉导演早就在破的时候就表示过,这一次的新剧场版的结局他想会是开放式的、略显积极的结局,不会让观众有EVA终于完结的感觉(汗…… images/back.gif


||是结束符,:||才是反复
所以很纠结

aoyamagosho 发表于 2013-4-25 12:11

冰川龙介老师比我们都“客观”地评价Y,G,E三名作

http://ww1.sinaimg.cn/large/91f151b4gw1e41qfbgkmxj20zk4gzkjl.jpg

newshadow 发表于 2013-4-25 22:48

就一句代表我心中所想:“感动你妹啊!”

エイワス 发表于 2013-4-25 22:53

好长,不想看,有人能简化成十字内我看不

原始恶魔 发表于 2013-4-25 22:57

tanakarie 发表于 2013-4-25 23: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冰川龙介《EVA:Q》专文翻译——不断传播“动画之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