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RENMEN 发表于 2012-10-24 20:13

倪湛舸:轻小说、宅文化与后现代动物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神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Divinity School)宗教与文学专业博士。

刊于《小说界》(2009:5)

想写篇关于轻小说的文章,想了很久,却一直没动笔。我有很多文艺青年朋友,看动漫写同人玩cosplay的同好也不少。这两拨人当然不能说没有交集,但更不能说完全没有分歧。有人看不上轻小说,觉得它充分体现了消费社会对文学的腐蚀和青少年的低级趣味;有人却全身心地浸淫于这类亚文化,哪怕说不上在其中寻找人生意义,但乐此不疲是肯定的。我是个认真到迂腐的人,很想向前者好好展现一下文化研究的分量和意义,这种心态其实挺势利,因为潜台词是:你们这些自诩有文化的文化人早就落伍啦!而对后者,我又忍不住要泼冷水:玩得很开心是不是?自以为紧跟时代潮流对吧?能不能揉揉眼睛看看这潮流到底往哪儿去?所以,文章一旦写出来,明摆着是双重吃力不讨好,要做好惹毛两拨朋友的准备。更有甚者,我还坚定不渝地坚守不信赖不依赖google搜索的职业节操,为了写介绍轻小说的文,就得去图书馆翻书,去数据库检索,这些都是体力活,只能吭哧吭哧地做。再然而,我写的一来不是轻小说导读,复述几个故事不过是拾人牙慧,何必多此一举?二来,我又不搞社会调查报告,真把轻小说的创作出版流通状况介绍了又如何?那么,在老老实实地干了体力活的基础上,我又能写什么呢?答案似乎是“轻小说现象的社会文化分析”。
就在这个思路明确化的时候,我读到了《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动物化后现代—‘宅’视角中的日本社会)的英译本《Otaku:Japan’s Database Animal》(宅:日本的数据库动物)。惭愧得很,日文太差,原文得猴年马月才能读完,只好迅速浏览英译,如获至宝的同时,心里又失落得很。有人早就把体力脑力活都干了,干得还那么漂亮,留给我的任务就是转述,转述当然轻松,可心爱的课题被人开垦了,自己多少有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这书的作者是东浩纪(Azuma Hiroki),71年生人,东京大学哲学博士,精通后现代理论不说,竟然还一路研究宅文化和轻小说,是精英教育和流行文化的绝妙混血儿。1993年,22岁的东先生在著名学术杂志《批評空間》上发表了“ソルジェニーツィン試論”(索尔仁尼琴试论),从此跻身于新学院派的行列。“新学院主义”特指80年代以来勃兴于日本的批评潮流,其代表人物是浅田彰(Asada Akira)和柄谷行人(Karatani Kojin)。浅田彰以贩卖后结构主义发家,成名作《構造と力――記号論を超えて》(构造与力—超越符号论)居然热销十万册。柄谷行人专事文艺批评,尤其关注后现代社会,并与浅田彰一同主持学术期刊《批評空間》(1988-2002),为后起之秀东浩纪等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新学院派”的特征大致有这几点:1. 迅猛吸收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紧跟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和波德里亚等学术教父的步伐。2. 准确把握消费社会的市场运作,把最艰深的理论结合于最时尚的现象。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满足读者(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尽可能充分地实现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互相转化。以东浩纪为例,他的《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001)迄今为止在日本已经发行到第16版,售出六万多册,此外,还被翻译成韩法英文,算是实现了批评理论的走出日本、反攻西方。
2007年,东浩纪又出版了《ゲーム的リアリズムの誕生~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游戏现实主义的诞生~动物化后现代2)。在这部续著中,作者的注意力从宅文化集中到作为宅文学的轻小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前辈浅田彰和柄谷行人的回应,因为两位老先生虽然有心打破批评理论和流行文化的二元对立,却难以接受东浩纪等新人类的一身宅气。浅田彰对东浩纪的日本流行文化研究颇为不满,言下之意是:你小子要搞法国理论就好好读书,没事谈什么动漫电玩?柄谷行人甚至还酸溜溜地感慨:唉,现在就连伟大的欧洲都遍地动漫,绝望了,我对这个日本化的世界彻底绝望了!东浩纪生猛得很,人家哀叹文学的终结,他就偏要谈宅文学如何如火如荼;人家痛骂思想已死,他却说自由思考的希望正在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其实,新学院主义内部的代沟乃至内斗倒是暗合着我那两拨朋友,这才是大张旗鼓地介绍东浩纪和日本新学院主义的用意所在吧。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专攻宅文化和轻小说的东浩纪是新学院主义的新领军人物,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宅”,什么又是“轻小说”,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宅”(おたく)专指沉溺于动漫、网游、偶像文化的消费者,这些人同时也积极参与被消费的文化产品的衍生制造,诸如同人创作。因为“宅”的所指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具体的人,底下我就暂且区分开“宅文化”和“宅人”。关于“宅人”,有几点误解要先澄清一下。1. 宅人不宅。由于“宅”有“家”的意思,“宅人”常被理解成足不出户甚至有社交障碍的人。其实不然,宅人们的确能没日没夜地窝在电脑前,可这些人绝非自闭,她/他们热衷于呼朋唤友,虽然朋友圈的建立和维护有赖于网络,可形形色色的同人团亲友团真要活动起来,还得呼啦啦地往大街上开拔。2. 宅人非日本独有。据说宅人最早出现于7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年轻人迷恋科幻特摄剧,题材无非是宇宙英雄战怪兽。那些人受谁的影响呢?他们的榜样是美国的科幻影视迷(诸如星际旅行粉、星球大战粉),而他们向往的美国文化以摇滚乐、波普艺术、和新世纪宗教为特征。所以说,宅文化是60、70年代西方青少年亚文化的延伸,而今又反哺欧美,自始以来都是全球化的现象。3.宅人不等于宅男,有内在的性别分化。东浩纪谈宅人时不自觉地采取了宅男视角,所以他“萌”的动漫角色都是美少女,做起分析来也想当然地把男性视角当做独一视角。这不仅屏蔽了宅女们的丰富经验,而且忽视了宅文化中性别意识的构建和运作,比较可惜,但也未尝不是为后人留出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如果说宅人是动漫产品(包括原作和各种衍生)的消费者和制造者,轻小说就是宅人的消费品和产品。轻小说在日文中读作“ライトノベル”,简称“ラノベ”,源自日人生造的英文词light novel。作为宅人的小说,轻小说与动漫密切相关,这类作品或衍生自动漫作品,或采用动漫式的世界设定,有时还衍生出新的动漫作品。轻小说的题材可谓包罗万象,言情科幻魔幻推理恐怖悬疑一应俱全;形式上足够生动活泼,语言贴近青少年生活不说,还大多图文并茂;发行则走薄利多销的文库本路线,类似于美国经济萧条期的“pulp fiction” (纸浆小说);就历史而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那正是宅人刚开始活跃的时代;要是论及现实,轻小说不仅在日本本土拥有专门出版社、大批作家和广泛读者,更是在全球范围遍地开花,远的不说,中国的轻小说写作早已势汹汹地登场。
在简介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东浩纪对轻小说的解读。他把研究轻小说的专著命名为“游戏现实主义的诞生,”算是开题明义。评论家、作家、漫画家大塚英志(Otsuka Eiji)曾经提出过“动漫现实主义”的概念,按照他的说法,明治时期以降的私小说奉行自然主义文风,无论忠于的是社会现实还是内心现实,所谓的现实都属于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然而,动漫现实主义却随意打破这个世界的框架和壁垒,让我拿近来红到烂大街的动漫作品为例来说明吧:久保带人(Kubo Taito)的《Bleach》(死神)里,人类少年黑崎一护过着普通高中生的生活,同时又能够深入异世界,神秘力量的战斗穿梭于几大世界之间—现世,尸魂界,虚圈。对故事里的人物和故事的读者/观众而言,青葱校园和灵异空间、成长的况味与世界末日的威胁同样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在这种意义上,动漫现实主义与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Lois Parkinson Zamora 和Wendy B. Faris是研究魔幻现实主义的专家,他们认为,在拉美和南亚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魔幻与现实的彼此交错和渗透源自现代与传统、西方和东方这些不同世界观的并存。这种解释在我看来也适用于动漫现实主义,只不过后者糅合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世界观,体现了传统、现代、后现代的混杂和东方、西方、打破东西界限的全球化趋势的合流。《Bleach》中,区别于现世的尸魂界以古代日本为模本,而与尸魂界对立的虚圈则处处以西班牙文命名—让人联想到十六世纪初登日本的耶稣会传教士。再以07年的动画《Darker than Black》(黑之契约者)为例,这部作品虚构了普通人类与掌握超能力的契约者共存的未来世界,而有趣的是,契约者来自中国、英美、东欧、南美等地,在种族意义上都是日本社会中的他者。 超人系列和X战警系列的研究者早就说过,所谓的超能力,其实就是他者的标志。超人是提纯后的白种男人典范(也就是说,是普通白种男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X战警中的万磁王刚出场时是集中营里的犹太小孩;黑契的主人公更有意思,能够操纵电力的他,是个大名叫做李舜生的中国孩子!
东浩纪很是赞同“动漫现实主义”的概念,但他不愿做大冢英志的应声虫,于是就进一步提出了“游戏现实主义”。如果说动漫现实主义侧重于作品的主题,游戏现实主义就把作品的形式创新也考虑了进来。严肃的作家们喜欢搞形式实验,比如天书级别的《Ulysses》(尤利西斯),法国的nouveau roman(新小说),还有美国的一众后现代作品。类似的游戏轻小说写手一样能玩,而且玩得更花哨,因为,人家的写作本来就存在于一个多重媒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环境里。更有甚者,当东浩纪说起“游戏现实主义”时,所谓的游戏不仅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还有人机互动广泛联网的游戏。
这种游戏怎样创造它的现实主义呢?还是得来看作品。先从东浩纪推崇的清凉院流水(Seiryoin Ryusui)说起。清凉院流水显然是笔名,这位轻小说作家原名金井英贵,是京都大学的退学生,他写反推理的超推理小说,还自称为反小说的大说家。清凉院的推理名作,诸如《密室物语系列》、《Joker旧约侦探神话》等,都把推理的线索和过程集中于语言本身,也就是说,被分析的并非小说语言所营造的所指世界,而是语言的能指层面,即层出不穷的字谜、典故和互文,仿佛在验证德里达的“延异”之说和拉康的“潜意识与语言同构”。以上还只是文字游戏,说起电脑/网络游戏式的轻小说,东浩纪特意分析了《ひぐらしのなく顷に》(蝉泣之时)。提起《蝉泣》,就不得不交代一下这个名字指代的是由游戏、动漫、小说、电影多种媒介构成的作品群,无论媒介如何,故事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某个偏僻村落里如何发生莫名的残杀,线性叙事被独立成章的平行世界所代替,孩子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仿佛游戏人物,退出后重新再来。如果说这样的阅读和观看其实只是对游戏形式的模仿,那么,从原作衍生出同人再由同人衍生出新动漫新游戏这样的过程本身倒成了场大游戏,大家都来参与,都玩得不亦乐乎。可是,请允许我不合时宜地重提阿多诺等人关于文化产业的悲观论调,所谓的参与,就一定是积极地行使自己的agency(能动性)吗?
绕了一圈,让我们回头来看东浩纪在《动物化后现代》一书中阐释的观点,这才是我所关注的“宅文化/轻小说现象的社会文化分析。”别看东浩纪是个画月野兔、萌凌波丽的宅男,这人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起来,还是颇有学院派博学多识、条理清晰的风范。宅男哲学家东浩纪到底怎样谈宅文化以及作为其代表现象的轻小说呢?他认为宅文化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1. 宏大叙事的消亡;2. 拟像的泛滥。“宏大叙事的消亡”一说源自利奥塔;而“拟像”则由波德里亚来发扬光大。把利奥塔和波德里亚的理论具体落实到宅文化中,东浩纪提出了这个问题:阅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以阅读为代表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之主体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后面的问题,我们先从阅读方式的变更谈起。在这方面,东浩纪发展了“数据库”的概念。什么是数据库?答案一:就社会功能而言,是取代宏大叙事的宏大非叙事。答案二:就具体内容而言,是“萌要素”的集合、归类、和再循环。更详细的解释是这样的:动漫、游戏和轻小说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过程中不再以追求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为目的。对她们而言,虽然拯救世界的故事还在周而复始,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却已然破产。所以,故事虽然继续宏大,却不再模拟耶稣的再次降临或某某主义理想的实现。哪怕这样的模式还在,真正吸引消费者的却是具体人物和特定细节的“萌要素,”诸如美少女的性感兔耳、女仆装或是美少年的优美锁骨;体现在小说中,“萌要素”则可能是勃发着少年意气和青春情绪的新潮词汇和眩人眼目的语言拼贴、图文呼应。我有朋友写轻小说体的历史小说,文中果然是不见历史脉络,唯有萌点多多,可谓宏大非叙事的典范。而消费者热衷于萌要素,于是便围绕着这些特定的要素塑造新人物、编写新故事,对于消费/制造者而言,这些蕴涵着她们心血的衍生物成为了比现实更真实的“拟像。”然而,拟像所拟的难道是所谓的现实?更有甚者,原作和同人难道就不能互相转换?这正印证了波德里亚把后现代社会当做巨大拟像的论调,我们的世界无非是迪斯尼乐园,是萌要素满天飞的数据库。
生活在这样一个数据库世界里,我们莫非要经历一场人间失格?答案是肯定的。宏大叙事消亡了,真实湮没于拟像的超现实中;历史终结了,人本主义意义上的人也随之不复存在。数据库所滋养的,是我们这群宅“动物。”“动物”一词出自科耶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这位俄-法哲学家声称二战后的世界是个需求取代欲望的年代,人们回归动物式生存,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只培养可以被随时满足的需求,不再纠结于永远悬置的欲望或探求生命的深层意义。科耶夫认为战后的美国是和谐的动物社会,而日本是虚荣的势利社会。东浩纪不尽以为然,他主张美日合流,宅的根源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亚文化,而当今的日本也是地道的动物世界,君不见遍地宅人忙于追新番、攒手办、写同人、玩cos,内心的餍足虽然微小,却得之轻易还源源不断?这样的潮流又何止局限于区区岛国?我承认,我也是头动物,可动物也该有动物的勤奋和敏锐。生命意义之类的话题太宏大,我的数据库里装不下,但乐此不疲地“萌”一些可以企及的东西,比方说敬业地读书、思考、表达、交流,并因此而得到需求上的满足,还是值得追求和宣扬的,这也算是这篇文章的题外之意吧。

fantuanhtr 发表于 2012-10-24 20:24

HAORENMEN 发表于 2012-10-24 20:29

认为宅文化集中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1. 宏大叙事的消亡;2. 拟像的泛滥。

动漫、游戏和轻小说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过程中不再以追求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为目的。对她们而言,虽然拯救世界的故事还在周而复始,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却已然破产。

宏大叙事消亡了,真实湮没于拟像的超现实中;历史终结了,人本主义意义上的人也随之不复存在。

这几段很好。宽叔他们是有野心的,怎么会搞出宇宙常数这种东西?fractale这部作品本来能够成就以整个当代日本亚文化为文本的元叙述,真是可惜了。

雨中曲 发表于 2012-10-24 23:54

英译本 著名学术杂志 成名作学术期刊文库本 天书级别

ccloli 发表于 2012-10-25 00:11

一不小心看完了……除了引述别人的那两条外作者想表达啥?强国源泉成功是历史必然走向?

光酱 发表于 2012-10-25 00:47

这不是研究综述或者学术回顾吧?

查了下,《小说界》到底是文学双月刊还是个核心期刊……反正这顶多是博文级别的,不过也比各种嘴炮强多了

الطائر 发表于 2012-10-25 01:00

东浩纪:宽叔遗作大暴死不是我的错啊,一定是宽叔哲学水平不够。

strider_oy 发表于 2012-10-25 01:13

etong 发表于 2012-10-25 01:20

结论是一本正经地研究作品设定和三观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

点点杠 发表于 2012-10-25 01:43

临界点 发表于 2012-10-25 01:49

引用第2楼HAORENMEN于2012-10-24 20:29发表的:


这几段很好。宽叔他们是有野心的,怎么会搞出宇宙常数这种东西?fractale这部作品本来能够成就以整个当代日本亚文化为文本的元叙述,真是可惜了。 images/back.gif

就是因为立意太高太有野心了呗   这种题材本来就不可能好卖而且还很难拍 就算拍得很好销量估计也好不到哪去

i.c. 发表于 2012-10-25 02:16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一堆术语描述了萌要素堆积化,读者速食化的轻小说发展的现状?

米罗 发表于 2012-10-25 02:25

学院不是很正常的么,作者本来就是在宗教学的课堂上讲小册子的人。她是很正经严肃的研究这些玩意的啊。

囧与otz同在 发表于 2012-10-25 02:59

引用第11楼i.c.于2012-10-25 02:16发表的: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一堆术语描述了萌要素堆积化,读者速食化的轻小说发展的现状? images/back.gif

基本是这样了
还有就是,叙事不重要了,故事不是为了故事而写,而是为了角色卖萌而设立
不过我记得莎士比亚还是谁也说过,情节要围绕角色而设立啊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3:10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3:13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3:17

nonstoper 发表于 2012-10-25 04:14

我感觉这篇文章前面开篇宏大 引述术语理论众多 但写道一半感觉作者懒得仔细写了随便堆了几个例子拉了个结论草草了事...颇有骨头社烂尾之遗风啊

不过用学术圈的方法解析ACG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是这种题材想写好太难 太认真就变学术论文没人想看 太轻松又难免会变成自嗨文 想达到新学院派玩弄学术于社会潮流于鼓掌之间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好啊

stawberry 发表于 2012-10-25 04:32

jabal 发表于 2012-10-25 04:48

不知道是不是英译本的问题,数据库那里的解释有点问题,改天来讲讲

nonstoper 发表于 2012-10-25 04:54

引用第19楼jabal于2012-10-25 04:48发表的:
不知道是不是英译本的问题,数据库那里的解释有点问题,改天来讲讲 images/back.gif




大神求更多

Archlich 发表于 2012-10-25 05:01

theholy 发表于 2012-10-25 06:26

宏大叙事过气不还是严肃文学的贡献,acgn不过是如法炮制而已

五月 发表于 2012-10-25 09:09

轻小说是很针对消费层的   日常的校园背景能拉近学生消费者的距离 然后再辅以非日常的剧情.然后内容就是需求第一, 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所谓萌要素需要.   世界背后的意义等深层概念已经落伍了   大致就是这种意思吧

当然说到小说针对单一人物来写,其实这个所有小说应该都需要,只是量多量少的区别,   有厚重背景的小说, 单一人物的刻画描写也是十分重要的,但人物关系之间却有着更多的意义, 靠人物关系来表述更多的所谓宏大背景,而轻小说, 单一人物萌要素的刻画本身量已经很足了,而人物关系之间的互动也都以进一步展现这种要素为目的, 这才是一些区别吧..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前者的,喜欢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刻画, 用群像剧体现小说世界背景和历史走向的趋势, 这种能写好的话 绝对是很吸引人的作品..

xvi黑翼公 发表于 2012-10-25 09:14

看到引述的文章作者推崇清凉院老湿我觉得就不想看了

fantuanhtr 发表于 2012-10-25 09:16

郁原郁奈 发表于 2012-10-25 09:30

233看个遗毒东浩纪的书,而且还不懂日文看的英译版
然后觉得如获至宝
这简直是………………

不知道是这作者的问题还是英译版的问题
至少引用出那段对宏大叙事的解释就已经和东浩纪本身的原文偏离了

话说回来东浩纪那本书,美其名曰分析,其实就是个剧透书……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9:31

diablo12 发表于 2012-10-25 09:36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9:42

alaya 发表于 2012-10-25 09:42

绕了一圈以后的观点很有意思

diablo12 发表于 2012-10-25 09:46

diablo12 发表于 2012-10-25 09:48

ahsammas 发表于 2012-10-25 09:54

这文章怎么有点虎头蛇尾。。。

鱼肠剑 发表于 2012-10-25 09:59

western1030 发表于 2012-10-25 10:01

虎头蛇尾+1
刚以为作者想铺开来联系几个实例来论证,然后就结束了。。。

diablo12 发表于 2012-10-25 10:07

REIKA 发表于 2012-10-25 10:14

虎头蛇尾+2
看到一半还觉得有点意思,然后、然后它就结束了

宏大叙事的破产,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已经从追求相当高度的神性专为关注凡人自身……这倒是蛮符合历史发展的

顺便 @哈里.谢顿

الطائر 发表于 2012-10-25 10:14

宏大叙事的例子:黑格尔哲学、新旧约全书、假洋鬼子眼中的二十四史

diablo12 发表于 2012-10-25 10:24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倪湛舸:轻小说、宅文化与后现代动物